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找到魚道,爆護不難。

魚有魚道,蝦有蝦道,什麼是魚道?怎麼才能找準魚道呢?

魚道也可說是魚路。是魚經常遊走覓食的路線。就跟我們常走一條路,常去一家飯館吃飯一樣,形成一種習慣。魚每天基本都會固定的來回遊動覓食,這就是我們說的在水庫、河流經常出大魚的釣位,其實那裡已經形成了一條魚道。

去垂釣時一定要觀察好魚道的位置 ,找準魚道,想釣不到魚都難。那怎麼才能找準魚道呢?

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找到魚道,爆護不難。

我個人把魚道分成兩種,一種是天然魚道,一種是人為魚道。

一、天然魚道

天然魚道是由地形、氣溫等天然因素決定著魚的遊動路線。我們來說一下幾種很有代表的天然魚道。

1、樺尖。大家都知道樺尖的地方好出魚,樺尖分兩種,一種事兩邊緩坡型,一種是兩邊比較陡峭型。如果是兩邊緩坡型就不要選擇這地方了,魚不會選擇在這種緩坡型的樺尖覓食,如果是比較陡峭,那這就是一條天然的魚道,在這種陡峭型的樺尖,魚貨往往會不錯。

2、寬變窄。這種地形魚是沒得選擇,必須通過這個寬變窄的地下,這時候大魚會靠邊遊動,看到這種地下千萬不要放過,在由寬變窄的入口垂釣,魚貨絕對少不了。

3、入水口。入水口可以分成下雨沖刷形成的入水口跟排水口兩種。水庫地形矮,下雨,雨水自然往水庫、河流裡流,這時候,水流會帶有一些農作物流進去,魚兒就會聚集在這種地方覓食。這種情況在秋天效果最為明顯,因為秋天農作物豐收,雨水會把殘留的農作物衝到水裡,這就形成了一條魚道。

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找到魚道,爆護不難。

4、深中淺、淺中深。這種地形是魚兒特別喜歡去覓食的地方,在比較平坦的地形中,有一道深溝,魚兒會順著這一道深溝來回巡遊覓食,原因是這種深溝容易儲存食物,不管是我們打下去的窩料還是農作物都會隨著水的波動,慢慢殘留在深溝中。如果是在比較平坦的,較深的水域中,有一塊稍微凸起的、較淺的地方,也是魚兒喜歡去的地方,這種地形是因為魚的感應水溫變化,淺灘水溫較高,食物比較豐富。自然形成一條魚道。

5、岔口。兩條河流交叉的地方或者一條河流分岔成兩條河流的地方,這種地形也是不容錯過的好釣位。

6、障礙物。並不是所有的障礙物都是可以形成魚道的。比如水裡有一棵樹枝,沒有別的障礙物,這可以釣樹枝旁邊,如果是密密麻麻的障礙物,那就只能釣邊緣、較少障礙物的地方。

小結:魚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要根據地形、水情、氣溫、食物源等等,來判斷魚道的位置。垂釣的目標魚不同,所判斷的魚道也會不同,比如垂釣鯽魚,水草密集的地方,是鯽魚喜歡覓食的地方。根據目標魚的習性和覓食的條件判斷魚道才是正確的做法。不管什麼魚,都會有魚道。

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找到魚道,爆護不難。


二、人為魚道

人為魚道就是指人的原因形成的魚道。我們最常見的就是打重窩,通過打窩的形式,讓魚兒認識到這邊有食物,讓魚兒習慣的來這個地方覓食,來增加魚獲量。但是打重窩也是需要技巧的,並不是隨便找一個地方就可以形成魚道。

1、位置。打重窩的前提條件是這一片區域必須有魚經常出沒,沒有魚的情況下,打窩也就沒有意義了,這個位置參考以上的天然魚道,有些魚道我們夠不到,我們就會在魚道不遠處打重窩,來把魚誘過來,形成一條新的魚道,兩種結合,魚獲自然就會倍增。

2、打重窩的技巧。打重窩也是有技巧的,並不是把窩料投入進去就好了。我們就拿最常見、也最常用的“素餌之王”玉米來說。玉米是我們經常打窩的窩料,價格便宜,魚兒也喜歡吃。但是如果打重窩還是要注意一下幾點:

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找到魚道,爆護不難。

窩量。窩量就是投放量,這個要根據魚情來判斷,魚少投放過多的窩料,魚兒只會吃窩料,不會吃釣餌。這種情況很常見,窩料投放進去,有魚,但是不吃釣餌,這就是投放量過多造成。

大量窩料投放進去之後馬上垂釣。這種方法也是錯誤的,已經投放進去大量的窩料,馬上去垂釣,你的考慮一下魚兒是否能在大量窩料中找到你的釣餌,然後吃你的釣餌。正確的做法是打完重窩後等兩三條在垂釣,要讓魚兒吃到窩料後再去把它的七大姑、八大姨的親戚都叫來,在窩料不算多的情況下,魚兒吃不飽了,那麼你現在在垂釣,效果顯然是不一樣的。

魚有魚道,蝦有蝦路。找到魚道,爆護不難。


總結:魚道是釣魚人必須明白的一種釣法,瞭解魚兒的生活習性,考慮到魚兒的活動規律,才能更好的垂釣,更好的享受垂釣過程。

我是漁者靈魂,關注我,一起探討釣魚之樂趣。不釣三月鯽,保護生態環境,帶魚籽的魚希望大家都放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