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傳有一學生不認真上網課,被家長訓斥後跳樓自殺,你怎麼看?

智博文化


首先,看幾個關鍵詞:

(1)學生不認真學習

(2)家長訓斥

(3)學生自殺。

其次,學生不認真學習,反映出來的問題是什麼?大家可以想想。

個人憑藉學習的家庭教育相關知識和大家分析一下。學生不認真學習,是態度問題。也就是說這個孩子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網課沒有人監督的情況下他就沒有了自律!

這個反應出來的是家庭教育中的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沒有給到孩子立規矩,孩子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自己的“責任田”。

再深層次一點去說,孩子沒有深度思考能力。只能看到眼前的東西,他看不到自己不認真學習的後果,學習成績不好,到學校老師會不喜歡,同學會疏遠,爸爸媽媽會難過失望,對自己的未來完全沒有概念。

再次,家長訓斥。

說明家長在乎孩子成績,家長在乎孩子成績,大家覺得有沒有錯???

我個人認為沒有錯。每個人都對別人有期待,何況是自己最愛的孩子,家長的期待是合理的,因為這些期待真的實現,對還是是一輩子的好事。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說家長期待是對的,但是孩子為什麼會跳樓自殺呢?

很簡單,家長表達期待的方式方法錯了。訓斥的方式,只會讓孩子越來越來反感,孩子一旦反感會幹嘛,剛開始是叛逆,然後是不加理會。這個時候我們的家長會幹嘛?越來越嘮叨,訓斥的越來越厲害,進去了一個惡性循環!!!孩子最後無助只能選擇輕生,所有我們看到的結果,都不是一天兩天的結果,是長期不被看見,長期高壓下,而且看到結果已經遲了!!!




當HR遇見家庭教育


我的爸爸媽媽只知道掙錢,每天出門趕集擺攤。

我已經不小了,十二歲,正是長身體的時候。

可是沒有零花錢,一分也沒有。

沒有的還有早餐,我不懂得要,也不知道怎麼開口。

不開口是因為6歲的時候,要一毛錢去買一塊餅乾,媽媽沒有給我,還罵了我,亂用錢幹嘛,沒有錢。從此我再也不要錢。也因為不敢要。

初中了,也沒有要,不要得原因還有一個,因為見不著,每天很早出去,很晚回來。看著他們累,我就更不敢說話了。

孤僻,孤獨,不被理解。只有朋友才能理解我似的友情。

學習是什麼,我讀書為了什麼?

我想要的是爸媽的愛而已,不是讀書。

背道而馳的父母還在責罵我。

不反抗,因為不反抗已經是唯一的方式。

所以,學習,

變成網上學習,我相信,孩子更孤僻了。

父母反而也更加遠離了,沒有朋友可以聊天排憂解難了。

可憐的網課,枯燥的網課。

你怎麼不好好上課,為什麼還在玩。

你怎麼只看得到我在玩。

我需要你們抱抱我,你們不抱我,這個世界還有什麼意思。

爸爸,我想要吃燒烤。

好呀,那個小孩吃得好香。

那一年,一塊錢的燒烤真的好香。

冰凍了壞了的西瓜給了流浪漢,我都十歲了還沒吃過西瓜。

哈哈,這就是我

我是林風依

海賊王一樣的男人

這是一條不起眼的分割線………………………………

所以有人問,不理解鬱抑症的人,我很能理解,特定情況下,長期一種環境成長下,是會變得孤僻的,懦弱的,何況人生來懦弱本能。

我怎麼看,希望我們這一代人多讀點書,照顧好孩子。讓他們少受傷,當然,該打的打,該寵得還得寵。

最後,只有努力,多讀書,才是王道。

上面是我真實的小時候。


初中數學黃純老師


最近這樣的新聞有點多,嚇得我和媳婦昨天晚上還商量不要給孩子太多壓力了,孩子們也不容易,現在在家裡上網課一天八九個小時,看視頻課看的眼睛都有些模糊了,我給他簡單量了一下,視力都有些下降了,課目多,作業也多,完了這個就是那個,玩的時間都沒有。要是把孩子弄厭學了就麻煩了,在成績面前,人沒事最重要!所以給孩子多一些理解,少一些壓力,莫做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事情!孩子們:你們辛苦了!



七九年的八零後


就是不上網課也有自殺的,之前我們老家有一個女孩也是不肯學習她奶奶訓斥了一頓當晚就從小區樓上跳下去了,那個年代哪有網課呀,孩子不是都能考第一的各有所長實在教育不了的也只能放任自流了只要不做違法亂紀違背道德的事還是不要極端化


浪浪74560591


這是真事,儘管有圖有真相 ,但我還是希望這是傳言,這只是虛驚一場。

但這件事情確實發生了。

3月3日在河北一小區內,由於家長訓斥自己的孩子學習網課不積極,導致孩子一怒之下跳樓輕生。家長怎麼也沒有想到因為自己多說了幾句,孩子竟然賭氣輕生。事發之後孩子的父母精神崩潰倒地痛哭不起,並且連連自責都是自己的不好才導致孩子跳樓自殺。

現場家長一直在跪地痛苦,她撫摸著孩子的臉一遍遍說:我不該罵你,不該逼你做作業,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我再也不逼你學習了!

在生死麵前,媽媽終於明白,除了生命,一切都可以妥協! 但已經太晚了!



儘管因為疫情“宅”在家中,我相信很多的孩子並沒有閒著,他們每天起來上網課,在網絡上打卡,做作業。甚至比平時還要累一些,因為面對網絡的時候,並不習慣,聽課效果不好,很多的題目並不會做。我相信很多的老師,依然兢兢業業,他們會盡職盡責地把APP上孩子的成績,按照分數排名,從高到低發送到群裡,家長會看到自己孩子的表現。引起家長的關注和糾結,是這些老師必須要做到的。期盼著家長能夠關注孩子的成績,期盼他們能夠引起內心的風暴,期盼家長能夠狠狠地管教一下孩子,這是很多老師這樣做的目的,作為一個教師,對此,我一點都不接受反駁。

正如我經常聽老師所說的一句話:我不好受,我也不會讓你好受!歸根結底,這是你的孩子!

看到教育專家吳非寫得一篇文章,頗受感慨,他說:“學生在家多休息幾天或者幾十天,有什麼不好?在這以前,他們的學習負擔有多重!全國範圍,除了在城市務工的農民工,壓力最大的就數中小學生了。我認為他說的還是有一定道理的。現在中小學生的壓力真的很大!

面對一次次的悲劇,我想說以下兩點:

1.作為父母最應該關注的就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把孩子的健康放在首位。

儘管成績很重要,到終究不是生命意義的全部。我理解家長,當孩子成績不理想,不聽話的時候,確實非常糾結,甚至很憤怒。但必須要求自己冷靜下來。

關注孩子的健康,如果一旦失去了健康,什麼都是白搭。憤怒斥責,只會走向事物的反面,如果憤怒可以解決問題,一切都會變得簡單,但世界並非那麼簡單!

正如這個母親,當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好好上網課,作業錯誤很多,於是逼迫孩子,大聲斥責,最終使孩子離開了自己!



2.愛孩子,接受孩子的不足!

我當了這麼多年的老師,見到過形形色色的家長和孩子。我教過的學生中,有考上北大清華的,也有做小本生意的。每個人的資質不同,最終學業也有差距。有的孩子即使再努力,可能成績真的不盡如人意,有時候,老師和父母真的無法左右。

如果珍愛自己的孩子,就接受孩子的不足,就像小時候一樣如筆他們,接受他們。而不是被成績所左右!

其實我最敬佩的家長,不是那些所謂成績好的孩子的家長,我最敬佩,最打動我的是那些即使孩子成績不好,依然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寶貝的家長,對孩子不離不棄,始終溫和相待,始終和孩子在一起。

我以前教初中的時候,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件事,一個孩子作業沒有完成,學習不好。有一天,天氣寒冷,我大聲訓斥課他,在課堂上狠狠地踢了他。臨近放學的時候,他媽媽來了,冒著嚴寒,給他送來了熱騰騰的幾個包子。說孩子這兩天不舒服,讓他吃點熱乎飯。那一刻,我真的感覺這個母親真的很高大。對於孩子,永遠用最樸素的方式愛著他,不會因為成績而有任何的動搖!

3.一旦孩子有問題,將對錯擱置一邊,共同面對!

在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總是喜歡和孩子爭個對錯,自己所說的一切,孩子必須聽,自己永遠是對的!家裡往往爭論不休。

但家庭之中。真的不是爭論對錯的地方。對錯對於家庭來說毫無意義,因為一家人,即使孩子錯了,你又能得到什麼呢?

所以家庭教育,務必將對錯擱置一邊,一旦孩子有問題,父母應該和孩子共同面對。

這個媽媽,如果孩子不認真上網課,不認真完成作業,想一想有沒有自己的原因,孩子玩手機上癮的,絕大多數父母也有當著孩子的面玩手機的習慣。如果父母在家很少拿手機,孩子也會很少玩手機的,父母的行為就是孩子的示範。如果找一找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會心平氣和很多,家庭教育關鍵在於父母的思考,遇到問題總是思考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將所有的責任都歸結到別人身上。

共同面對,共同承擔,這才是一家人,這才是父母應該做的!


語文在線


永遠不要把孩子逼上絕路,永遠不要鎖上孩子回家的大門!家,是孩子溫馨的港灣,不是牢籠!

孩子不認真上網課,家長一定要管,但是要講究方法。孩子為什麼要自殺?他要死給父母看,以此來報復父母對他的嚴厲訓斥。他打又打不得父母,父母於他有養育之恩。他走又走不得,一方面疫情防控,另一方面他沒有生存能力。他不喜歡讀書,卻不得不硬著頭皮坐在電腦前上網課。父母就在一旁盯著,一不認真就被訓斥。他氣呀!氣大傷身,更傷感情。當他心裡的怨恨情緒無處發洩,越積越多,最後就跳樓自殺。這樣你們高興了吧?滿意了吧?我被你們逼死了。你們該省心了吧?

我兒子也不愛做作業,我就嘮叨了他幾句。他粗著嗓子說,同學們都不做作業,都在玩。我為什麼就不能玩?我說你看到的只是80%的同學在玩,你沒有看到20%的同學在努力。你只有向他們學習,才能考上高中。他不耐煩說,我等會就做。結果拖到第二天才做。今年初十那天,原本天天九點都不起床的兒子,一大早就起床了,“砰”的一聲,摔門而去。我趕緊起床,在他的寫字桌,有一張紙條,說他出去玩了。我想,出去玩就玩吧,散散心也好。逼得太緊,他反抗得就越厲害。

對於不愛學習的孩子,家長說他時,一定要考慮他的是否接受得了。不要說得太難聽,不要口氣太重,不要說起來不停,不要經常說他。我們的目的是叫他認真學習,好言相勸,語氣平緩。他願意聽,最好不過,不願意聽,他也不會做傻事。孩子有能力深造最好,沒能力讀下去,那就讓他做個普通人吧!或許他以後的生活會很平凡,但在他看來卻是精彩的。


客座評論員


孩子難管,是普遍問題

四川眉山13歲少年殺掉親生母親;河南初三女生,因貧窮而亂吃藥;四川雅安、湖北十堰、吉林通化、安徽安慶、山西太原等多地發生因代際矛盾,孩子離家出走的案例。連我家自己的小娃娃上個幼兒園,半年了還是每天早上哭一路。

大大小小的孩子,各放奇招,就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不滿,與他們代溝深且寬的家長,實在是不能理解,這麼好的日子,咋還這麼能作呢?

當年的我們被放養,學習靠內在動力,現在的孩子靠父母捧著,推動著學習

回想自己當年,好像沒有這麼矯情啊。不想上學了?打一頓就去了;日記不會寫?打一頓就會了。

就這樣被打幾次以後,自己就成了一個完全獨立的孩子,依然記著小學時候,晚上十一點了,媽媽已經睡覺,自己還放著個小炕桌熬夜寫作業,理由是必須做完,題難肯定也有答案,一定要做出來。

陪著寫作業?哪有那個空啊,能讓孩子有寫作業的時間就不錯了。從小學到高中,統共也沒有超過2次家長會吧?輔導班更是沒有過的事情,買本輔導書就很奢侈了。

也許就是因為父母的這種放養政策,沒有對我悉心澆溉,所以我才沒有成才。但是也比現在這些捧在手心裡的寶貝們心大的多,至少不會做極端的事情。

再回首自己的父母,當時就放下一句話,唸書就可以走出去,不念書就在家裡務農。自己選好了,選不出來就去農田裡體驗幾天生活。趕上一個秋收的季節,掰一天的玉米,就能累的躺在床上飯吃不下。

有了這份體驗之後,就暗暗發誓,一定要告別這樣的日子。自此學習完全成了自發的行為,考的不好,家長和老師還沒說什麼呢,自己先哭一鼻子,下一次肯定能進步。

當然了,也不是每個孩子都不能接受田間勞作,依然有的人覺得學習更辛苦,那也很好辦,回家養羊放牛,再差點做個苦力,總之還是能活下去的,用老爸的話說,這叫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

反觀現在的孩子,不能體罰、不能家暴,不能大吼大叫,寫作業要陪著,上課得看著,輔導班要上著,生生的把孩子養成了溫室的花朵,不能承受一絲一毫的風雨。

而父母們呢?更是焦慮的不行,沒有一技之長不能立足,沒有特長沒有自信,不上輔導班就是輸在了起跑線上,機器智能的問世淘汰了太多工作崗位,所以孩子一定要好好培養,以保證擁有足夠的競爭力。

最終造就的結果就是現在這樣,孩子的每一道坎都是家長抱著過,父母的焦慮與悲觀傳遞給孩子,活著好像也不是什麼幸運的事情。我們小時候可以盲目的相信走出鄉村就會有好日子,現在的孩子都知道,走出巴掌大的地方,優秀的孩子更多,自己和別人差的依然很多,努力好像也失去了動力。

作為家長的想要求孩子?肯定被懟回來,讓你先去看一看別人的父母。一時間我們也無言以對,也許會無力的說一句我當初沒有你這樣的條件。

現在的孩子和父母都希望能一次打破社會規則,實現多個階層的一步跨越

究其根本,條件不是必要的,心態才是最重要的。以前的家長與孩子都知道社會階層的存在,也坦然接受這一現實,只要努力提升一個層次就是莫大的進步。現在的互聯網拉平了社會,好像太多人一下子實現了階層的跳躍,讓所有人都以一次性跳躍幾個階層為目標,結果怎樣努力,依然距離目標遙遙無期,剩下的只能是焦慮。

也許最佳的解決辦法就是把自己和孩子都放入社會中,讓孩子和自己都找到自己所處的階層,然後獨立的去解決問題,尋找自己的目標。相信為了生存與發展,孩子和家長都會產生內在動力,自發前進。當然,這就意味著接受社會規則的優勝劣汰,如果真的有被淘汰的,那也得接受,畢竟就不可能每個孩子都成才不是?總要有人墊後的,這是規則。


Abbey


這一出悲劇發生在石家莊市的某小區,家長早上批評孩子不起來上網課,已經五年級的孩子和家長吵了起來,一氣之下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死亡。【備註1】


這件事看似是由網課引起,但更應該引起我們更深層次的思考!

一、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教育,從本質上而言,是根據一定社會需要進行的培養人的活動。

所以,教育的焦點是培養人。這個培養不僅僅指的是這個人掌握了多少知識、多少技能,還包括這個人的思想、品德、身心等多個方面。

但對於目前的教育環節中,雖然也強調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但僅僅流於表面,包括現在學校中所講授的《道德與法治》,只是要求學生記住其中的幹條條,並不能夠很好地結合他們目前的心理狀態進行教學,形式主義更重要些。

現在的學生,和20年前的學生完全不同。由於網絡的發展,他們可以接觸到更多的信息,從而會有更多自己的思想。但這些思想或者想法中,有些是正確的,有些則未必正確,但如何正確區分,如何通過學習來增強自己的思想、品德方面的能力?

這就對我們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加強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從小學生做起,加強對心的養育工作,讓孩子能夠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這才是我們需要做的事。

二、教育要符合大腦的發育規律

人類的大腦,剛出生到三歲的時候,右腦已經基本發育完全,但對於左腦直到6歲的時候才會逐漸開始趨於完善,主管人類情緒、包括自我控制能力的前額葉要到24歲左右,才會發育完全。可以說,在24歲之前,人的大腦都是發育不完全的。

這樣說的目的,是要告訴大家在教育的過程中需要遵循大腦的發育規律,而不是要跨越這個規律,讓孩子們做一些和他們年齡不太相符的事。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數學,是抽象性思維的產物,想要學好數學,就必須建立良好的抽象概念,但對於孩子而言,一般要到8歲(也就是三年級)的時候,才可以比較輕鬆地瞭解抽象性概念。所以,很多孩子在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數學成績不是很好,數字的概念不是很明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那麼有朋友就會有疑問:這個和我們目前要討論的這個問題有什麼關係呢?

現在全國都在上網課,讓孩子們能夠在疫情期間“停課不停學”,把老師們都搞成了所謂的“十八線主播”,每個學校的老師都在上直播課,都在要求孩子簽到、聽課、寫作業!

老師疲憊不堪!孩子疲憊不堪!家長也疲憊不堪!

效果究竟如何?其實大家都很明白。所以教育部近期出了一個通知【嚴格禁止普遍要求老師直播上課或者錄課】,但究竟能夠落實到什麼程度,很難說。

每個年齡的孩子注意力維持的時間都有限。在學校上課的時候,學校老師一般都是採用講課+練習的模式來進行,由於學習環境限制,即便孩子們注意力並不能夠維持那麼長的時間,但還是能保證上課的秩序。

當現在採用網課的方式,而很多老師還是採用原先的教學模式的時候,失去了環境約束,教學效果並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所以,學校老師直播上網課這種模式,就需要作出一定的調整了。


三、加強家庭中的親子關係,傾聽孩子的內心

石家莊這名小學生的悲劇上演之後,網絡上有很多在信息都在批評網課的這樣或者那樣的不是,彷彿網課有多大的罪過一樣,這樣的認識太過片面了。

一個孩子的成長,是學校、家庭、社會和孩子這四個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起到最關鍵作用的不僅是學校的老師,還有家庭環境。

疫情期間,由於很多家長也不得不在家裡滯留,無法工作,加之孩子由於很長時間上網課,打卡、交作業,有一部分原本應該有老師承擔的工作交到了家長手裡。

我相信每一位家長都是為了自家的孩子好,所以才會不停地督促孩子好好學習,按照老師要求的每一步要求孩子,但在目前疫情的這樣情況下,家長的焦慮情緒會表現的比較明顯,原本的輕聲細語變成了大吼,對於比較疲憊的孩子來講一時難以接受,就出現了我們大家都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所以,我們在談到孩子情緒控制能力需要加強的時候,對於成人其實更應該注意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當孩子表現出對網課的厭倦情緒的時候,我們應該做的不是要求,而是傾聽,讓孩子將自己的負面情緒發洩出來。

同時,我們也要在表示理解的同時,表示我們的無奈,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和他是一樣的想法,但學校的網課必須按照要求做,只是我們在課間的時候,可以一起打打球或者聊聊天。

四、注重孩子自律性的培養

在日常的家庭教育過程中,我們除了認真傾聽孩子內心,並加強對孩子情緒控制能力培養的同時,也要注重對孩子自律性的培養。

疫情期間,不得以採用網課這種學習方式,缺少了環境的束縛,缺少了老師那犀利的眼神,有些孩子就開始放飛自我,上課的時候打遊戲或者幹其他事情,這都是缺少自律的表現。而自律能力,則是家長應該從小培養孩子的最重要的一種能力。

為什麼有很多學生,在初中、高中的時候學習都很好,進了大學校門後反而一落千丈,成了“六十分萬歲”的學生?而有些學生,雖然中學時候的成績不是很好,但大學期間卻表現優異?其實都是一個自律性的問題。

12年的基礎教育,家長盯得緊,老師抓得緊,孩子們好像一個彈簧一樣被不停地壓縮、壓縮、在壓縮,彷彿透不過來氣一樣。一進大學校門,沒有了家長的督促,沒有了老師不停地催促,彈簧壓抑了多年的能量被充分釋放出來,成績一落千丈自然很正常。

大學四年中取得優異成績靠什麼?畢業後工作之中取得優異成績靠的又是什麼?靠的就是自律的能力、自我學習的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只有擁有良好的自律性的學生才能夠在將來激烈的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五、結束語


疫情期間,學校“停課不停學”採用網課模式,其實也是無奈之舉。但畢竟這只是一個短期的行為。

我們能做的就是讓孩子按照學校的安排進行“網課”學習。但在此過程中,作為家長的我們需要加強對孩子的觀察,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加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和溝通,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和他是在一起的,我們非常理解他,但現在只能這樣學習。

同時,作為家長的我們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律性和自覺性。畢竟主動學習和被動學習,不僅學習效果相差甚遠,而且在對於孩子的心性培養也沒有好處。

全腦開發程老師:教育戰線的一名老兵,主做全腦開發師資培訓、零秒思維寫作師資培訓和家庭教育指導,期待與更多的朋友一同交流教育心得。


【備註1】:問答寫完後,有網友私信程老師,這位跳樓的孩子是一名初中生,並不是報道中的五年級孩子。特此備註


全腦開發程老師


先梳理一下事情的原委:

3月3日,河北省石家莊市明珠花苑小區,一名五年級學生,因上網課不積極,受到家長批評而跳樓輕生。新聞來源於澎湃新聞。


有人說,現在的孩子越來越不能說了,溫室裡的花朵,一個個的受不了一點打擊。

但在我看來,作為父母的我們更應當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哪裡出了問題,才釀成了這樣的悲劇。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的言傳身教,教育方式,對孩子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很多父母認為,現在的生活環境太好了,孩子過得太順了,所以他們經不起一點風雨,也禁不起批評禁不起說,說一點就會大發脾氣。

但是,父母是否有考慮過自己批評的方式也用詞用語,是發洩憤怒,還是真的起到批評教育的作用。


批評孩子是講求方法的。

批評就事論事,你這件事做得不對,如果父母覺得很生氣,那就先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好處理好,再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哪裡不對。

在情緒中,誰都沒有辦法把事情辦好。

父母也做不到接納孩子的情緒。

試想你工作的時候犯錯了被老闆批,都會有小情緒,更何況大腦發育尚未及成年人的孩子呢?

不許孩子哭,不許孩子生氣,那麼孩子小的時候可能還無力抗衡也不懂得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到大了之後往往就做出極端的事來。


所以,就事論事的批評,不翻舊賬,不給孩子貼各種評價性的標籤。

言語上的暴力會然孩子越來越覺得自己被父母嫌棄,自己不行,自己做什麼都不好。

此外我們作為父母還應當反思的是:


1、孩子分數背後的學習能力問題

現在,多數家長對孩子的分數看得比較重,對孩子的思想信念的培養重視不夠。因為成績可以量化,可以用數字來衡量,學生的成績在班級排第幾名,班級的成績在年級排第幾名,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而一個人的信念是否堅定,往往沒法量化。

在家上網課,是更多是一種自我行為管理能力的體現,它要求孩子自律和專注,可以在沒有老師督查的情況下自主有效完成學習。如果家長平時並沒有注重這方面的培養,就很容易出現孩子放馬南山的情況,這時家長暴跳如雷,又有什麼用呢?


2、無證上崗的父母自認為自己很懂孩子


其實孩子的心理與成年人完全不同,他處於性格養成期,心理波動很大。成年人那種不問人情只求結果的溝通方式,對孩子來說太過生硬和籠統。面對孩子,應更多強調細節,讓孩子明白具體如何操作,告訴孩子具體的解題思路,比一味強調孩子你要去努力更有效。


3、凡事只知道打,而不懂得如何溝通


不得不承認,以前那種棍棒出孝子的模式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孩子們接受的信息太廣太多,完全不是單純的父母獨大的狀態了。

成年人在工作中,溝通多是點到為止,但這個方法換成教育如今的孩子就行不通了。在接觸的網課的過程中,因為不在教室那個大環境下,也沒有老師時刻的監督,一些平時缺乏專注力和自制力的孩子暴露在家長眼中,在缺少溝通的環境下,家長採用直接體罰的方式,其實是最壞的一個手段。

這似乎就又回到了我開篇所說的批評方式和與孩子的溝通方式上來了。


另外,關於挫折教育,很多父母認為孩子不能說的原因是抗打擊能力不行,所以就“製造打擊”給孩子。

這是偽挫折教育。

其實我們在這個世界上,遇到的挫折和苦難已經夠多了,根本就不用人為給孩子製造挫折。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面對他所遇到的困難和打擊,不要吝嗇鼓勵孩子,讓孩子覺得不管有多難,父母是跟他站在一起的。而不是遇到困難了,還要聽父母的嘲諷和責罵。



沐瀅育兒有料


2020年3月3日,河北石家莊市明珠花苑小區,一名五年級的學生因為上網課不積極,被媽媽批評了兩句,進而和家長髮生爭執,一氣之下便從樓上跳下,搶救無效死亡。

當我看到這則消息的時候,無比痛心。

我們教育工作者如何反思?

教育工作者,網課,都不是孩子跳樓真正的原因,只是這些事件中的背鍋俠。

上網一搜,孩子因被批評教育就跳樓跳江的案例比比皆是,究其原因在哪裡?

我覺得正是孩子在0~6歲時家庭教育出了問題。

該給孩子的需求沒有給到。

不該給孩子的懲罰全都給了。

簡·尼爾森博士在《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正面管教在於教,不在於管。

孩子在幼兒時期真正的需求是什麼?

不是大一堆的玩具,一大堆的零食,漂亮的衣服,到處去旅遊,真的不是這些。

孩子的需要其實很簡單,就是父母或者其他養育者每天抽出時間,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玩耍閱讀,給孩子講故事,聽孩子講故事。這就是簡·尼爾森博士說的孩子的歸屬感。

孩子慢慢長大,該伸手去拿東西了,就讓他拿。一次沒拿到,再試一次,給孩子鼓勵的眼神,這就是孩子需要的對自己能力的感知。

你讓孩子不要玩水,孩子倔強的說:“不,我就是要玩。”你要理解他正在長大,需要展示自己的力量,你要和他商量解決的辦法,而不是粗暴的吼叫或者屈服孩子。這就是孩子個人力量和自主性的發展。

如果孩子也想和你一起準備早餐,你只需要看著,讓他不要傷害到自己,給他做事情的機會。這就是孩子鍛鍊社會交往和人生技能的開始。

很不幸的是,我們很多家長都直接忽略了孩子這些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只用很多否定的詞扼殺了孩子的發展。

只看重了孩子的成績,只和別人家的孩子去比較,只給孩子物質,只是一味的屈從孩子的意願,最終導致了孩子心裡失衡。

孩子為什麼會心裡失衡?

父母一直都屈從孩子的意願,一直都沒有鍛鍊孩子的受挫折能力,讓十幾歲的孩子也一直以為他仍舊是世界的中心,任何人都不能違揹他的意願(這是嬰兒時期孩子的心理)。但是事實卻不是這樣的,孩子在受挫折的時候犯錯誤的時候,一直都不能平衡心理的矛盾,尤其是父母再對孩子施加壓力,就會導致最後一根稻草壓死了駱駝。

應該避免的管教方式有哪些?

1、對孩子子大吼大叫,大聲說話。

2、嚴厲大聲責罵辱罵孩子。

3、對孩子喋喋不休地說教講道理。

4、經常威脅孩子說:“你怎麼怎樣我就不要你了,我就不愛你了。”

5、經常警告孩子,“下次再這樣,我就怎麼怎麼。”

6、非常溺愛孩子,一味屈從孩子的意願,失去了對是非對錯的判斷。

愛和寵愛,溺愛有著天壤之別。

可惜我們很多父母把寵愛和溺愛當成了愛,卻沒有把真正的愛給孩子。

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多得到一些來自父母家庭的愛,尊重和傾聽,希望這樣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