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投資應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隨著國內經濟的飛速發展,國人的錢包開始鼓起來了,排除每月的日常開銷外,每個人手裡面多多少少都會剩下一些錢,在過去,投資渠道少,人們習慣於把錢存銀行或者買些國庫券,稍微思想開放一些的人可能考慮股票和基金,不過,隨著互聯網金融的深入,人們的投資範圍也越來越多了,社會上也開始流行“你不理財,財不理你”,至少也會了解到“餘額寶”這些年化收益2-3%的產品。

雖然大家多少都知道一些新型的理財渠道,也開始逐漸進入理財領域,被收益吸引而來的人並不知道風險也隨之而來,打理手中的財富並不能像存銀行一樣放任不管,更可怕的是那些受外部信息影響而產生的誤區。

低收益產品等於低風險


按照常理來說,風險和收益應該是相對等的,比如我買的是國債,最大的風險就是國家違約,我買的是貨幣基金,風險就是基金公司出現問題,風險低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會相對較低,但是收益率低的產品風險一定就低麼?同樣是5%的理財產品,不同產品的因底層資產的不同風險也不一樣,也會出現較大差異,比如同樣年化收益5%的網貸產品和“智能存款”產品,風險就不一樣,排除收益外,投資者應該研究不同理財產品的底層邏輯,即這些收益是怎麼來的,網貸產品付給出借人的收益是在借款人給付利息的基礎上扣除一些費用得來的,一旦借款人違約,出借人有資金無法收回的風險;“智能存款”的收益來源則和普通銀行定期存款沒什麼區別,利息是商業銀行提前資助給定的,無論放貸收益利率是多少,跟投資者實際沒什麼關係,當然,如果放出去的錢收不回來,是銀行自身要解決的事,存款用戶受存款保險的保護。

啥理財都能保本


國人的理財思路和生活習慣相類似,謹慎,寧可少賺不虧,也不願冒風險多賺,這也使得許多有保本承諾的理財產品深受歡迎。世界上哪有那麼多好事讓你佔了呢?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去年陸家嘴金融論壇就提到過“收益率超過 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 8% 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這也就暗指5%以上的金融產品如果說保本,都幾乎不可能的。

當前,銀行都紛紛成立子公司分散理財產品,貼上淨值化的標籤,而真正保證本金安全的保本的理財產品,已經非常少了,不同的理財產品在什麼樣的前提下能夠保本呢,李財師根據理財產品類型的不同做了分析,供大家參考。


理財投資應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買了啥時候都能退出


除了風險外,通常情況下的理財產品往往都有一定的期限,因此投資前還需要注意一件事——流動性,理財產品一般會分為可提前贖回和不可提前贖回兩種,可提前贖回的理財產品大多為開放式設計,通過贖回或提前轉讓的方式,贖回的方式可以通過賣出或回購產品拿回資金,轉讓的方式則需要產品被新用戶受讓。

比如基金公司產品,一般以購買日為基準,T+2個交易日可以查詢到基金份額,基金贖回需要經過T+2日系統確認贖回成功,之後再經過清算,一般資金到賬是4個工作日左右。網貸產品比較特殊,一般底層借款期限為3-5年,但出借產品設定在1年以內,網貸的產品可以說是有一定鎖定期的可提前贖回產品,但因出借人的信心影響贖回的時間長短;當然,還有一些理財產品不能提前贖回,比如封閉型基金、券商資管產品都不支持提前贖回。

理財產品有固定期限,投資者在選擇的過程中就需要根據自身情況決策,比如你短期內需要這筆資金,做基金定投就不太合適;一筆長期不用的錢,全部投入貨幣基金也有一定機會損失。


理財投資應該避免的三大誤區



投資理財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不能急於一時,大部分投資者連基本的風險認知都沒有,就希望能獲取高額財富,顯然不可取,想要財富掌握在自己手中,學習一些靠譜的理財知識,才是最負責的。

(本文同步於公眾號互金每日早知道,公眾號內回覆平臺名稱如“你我貸”,查詢平臺短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