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習俗內容都是怎麼寫的,怎麼來的?

用戶8539392958534


春節習俗的內容應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而不一樣。

春節習俗至今差不多有4000多年了,世界上一同過春節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南亞等國家,總共差不多有7個左右,主要有中國、朝鮮、越南、韓國、日本等。這裡主要又以中國過春節的人數最多,民族習俗也較為繁雜,習俗的來歷也是各路不同。

歸結起來共通的有以下這些習俗:

一、大掃除,書面語叫:辭舊。就是大年30前夕,各家都要把自己的房前屋後打掃的乾乾淨淨,有的地方風俗還要專門去給已故的祖先把墓地清掃乾淨。本習俗來歷於《呂氏春秋》記載,據說是掃的“塵”與“陳”諧音,就是要把舊的、晦氣的東西掃出去的意思。



二、貼春聯,這個很簡單,就是人們為了抒發情懷,喜迎新春,同時還有貼福字、窗花、年畫,掛燈籠等習俗。早前很多地方還有貼門神的習慣,這個據說就是為了阻擋邪魔妖怪,不讓進得家來。這個習俗不算太久,興起於千年之久的宋代。



三、放鞭炮,也叫燃放爆竹,現在是放煙花和鞭炮,過去真的是使用竹筒製作的炮仗。據說主要是起到熱鬧和放信,放什麼信呢?就是告訴左右鄰舍,我們開始過年了,同時還有告訴老祖先,飯準備好了,來吃飯。這種習俗大體發生於2000年前的西漢。



四、年夜飯,書面語叫:守歲。就是一大家子人(過去是四世同堂,每家多得有幾十上百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也叫團圓飯。吃飯之前還要先供奉祖先的紙錢和飯菜,孩子們也會收到壓歲錢。本習俗記載最早於西晉的《風土誌》。



五、拜年,也就是迎新。從新年初一開始就要拜年,各家各戶相互送禮問好。這裡要特別說明,很多地方正月初一早上也要去逝去的祖先墳前上香、燒紙,也算是拜年。這說明了中國自古就有不忘本,感恩的優良傳統文化。這個習俗也是起源於宋代。

正如前文所說,因各地、各民族不同,很多傳統習俗也是有差別的,限於篇幅就不一一詳述了,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59,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a9dd8f29bc84d01adc9b049e730cf22\

前沿縱橫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裡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裡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裡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春節,是農曆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




后羿剪輯


春節自古有百節之首的說法,有關春節的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更是遍佈大江南北。這些傳說故事在各地流傳的過程中,其具體的內容細節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差異,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卻大致穩定。追溯這些民間傳說的本源,彷彿是閱讀一封跨越數千年的信。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這些傳說故事中也隱藏著祖先們的答案。

在咱們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諸多節日中,如果要選擇最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一個,那無疑是春節了。春節自古有百節之首的說法,有關春節的各種民間傳說故事更是遍佈大江南北。這些傳說故事在各地流傳的過程中,其具體的內容細節可能產生了一定的差異,但基本的故事框架卻大致穩定。追溯這些民間傳說的本源,彷彿是閱讀一封跨越數千年的信。我們為什麼要過春節?這些傳說故事中也隱藏著祖先們的答案。

一、關於春節,那些常見的民間傳說

關於春節的民間傳說實在是太多了,可以說每一個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春節故事。但如果我們仔細梳理這些傳說就會發現,還是有一些故事在全國各地普遍流傳的。雖然這些故事在文本細節上可能有差異,但大致的框架還是差不多的。咱從《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裡面選擇了幾個,大家可以看看是不是似曾相識呢?

首先是關於過年的,這應該是流傳最廣的一個故事:傳說年是一種吃人的怪獸。但這種怪獸特別害怕紅色,也害怕響聲,同時又特別忌諱人說它膽小。因此人們在過年的時候,會貼各種紅色的紙,還會放鞭炮,都是為了對付這個怪獸。

想象的年獸形象

其次是關於壓歲錢的傳說。傳說有一種叫做祟的妖怪,紅眉綠眼,比鬼還鬼。這種妖怪專門在臘月三十的晚上出來殘害小孩。於是人們就用紅紙包十個銅錢放在小孩的枕頭邊上,祟拿了錢就不傷害孩子了。

再次是著名的門神的傳說,說的是秦瓊和尉遲敬德守護李世民的故事,由此產生了貼門神畫的習俗。

門神貼畫

第四個是關於過年貼福字的習俗,流傳比較廣的是和朱元璋有關。傳說有一次過年,朱元璋要殺一戶門上貼了福字的人,然後馬皇后心善,就偷偷地傳話讓所有居民家裡都貼上福字。

最後是關於社火的習俗,傳說是因為古代的一場大瘟疫。百官受到土地神的指點,組織民眾敲鑼打鼓走家串戶,最終戰勝了瘟疫。延續至今,在春節期間有些地方會有社火儀式,人們組成隊伍敲鑼打鼓,祈求來年無災無病。

隴州社火活動

所有這些傳說,在今天的人看來似乎有些原始和荒唐。但如果我們追溯這些傳說的起源,實際上可以看出先民們的許多觀念和意識。我們為什麼要過年?以及為什麼春節會成為百節之通過集體的力量來完成的。這樣一種“集體主義”的敘事明顯不是偶然。因為在個體的生存能力極為有限的環境下,先民們只有依靠集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來。儘管這集體的形式,從一個山洞,到一個部落,再到一個家族以致鄰里鄉黨,其範圍在不斷地擴展,但精神的內核並沒有變化。

原始的人類群體

這樣一種群體意識,其實也反映在春節的很多習俗中,比如說拜年。在整個古代社會,拜年實際上都是採取“團拜”的形式。不論是官方皇帝與大臣們的“大朝會”,還是民間親族之間的拜年活動,實際上都有著強化集體意識的作用。即便是到了今天,隨著人們活動空間的不斷擴展,血緣地緣的羈絆在不斷弱化,每到春節,人們依然會盡可能地回到家人的身邊。團圓,依然是春節固有的文化習俗,親族和睦也依然是絕大多數中國人不變的嚮往。

春運回家的人們

文史君說

咱們中國是一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民族都有各自的風土人情。然而,春節卻是我們絕大多數民族、地區都有的共同節日。我們在前面提到的了各種春節的傳說故事,這些故事,與春節這個節日一起,跨越了時間,跨越了空間,甚至跨越了民族,延續幾千年而經久不息。

我們經常說“愛國”,說“民族情感”,但實際上國家也好民族也罷,不能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所有的情感,都是要有具體的事物作為附麗的基礎的。而春節這樣一個節日,以及流傳下來的這些傳說故事,讓幾乎所有中國人,在每年的同一時間,開展著同樣的活動,共享著同樣的記憶。數千年的循環往復,才構成了我們今天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文化基礎。

春節的傳說故事,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故事,而是承載著祖先的記憶。隔著數千載的時光,閱讀祖先們的來信,不妨說一聲:你說,我懂




一棵紮了根的楊樹


如果你在春節到太湖西岸一帶的村民家裡做客,村民們往往會端上來兩杯茶,後上的一杯是綠茶,先上的一杯則是加了糖的,上面飄著紅絲綠絲和烘青豆的茶。這種烘青豆茶是江南太湖一帶傳統的休閒飲品,早在南宋時期,就在當時的京城臨安的茶館中流行開來,後來才漸漸地傳到周邊的百姓家中,沿襲至今。是太湖一帶民間在春節等重要節日和重大喜事或隆重貴客到來時的敬客的一道特別茶點。也是古時文人墨客的特別喜好。那時往往一幫書生會燃起一爐旺火,手拿一卷書,坐在一起談古論今,或寫字吟詩,或繪畫下棋及致焚香撫琴。一懷濃香的青豆茶和一幫文人墨客瀟灑地揮毫潑墨就是那時江南常見的風景畫卷。青豆茶口味微鹹而鮮香,深得當地人的喜愛,尤其是婦女更是將它演化成獨特的茶藝形式--“打茶會”。

據傳,從前大禹治水的時候,江南有個氏族部落的首領叫做防風的,他在大禹領著他治水時,患上了風溼。於是當地他的族人便用野芝麻和野橘子皮為他泡製了一杯茶水去去寒氣,同時還拿烘青豆當茶點。防風在喝野芝麻和野橘子皮茶的時候,不小心竟然將烘青豆掉入了茶水中,然而不料想防風頭領喝了這杯茶以後,竟然氣力大增,身體比以前更棒了。在大禹領導下治水終於獲得成功。從此以後當地人就拿這杯茶來招待貴客。當年茶聖陸羽為了驗證防風喝的這杯野芝麻和野橘子皮及烘青豆茶的神奇功效,曾經親自坐船到楊村一帶考察,並將結果記入了《茶經》。肯定了防風神茶的奇妙功效。至今下渚湖一帶的村民還比較完整地保留著這古老的風俗習慣。隨著季節變化分別搭配作料製作防風神茶,並盛行一種叫做“打茶會”的防風茶道。據當地老人們說,防風神茶代表著“和、敬、清、樂“,和指和氣和諧、和睦相處,鄉里鄰間為人處世,要搞好人際關係;敬指敬老愛幼,這是我們為人的基本準則和社會職責;清指廉潔清白,我們無論做事做官,都要清清白白,不貪不佔;樂指助人為樂,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要我為人人,幫助他人就是幫助自己,互相扶持,共同迎接新生活。那麼我們的明天必將更美好。

所謂烘青豆不過是:人們把黃豆還沒有長老,還青嫩時就採摘下來,剝出還是青色的嫩黃豆,然後再烘乾,注意不是曬乾,就製成了烘青豆,烘製時放些鹽、或伴鹽的橘子皮、野芝麻、胡蘿蔔丁、筍尖、豆腐乾丁等等不一而足,隨不同人家的口味的差異,製成各種不同味道的烘青豆茶,而紅絲綠絲是用胡蘿蔔切成絲而做成的,平時放在底部有生石灰的甕裡,這樣不易還潮,可以隨時沖泡成一杯色香味俱佳的青豆茶。客人到家時,作為待客之道,主人必定先上一碗烘青豆茶,據當地老中醫說,聞之清香撲鼻,喝之解渴生津,還具有健胃強身、提神補氣的功效。當然還會再沏一杯綠茶,用以醒酒解渴解膩。所以這一帶人人都喜歡它。


西西林林


春節習俗,是不斷變更的過程,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你可以問宋代春節怎樣,或清代春節怎樣,因為時代的意義太大。比如今年春節不讓放鞭炮,也是另一習俗,問題清晰,答案才有意義


華山論劍易道子


冬夏秋冬


美人旗袍


對聯


用戶趣妹生活


春節習俗是中國民間最隆重盛大的傳統節日,各種習俗教不勝數,今天就說說,春節習俗話“掃除”。每到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掃房除塵,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風俗習慣。我國老動人民歷來就有愛講衛生,愛清潔的美德。民間流傳的“臘月二十七,裡外洗一洗”,“臘月二十八,傢俱擦一擦”,“臘月二十九,髒土都搬走"的諺語。形象地體現了人們緊張地講衛生,準備乾乾淨淨迎春節,過新年的情形。既有益於身體健康,又體現了辭舊迎新的喜慶氣分。也是中國民俗節日永遠的主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