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

武漢加油加油加油


自己有實力,為什麼不壯大。

滿清入主中遠,為什麼不去俄羅斯?古代封建王朝的建立一般來自於一個興盛的家族或者像朱元璋這樣的創業者開國皇帝,建立國家是實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順理成章出現的結果。

一,滿清為什麼要發展壯大立國?

中國北方的遊牧部落和南方的農耕文明雖然不一樣,但都是知道學習進步和壯大的民族,比如西夏,契丹,遼,金都是遊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明朝末期,滿清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而然想著立國。

二,為什麼不去佔領俄羅斯?

自古以來,都是遊牧部落南下掠奪農耕文明,所以遊牧民族長久以來養成了進攻農耕文明的習慣,那為什麼不去佔領俄羅斯呢?俄羅斯大部分都是凍土層,遊牧民族非常瞭解土地的生產能力,當然是南下中原地區更好,而且俄羅斯與草原之間有山巒屏障,不方便進攻。

三,為什麼要入主中原,在草原稱雄不就行了?

遊牧部落與農耕文明之間的鬥爭,在整個歷史長河中斷斷續續就沒停過,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國力衰微,好勇鬥狠的遊牧民族怎麼會放棄這麼好的吞併機會呢?

這是我個人的看法,滿清入主中原是大勢所趨,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結果,入主中原也是滿清的必然選擇。

以上是個人觀點,希望對你有用。


逐古旅遊


首先需要明確的一點就是,不只是滿清想要入主中原,其實在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任何朝代的所謂“四方蠻夷”都沒有失去入主中原的想法。

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中原的富饒土地

從“四方蠻夷”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到,要麼是北部的極寒之地、要麼是西部的荒漠之地,要麼是南部的叢林沼澤之地,要麼是東部沿海的鹽鹼之地。

而古代中國最適合生存和發展的地方正是中原的富饒土地。富饒的土地代表適合農耕作業的平原地區,而中國古代人民的口糧主要是靠天吃飯,種植是相當重要的生產環節,所以中原地區土地富饒,糧食豐富,這也是“四方蠻夷”入主中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中原的繁茂經濟

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農業的發展都是社會經濟的基礎,而經濟的基礎重點是貿易的產生。

古代中原地區主要是指長江中下游和黃河流域,在這片廣袤的中原地區,無論是陸路交通還是航運交通都是相對發達的,而且發達的農業經濟,也會帶動人口的增長和日益繁複的商品交易,這也是“四方蠻夷”所趨之若渴的原因。

所以,無論是滿清入主中原,還是歷朝歷代的四方蠻夷入主中原,都主要基於這兩點。


草竹道人


中原沃野,物阜民豐。天朝上國,地大物博。膏肥脂腴,異族環伺。強敵侵擾,千年未息。屠戮劫掠,自古皆然!

女真大規模進攻中原就有二次,一次是一千多年前的完顏家族,滅掉北宋,將中原勢力趕到長江以南。第二次是愛新覺羅家族取代朱明王朝,佔領全中國,實現了一統華夏長達二百六十九年。

明朝後期皇帝懶政妄為,宦官擅權,清流空談,黨爭激烈,國勢日益頹廢。這時雄心勃勃的愛新覺羅.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於白山黑水之間,逐步兼併女真各部,建立亦兵亦民的八旗軍制,後金政權成立。

明朝感覺到了來自東北的威脅,於1519年派楊鎬率四路大軍,進攻女真,努爾哈赤採取"憑爾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五天時間滅掉明朝三路大軍,大明軍隊全軍覆沒。(李如柏一路因行動遲緩,未被全殲,)。自此戰場上明取守勢,金取攻勢!

明金在東北地區僵持到崇禎年間,皇太極改金為清,勢力更加壯大,時常越過長城防線,深入內地騷擾劫掠。而此時大明王朝連年災荒,朝廷不知撫卹,苛捐雜稅日益繁重,激起的各地民暴此起彼伏。更有如李自成、張獻忠等佔據數省的巨寇。朝堂更是君混+將猥+臣腐,己是日薄西山無藥可救了。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西安稱帝,然後率百萬大軍向京師進攻,一路上所向披靡,明軍紛紛獻關投降。三月十九日兵圍京城,崇禎想抵抗,可敲了半天景陽鍾,不見一個大臣上朝。萬念俱灰的崇禎朱由檢殺死妻女後煤山自縊。明亡!

李自成進城後迅速腐化墮落,官搶兵掠,民心盡喪。

這時扼守山海關的吳三桂,首鼠兩端,舉棋不定。李自成招撫未成,親帶大兵進剿,吳三桂在聽聞父親吳襄被害、愛妾被搶後,決意投降滿清,引清兵入關。李自成的軍兵因搶得大包小裹的,己沒有原來的戰鬥力了,被八旗鐵騎一擊而潰。多爾袞帶兵進軍中原,佔領全國。滿清二百多年的統治自此開始。

滿清是瞅準大明這隻病牛、肥牛,一個餓虎撲食,吞掉中原千野沃野,奴役了億萬子民,實現了一千年來女真人一統華夏的夙願。



滄州老夫子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沒辦法,天命所歸。李自成攻陷北京,中原地主百姓皆翹首以盼滿清入關。

滿清,指的是由滿族人建立的清朝。清朝,其前身是金國。

公元1583年,女真族首領努爾哈赤世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因為明廷誤殺其父,於是發動反叛,相繼兼併女真各部。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建國稱汗,國號為金。

公元1618年,努爾哈赤發佈“七大恨”,誓師伐明。幾年間,明朝便喪失了遼東七十餘城。公元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公元1625年春,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努爾哈赤被明朝火炮打成重傷逝世後,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

皇太極聯合草原蒙古各部,勢力不斷壯大。公元1636年,皇太極降服漠南蒙古各部。隨即,皇太極在瀋陽稱帝,改族名為滿洲,改國號為清。史稱滿清。

公元1643年,皇太極病逝,其第九子福臨繼位,是為順治帝。因順治帝年幼,由其叔父多爾袞攝政。公元1644年,闖王李自成率領大順軍攻陷北京,崇禎帝在景山自殺殉國,明朝覆滅。多爾袞打著為明崇禎帝復仇的旗幟,率領滿清八旗軍入關,擊敗了李自成,進佔北京。

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祭告天地祖宗,表示他是全中國的君主。這便是滿清入主中原的整個過程。

那麼,為何一定要入主中原呢?

從上述介紹中,便可以看到,滿清從建立到入主中原,分為三個階段:稱汗、稱帝、入關。三個階段,三次遷都。滿清入主中原的根本原因也是三點: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天命所歸。

一:東北無法獨立於中國之外而存在,滿清政權同樣如此。

遼東,在漢朝時便已經設立了郡縣。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在唐朝時曾短暫地納入中央政權直接管轄,而大部分時間是進行羈縻統治。這種羈縻統治,歷經唐遼金元明五朝。

從唐朝開始,古代中國邁入了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金屬冶煉業不斷髮展,鐵產量不斷上升,鋼製農具普及。西南、嶺南等山地丘陵地區、東北的凍土都能夠被深耕,具備了開發的價值。

與此同時,燕薊地區地處海河平原,江南地區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這兩個地區又是交通樞紐所在。燕薊地區是東北、草原、中原三大地區的咽喉所在,是各地區經濟交往活動的中樞,經濟往往更為發達。

這意味著,東北與草原、中原一樣,都受到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的掌控。滿清能夠在明朝覆滅,而新朝還未整合的情況下反叛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但是,一旦中央政權完成整合。東北地方政權便沒有獨立的根基。因為燕薊地區北京文明中心掐死了東北的對外交通。

滿清不入主中原,等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回過神來,完成了內部的整合。一定會像明朝一樣,接著打滿清。這樣子的話,滿清是扛不住的,就算能抗得了一時,也抗不了一世。

這在歷史上是有證明的。看看隋唐兩朝,瞪紅了眼就是要幹掉高句麗。明朝以及大順軍也是如此。明朝內部農民起義風起雲湧,明朝農業賦稅沉重,商稅收不上來,這種情況下,明朝還是要卯足了勁要幹掉滿清。

滿清非生即死。不入主中原,等待他的就是高句麗的命運。

二:羈縻政權對比郡縣政權更有優勢,更受老百姓歡迎。

東北隸屬於明朝,設立了奴兒干都司,管轄遼東以北的整個東北地區。奴兒干都司之下,設立衛所,明朝還任命各族首領為各衛所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印信,仍以其舊俗自治,按時朝貢地方物產。

明朝中後期,邊疆地區烽火四起。新疆東部回族,青藏高原的藏族、雲貴地區各族、內蒙古各部,先後以各種方式反抗明朝的統治。東北的女真族也是如此。

明朝相繼放棄了對內蒙古、新疆東部、青藏高原的羈縻統治。因為這三個地區,沒有多少漢族人,經濟發展方式也以遊牧業為主。然而,雲貴高原的梯田發展狀況很好,東北的農耕進程也相當不錯。

由此,在雲貴高原出現了世襲的土司,在東北出現了世襲的將門。無論是世襲土司,還是世襲將門,在轄區內盤剝百姓,導致百姓淪為其莊園中的農奴。而對於明朝朝廷,他們陽奉陰違,養寇自重。

對於明朝本身而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明初立國時期的制度已經不適合時代的發展。土地兼併嚴重,明朝的賦稅不斷減少。相應的,明朝商品經濟發達,商人們卻不交納商稅。明朝中後期基本上依靠增加農稅以及皇帝派遣太監強徵礦稅維持運作。

在雲貴土司以及東北將門的壓迫下,苗族人以及女真人都發動了叛亂。不同的是,雲貴地區,地形複雜,各土司必須有一個領頭羊才能幹成點事。所以,苗族等西南各族只能支持土司造明朝的反。而東北的將門,就是剿而不滅。滿清剛剛起步時的那點實力,真的還不夠明朝塞牙縫的,說滅就能滅了。

然而,遼西將門就是不剿滅滿清。相反,遼西將門與滿清,因為都是身處東北,在經濟上反而有著共同的利益。滿清是明著反明,遼西將門是暗著反明。之所以都能反明,在於東北的經濟發展不錯。經濟增長所帶的收益都落入了他們的腰包,而不是明朝的腰包。

奴兒干都司以及西南土司,他們其實都是羈縻政權。所謂羈縻政權,就是政權體系相對比較完善的政權。對比明朝內部的各個州縣,羈縻政權的功能更為健全。明朝各個州縣的政權,都是三司並立,且各級政權功能有著明顯的規定。而羈縻政權,不說高度的集權,至少權力比較集中於世襲的部落首領手裡。

如此,明朝一旦崩潰。明朝中央政權瓦解後,明朝地方州縣政權一盤散沙,相互掣肘,無法凝聚力量。軍權在軍閥手裡,政權在地方官府手裡,司法權又是另一個官府。權力不集中,有利於中央政權的管轄。但是在中央政權崩潰的情況下,很難在短期裡重建中央政權,實力比較弱小,無法自行抵禦外敵。中央被打垮了,地方就沒有自衛能力。這也是中央集權的弊端所在。

羈縻政權更有優勢,就能得到更多的支持。滿清入主中原,是在中原地主、百姓、士大夫階層、明朝遺留的殘兵敗將等各方勢力的擁護下入主中原的。滿清不是硬闖的。

滿清入主中原,在現代民族主義氾濫的今天,肯定認為是不好的。但是,在當時。滿清就是老百姓的希望所在,是地主的希望所在。

闖王李自成的大順軍,是從流寇演變來的,其政權根本不成熟,甚至是十分幼稚。所以,中原被李自成這股流寇裹挾的百姓,中原被流寇禍害的地主,就等著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入主中原,穩定社會生產秩序。

而此時的南明,卻沒有中央政權。所謂南明朝廷,實際上毫無權力,是一群軍閥,加各地方官府拼湊產生的,內部的權力爭奪刺激得很,那有時間管老百姓的死活。面對滿清的軍事攻勢,他們也無法協調起來。結果,自然是兵敗如山倒。

滿清政權,其本身是羈縻政權,有自主權,政權的職責功能齊全。三次遷都,三次政權功能得到強化,政治十分成熟。

滿清入主中原,是大勢所驅,是民心所盼,眾望所歸。一大幫人等著滿清入主中原,多爾袞腦子沒壞,就不會放棄這光明大道。

三:滿清入主中原是天命所歸。

何為天命?天命就是東北、草原距離燕薊地區近呀。而燕薊地區恰好又是文明中心,進入了文明中心就成了中央政權。成了中央政權就能掃平割據,建立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文明中心是一個國家政治經濟文化最為發達的地區,是首都所在地,是各個地區生產生活的唯一標準。

自唐朝起,燕薊地區有了進行大規模開發的能力,經濟迅速崛起。燕薊地區與江南地區就是這樣的文明中心。只是江南地區相比燕薊地區,要差那麼一點兒。

這種地理格局下,一旦中原發生混亂,身處燕薊地區的中央政權衰弱,那麼江南地區就會爭奪文明中心的地位,把首都從燕薊地區搶回來。而一旦中央政權崩潰,草原、東北的羈縻政權就會乘機入主燕薊地區,從而建立起正統的大一統王朝。

蒙古草原,本是金國的羈縻地區。金國末期,中原農民起義不斷。草原便入主燕薊地區,建立元朝。元朝海外征伐失敗,燕薊地區衰弱,明朝在南京建立,元朝被明朝推翻。明朝遷都燕薊地區後,沒有對草原進行羈縻,導致草原經濟落後,沒有反抗的資本。但是卻給了東北機會。

清朝末年,燕薊地區北京被西方列強攻破了兩次。兩次被重創,導致燕薊地區衰弱,南京便建立了太平天國以及中華民國。

如果細心觀察的話,元末和清末,兩者農民起義的勢力分佈幾乎是一樣的。明朝以及中華民國,首都也都是在南京與北京之間移動。清末的變局就是多了西方列強的加入。

歷史總是如此驚人的相似。而這所謂的相似,就是天命所在。如果燕薊地區不是文明中心,文明中心依然在長安洛陽的話。即便草原或者東北進入了燕薊地區,也不過是地方政權。等中央政權穩定下來,遲早能平定各個地方。只不過,燕薊地區是文明中心,進入了燕薊地區就意味著成為了中央政權,各個地方就等著他去平定。


文明有歷史


滿人為什麼要入主中原?這其中的原因很多,也錯綜複雜。主要的原因,第一個就是滿人的復仇心理。第二個原因,明朝將帥太不給力,大部分都投靠了滿人。第三個原因,嚮往中原成熟文明,嚮往中原地區的富饒。

以下我就以這三個原因進行分析一下。



第一個原因,滿人的復仇心理

大家可能都會知道,在明末清初的時候,可能也產生過一個蝴蝶效應。哦,萬曆皇帝錯殺了努爾哈赤的父親塔克世,從而引起了一系列的歷史劇變,努爾哈赤對明王朝充滿著仇恨,努爾哈赤含恨起兵,成為了滅亡大明的一個轉折點。



這個事情在清太祖武皇帝實錄中有記載,李成梁在古勒寨降順以後,引誘城中的人出來,全都給殺了,努爾哈赤的祖父覺昌安和他的父親塔克世,也被攻陷古勒寨的明軍所誤殺。之後努爾哈赤聽到父親和祖父早此噩難,他捶胸頓足,悲痛欲絕。他趕到明朝邊疆,對明朝邊吏說,我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也。就這一件事,可能是努爾哈赤起兵反明的一個重要事件。

第二個原因,明朝的將帥太不給力了

明朝的將帥太不給力,大部分都投靠了清朝,就在崇禎皇帝上吊之後歷史上還存在過一個南明政權,也就是弘光政權。當時的弘光政權並不缺乏無力如果咱們看一下他的軍隊數量的話,算上弘光政權的江北四鎮,再加上武昌的左良玉,這個政權的軍力差不多得有100萬軍人。而當時的滿族人最多才20多萬人,那你再想一想,他的軍隊能有多少?最多五六萬那為什麼南明政權的這麼多的軍隊還是沒有弄過清朝呢?



就這個原因,得值得深思南明政權的軍隊並不是一群烏合之眾比如武昌左良玉的軍隊那可是聲音百戰的精兵,他是南明政權中的一個名將。如果要真的要說,哪一個將軍是最弱的?這個人就是劉澤清,他從山東一直撤回到南方,沒有打過什麼硬仗但是,他的實力也是可以的。

是最後這些人全部投靠了清朝,你能說這些軍隊不能打嗎?你能說明末沒有名將嗎?這都不是,那是因為什麼?

第三個原因,滿族人可能是嚮往中原文化,嚮往中原富饒地區

一提到滿人,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東北東北地區氣候寒冷,人煙稀少但是東北地區,他是擁有著大量的平原大家可能都會想到今天的東北平原,東三省的黑土地,但是你想一想,那是在古代生產能力都不發達的時候,他又怎麼能夠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來養活那邊的人呢?滿人可能也會產生對中原富饒地區的嚮往從而激發他南下入主中原。中原的南方自古就就有天下糧倉的美譽。再加上京杭大運河往北方輸入兩草中原地區的富饒是滿族人所渴望的也是羨慕的。也是一個原因。



再者,中原地區對於滿族東北地區是屬於文化比較成熟的地區,滿族人當時可能是嚮往中原文化,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自古而今都是向周邊地區輻射。中原自古以來都是以文明古國自稱,這可能也是清朝入主中原的另一個原因。

總結

清朝入主中原,是由於努爾哈赤復仇心理,再者,是明朝內部的不團結,最後則是滿族人對中原的嚮往。以上三個原因便可知道。


經濟戰略


這個問題嘛,主要是因為中原地區有各項優勢,自古至今只有把中原地區拿下才能證明這個政權的實力,我舉幾個古代爭霸中原的例子,看過就知道滿清為什麼要入關。

春秋時期有典故――問鼎中原

楚成王為和晉國爭奪霸主地位,北上進入到周國地盤,並問周天子派來的使臣,代表天子權利的鼎有多重?這無疑是對天子權利的挑戰,周天子所在地處中原,而楚國想稱霸諸侯,就要爭奪中原地區,否則就算楚國地盤再大在其他諸侯眼中仍然是個蠻夷,因為只有進入中原才能代表實力。

秦國數次嘗試東進中原

很多人都知道秦穆公幫助晉文公重回晉國,並登上國君之位,那秦穆公為什麼這麼做?自然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具體是什麼利益呢?其實就是希望日後自己能在晉國的幫助下東進中原。秦國在春秋時期被各諸侯視為蠻夷,因為地處偏僻的西部,所以稱霸的事和秦國幾乎沒什麼關係,只能幹看著別人。崤山之戰就是秦國試圖東進中原的一次嘗試,除此秦國還進行過數次嘗試,然而都被晉國打壓了,秦國才不得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偏安一隅,開始向西進軍稱霸西戎。

逐鹿中原

項羽和劉邦軍隊在中原大戰,韓信的謀士說中原像一隻肥美的鹿,鼓動韓信傭兵自立,得到中原這隻“鹿”。可見中原這一代的重要性。

無論是少數民族的統一政權還是漢族內部的分裂再統一,都與中原有分不開的關係,蒙古滅宋後元朝相比其他汗國的中心地位與元朝佔有漢族的中原之地直接相關,中原就有我國四大古都其二,古代中原的地位就是重中之重,而且地勢廣闊,土壤肥沃,所謂得中原者得天下,滿清想要的就是天下,所以入主中原對滿清是必要的。


觀今昔


“有世仇,有死仇,有利益驅使。”

有世仇。明朝對女真施行“分而治之”的策略,挑動女真各部互相攻伐,坐收漁利,結怨已久。

有死仇。自努爾哈赤建立“後金”至皇太極改國號為“清”,頒“七大恨”起兵攻明,經“薩爾滸”、“寧遠之戰”、“寧錦之戰”等,明清雙方互有大量死傷,甚至努爾哈赤、皇太極皆因戰事不順,鬱郁而亡,雙方積怨更深,已成死仇不可解。

有利益驅使。定鼎中原,是任何一個北方遊牧民族政權的夢想。清一開始是“弱明”的國策,時常南下擄掠人口和財貨,以求明清長期共存。對峙之初明朝仍是龐然大物,清朝統治者內心也許也並不認可憑東北一隅可以滅明。皇太極在戰略上制定了先征服朝鮮和漠南蒙古的方針政策,以解除攻打明朝的後顧之憂。而且皇太極還採漢族降官的建議,確立清朝對明朝實行"講和與自固之策",使原本國力孱弱的清朝實力大增,能夠與明朝打“持久戰”。

明朝亡於腐敗、天災和流民起義,國力日衰,到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煤山,吳三桂邀多爾袞率清兵入關,明之亡已是天數使然。





黑衣大居士


我來回答。戰爭,永遠是政治的延續,當和平手段不能得到它想得到的利益時,刀槍就該上場了。

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一,為了生存。二,為了生活。三,為了發展。

1. 在侵入中原之前,滿人在東北可以說是茹毛飲血,下冰河捕魚,上雪山捕獵,為了生存他們付了慘痛代價。大明世宗時期,地球又轉入了小冰河時期,寒流從西伯利亞頻繁南下,寒季變長,東北滿人不得不向南方漢民族侵犯掠奪。這是為了生存。

2.李成梁養大了建州女真,更是坐視奴爾哈赤日益狀大。羽翼豐的滿人在奴爾哈赤的領導下開始了南侵。但並不他們一開始就想入主中原的。在皇太極以前,他們的目標是劃地而治,這從“後金”的國號上就能讀懂,恢復金國榮光,在北方成立一個小國。這是為了生活。

3.大明內亂讓滿人的野心膨脹了,他們看到了入主中原的希望,改國號為清――已經不滿足於僅僅是恢復金國了。從皇太極開始,滿清的目標就是“入主中原”,一統天下。

――清朝,把蒙古.西藏.新疆從真正意義上納入了中國領土,我們今天也是繼承了清朝的疆域,這是清朝的功勞,不世之功,這是必須承認的。


一個智者而己


大家好,我是興趣愛好者逆旅行人NL,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關於滿清為什麼要入主中原,而不去向北擴展,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環境與社會經濟。

明朝末年,社會矛盾嚴重,土地兼併嚴重,起義此起彼伏,其中勢力最大的就是"闖王"李自成;同時明朝軍隊經過遠征屬國朝鮮,驅逐日本等戰役,大批精銳遭到損失;從歷史上來看,明朝已經積病難返,即使沒有李自成攻破北京,滿清入關,明朝也會被內部攻破。

歷史學家有人說,滿清入主中原的機會微乎其微,而滿清最終得以成功,就是皇太極看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此時努爾哈赤已經統一各部,明朝內憂外患,清軍即金戈鐵馬,最終成就大統。

滿清鐵騎為什麼不向北發展,擴展疆土,原因就在於北方位於貧瘠寒冷的西伯利亞荒野,不利於作物生長,牲畜的放養;而向西是一望無際的蒙古沙漠,向東是深淵的海洋,唯有向南是北方少數民族千百年來嚮往的伊甸園。自春秋戰國以來,北方遊牧民族一次又一次衝擊中原政權,當然,滿清也是如此。

中原地區,土地肥沃,糧食富庶,自古以來"蘇杭足,天下足",經濟發達。而北方地區氣候不定,糧食有時短缺,需要與中原地區互相商貿往來。只要佔據中原地區,便能改變這種情況。

所以 滿清入主中原,是必然也是偶然,成就大統,改朝換代。

好了,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各位小夥伴!


來世還生種花家


清朝入主中原——歷史週期律的必然結果


清朝的統治者發源於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族,以畜牧採集狩獵為主要生活方式。其與中原的明王朝的戰爭衝突其實是農耕種植文明與遊牧採集文明之間的衝突。

中原王朝農耕政權與遊牧民族的衝突橫貫兩千餘年的中國歷史,可能是世界上綿延時間最長的文明衝突。

1.最早記載遊牧民族侵略中原的事件可能是西周末年犬戎侵入鎬京,導致西周滅亡。

《史記·周本紀》

幽王無道,申候怒,與西夷犬戎攻幽王,入鎬京,殺幽王驪山下,盡取周賂而去。於是諸侯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為平王,以奉周祀。

2.此後北方的遊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地區,有的民族在中原地區建立了政權。

  • 公元304年匈奴後裔劉淵滅西晉建立漢趙政權。
  • 公元386年鮮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政權。
  • 公元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機建立遼政權。
  • 公元1115年女真族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政權。
  • 公元1271年蒙古族忽必烈建立元政權。
  • 公元1644年女真族建立的清政權入主中原。

遊牧民族多次侵略中原農耕文明絕非歷史偶然,是有著深刻原因的歷史週期律的必然作用的結果。

1.氣候因素。

遊牧民族的生存方式完全依賴於氣候條件,他們追逐水草而居。當整體氣候變得乾旱寒冷的時候,南下劫掠就變成了唯一出路。中國降雨量分界線正好大體以長城為界限。長城以北為遊牧採集文明部落,長城以南為農耕種植文明。

2.經濟動力需要。

遊牧民族生產落後,物資匱乏,需要中原的茶葉、絲綢、鐵鍋等物品。和平時期可以通過有限貿易交換得來。但遠遠不夠滿足整體需求,戰爭劫掠就變成了常態。

3.人口與資源的壓力。

遊牧部落賴以生存的生產資源再生週期長,規模有限,資源緊張,不斷增加的人口生存壓力促使他們對外擴張來解決人口與資源的矛盾導致的生存危機。

4.地緣政治因素。

東亞地區的地緣特點,是中原地區成為無可爭議的周圍文明向心力作用的方向。兩千餘年來,中原地區的漢民族成為這一地區的核心文明。周圍文明無可避免地與之發生交融衝突。

清朝雖然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最終融入了中華文明中。滿族(女真族)成為我們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

結束語:各文明之間的衝突橫貫整個人類文明史。包括古羅馬在內的世界所有文明都會經常受到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這種入侵可能會帶來人員和財產的巨大損失,導致先進文明遭受巨大破壞,造成歷史的短暫倒退。但先進的文明有著巨大的包容力,不同的文明相互吸引,交流融合,從整體上促進了人類文明的整體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