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漢章帝建初元年(公元76年)隆冬正月時節,彼時的天山一帶大雪漫天。在這寒風蕭瑟、萬籟俱寂的冬夜,一群軍士踩著丈餘深的積雪,向著山脈北麓的一座孤懸塞外的城池前行。在這茫茫西域的夜色中,世界被劃分為了黑白兩色。只有當中的這一行人,看著是如此的突兀。

他們突兀地到來,竟驚醒了那座空城。冬夜、大雪、寒風,伴著城中幽幽殺氣,讓時間彷彿在那一刻凝固。就在這時,隊列中的一名男子打破了這一夜的靜寂:"吾乃範羌。大漢派遣軍隊前來迎接校尉!"或許,絕處逢生的希望亦不過如此。

話音剛落,伴著城中的陣陣吶喊聲,城門大開。範羌一行人不惜性命所迎接的,是一支在這座名為疏勒城堅守了將近的半年的漢軍。其中的將領,乃東漢右扶風將門耿氏族人——耿恭,而其麾下的兵馬在匈奴的數次圍攻下,彼時僅存26人。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影視劇中的十三壯士

一、十三壯士,得歸玉門

在古代的物質、交通條件下,耿恭在絕望之際等來大漢援軍,不可不稱之為奇蹟。其實,在這段慷慨壯歌的背後,還有著一連串的故事。

在解救耿恭一行人之前,大漢軍隊成功解圍天山南麓的柳中城,斬敵三千餘人,車師復歸漢廷。只可惜,城中守將校尉關寵已經無法再次見到威儀的大漢軍容。本來,他們的下一個目標便是疏勒城。但面對大雪封山,無人敢去。就在大家疑慮“他們還在那嗎”而躊躇不前時,範羌站了出來:“同是袍澤,在外生死不知,我等豈可畏懼艱難而退。”於是親率一行兵馬前去解救昔日的上司。

當我們再把時間往回撥,來到公元75年年末。當時,漢庭接到來自柳中城關寵發來的求援書。在書中,關寵寫明瞭孤懸塞外的漢軍情況。剛剛即位不久的漢章帝一時舉棋不定,畢竟登基未久,而東漢復國不過五十餘年,國力尚可嗎?而且,他與一部分大臣也與之後的援軍一樣,憂慮著“他們還在那嗎?

”。

就在這時,位列三公司徒之位的鮑昱力排眾議,力陳道:“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就這樣,在那年隆冬時節,漢廷集結張掖、酒泉、敦煌三郡及鄯善國兵馬共計七千餘人,風雪西出玉門關,前去解救塞外孤軍。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當我們再把時間往回撥到公元75年上半年,彼時為漢廷重設西域都護府的次年。當年三月,匈奴左鹿蠡(lí)王領兵兩萬,攻打車師國,與漢廷爭奪西域的控制權。當時耿恭派兵三百前去馳援車師。由於寡不敵眾,三百將士全軍覆沒。而漢軍僅存的駐地金蒲、柳中二城,也很快遭到合圍。

在擊退第一輪圍攻後,耿恭於五月移兵疏勒城(今新疆奇臺縣)。在之後的數月裡,他們斷水飲糞汁、缺糧煮革甲。他們與柳中城的將士雖分割兩地,卻從未想過投降變節。當發出求援信後,他們或許有過疑慮,疑慮著朝廷是否會懷疑“他們還在那嗎?”但是,他們最終用實際行動,證明了“我們在這!”。由此,有了後世傳頌的——“十三壯士歸玉門”的奇蹟。

我們在這!”耿恭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武人領兵捍衛疆土的職責。而這一句話所承載的責任,不僅僅是他個人的,亦是縱貫東漢右扶風茂陵耿氏的。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東漢疆域圖,紅圈即為右扶風所在地

二、茂陵耿氏,崇武世家

有漢兩朝,終其國運四百餘年,承先秦之風而豪放豁達、尚氣節。連一向犀利的魯迅先生也毫不吝嗇溢美之詞:“遙想漢人多少宏放”、“魄力究竟雄大”。在如此風氣之下,尚武之風並未隨著讖緯之學的興起而消退。反而,在東漢的政治架構當中,有一族人憑藉勇武習氣,與經學博士門第和相侯之家共享權利。耿恭背後的右扶風茂陵耿氏,便是其中之一。

耿氏先祖自武帝時因官至高層享受秩祿,從河南鉅鹿遷至右扶風(當今陝西秦嶺以北,鄠縣,咸陽,枸邑以西之地)茂陵。自那時起,耿氏一族便是官宦之家。待至光武帝剛剛舉旗的時候,耿恭之祖耿況便立馬領著自己的六個小孩追隨劉秀。其中他與兒子耿弇(yǎn)、耿舒建功無數。尤其是耿弇,僅他一人領兵便“平郡四十六,屠城三百,未嘗挫折”號韓信第二。乃至於建國之後,耿弇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四,封侯享食兩縣,拜建威大將軍。

他的兄弟耿舒拜覆胡將軍,功封牟平侯,二人的其他四位兄弟皆垂青紫(貴族服飾顏色)。這當中的三弟耿國,初為侍郎,最後位列人臣之極的大司空。終東漢一朝,右扶風耿氏出大將軍二人,將軍九人,卿十三人,尚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將、護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數十百人。以漢制,享祿兩千石為郡守一級。由此,足可見耿氏確實與東漢一朝興衰與共。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除了東漢開國初年耿況父子兩代人的傳奇,耿氏一族更為傳奇的是第三代,即耿恭(耿廣之子)這一輩。在經歷過一段時間被剝離軍權之後,耿氏一族在西北邊陲看到了重振族門的希望。畢竟,地處關西一帶的右扶風,自先秦以來便崇武、民風強悍。作為拱衛京師的前沿,戎馬倥傯自然是他們最佳的選擇。

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匈奴再次來犯,漢明帝為此召集大臣商議。此時,耿國之子,耿恭的堂兄——耿秉(耿國之子)建言:“今可先擊白山,以觀其變,擊匈奴未晚也。”即力主對外用兵。同時與會的其他兩位關隴貴族——竇固、耿忠(耿弇之子)亦同意。由此,促成了漢明帝在為期間的對外用兵,即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 到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的竇固北擊匈奴。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三、赤誠忠心,我們在這

實際上,營救耿恭一行人行動的名義統帥即是東漢的第一位徵西大將軍耿秉。但是,出於種種考慮,漢廷實際派遣的是酒泉太守段彭及其部眾。這一次,還不是他們這一輩最閃光的時候。章帝逝世後,竇太后主政,耿秉建言朝廷準備做一次遠征。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竇憲、耿秉、南匈奴單于等從朔方郡出發征討北匈奴。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竇憲遠征匈奴路線圖

在這一次遠征期間,出現了第二次近似霍去病一般的精準奇襲。

永元三年(公元91年),憑戰功拜大將軍左校尉的耿夔(耿秉之弟)領精銳騎兵800,出居延塞(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北境一帶)直奔北匈奴單于所在地。此役,漢軍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斬閱氏、名王以下五千餘級。史書載:

“單于與數騎脫之,盡獲其匈奴珍寶財畜,去塞五千餘里而還,自漢出師所未嘗至也”。

不過,在之後的鎮壓不利及權利爭奪失策,耿秉長子衝及其這一輩人都受到冷落。直至順帝即位,才得以被重新啟用,委以邊防重任。

東漢被埋沒的家族,和邊疆演繹祖國後盾多堅強,最終被曹操滅三族

而耿氏一族最終的結局亦如他們的先祖一般充滿的悲壯的色彩。待至東漢末年,群雄並起,獨以曹操挾天子令諸侯。此時,受到曹操重用的耿紀(耿秉曾孫)於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與大醫令吉平、丞相司直韋晃謀劃起兵誅操。事情敗露,最終耿氏被夷滅三族,僅存耿援之孫耿弘一人。這個世家大族,因效忠東漢而聲名鵲起,也因為了挽救東漢而與其一同沒入歷史的塵埃。“我們在這!”這句話,也成為了他們一族對東漢最好的諾言的。

不過,他們與大漢四百餘年的豪壯豁達風氣,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大河,列郡祁連,燕然勒石,在這些聯文並駁的典故背後,是這個朝代開拓疆土,立不世之功的豪情與熱血,亦是流淌在我們胸中的昂揚向上的自豪與赤誠。


1、《從飲酒禮俗看漢代的社會風氣》,王銀平

2、《繩其祖武漢家臣——東漢耿況家族研究》,邵曉彧

3、《東漢十三將士歸玉門》,董名傑

4、《關隴集團與東漢邊防》,孫繼

5、《蘇武、耿恭命運差異性探析》,王偉

6、《右扶風茂陵耿氏事蹟考論,關於後漢豪族勢力的個案研究》,岡安勇 王慧榮譯

7、《兩漢右扶風研究》,姚德元

8、《論秦漢關西武將集團》,董莉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