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1945年8月18日凌晨四時,蘇聯少將格涅奇科下達了炮擊洛帕特卡角日本守軍的命令,蘇軍在二戰的最後一場戰役——千島群島戰役正式拉開了帷幕,在大約20分鐘的猛烈炮擊下,蘇聯紅軍發起了登陸作戰,然而讓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進攻從一開始就變得十分困難,兩棲作戰是公認難度最大的作戰模式之一,缺乏經驗和準備的蘇軍很快就因為協調不當出現了混亂,其次因為天氣的原因使得蘇聯航空兵整個上午都不能提供支援,而且駐守該處的日軍是在原有守備部隊的基礎上組建的,長期鞏固和加強島上的防禦工事,雖然士氣上不如蘇軍,但是就戰鬥能力來說絲毫不弱。日軍很快就從炮擊的慌亂中緩過神來,用火炮轟擊正在登陸的蘇軍,就連蘇軍登陸指揮員所在的軍艦都因為炮擊而短暫的失去了指揮能力。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千島群島戰役畫像,上圖蘇聯士兵頂著日軍的炮火艱難向灘頭推進,除了戰艦上的重炮外,這寫士兵沒有任何的重武器可以支援

這時候蘇軍暴露出了一個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重型火力的嚴重不足,登島的部隊沒有足夠的火力去壓制日軍。為此第二批次登陸的蘇軍不得不臨時改變登陸場地,並開始優先卸載重武器,為此蘇聯工兵還臨時搭建了一個木製碼頭,但是日軍的炮擊還是使得大量的重裝備滯留在海上。就在蘇軍在艦炮的支援下艱難的往內陸推進時,一支日軍在18輛坦克的支援下企圖切斷這支登陸的蘇軍並將其圍殲,好在陸戰能力過硬的蘇軍依靠100多條反坦克步槍和4門45毫米戰防炮擊退了日軍的進攻(這是登陸蘇軍所有的重武器)。就在雙方陷入膠著時,日軍接到了停止了一切抵抗的命令,蘇聯紅軍雖然贏得了勝利,但是這場戰役也讓蘇軍吃盡了沒有兩棲登陸戰車的苦頭。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蘇聯北高加索地區的庫班河流域,然而這僅僅是蘇聯眾多河流中小小的一條,越往西走,河流分佈就越密集

不僅僅是如此,1945年的蘇聯紅軍雖然戰鬥力十分強大,但是這種強大是畸形的,尤其是在兩棲登陸作戰方面,一個事實是蘇聯紅軍在整個二戰期間都沒有能力發動一場像樣的兩棲登陸作戰,更別提盟軍諾曼底登陸那種規模了。雖然蘇軍的運輸船運載了足以碾壓日軍坦克的T-38/85,但是這種不具備兩棲能力的坦克根本運不上岸,在鮮血的教訓下蘇軍開始大力發展兩棲裝甲力量,可是有趣的是早在二戰之初蘇聯就是世界上最大的兩棲坦克擁有國,下面我就來說道說道蘇聯曲折的兩棲裝甲戰車發展之路。

戰前的輝煌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英國人早期的兩棲坦克,為了提供足夠的浮力,車體被做的異常寬大,此外也有個說法是早在1916年一個名叫柴可夫斯基的俄國人就設計出了一款水陸兩用的戰車

這裡讓我們暫時回到坦克的發源地英國,世界上的第一輛水陸兩棲坦克也是英國人發明的,早在一戰末期英國人就在自家的馬克9型坦克上面進行了潛渡實驗,只不過這種坦克並不能算作是嚴格意義上的兩棲坦克,只是在坦克兩側各安裝了一個“駝”式的浮箱,坦克依靠浮箱產生浮力並通過履帶划水前進,只能稱之為是具備浮渡能力的坦克而已。一戰結束後英國人利用這輛浮渡型馬克9的經驗研製了世界上第一輛兩棲坦克——D式中型坦克,之後英國人的“卡登-洛伊德”A4E2兩棲坦克大獲成功,但是這種新型技術並沒有獲得西方的重視,因為一戰期間的幾次登陸作戰規模很小,只是利用登陸人員進行騷擾和偵查,以當時的認知沒有人會想到利用“卡登-洛伊德”A4E2兩棲坦克進行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於是兩棲坦克技術便被停滯。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俄國人設計的一款水陸兩棲坦克,該坦克採用輪履兩用技術,採用雙炮塔設計,從外形上看該設計極其落後,基本在一戰早中期的水平,但是該水陸坦克採用的卻是噴水推進裝置

然而這項技術意外地獲得了蘇聯人的青睞,因為蘇聯的道路系統很不發達,廣袤的領土上遍佈河流、湖泊、沼澤等複雜地形,恰逢此時蘇聯紅軍正在進行工業化建設和紅軍的機械化建設,普通的車輛在這些複雜地形的通過性極差,兩棲坦克卻可以完美的解決這個問題。然而兩棲坦克畢竟不是坦克,其技術難度要比普通坦克高很多,恰好蘇維埃剛剛成立,這些技術一時間內很難被攻克,而掌握技術優勢的西方對新生的蘇維埃充滿敵意,根本不可能提供給蘇聯。儘管蘇聯有意願和需求,但也只能是乾著急。這時候西方爆發了金融危機,而實行計劃經濟的蘇聯並沒有捲入這場危機。於是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技術、人才等開始流入蘇聯尋找市場。於是在這段時間蘇聯的工業化和紅軍的軍事工業能力得到了飛速的發展。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迫於對坦克涉水能力的迫切需求,其實蘇聯也進行過自我嘗試,上圖的PT-1水陸坦克就是在BT系列快速坦克的基礎上研製的,該水陸坦克依然採用輪履兩用的設計,從上圖可以看到兩具螺旋槳和相對應的尾舵,在水面時黃圈內的排氣管可以向上豎起,不過該戰車的水面能力極差,並沒有被大量裝備

其實美國等西方國家也是嚴格要求技術向蘇聯的輸出,比如一些先進的軍事技術輸出還是被嚴格限制,但是問題在於民用工業和軍事工業是沒法分開(比如任何一個民用汽車廠都具備軍事意義和潛力,戰爭期間稍微改進一下就能生產軍用車輛),而且西方世界對上面的限制並不很嚴格,這樣一來以“卡登-洛伊德”A4E2兩棲坦克為代表的技術就很容易的輸入到了蘇聯。原本就對坦克涉水能力有需求的蘇聯一得到技術就開始了研製工作, 根據西方的技術蘇聯很快就成功研製出了T-33水陸坦克,該坦克幾乎就是“卡登-洛伊德”A4E2的翻版,整車的尺寸較小,提供的浮力極其有限,於是這款並沒有多大使用價值的T-33就沒有獲得量產。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卡登-洛伊德A4E2水陸坦克和T-33水陸坦克的對比圖,兩者的關係就是照抄

在T-33的基礎上蘇聯又吸取經驗成功研製了T-37水陸坦克,雖然該車的整體設計還是參考了卡登-洛伊德”A4E2,但是蘇聯人在增大浮力方面做了重大的改進,首先就是為坦克減重,T-37整車重量為3.2噸,但是車長和車寬都被放大,該車裝備一臺嘎斯AA型水冷汽油機,可提供大約40匹馬力的動力,採用螺旋槳推進,當坦克掛水上擋時發動機的動力可以直接通過傳動杆傳到尾部螺旋槳上,轉向時則依靠尾部的尾舵,水上最大行駛速度為6公里每小時,陸地最大行駛速度為40公里每小時,最大行程為230公里,在T-37的基礎上蘇聯人又改進出了T-37A型水陸坦克,該車主要增加了整體的浮力、裝甲厚度以及一個全新的炮塔,裝備一挺DT型7.62毫米機槍(備彈2140發),有些指揮型T-37A還加裝了電臺。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T-37坦克的尾部特寫,該坦克體形小,抗風浪能力差,水上性能也不是太好,在T-37的基礎上還改進有一款T-38水陸坦克,T-38將駕駛室從左側移到了右側,機槍炮塔則是從右側移到了左側,兩者正好相反,如下圖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T-37的總產量超過了1700輛。這一數字讓蘇聯成為了當時當之無愧的水陸坦克第一強國,很快蘇聯又利用現有的技術發展出了更大更強的T-40水陸坦克,不過這兩款坦克還是沒能跳出“卡登-洛伊德”A4E2的框架,整車重量上升到了5.5噸,功率也增加到了85匹馬力,其餘所有的動力裝置都和T-37A幾乎相同,裝備一挺12.7毫米炮塔機槍(備彈500發)和一挺7.62毫米車體機槍(備彈2160發)。水上行駛同樣採用了螺旋槳加尾舵的配置,不過T-40還有一個最大的亮點,那就是平衡懸掛被替換為了更加先進的扭杆懸掛,這對提高T-40的陸地通過性起著積極的作用。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T-40水陸坦克前後圖,該戰車體型上比T-37更像是一條船,而且首上有防浪板,尾部的一具螺旋槳配有兩面尾舵

二戰的停滯

但是T-40水陸坦克的產量只有可憐的300多輛,因為不久之前發生的一場戰爭徹底改變了蘇聯人對輕型坦克的看法,那就是1936年發生的西班牙內戰,在此役中裝備T-26、BT系列快速坦克的西班牙共和軍依靠小口徑坦克炮輕鬆戰勝了西班牙國民軍僅裝備機槍的一號坦克和CV-33坦克,但是在沒有空中支援和地面部隊的配合下,T-26和BT系列快速坦克在國民軍防禦陣地和Pak-35/36戰防炮的聯合打擊下損失殆盡。於是以蘇聯和德國為主的歐洲強國開始發展火力、機動、防禦三點更為均衡的中、重型坦克,其實西班牙內戰已經註定了蘇聯這些T-37、T-40水陸坦克的命運,因為這些坦克設計之初就是為了應對蘇聯複雜的地形,從根本上來說只是具備一定涉水能力的輕型坦克。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戰爭初期被蘇軍遺棄在路邊的BT系列快速坦克,其實這也是初期蘇聯規模龐大的輕型坦克(包括水陸坦克)最真實的縮影,早在西班牙內戰和蘇芬戰爭中,這種火力和防禦都偏弱的坦克就被證明了不適合激烈的一線消耗戰

衛國戰爭爆發初期,這些水陸坦克在德軍一個又一個的鐵鉗下損失殆盡,除了蘇軍前期糟糕的指揮和準備不足外,這種輕型坦克在激烈的一線戰鬥中根本消耗不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於是這支世界上最強的水陸坦克部隊在早期毫無意義的戰鬥中被毫無作用的損失了。隨著戰爭的進行,蘇聯各大坦克廠紛紛東遷,而且重組後的工廠在巨大的戰爭壓力下也開始奉命全力生產中型坦克和重型坦克,自此蘇聯的水陸坦克技術就完全陷入了停滯不前的狀態,於是就有了文章開頭蘇聯紅軍在千島群島的窘境,不過在激烈的消耗戰中蘇聯人卻積累了大量的裝甲戰車使用經驗(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兩棲裝甲力量)。

戰後的崛起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正在接受測試的“740工程”原型車,該車就是後來的PT-76

二戰結束後的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講正式拉開了冷戰的大幕,這時候河流密佈的東歐就成為了蘇聯眼中未來的主戰場(其實早在蘇聯反攻德國時東歐河流密佈的地形讓蘇軍吃盡了苦頭),其次為了避免千島群島登陸戰那樣的慘劇發生,研製一款水陸坦克就成為了蘇聯的當務之急,於是在1950年車裡賓雅斯克的基洛夫工廠成功設計出了PT-76水陸坦克。早期PT-76承擔的是偵察的任務(直到1961年才正式裝備蘇聯海軍陸戰隊),至於應對東歐複雜地形則更多的是交給工兵部隊和舟橋部隊(這也是蘇軍從二戰中得出的經驗)。雖然暫時和大海無緣,但是PT-76的設計卻非常的具有前瞻性和革命性。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海面上的PT-76和河面上的T-40,從車體的對比中就可看出T-40更像是一輛車,可以應對江河就行,而PT-76更像是一條船,不僅僅是內陸江河,還得承擔海面上的行動任務

首先就是和t-37、t-40這類坦克相比,PT-76寬大的車體可以提高極大的浮力(一般兩棲車輛的浮力儲備係數在車體重量的20%-30%之間最佳,而PT-76的這一數值是28%),然後配合可以豎起的防浪板,能從容地應對水文更加惡劣、更加複雜的海洋(之前的T-37和T-40僅僅是為了應對內陸湖以及河流,很難在惡劣的海況下平穩行駛)。此外採用短距單銷小履帶、大直徑中空負重輪、獨立扭杆懸掛的PT-76在沼澤、稻田、淺灘等複雜地形下也具備極高的通過能力。戰車裝備一臺6缸直列水冷發動機,可提供240匹馬力的動力,最大行駛速度為44公里每小時。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PT-76尾部噴水口特寫,當前的噴水口是被活門完全關閉的,活門可以控制水流量

再回到水面,PT-76一個最大的亮點就是採用了噴水推進系統,在車體尾部兩側分別設置了一個噴水孔,當坦克掛水上擋時發動機驅動帶槳葉的軸流泵工作,水流噴出尾部的噴水孔利用反作用力驅動戰車在水面上行駛。噴水推進最大的優先就是速度越高效率越高,而且抗空泡能力極強(普通螺旋槳會被產生的空泡嚴重腐蝕),而且不會產生較大的共振,能量轉換效率極高,所以噴水推進對於小型船隻來說更加合理。在轉向時一側的噴水孔會減少噴水量或者就不噴水再或者是乾脆就反噴水。而在海上倒車的時候除了掛倒擋外,在一些短距倒車時兩個噴水孔也可以同時反噴,極大的提高了水面靈活性。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D-56T型42倍口徑76.2毫米坦克炮炮尾特寫,該炮雖然在反坦克方面能力不足,但是用於支援兩棲登陸已經夠用了

在火力方面PT-76裝備一門D-56T型42倍口徑76.2毫米坦克炮,該炮最大射程在12公里左右(最大直射距離為4公里),可發射普通榴彈、破甲彈、穿甲彈、燃燒彈等多種彈藥,射速為7發每分鐘。輔助武器為一挺7.62並列機槍和一挺12.7毫米高射機槍,不過相比於坦克,PT-76更加強調的是火力支援的能力。最後該戰車防護能力極差,僅能防禦機槍等輕武器的攻擊,而且缺乏三防裝置(在後期的改進型中加裝了三防裝置)以及有效的夜戰能力(只有駕駛員有一具紅外夜視儀,視距僅為60米)。這樣一來該兩棲戰車不僅能夠執行偵察、警戒等任務,同時也可以直接從登陸艇駛下參與搶灘登陸作戰並提供火力支援,鑑於蘇軍在二戰期間停滯不前的水陸坦克技術,1950年的PT-76堪稱是一個蘇聯式的奇蹟。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BTR-50多功能兩棲運輸車,可以看到該車豎起的防浪板以及一挺機槍,該車還可以在車體後部駝運大型裝,為此設計師還專門為其在前部安裝了一具絞盤,該車沒有頂部裝甲,只是兩個可以打開的大艙門,側面也有一個艙門,下圖是該戰車的乘員艙內部圖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此外在PT-76的基礎上蘇聯人還研製了一款可運載人員、裝備、貨物的多功能兩棲運輸車——BTR-50,首先去除了PT-76的炮塔並加高了中部的乘員艙,可容納18到20名步兵,車輛採用非密閉式的設計,沒有固定的頂艙裝甲。同時也可以將人員換成物資(運載物資時座位可以摺疊),對於大件的武器裝備則駝運在戰車後部的頂蓋上,在一些特定情況下駝運在後部的火炮可以直接射擊,除此之外所有的結構都照搬自PT-76,不過該戰車有一個毛病,那就是動力艙後置,乘員艙中置的設計既不方便步兵的投放,在運載物資的時候也非常的麻煩。但不管怎麼說,PT-76和BTR-50成為了戰後蘇聯兩棲裝甲力量崛起的標誌。讓蘇聯一躍成為了兩棲裝甲力量強國。

蘇聯兩棲戰車發展史,從T-37到PT-76,用鮮血和教訓換來的崛起

▲我國的第一款水陸坦克63式就是根據PT-76為藍圖設計的,當時該戰車曾創下了橫渡瓊州海峽的壯舉,目前在包括越南在內的很多國家,PT-76依然是主力兩棲戰車

寫到這裡突然想起一個段子,美國設計師問蘇聯設計師坦克設計靈感從哪裡來的,然後抽著馬合煙的蘇聯設計師說:“十六萬七千多輛紅軍坦克在一千四百一十八個日夜的鋼鐵廝殺下,以八萬三千五百輛的巨大損失將德國法西斯從莫斯科城下一路反殺到柏林國會大廈下的必然結果”說白了就是用鮮血打出來的經驗和靈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