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貴的玻璃'蜻蜓眼'·戰國侯門將相的寶珠

中國的玻璃製品,起步比歐洲要晚幾百年。中國古代有一種特別的寶物,被稱為琉璃。在幾千年的時光中,人們都認為玻璃和琉璃是兩種不同的東西。一直到近現代,通過化學實驗,才為玻璃正名,其實兩者就是同一種物件。

中國最早的玻璃,應該是釉滴。中國古代青銅冶煉和煉丹技術起源於商周時期,原始瓷也出現於這個時期。原始瓷在燒成時因溫度過高而流下來形成的透明釉滴,晶瑩光亮,屬玻璃態物質。在當時稀少而名貴,用於做貴族首飾上的鑲嵌物。

1965年,河南鄭州商代墓中,出土了一隻青釉印紋尊。考古學家們考證:除口部和肩部施有薄釉外,上面並有深綠色厚而透明的玻璃5塊。到了西周,人們開始掌握玻璃製造技術,能夠生產出珠子形狀的玻璃。

在寶雞附近的一座貴族墓葬中,出土了部分玻璃片。考古家們認為,是用於貴重器物上的鑲嵌材料。西周時期的玻璃珠,已經開始有了各種造型。除圓形外,還有管珠。色彩也比較而豐富,白色、淺綠色和粉紫色等。在裝飾上,還有點飾玻璃管,並且這種點飾法直至戰國時期的玻璃珠上仍然保留著。這是中國古代玻璃珠獨有的一種特殊裝飾法,在其他西方國家的玻璃珠上,幾乎不可見。

蜻蜓眼是古代一種飾物的俗稱。蜻蜓眼為玻璃製成,玻璃又稱琉璃,公元前2500年人造玻璃首次出現於西亞及埃及,最早的用途是製造珠飾,先是出現單色玻璃,1000年後又出現彩色玻璃。公元前15世紀玻璃珠上開始有彩斑條紋或點狀圖案。公元前10世紀,在玻璃珠母體上鑲同心圓,製造出“眼睛”效果的鑲嵌玻璃經終於在地中海沿岸出現。

“眼睛”文化據說發源於西亞或印度,相信眼睛有避邪功能的這種信仰,多盛形於從事畜牧的草原民族,在遊牧民族遷徙的路途中,身上佩戴這種鑲嵌玻璃珠,一方面可以避邪,一方面隨時都有可能用來交換所需之物。

戰國“蜻蜓眼”作為中國玻璃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一筆,及古代珠子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蜻蜓眼”其獨有的

魅力和文化內涵贏得了越來越多的藏家的追捧和青睞,琉璃收藏家牧之認為:“無論如何,人們無法忽略的是戰國蜻蜓眼珠飾歷經數千年,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絕世之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