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夢想總是遙不可及,是不是應該放棄?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多年前《蝸居》熱播的時候,我沒有太關注。誰叫我後知後覺,沒有在合適的時機買房上車呢?

每一個年齡層,看《蝸居》都會有不同的感觸吧。

渴望有自己房子的人,在裡面看懂了小市民的心酸。

有孩子的父母,看懂了骨肉被迫分離缺失孩子成長的無奈。

看得懂大勢的商人,也許在裡面看到了要搶佔先機跟著政策走的商機。

還有很多的年輕女孩,在渴望生命裡的宋思明。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藝術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所以電視劇會有誇張的成分,但是傳遞的那種真實感,卻在細節裡。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二十來歲時看這部劇,一直不喜歡郭海萍。

她似乎滿腹的理論,實際是滿腹牢騷。她想追求美好的東西,想留在繁華的大都市,可是除了省錢,卻沒有其他有用的辦法。她是妹妹的精神支撐,卻眼睜睜的看著妹妹墮落。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多年後,當重看這部劇,我依然不喜歡郭海萍。這種不喜歡,和年少時對中年婦女的不屑和不解又有了不同。不喜歡中有了憐憫,也有了感同身受。

終於發現,我們大多數的女人,都活成了郭海萍。

看過了大城市的車水馬龍,又有多少人能夠甘心去小地方待一輩子呢?回不去的故鄉,留不下的城市。有多少的人和郭海萍一樣在掙扎。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曾幾何時,都是雄心勃勃,滿腔熱血,想要打拼天下的風華少年,多年後,慘兮兮的淪為路人,不得不承認自己的平庸。最初的心高氣傲,到後來,也只能在老公身上發洩發洩。不甘心的還想追求初心,卻又是那麼的心有餘而力不足。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郭海萍一出場就看似強大。她的所謂強大和上進也有一套自己的價值體系支撐。作為小鎮出來的天之驕女,人設是名牌大學畢業生。她不願意再回到小地方。她振振有詞的說“江州有伊勢丹,有明珠塔,有音樂會……”這種表面的繁華,讓她流連忘返。

在這種讓人流連忘返,彷彿遍地是黃金的土壤裡,顯然她並沒有淘到金。她畢業幾年,還只能和老公蝸居在幾平方米的一間小房子裡,廚房衛生間還公用。為了一點油跟鄰居吵架,為了省錢讓老公吃陽春麵吃到吐。孩子還在老家做著留守兒童。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2012年出差去北京,和一個高中同學見了一面。這是畢業後在除了老家之外的第一次見面。她一直那麼光鮮,靚麗,妝容精緻,衣著時髦。

我去她的住處,簡直震驚了。平房,沒有衛生間,老,破,舊,就像大雜院。院裡住著來自各地的男男女女。她說:“這已經算好的了,很多人還在住沒有窗戶的地下室。”

我問她有沒想過回老家,她嘆了口氣說:“回去?回去幹嘛,小縣城連像樣的商場也沒有,電影院還是老式的,不喜歡……”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有多少的人,捨不得大城市的流光溢彩,捨不得這些先進的生活方式,不願意回到家長。大城市房價高企,怎麼追也追不上,卻還是願意留下。家鄉,成了熟悉的遠方;城市,卻還是少一個家。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郭海萍想買房,出去看房,從沒有懷孕起開始。看到懷孕了,生了孩子了,還沒有買。自己明明只有那麼多錢,卻想買各方面都如意的房子。當這種房子出現了,她又覺得是陷阱。幾番下來,房子沒有買到,她倒是得出一個結論:我為什麼看不中之前那些房子,因為我想買新房。

像不像現實裡的多數人?口袋裡的鈔票那麼少,心裡的要求卻那麼多。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每個人都有最初的夢想,只是在殘酷的現實裡,有些成了遙不可及的海市蜃樓。猶如老男孩的歌裡唱的:夢想總是遙不可及,是不是應該放棄?

我想,郭海萍並非不想努力,並非不想靠自己在城市有自己的家。城市那麼擁擠,上升的通道那麼窄,大部分人都只是營營役役的討著生活,猶如螻蟻。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電視劇裡,郭海萍藉助宋思明的關係,通過教外國人中文,找到了自己的興趣和優勢所在,最終開起了培訓學校,開始風生水起。現實裡的大多數人呢?在城市裡做著一份餓不死也撐不著的工作,拿著微薄的薪水,沒有方向。

普通人需要一個契機,有的人也許一輩子也沒有找到這個契機。

再看《蝸居》海清:我們大多數人都是郭海萍


人到中年,再看《蝸居》,理解了郭海平萍。那個自己討厭的郭海萍,她心比天高,卻在現實裡摔在土裡;她想買房,挑三揀四,遲遲下不了決定,鈔票和夢想總是差些距離;她想通過工作讓自己更加光鮮,始終找不到契機,還被炒了魷魚;她的不甘不服只能在老公那裡發洩,唸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