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賞析李清照的《鳳凰臺上憶吹簫》?

轉身吶喊妳


我們先從李清照的才氣和性格說起。李清照系出名門,父親乃是朝廷高官,同時還是蘇門的後四子之一,是著名的文學家,母親乃是宰相的孫女,這樣的家庭,給了李清照極好的教育機會。她從小生性活潑,沒有普通家庭女孩子的那種拘束。所以李清照的性格是非常開朗的。

同時,上天又給了她蘭質慧心和五彩之筆,在婚後,與青年學者同樣也是系出名門的趙明誠結婚,感情相當恩愛。一段時間內,李清照寫了很多婚後生活的詞,詞中不乏大膽情色,甚至寫到了恩愛的夫妻生活。這說明,李清照是一個極富情感表達的人,她根本就不在乎別人怎麼看,怎麼說,只要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好。

但是,詞的內容和形式,決定了以含蓄為美,你要是天天喊著,趙明誠我愛你,趙明誠我想你,這個就不是詞了,而是現在我們看到的聲嘶力竭的搖滾了,這樣就丟掉了詞的美感。

詞以含蓄以意味深長為美,那麼就必須採用一些形式來表達,採用什麼樣的形式呢?古人常常採用的似乎賦比興的手法,特別是比興用的特別多。簡單地說,其實就是不直接說自己的心靈感受,而是用意象來烘托情感,營造意境。

這首詞是李清照婚後,趙明誠外出遊學或者做官,他們分離之後,李清照寫的一首相思詞,來表達自己獨居在家那種孤獨無聊的情緒。但是我們看,這首詞中,真的沒有一句直接表達的句子,而是委婉曲折一唱三嘆,充分體現了李清照,作為一個女性詞人細膩委婉的深情,同時也體現了詩歌的含蓄的特點。

鳳凰臺上憶吹簫·香冷金猊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這首詞的用典較多,我們先翻譯一下。

鑄有狻猊提鈕的銅爐裡,薰香已經冷透,紅色的錦被亂堆床頭,如同波浪一般,我也無心去收。早晨起來,懶洋洋不想梳頭。任憑華貴的梳妝匣落滿灰塵,任憑朝陽的日光照上簾鉤。我生怕想起離別的痛苦,有多少話要向他傾訴,可剛要說又不忍開口。新近漸漸消瘦起來,不是因為喝多了酒,也不是因為秋天的影響。

算了罷,算了罷,這次他必須要走,即使唱上一萬遍《陽關》離別曲,也無法將他挽留。想到心上人就要遠去,剩下我獨守空樓了,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就在凝眸遠眺的時候,從今而後,又平添一段日日盼歸的新愁。

上片寫自己的生活,其核心在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既然不是喝酒喝的,也不是悲秋傷春,那麼為什麼瘦下來呢?很顯然還有一個原因,是相思。因為我們知道,相思是可以減肥的。柳永就說過,“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李清照自己也說過,“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李清照很瘦,所以她的詞中經常寫到瘦,她也為此得到了一個李三瘦的雅號。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我們要把重點放在“被翻紅浪”上,很顯然,李清照想躺在床上,但是又百無聊賴,乾脆就起床,起床後也不去疊被子,就胡亂地攤在一起,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不好。古人特別重視頭髮,但是作者連頭髮都懶得梳了,這說明李清照很慵懶很無聊。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不僅不想梳頭,乾脆連鏡子都懶得照,任它佈滿灰塵。詩經中曾有“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意思是你走了,我的頭髮亂糟糟,為什麼呢?因為你走了,沒人看了。李清照在這裡就是一個意思。因為女為悅己者容啊,悅己者不在,我對鏡貼花黃給誰看呢?

接下來寫自己的心理活動。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想說一些情話,但又怕說出來,引起更多的離愁別恨,還是把思念放在心裡吧!這樣被相思折磨,一天天瘦下去了。

下片繼續書寫情緒,但是更加委婉了,她用了一些典故,都是關於相思、離別和夫妻感情的。這也就是說,在下片,李清照沒有提什麼孤獨寂寞相思,但處處在說相思和孤獨寂寞。

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陽關三疊,用的是王維的詩,點明離別的情緒。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這裡面運用了劉義慶《幽明錄》中,劉阮二人入山遇到仙女的故事,秦樓很顯然運用的是仙人蕭史與秦穆公女兒弄玉,恩愛最後成仙的故事,這裡面講的都是愛情,像神仙一樣的愛情,這也反映了李清照對美好愛情美滿婚姻的渴望。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用流水來代指思念,這在宋詞中已經是非常常用了。從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到柳永的“想佳人妝樓望, 誤幾回,天際識歸舟”,都是一個路子。不過李清照的這個,更顯委婉。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舊愁未斷,現在又有了新愁。這可謂是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好玩的國學


《鳳凰臺上憶吹簫》李清照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光》,也則難留。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賞析]

這是一首閨中懷人之作,詞人與趙明誠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家遠遊,詞人把對丈夫的思念寫在這首詞中。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梳頭。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這是寫詞人醒來後的情形。日上三竿,金爐香冷,詞人一片慵倦,無心疊被,懶於梳妝。每一句中都流露出詞人心緒的低沉抑鬱。為何詞人竟如此慵怠寡歡呢? "生怕離懷別苦",哦,原來是離愁縈繞於心! "多少事,欲說還休",多少心事想要傾吐啊,可是話到嘴邊又咽了回去,怕說出來更加愁苦。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 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這是詞人回想離別的情景。離別之時,詞人有千萬個不捨,將離歌一遍一遍地唱,卻仍沒有留住丈夫。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這兩句又從別前轉到別後,概括了雙方別後相思的感情。下片後半段將詞中所寫的"離懷別苦"推向了高潮。詞人立於小樓終曰凝望著遠方,期盼丈夫早日歸來。丈夫外派,不知何日歸來。從今詞人又添一段"新愁"。

賞讀這首古詩詞


劉楚雲817


李清照《鳳凰臺上憶吹簫》賞析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北宋女詞人。《鳳凰臺上憶吹簫》是李清照在與丈夫趙明誠婚後不久,趙明誠離家遠遊而產生思念之情所的一首詞。

李清照在詞中通過“一慵懶二消瘦三無奈四痴念”表達對遠遊丈夫的思念之情。



一慵懶

在詞中的第一段前半部分,重點是體現她的慵懶。

“香冷金猊”,爐中香消煙冷,無心再焚,一慵也;“被翻紅浪,”床上錦被亂陳,無心折疊,二慵也;“起來慵自梳頭”,髻鬟蓬鬆,無心梳理,三慵也;“任寶奩塵滿”,寶鏡塵滿,無心拂拭,四慵也;“日上簾鉤”,日上三竿,猶然未覺光陰催人,五慵也。慵而一“任”,則其慵態已達極點。

李清照通過五個慵懶之姿,表現她什麼也不想動的,只是怕一動又想起別離的痛苦。無論是香爐、被子、梳子、寶奩等屋內的一切東西似乎都有你的氣味,更怕動一下,氣味會隨風飄散。

李清照通過自己的懶的靜態表達了對丈夫思念之情源源不斷地傾洩而出,用靜反映出動的難過。



二消瘦

李清照在詞第一段下半部分,深深地表現的消瘦。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萬種愁情,一腔哀怨,本想向丈夫盡情傾吐,其實更想說的是,問丈夫是否可以留下,可是話到嘴邊,又吞嚥下去。怕話說出來,徒惹丈夫的擔心和牽擔,於是只能把愁苦放在心裡。

也正是心裡的愁苦無法對身邊親密的人說,只能自己折磨自己,從而惹來“新來瘦”。

因此,詞人特別地表明自己“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也許,有人是因“日日花前常病酒”,有人是因“萬里悲秋常作客”,而自己卻是因為傷離惜別這種不足與旁人道的緣由。



三無奈

李清照在詞第二段上半部分,對丈夫遠遊,無法挽留的無奈,只能嘆息一聲罷了!

“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唱盡千遍萬遍《陽關曲》,表達多深的情也沒用,終究還是離去難留,即將惜別之情,躍然而出。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詞人用武陵人、秦樓表達夫妻雙方的思念之情。武陵人,指心愛之人。秦樓,又稱鳳樓、鳳台,相傳春秋時有個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弄玉妻之,築鳳台以居,一夕吹簫引鳳,夫婦乘鳳而去。

李清照用武陵人借喻自己心愛的人一一自己的丈夫趙明誠。詞人再用秦樓暗喻丈夫對自己的想念。即使會思念對方,但外出遠遊是趙明誠的夢想,況且遠遊同時可以遊學,得此機會,還是不得不分離,因此,雙方互相思念顯得如此無奈!



四痴念

李清照在詞的第二段下半部分,看著漸行漸遠的愛人,眼裡只留下痴念。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只有那樓前的流水,應顧念著我,映照著我整天注目凝眸。詞人倚在樓上,看著她心中的“武陵人”越去越遠了,人影消失在迷濛的霧靄之中,她一個人被留在“秦樓”,呆呆地倚樓凝望。她那盼望的心情,無可與語;她那凝望的眼神,無人理解。唯有樓前流水,映出她終日倚樓的身影,印下她鍾情凝望的眼神。流水無知無情,怎會記住她終日凝眸的情態,這真是痴人痴語啊。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詞人自從得知丈夫趙明誠出遊的消息,她就產生了“新愁”,此為一段;明誠走後,洞房空設,佳人獨坐,此又是“新愁”一段。從今而後,這些新愁,因山高路遠,枉自凝眸,將與日俱增,愈發無從所適。

李清照在《鳳凰臺上憶吹簫》一詞中,以“慵懶”來點染,以“消瘦”作形容,以“無奈”推深化,以“痴念”作烘托,逐步寫出不斷加深的離愁別苦,感人至深。


經緯國學


被譽為“李三瘦”的李清照,其中一“瘦”便出自這首《鳳凰臺上憶吹簫》,即“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不同於“應是綠肥紅瘦”和“人比黃花瘦”,易安居士此次的“新來瘦”,不僅有離愁別苦,更有“明誠或有蓄妾之舉”的辛酸苦楚。

此詞除了運用了李清照擅長的白描手法,還靈活地化用了詩詞,精準地運用了典故,將李清照內心的離愁別緒和相思難忘,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詞的上闋,從詞人的閨閣生活入手,層層演繹,點明“離懷別苦”。

“香冷金猊,被翻紅浪,起來慵自梳頭”

首句即刻畫出詞人獨居閨閣的寂寞慵懶之態。這樣的百無聊賴,在李清照的《武陵春》一詞中也曾出現,“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一個”慵“,一個”倦“,無心梳洗打扮,都是因為那個”悅己者“的趙明誠不在自己的身邊。

“被翻紅浪“,則靈活化用了柳永《鳳棲梧》中“鴛鴦繡被翻紅浪”一句。柳永的原句略顯輕浮,而李清照的化用,足見蘊藉。香爐裡的薰香冷透,與繡床上的錦繡紅被胡亂堆放形成感官上的鮮明對比,突出詞人內心的寂寞與悽清。

“任寶奩塵滿,日上簾鉤”

一個“任”字,銜接上文的“慵”字,進一步刻畫出詞人獨守空房的慵懶倦怠與寂寞悽清。任由塵滿寶奩,詞人也無心去拂拭,也從側面說明慵懶之久;而日上三竿,詞人才想起“慵自梳頭”。如此嬌慵,必是有萬般情緒,隱匿心頭。

“生怕離懷別苦,多少事、欲說還休”

此句直抒胸臆,點明詞人慵懶的原因,傷離別,盼重逢。離別在即,千愁萬緒湧上心頭,深情婉約的詞人李清照也無法將這滿腔柔情,一一訴說給將要離別的丈夫。千言萬語,不知從何說起,只能任由到嘴邊的話語,生生地吞嚥回去。

“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

“人比黃花瘦”的李清照,為離別所苦,其中的辛酸苦楚不足為外人道也。這樣的愁苦,不是杜甫的“萬里悲秋常作客”,也不是馮延巳的“日日花前常病酒”,而是“為君消得人憔悴”,“多情自古傷離別”。

詞的下闕,藉助典故,抒發自己倚樓懷人的情懷,極盡纏綿與蘊厚。“休休,這回去也,千萬遍《陽關》,也則難留”

上闋詞人害怕離別在即,此刻離別以成為既定事實,只能勉強接受。易安藉助由王維的送別詩歌《送元二使安西》而改編成的離歌《陽關三疊》來抒發自己內心的離別愁苦。離歌不會響徹千萬遍,而是自己內心想把心愛之人留下的念頭生起千萬遍。

“念武陵人遠,煙鎖秦樓”

此句寥寥數字,卻借用了兩個典故。武陵人,藉助劉晨、阮肇偶遇仙女的典故,在此借指即將遠去的丈夫趙明誠。秦樓,則運用蕭史與弄玉乘鳳昇仙的故事,來借指獨居樓臺的詞人自己。兩個典故,暗指了詞人與丈夫的伉儷情深。

“惟有樓前流水,應念我、終日凝眸”

詞人獨倚高樓,望斷天涯路,也見不到自己日思夜想的夫君。凝眸之處,也只有樓前的流水,感覺到她的深情。那流水裡的倒影,那企盼的目光,皆印證著自己刻骨的思念。

“凝眸處,從今又添,一段新愁“

此刻心愛之人遠去,詞人日夜凝眸,又一段新愁添在心頭。


此箋


  晁補之(宋)  鳳凰臺上憶吹簫  才短宮慵,命奇人棄,年年故里來遠。記往歲、蓮塘送我,遠赴荊蠻。莫道風情似舊,青鏡裡、綠鬢新斑。佳人怪,把盞為我,微斂眉山。從來嗣宗高韻,獨見賞,青雲憂絕塵間。謾回首、平生醉語,一夢驚殘。莫笑移花種柳,應備辦、投老同閒。縱枯槁,松檜奈得霜寒。  “鳳凰臺上憶吹簫”是宋詞中的詞牌名,其中最有名的一闌詞當屬婉約派掌門人李易安所作。一句:“新來瘦,非幹病酒,不是悲秋”堪稱千古絕唱。“鳳凰臺上憶吹簫”,亦是古代流行一時的洞簫曲,與梅花三弄、高山流水、陽春白雪等齊名。關於鳳凰臺,其實還有一個很美麗的歷史典故。  相傳戰國時期,秦穆公有個小女兒,因自幼愛玉,故名弄玉。弄玉不僅姿容絕代、聰慧超群,於音律上更是精通。她尤其擅長吹笙,技藝精湛國內無人能出其右。弄玉及笄後,穆公要為其婚配,無奈公主堅持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寧可不嫁。穆公珍愛女兒,只得依從她。一夜,弄玉一邊賞月一邊在月光下吹笙,卻於依稀彷彿間聞聽有仙樂隱隱與自己玉笙相和,一連幾夜都是如此。弄玉把此事稟明瞭父王,穆公於是派孟明按公主所說的方向尋找,一直尋到華山,才聽見樵夫們說:“有個青年隱士,名叫蕭史,在華山中峰明星崖隱居。這位青年人喜歡吹簫,簫聲可以傳出幾百裡。”孟明來到明星崖,找到了蕭史,把他帶回秦宮。  蕭史與弄玉成婚後,教弄玉吹簫學鳳的鳴聲。學了十幾年,弄玉吹出的簫聲和真的鳳凰叫聲一樣,甚至把天上的鳳凰都引下來了。秦穆公專門為他們建造了一座鳳凰臺,這就是鳳凰臺的由來。蕭史和弄玉住在鳳凰臺上,一連幾年不飲不食,亦不下臺。有一天,二人笙簫相和後,竟引來金龍紫鳳,蕭史乘龍,弄玉跨鳳,雙雙升空而去。成語“乘龍快婿”“龍鳳呈祥”便是因此而來。 關於蕭史其人,最早記載見於漢朝時的《劉向˙列仙傳˙捲上˙蕭史》。原文為:“蕭史善吹簫,作鳳鳴。秦穆公以女妻之,作鳳樓,教弄玉吹簫,感鳳來集,弄玉乘鳳,蕭史乘龍,夫婦同仙去。”後來的《東周列國志》,將這一奇事詳細敘述,作“弄玉吹蕭雙跨鳳,趙盾背秦立靈公”一章,很多人都是從此書中瞭解到這段軼事的。  因為傳說中蕭史弄玉是居住在華山中峰的,所以現今中峰又名玉女峰。玉女峰上許多勝蹟也因玉女(弄玉)而得名。人們在中峰上修建了玉女祠,祠前有一石臼,名為玉女洗頭盆;它前面的石臺,就是玉女梳妝檯;那下面的石洞,是玉女當年的居室,稱作玉女室。此外,玉女祠北又有品簫臺、引鳳亭,是蕭史吹簫引鳳的地方。  吹簫引鳳,乘龍而去,白日昇天,後世歷代文人墨客紛紛歌誦這段歷史,“鳳凰臺上憶吹簫”也由此而來,表達了人們對這對神仙眷侶的懷念和祝福,直至現在仍被人津津樂道。  雙調,九十五字至九十七字。共有六體。前段皆十句,四平韻;後段九至十一句,四或五平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