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2年,四十二歲的李定國在勐臘去世,大明王朝最後一根支柱,轟然倒塌。臨終以前,這位戎馬一生的悍將老淚縱橫,他兩目皆血淚,嚎哭道:“我對不起大明,也對不起皇帝,我該怎麼面對天下。”(《晉王李定國列傳》)言罷,李定國囑咐兒子和下屬:“寧死荒外,勿降也!”
十六年起義,十七年抗清,從十歲就參軍的李定國,曾為民起義反明,也曾為民族死戰抗清,他用他的一生,譜寫了一首英雄悲歌。
天啟元年,李定國出生在陝西延安一個貧苦家庭中,由於天災人禍不斷,為了在亂世中求活,年僅十歲的李定國就參加了張獻忠領導的起義軍。張獻忠看李定國相貌不凡,就將他收做養子。就這樣,李定國開始了他的戎馬一生。
李定國很快就在張獻忠的大西軍中嶄露頭角,他氣宇軒昂,作戰勇猛,指揮有度,治軍寬仁,深受士兵們的愛戴,人們稱他為“小尉遲”或“萬人敵”。公元1641年(崇禎十四年)二月,李定國率二十輕騎,飛奔襄陽城下,用計攻佔襄陽,繳獲軍資不計其數。
清軍入關以後,民族矛盾激化,張獻忠遂率領五十萬大西軍北上抗清。在與清軍的作戰當中,李定國一馬當先,陣斬清軍勇士古朗阿、巴揚阿等人。可是,大西軍的領袖張獻忠卻於陣前被清軍射中,不久傷重去世。張獻忠北上抗清前曾對部將說:“明朝三百年正統,天意必不絕亡,我死,爾急歸明,毋為不義。”(《客滇述》)
可是,能夠繼承張獻忠遺志的,卻沒有多少人。張獻忠一死,大西軍頓時潰散,連同李定國在內的四將軍奮力收攏,急速南下,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由於孫可望是張獻忠四位養子中的大哥,所以四將軍設立盟壇,以孫可望為首。
入雲南以後,四將軍實行有利於生產的政策,他們改善民生,恢復經濟,團結各民族人民,經過不懈的努力,大西軍得到了當地各族百姓的擁護,軍隊人數很快就擴大到二十萬人,其中李定國部就有五萬人。
可是,危機很快到來。公元1646年,明廣西巡撫瞿式耜擁立桂王朱由榔在肇慶稱帝,年號永曆,這也是南明最後一個政權。李定國眼見神州陸沉,百姓苦難,清軍鐵騎入關,於是想要聯明抗清。孫可望卻不顧大義,想要在雲南割據,自立為帝。李定國拼命阻攔,他不惜惹怒孫可望,堅持尊永曆皇帝為正統,反對大西軍與永曆政權對立。孫可望迫於眾人反對,遂將永曆皇帝永曆皇帝接到到貴州安龍所,改名安龍府。而永曆皇帝付出的代價,則是給予孫可望“大小戰爭,誅斬封奏,先行後奏”的權力。
公元1652年(清順治九年、明永曆六年)春,清軍大舉南下,想要對大西軍進行合圍。值此危難之際,李定國率領東路軍,正面與清軍主力交鋒。
李定國率領的東路軍軍紀嚴明,他要求部下“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貨”。“定國兵律極嚴,駐師半載(指在長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輸買。定國所將半為羅倮傜佬,雖其士官極難鈐束,何定國御之有法也。” (《天香閣隨筆》)
這樣軍紀嚴明的軍隊,自非清軍之前遭遇的烏合之眾可比,李定國很快就給清軍迎頭一棒。七月,李定國取得桂林大捷,孔有德所部被全殲。八月,李定國部直搗湖南,連戰連捷,相繼擊敗清軍兩位名王,斬殺清軍不計其數,收復兩州十六郡,一共三千里的土地。
李定國接連大捷,令清廷震動不已,“清君臣聞警,上下震動,聞定國名,股慄戰懼,有棄湘、粵、桂、贛、川、滇、黔七省與帝媾和之議”。(《晉王李定國列傳》)黃宗羲稱讚李定國道:“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永曆紀年》)
可是,接連不斷的捷報卻讓坐鎮後方的孫可望憂慮不已,他心胸狹隘,擔心李定國、劉文秀等人會威脅到自己,於是他將北路軍的主將劉文秀革職削藩,拆散其部隊,又對李定國百般打壓。
公元1653年(清順治十年、明永曆七年)正月,李定國偵知清兵放牧湘江東岸,他準備在道路中設伏奪其馬匹,但就在這時孫可望卻催促李定國前往沅州議事。李定國知道孫可望來者不善,他向孫可望去信道:”今天好不容易取得這麼好的局面,成敗就在眼前,我們應該齊心協力,共同努力恢復大明江山,請你不要聽信讒言,使我們自相殘害,希望你能夠三思呀。”然而孫可望卻惱羞成怒,他發兵攻打李定國。李定國不願兄弟廝殺,只能放棄戰機,率領部下離開湖南趕赴廣州。
清軍得知大西軍內訌以後,發兵入湖南,與孫可望部相遇,將孫可望殺得大敗,大西軍經過艱苦卓絕才收復的失地全部陷於清軍之手,民死者將百萬,李定國的精銳部隊也折損過半。就這樣,大西軍的北伐,功虧一簣。
撤出湖南以後,李定國轉戰兩廣。李定國來到兩廣以後,尋求與鄭成功的合作,但是這時鄭成功正在於清廷議和,貽誤了戰機。加上孫可望切斷了李定國的補給,導致李定國深受掣肘,最終在新會慘敗。
新會之戰慘敗以後,李定國身邊只剩下五六千人,但是孫可望倒行逆施,使得大西軍迎回李定國的呼聲愈發高漲。最終,眾叛親離之下,孫可望落荒而逃,李定國還師昆明,內亂終於平息。
孫可望投降清軍以後,將大西軍的軍務情況全部透露給清人。得到確切情報以後,清廷派出三路大軍,攻打大西軍和永曆政權。李定國進行部署,準備與清軍決戰。可是西南殘軍經過多場戰鬥和內鬥以後,實力已經摺損大半,不是清軍的對手,加之李定國部下叛亂,導致他的部署全部混亂,南明軍最終慘敗。然而,即使是這樣,李定國也不願倉皇逃跑,他在磨盤山與吳三桂展開血戰,“短兵相接,自卯至午,殭屍堵疊”。
這一戰,李定國剩餘的部隊戰死三分之二,清軍也損失大半,後退三十里,不敢再追。可是,混戰當中,永曆帝也與李定國失去聯繫,被馬吉翔挾持入緬甸。此後,李定國繼續堅持抗清,與清軍開戰游擊戰。期間,李定國一直上疏永曆皇帝,想要與他取得聯繫,均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選帶回消息,李定國這才得知,皇帝竟被緬甸劫持。
李定國聽完勃然大怒,要求緬甸放人,遭到緬甸國王拒絕。李定國遂與白文選合兵伐緬,可是還沒等他們成功,皇帝被吳三桂殺害的消息卻已經傳來。李定國悲憤交加,染上重疾,他滿目血淚,仰天痛苦,最終於六月二十七日夜逝於勐臘(一說景線)。就這樣,大明的脊樑,追隨明朝而去。
《晉王李定國列傳》
《客滇述》
《天香閣隨筆》
《永曆紀年》
閱讀更多 初七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