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五家堂位於浙江省台州溫嶺市溫嶠鎮東北角,屬莞渭童樓旗下望頭地界,樓旗尖山脈馬望山上。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發 源

五家堂的發源頗具傳奇,在五家堂的大殿下面有個山洞(傳說為龍鼻),和旁邊的河裡龍口相通(馬望廟旁邊),傳說樓旗王曾在此洞避難而得福,(另有一說為當地福主)聽傳說此洞與龍宮相通,洞內有奇珍異寶,有緣可得者可成霸業,同時此洞可避兇化吉。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適逢其主遇險,逃到河邊投河而入從龍口出至龍鼻,等追兵退後躲入後山逃過一劫,其後便在此地祭祀山河龍王等神。1984年在道觀後山上出土了商代蟠龍盤,據考為商周時徐國與群舒的傳國寶器,是我國特一級文物。據此不遠的大溪有古老相傳為“徐偃王城”的古城遺址及考古發現的西漢初東甌國城址可為此傳說佐證。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道 脈

歷史上道教佛教均有在此開辦道場。據太平縣誌記載,元代江西廬山道士盧竹齋在此修行由本地陳趙金童蔡五姓護法,故名五家堂。其後五姓中各有一個同齡女孩在此修道成仙名為五仙姑,五位仙姑各有神通,後人於此求學業、求功名、求子、保患多有靈驗。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在歷史的變遷中五家堂也歷經興衰,其宮觀也一度荒蕪,清末民國年間在山前留有小觀一所。後復于山洞前建有三清殿五間,觀內保存有清朝石香爐一個(香爐上刻有光緒年間的字樣)可惜前幾年被盜,另有令牌一塊尚存,宗教政策落實後本鄉李誠玉道長在此修行,新建祖師殿與胡公殿。李成玉道長羽化後由其後人及村民暫管,期間重建三清殿與丹房數間。2003年根據市委〔2001〕39號文件精神,五家堂被列位保留點。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2002年武當山王永山道長路過此地,對這別有洞天的福地頗感有緣。其後大眾迎請道長掛單於此,2015年王永山道長接管主持五家堂。王道長現於浙江道教學院執教,為全國著名高功師之一。在王道長接管之後觀內一度十方道友雲集,廟雖小卻是十方道友最多的宮觀之一。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發 展

五家堂道觀,山前河流匯聚,曾為抗倭要塞。解放前,此處為地下黨活動區,很多會議曾在此處召開。現進一步提升規範整體建築及相關內涵,使之符合歷史名觀的莊嚴。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五家堂本有建築群五處:一為三清殿。原址在山前,後移于山腳,再重建於山頂,供奉三清祖師。二為祖師殿,供奉盧竹齋祖師。大殿建築比較簡單且年久失修露有敗象,2014年本計劃重建,2016年因電線隱患損壞而拆除。三為胡公殿,供奉胡公大帝。四為法物流通處,為接待香客及召開會議的兩層建築。五為單房,三層綜合樓,齋堂及單房30多間。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文 化

道教是中國的固有宗教,植根於華夏五千年,成於春秋之際的老子,顯於漢室諸賢,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者。魯迅曾說:“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五家堂道觀堅持高舉愛國愛教旗幟,貫徹落實《宗教事務條例》,加強自身建設,著力人才培養,深化宮觀管理,提升宗教服務,傾心文化弘揚和公益慈善,致力於傳播道教齋醮、養生、書畫、道樂等優秀傳統文化,注重對外交流與推介宣傳,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好評。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本觀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是開山祖師(盧竹齋)的成道日,是一年一度最為重要的節日。這一天,五大姓的後人及十方信眾雲集於此,舉行祝賀祖師的道場,謝年吃團年飯。觀內師父也會給大眾開示祈福,祈願國泰民安,風調雨順,萬民樂業,福壽康寧。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規範管理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該觀自覺接受溫嶺市委統戰部、市民宗局、溫嶠鎮黨委政府的依法管理,積極推動場所規範化、制度化,嚴格執行落實消防安全制度、治安保衛管理制度、財務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嚴格落實安全管理責任,認真宣傳學習《浙江省宗教事務條例》,建立值班制度,重要決策集體商量,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播宗教正能量,大力營造和諧社會氛圍。

「一廟一故事」溫嶠五家堂道觀(五仙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