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期間,炸碉堡究竟有多難?

軍武視界


“男兒當志存高遠”,大家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看到這個問題我首先想到一個人——董存瑞,相信很多人可能給我一樣都想到了他。

《董存瑞》這部老電影讓很多人記憶深刻,電影中的主角用生命在戰鬥,手託炸藥包,炸燬了敵人的碉堡,同時也顯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他的英雄事蹟廣為流傳。

什麼是碉堡

碉堡在軍事上是防守用的堅固的建築物,正常都是鋼筋混泥土造成的,而碉堡在每個國家的作用都是不同的,在德國是避難所,在蘇聯是儲物間,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國家則是軍事堡壘。

碉堡初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接著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經常使用,同時在冷戰時期蘇聯也設立了大量的碉堡。而美國有一家碉堡公司,美國碉堡公司是專門生產新型的碉堡,並稱之為多用途平臺,應用十分廣泛。

炸碉堡要怎麼炸?

碉堡裡面的敵人火力一般都是很猛的,一般在碉堡中都是重機槍,所以炸碉堡很多人認為是一件很難的事。在相對比較下,炸碉堡是十分困難的,大家基本可以想象的到,碉堡四周一般都沒有遮掩的物體,而碉堡一般都是能直接打外面,在沒有掩體的情況下炸碉堡是拿著生命在衝鋒。

如果是用坦克炸碉堡,或者其他先進武器炸碉堡,可能就十分輕鬆了。歷史中蘇聯在塞瓦斯托波爾深入地下30米設置了鋼筋混泥土的碉堡,但是德國人使用一發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彈就給解決了。

戰爭期間,炸碉堡究竟有多難?

前文中有提到,碉堡是一種堅固的軍事建築物,能夠應對輕武器的進攻,但是在重武器面前,是很難起到軍事威脅作用的,大口徑的火炮分分鐘就能炸掉碉堡,例如在沖繩島海戰的時候,日本曾其死守他們的碉堡,明著的暗著的,各種火力點,但是美軍直接使用大口徑的艦炮和數百公斤的炸彈,一頓亂炸,最後所存無幾。

而碉堡最害怕的不是大口徑火炮,而是火焰噴射器。(錫紙包上雞,再用土把錫紙包上,然後放火上烤)在火焰噴射器面前,碉堡是就像敵人已經給自己做好的墳一樣。

到了現代戰爭,高科技武器層出不窮。1999年5月8日上午,美國出動了B-2轟炸機對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大使館進行了轟炸,當場死了三名記者。當時投下的炸彈是叫做“傑達姆”炸彈,這是一種鑽地彈。當時這個炸彈足足穿過了五個樓層才在地下室爆炸。所以在現代戰爭中,碉堡這種設施在強大的武器面前變的不堪一擊。哪怕是建在地底深處也都不行。美國的“寶石路”鑽地彈能夠穿透6米的鋼筋混泥土,能穿透40米的普通泥土層。美國曾用這種炸彈炸了伊拉克很多地下碉堡。

上圖美軍GBU-39小口徑鑽地彈。

美軍新研製的MOP鑽地彈能夠穿透60米鋼筋混泥土。

我國也有鑽地彈:東風-15C鑽地彈

總的來說火力佔優勢一方,炸碉堡還是很輕鬆的。

火力不行,炸碉堡有多難?

如果是隻有小米加步槍的裝備,炸碉堡是件很困難的事情,說是送死也不為過。如果是拿著炸藥包炸碉堡也是很難做到的,首先把手榴彈扔過去肯定是不可能,手榴彈是炸不掉碉堡的,只能讓人帶著炸藥包過去炸,在帶著炸藥包去碉堡的路上有一定的風險,其次及時到了碉堡地下,想炸掉碉堡也需要一定的操作的,董存瑞當時死是因為沒有“三角支架”只能用手託著炸藥包,炸了碉堡。

而通常炸碉堡是爆破組所做的事情, 炸一座碉堡不難,但是風險卻是很大的,所以在戰爭期間,爆破人員銳減。

向抗戰英烈致敬。


四十五度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要看是什麼戰爭。

一戰期間,各國一線步兵缺乏可以跟隨步兵及時移動的火炮,又沒有其他摧毀碉堡的武器。

在敵人碉堡,尤其是暗堡中的重機槍火力面前,一戰的步兵被殺的血流成河。


到了二戰,情況就有一定改變。

首先是空軍有所發展,俯衝轟炸機必要時候可以做戰術轟炸,摧毀堅固的碉堡工事。

其次,步兵炮和山炮的更多。比如日軍的92步兵炮,可以拆卸跟隨步兵前進。遭遇敵人碉堡,就及時將步兵炮組裝起來,對抗碉堡,一炮一個。

再次,步兵反碉堡武器也多了一些,比如無坐力炮、火箭筒。比如美軍的m18無後坐力炮,在沖繩戰役摧毀了大量日軍碉堡,缺點是射程比較近,使用很危險。

但如果缺乏足夠的武器,炸燬碉堡很困難。

就拿朝鮮戰爭志願軍來說,難度還是非常大的。

比如黃繼光為什麼堵槍眼?

如果他有火箭筒、無坐力炮等遠程反碉堡武器,一炮就轟掉了。

但黃繼光只有手榴彈,投擲後卻並沒有炸燬碉堡又受了重傷。



到了二戰以後,情況很大變化。

一是空中打擊更為厲害,隨著精確制導武器的出現,可以戰術打擊摧毀碉堡。

二是火炮的準確度更高,即便火炮在後方數公里甚至十幾公里外,也具備精確摧毀碉堡工事的能力。

三是裝甲武器眾多,坦克、裝甲車等支援型武器大多配屬步兵一通作戰,可以有效對付帶包。

四是步兵反工事武器越來越多。

火箭筒和無坐力炮性能大為提高。比如卡爾古斯塔夫M2-550型無坐力炮,炮彈有效射程高達700米,最大射程2300米,可以有效壓制碉堡。

另外,出現了諸如反坦克導彈之類的遠程精確摧毀型武器,缺點是造價較高,但總不會比人命要貴。

時至今日,死守碉堡的敵人基本都是傻蛋,基本就是死路一條。


薩沙


沒多難,關鍵得看你裝備行不行,如果武器落後,那麼即使是鬼子薄薄的炮樓也得拿命去塞炸藥包,最後還不一定能炸掉。如果武器先進,即使是蘇軍在塞瓦斯托波爾深入地下30米的鋼筋混凝土海防工事,也只需要德國人用一發古斯塔夫的巨型炮彈就能輕鬆解決。
(抗戰打鬼子炮樓)

(古斯塔夫大炮,口徑800毫米)


(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中蘇軍被古斯塔夫大炮摧毀的碉堡)

所謂碉堡說白了就是一種堅固的軍事建築物,在應對輕武器攻擊時可以抵擋一陣,而在面對重武器,特別是大口徑火炮時,也只是脆皮烤鴨一隻,分分鐘被吃掉。沖繩島海戰時,日本據險死守在沖繩島上佈置了各種錯終複雜的明堡和暗堡以及火力點工事,然而最終結果是什麼?在美軍各種大口徑的艦炮和數百公斤航彈的狂轟濫炸下,這些碉堡基本是塌的塌,毀的毀,最後在美軍火焰噴射器的照顧下很幸運的成為了天然埋屍坑。所以對於火力優勢一方,炸碉堡並不難,只是消耗彈藥多少的問題罷了。



而到了現代,隨著各種高科技武器的出現,碉堡就顯得更加不堪一擊了,為了對付越來越深的地下碉堡,各國紛紛都推出了鑽地彈套餐。1999年,美軍炸燬我南聯盟大使館的“傑達姆”炸彈就是一種典型的鑽地彈,當時它足足穿過了五個樓層才在地下室爆炸,可見其威力之大。而美軍目前裝備最多的“寶石路”Ⅲ激光制導鑽地炸彈可以穿透6米的鋼筋混凝土層和40米的普通泥土層,在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這種炸彈摧毀了伊拉克眾多的地下碉堡,其中一處還是薩達姆經過特別加固的底下宮殿。
(美軍GBU-39小口徑鑽地彈)

而美軍最新研製的採用鎳鈷鋼合金彈頭的“巨型MOP鑽地彈”更是能夠鑽透60米的鋼筋混凝土層,對堅硬岩石層的穿深也能夠達到40米,普通碉堡在它面前真的只能算是一個玩具。而在鑽地彈的研究裝備上,我國並不落後美國,目前曝光的最新的東風-15C型鑽地導彈,採用鎢合金材料外殼彈體,內部裝填高能炸藥並且有鑽地助推火箭,據悉其可以鑽透25米的鋼筋混凝土層和16米的堅硬花崗岩層,絕對是炸碉堡,毀工事的不二利器!炸碉堡就是兩個字:so easy!


軍武吐槽君


炸敵人碉堡真的太難了!我在參加兩山輪戰時進攻越軍陣地,越南人的狙擊手和高射機槍會重點打擊我們的八二無後坐力炮手和火焰噴射手,而且越軍碉堡的防炮和防爆性都很好。炸越軍碉堡,需要有人佯攻吸引敵人火力,機槍封鎖射口壓制敵人火力,爆破手在躲過敵人的狙擊手和高射機槍,還有迫擊炮,地雷,抵近碉堡後先向射口內扔一顆手榴彈,製造煙塵和混亂,再將爆破筒投進去。這樣操作是因為爆破筒延時較長,越軍會反投出來,如果等到爆破筒即將爆炸時再投,那麼自己就沒有躲避的時間了。之所以先扔手榴彈,是因為越軍會用沙袋甚至人體壓制手榴彈的爆炸力,趁著手榴彈爆炸給敵人造成的短時間混亂我們再投入爆破筒,敵人就反應不過來了。


無花觀主


碉堡作為戰爭工事,是在二戰期間最最具備殺傷力永備工事之一。

碉堡

小學教科書中,董存瑞炸碉堡這個故事。

董存瑞炸碉堡

深深的寫在了我們的腦海之中,讓我們感知董存瑞捨身炸碉堡的英勇之舉,同時在我們的腦海中,埋下了深深的炸碉堡難的印記。在我們的戰鬥英雄序列裡,黃繼光也是因碉堡犧牲,飛奪瀘定橋攻克之艱難也是因為碉堡,報告成為了一個規避不了的話題。

炸碉堡難是因為碉堡具備的幾個屬性,造成了炸碉堡難。

一是隱蔽,難發現。

碉堡是軍事上重要的防守工事,通常隱蔽設置,採取地下或半地下構築,或者部分埋在地下,以防禦炮火襲擊和敵偵察,提高生存能力,並作為自衛基地,一般設置在關鍵道路,重要隘口和軍事要點上。

我們所熟知的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堵槍眼、飛奪瀘定橋等等故事,都是我軍進攻發展順利的時候,猛然間出現的一個暗堡,阻滯了我軍發展進攻,影響了整個戰爭進程,因此,隱蔽性是炸碉堡難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是堅固,難摧毀。

碉堡是軍事上防守用的堅固建築物,一般由地堡、暗堡、三角堡、菱形堡組成,相互之間用交通壕連接,可以單一設置,也可以聯合設置,是防禦重要工事,多用磚、石、鋼筋混凝土等建成。一般被設計稱圓形或者三角形,被減少火力受彈面,增加了碉堡被炸燬的難度。

碉堡是一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相互較量的產物,在整個二戰中,大部分的兵力傷亡,都是由於碉堡造成的。翻開二戰歷史,重要的戰爭,都是有碉堡的描述,被法國人推崇的馬奇諾防線,就是一個典型的以碉堡為中心構築的防禦體系,強大的希特勒軍隊沒有辦法,只能繞過了馬其諾防線。堅固是炸碉堡難的第二因素。

三是火力大,殺傷力強,難接近。

碉堡的設置要求是一般設置在軍事防禦關鍵點上,道路重要隘口上,重要軍事目標上,是戰爭的關鍵點,二戰期間,一般配備重機槍,配上重機槍的碉堡,一般情況下,可以達成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碉堡的前方一般是在比較空曠的地域,沒有遮蔽物,且碉堡的周圍都是重點防禦的位置,兵力部署都比較密集,因此接近起來非常的困難。這就是為什麼董存瑞,黃繼光等等革命英烈死的原因。



四是炸燬碉堡的工具比較缺乏,難被炸燬。

由於碉堡是混凝土工事,在整個二戰期,能對混凝土碉堡有摧毀力和殺傷力的,主要一下武器,坦克、大口徑火炮(8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單兵使用的炸藥包、爆破筒以上四種武器,可以對碉堡進行摧毀式打擊,由於二戰時,基礎工業並不發達,坦克、大口徑火炮生產數量極其少,集中在重要的幾個發達國家,很多國家不具備生產坦克、大口徑火炮的能力,中國就是一個不能生產這些武器的國家,對中國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死傷是比較慘烈的。有首詩:沒有槍沒有炮,敵人給我們造,形象的描述了我軍武器裝備在抗日戰爭奪取的途徑。

因為武器性能,對碉堡造成不了殺傷,所以造成了炸碉堡極其困難,尤其對於步兵。

二戰結束之後,世界工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尤其軍事工業帶來高速的發展,現在對付碉堡的武器琳琅滿目,有坦克,導彈、反坦克武器、步兵戰車等等,彈藥發展上,也出現了專門針對碉堡的彈藥,雲爆彈,侵徹彈,攻堅彈,混凝土攻堅彈、穿甲彈等等彈,專門對付碉堡。

綜上所述,炸碉堡是整個二戰期間所有軍隊面臨的類似於噩夢一樣的難題,各國軍事專家都想了很多的辦法,中國出了幾個捨身炸碉堡英雄而外,沒有幾個成功的例子,可見炸碉堡有多難。


少華聊史




納粹德國出鏡率最高的攻堅戰武器 “卡爾”600㎜臼炮,邊上是使用坦克底盤改裝的炮彈裝填車,好幾噸的炮彈僅靠人力根本裝填不了…“卡爾600”炮參加的戰役次數遠高於800㎜口徑的“古斯塔夫800”巨炮,雖然它也很笨重,但是它可以在大多數歐洲地域機動作戰,這要比僅能鐵路機動的“古斯塔夫800”好得多!而它首次參戰就是到塞瓦斯托波爾戰役轟擊蘇軍堅固的堡壘!

炸碉堡這個事情到了現在仍然需要巨大的勇氣去實施,因為碉堡不但堅固並且火力也非常強大,就拿營連級永備型碉堡來說,都是使用500號水泥漿灌注而成,並且在水泥漿內要加上堅硬的石塊增加碉堡的厚度,通常情況下連排級永備型碉堡的胸牆厚度都在0.5米以上,明顯厚於普通樓房牆體的厚度,這樣的厚度要保證大口徑機槍子彈在500米距離不能穿透,而團營級永備型碉堡則會更厚實,82毫米迫擊炮榴彈打在上面根本不起左右,只能是105㎜口徑的火炮直瞄射擊才行!並且除了碉堡內有多挺機槍外,還會得到後方陣地的炮火支援,在沒有重火器的條件下,需要三四倍的兵力才能攻克碉堡。



被“卡爾600”巨炮擊毀的蘇軍部署在塞瓦斯托波爾港外,碉堡群制高點上的蘇軍三聯裝戰列艦艦炮。

塞瓦斯托波爾早在沙俄時期就是著名的軍港,為了防止其它列強的覬覦,在環軍港四周都山地構築了大量的永備型碉堡群!到了蘇聯時代,又將這些碉堡群進行了強化,並且加固岸炮臺和增添了更大口徑的岸防炮。1941.10.31日曼施坦因上將率領的德軍、意大利…等國的軸心國軍隊對這裡實施在圍城攻堅戰,由於蘇軍碉堡過於堅固在久攻不克、傷亡巨大的情況下,曼施坦因上將請求希特勒把“古斯塔夫800”炮和“卡爾600”炮調集前線…兩炮抵達前線後經過緊張的發射陣地構築,開始轟擊塞瓦斯托波爾碉堡群內的蘇軍,其中“古斯塔夫800炮”的一枚7噸重的穿甲彈擊中了蘇軍地下30米的彈藥庫,並且引爆了庫內的彈藥;“卡爾600炮”轟擊塞瓦斯托波爾的外圍核心碉堡也取得了非常大的戰果!正是由於兩門巨炮的參與才打破了攻城戰的僵局,否則僅靠德軍一般口徑的火炮和轟炸機將很難奪取“塞瓦斯托波爾軍港”。
“卡爾600炮”還參加過鎮壓“華沙起義”,圖片上就是一發榴彈將整座高樓摧毀,可見其威力巨大!

我軍歷史上也進行過多次的碉堡攻堅戰鬥,湧現出許多英雄連隊和個人!我軍建國之後消滅的最堅固的堡壘,就是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炸燬了涼山外圍的所謂“法國炮臺山”核心碉堡。
“法國炮臺”的殘垣斷壁,從爆破後的殘跡來看,整座碉堡是牆體非常堅固,厚度在2.5~3米,根據資料顯示“炮臺山”是法國人在1940年初構築的,分上下三層,其中兩層埋在地下(山體內)長度在120米、寬度60米,碉堡牆體厚度1.5~3米,據說頂層有300多個射孔…整個碉堡可以容納1000人,這樣厚實的碉堡我軍“40火箭筒”和“82無”根本不起作用…而同登是涼山的門戶,不殲滅這裡的敵人就奪取不了涼山!




我軍在掃清了“炮臺山”外圍後,越軍一個殘團的兵力退守到“炮臺山”負隅頑抗,勸降無果後在當年被迫參與修建“炮臺山”的老民兵的指引下,將2噸炸藥和數噸汽油灌進“炮臺山”的通氣孔,最後實施大爆破將整座碉堡炸塌…守敵除一人外全部被殲滅!



唯一從“炮臺山”逃出來的敵軍被我軍俘虜,據他供稱,碉堡內約1000人被我軍殲滅。

時間進入到了1990年代隨著科技的進步,單兵裝備越來越先進,對於堅固的堡壘可以使用反坦克導彈去打擊,“敘利亞內戰”當中由於外國勢利的支持,反坦克導彈在敘利亞達到了氾濫的地步,雙方都使用反坦克導彈打擊對方的堅固工事,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美軍正在使用M777型155㎜榴彈炮進行直瞄射擊…在2000米內可以擊毀主戰坦克和擊毀3米厚度的碉堡。

這種“大炮上刺刀”的戰法我軍早在解放戰爭期間就已經使用了,這種戰法效果非常明顯,並且要比反坦克導彈便宜的多。

隨著航空兵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各種重量打擊碉堡的航彈也應運而生,精確制導航彈重量在227公斤~10噸,根據不同碉堡而使用,最重的十噸級別的航彈可以打擊地下60米的碉堡,“炮臺山”那樣的工事一枚下去就成為齏粉!

總之隨著科技的發展,碉堡這個有上千年曆史和讓歷代軍事家頭疼的障礙物,最終會被先進的武器輕鬆消滅!


皇家橡樹1972


炸碉堡不難,主要是看裝備,裝備好了,碉堡輕輕鬆鬆打掉,裝備不行,就得拿人命往上填。

碉堡是早年間的一個防禦工事,用鋼筋水泥混凝土這類東西搭建的,目的在於防衛輕武器射擊的,為防禦中的士兵提供一個保護。一般來說,幾個碉堡就可以構築一個碉堡群,形成火力網去封鎖。最典型的就是諸如馬奇諾防線、齊格菲防線、大西洋壁壘這些。

對付碉堡,主要就看裝備。早年對越作戰的時候,攻擊越軍碉堡,主要用的就是反坦克火箭筒。RPG這類武器,早年間是一線步兵班首領,在與坦克近距離交火時使用的反坦克武器。在面對碉堡的時候,RPG火箭筒也是非常有效的,皮薄餡大的碉堡,一發下去就能掀翻。

除了RPG以外,反坦克導彈、火箭筒、火炮都是反坦克利器,其實只要裝備好,一切碉堡都不是什麼特別難拿下的東西。當年德軍的閃電戰,面對盟軍的碉堡,一般都是直接用斯圖卡轟炸。只要裝備好,碉堡是比較容易解決掉的一個東西。如果有足夠的裝備,誰還會人肉去炸碉堡呢?

而到了現在,各類型的鑽地彈都已經非常成熟了,當年伊拉克的諸多地堡都是毀在這些鑽地導彈手裡。現在美軍的GBU-57A/B鑽地彈被稱作地堡剋星,可以穿透八米的鋼筋混凝土、40米的中等硬度岩石。對付一些地下的倉庫、堡壘什麼的,優勢非常巨大,地堡什麼的,根本就藏不住。

提到碉堡,也要提一下炮樓,炮樓其實和碉堡不是一個東西,炮樓皮薄餡大,而且非常高,屬於在佔領區打治安戰時用的,而碉堡屬於要塞防禦工事,沒炮樓那麼高那麼扎眼,也比炮樓堅固很多。當年打炮樓,都是要團一級的部隊才能攻克,根本就不是什麼游擊隊能夠對付得了的。當年對付日軍炮樓,最好用的武器還是日軍的九二步炮。

當年我軍缺乏先進武器,對付碉堡,大多數還是靠人命往上填,依靠炸藥包手榴彈爆破筒等武器。如果當年有更多先進武器,也斷不止有有那麼大的犧牲。


軍武文齋


看看戰例就知道有多難了。1962年的中印戰爭,我軍右翼主攻部隊一路拼殺,撕開了印軍的防線。左翼助攻部隊與右翼緊密配合,向沙則等地的印軍發起猛攻。沙則位於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以北,是侵入克節朗地區的印軍構築的核心陣地。印軍在這裡構築了塹壕和百餘個明暗地堡。

最先衝到沙則的我軍先頭部隊被印軍的炮火攔住了去路。沙則的印軍地堡群不拔除,後面的大部隊衝上來,必將遭受巨大的傷亡。先頭部隊某連副班長張映鑫接受了首輪爆破任務。他聽過觀察發現,印軍地堡群最前面的三個暗堡控制著進攻的通道,又用火力顯示的方法為後面的地堡提供打擊的目標。他決定,必須先炸掉這三個暗堡。

張映鑫率領第一爆破組藉著地形的掩護,從右側爬了上去。前進到距離地堡不足10米時,張映鑫猛地躍起,用衝鋒槍一陣猛射,子彈幾乎全從地堡射擊孔裡鑽了進去。後面的戰士緊跟著塞進去兩顆手榴彈,第一處印軍暗堡炸掉了。

此時他們已經被另外兩處地堡裡的印軍發現。一高一低兩處地堡用火力嚴密封鎖了半山腰,子彈一串串落在張映鑫的頭前,濺起的碎石泥土不斷落到他的後背上。張映鑫雙手各握一枚手榴彈,同時投擲出去。藉著煙霧的掩護,他撲向第二處地堡,成功將第二處印軍地堡炸掉。

只剩下最後一處地堡了。張映鑫移動到第三處地堡前,將手榴彈從射擊孔裡塞了進去。沒想到,地堡裡的印軍又將這顆手榴彈扔了出來。這顆手榴彈在張映鑫的身後爆炸,彈片切進了他的後背,一口熱血從嘴裡噴了出來。

後面的戰友以為三處印軍地堡都炸掉了,馬上開始了衝鋒。最後這處地堡馬上用機槍掃射,五六名我軍戰士頓時倒下。張映鑫看到這處地堡雖然泥土被震落,木樁外露,但依然還在頑抗。張映鑫只剩最後一顆手榴彈了,如果再從射擊孔塞進去,又被印軍扔出來怎麼辦?

張映鑫心一橫,將衝鋒槍斜背在背後,雙臂拼命撐起身體,藉著一塊巨石為掩護,拉開最後一顆手榴彈,從地堡射擊孔塞了進去。然後,張映鑫竟然雙臂緊緊抱住地堡頂部的梁木,穩住身體,用雙腿將印軍地堡的射擊孔牢牢堵住。

印軍急於將冒煙的手榴彈扔出來。他們用槍打,用槍托砸,用刺刀捅,拼命想從張映鑫的身體間打開空隙。張映鑫的腿被打斷,但皮肉還連著,仍然封堵著射擊孔。後面的戰士拼命叫喊讓張映鑫快躲開,張映鑫完全不為所動。

一聲巨響,那顆手榴彈在地堡裡劇烈爆炸。張映鑫用自己的生命為我軍打開了前進的通道。張映鑫是援朝戰場上的英雄黃繼光的同鄉,他們一起用生命做出了被後人銘記的壯舉。讓我們牢記英雄的名字,永遠不要忘記。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關注微信公眾號:戰爭史,多位專家將在公號中將繼續為您解讀。獨立專業,有種有料,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戰爭史,收看全部戰爭史政治軍事歷史精彩內幕解讀。


戰爭史


射程、火力網是炸碉堡必須攻克的難題。

二戰重機槍普遍射程都在1000米,其餘也都在3-5百米,交織的火力網完全足以攔住任何百米賽跑的高手。

唯一的射擊盲區就是碉堡牆下。

一座碉堡工事前肯定是堅壁清野,不可能存在遮擋射點的灌木或者岩石,所以要炸碉堡就必須冒著暴雨般的子彈,幾乎沒有掩護。

因此炸碉堡最佳的方案就是炮火覆蓋。

很遺憾,在我們的抗戰,搞炮火覆蓋炸碉堡是很奢侈的嚮往。

只能土辦法,挖地道和戰壕,步步為營儘可能的接近;

丟手榴彈,人工創造煙霧掩護。

而且在閃躲子彈的同時,炸碉堡的戰士還得解決碉堡前的鐵絲網與溝渠。

所以很多時候都是屬於圍點打援的戰術,直接拔除碉堡是虛晃一招,重要的是打擊救援的敵軍,但也有是經過長時期的籌備和秘密行動對碉堡進行蠶食和弱化策略之後才採取總攻擊。


鴻哥iouyh福小鋪


看碉堡類型,碉堡有大有小!正常來說小碉堡好打,這種小碉堡都是由磚土石塊堆砌起來的,一枚迫擊炮炮彈或者一枚手榴彈就能夠炸塌,用重機槍也可以把這種碉堡給打爆掉,只是因為當時的我們缺乏這種所謂的重火力才沒能把他們幹掉。在歐洲以及太平洋戰場的話這種小碉堡基本上沒用,只要被暴露出火力點的位置那麼就會馬上被對方的炮火覆蓋然後灰飛煙滅。對歐美工業國家來說,炮彈是相當不值錢的。在炮彈的飽和攻擊之下不會有任何倖免的防禦工事。因此,在當時便有了所謂的機動堡概念,就是隻挖好陣地,卻沒有佈防裝備。在二戰後期,由機動堡催生了自行火炮,這種火炮是以裝甲車作為載體的,能夠一定程度上防彈,然後也可以實現打一炮換一個地方,讓敵人不知道火炮在哪裡。

而大碉堡即便到現在也非常難打。這種大碉堡都是永備工事,這種東西都是挖到地下幾十米深,然後用鋼筋混凝土灌築起來,整個堡壘十分牢固,扔個手榴彈進去也只是啃破一個皮而已。比如在硫磺島血戰的時候,美軍攻島士兵都是把日軍的碉堡位置發送給艦隊,由艦隊用艦炮來解決問題。到了現代則是由戰機發射空地導彈或者激光制導炸彈來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