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無敗績的孫傳庭為什麼最後會被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

初夏的彩虹


明末,國內災荒不斷,社會混亂,階級矛盾突出,農民起義陸續爆發。除此之外又有關外後金勢力虎視眈眈盯著明朝疆土,這個時期的明朝可謂是危在旦夕。在如此內憂外患下,也曾湧現出很多力挽狂瀾的名將。這些將領滿腔熱血、各自施展其能力,試圖挽救明朝的覆滅,孫傳庭便是一位曾經想力挽大廈之將傾的名將。可幾無敗績的孫傳庭為什麼最後會被李自成打的全軍覆沒呢?具體緣由請聽筆者娓娓道來。

孫傳庭自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考中進士到明崇禎十六年(1643)兵敗身亡的25年中,他從永城知縣,逐步升至兵部尚書,統領七省軍務,先後參與並主持了數十次對明末農民起義軍的鎮壓活動,他一生的功績,基本全在鎮壓農民起義軍。不論是“四正六隅”的聯合圍剿,還是“汛守要隘”的單刀直入,他都以獨有的聰明果斷,使農民起義軍多次涉險,他曾生擒第一任闖王高迎祥,後又與洪承疇一同擊潰李自成,甚至幾近全滅李自成的隊伍,可惜的是因為崇禎皇帝草率調兵迎戰皇太極,給了李自成機會,才有釀成後來的闖王入京。他可以說是明朝手中對付起義叛亂的一匹黑馬,《明史》中更對他有“傳庭死而明亡矣”的高度評價。

明崇禎十六年(1643),孫傳庭與李自成作戰,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那麼幾無敗績的孫傳庭為什麼會被李自成打得全軍覆沒呢?

朝廷上的黨爭讓他逐漸失勢。孫傳庭早期還在陝西鎮壓起義農民時,就和當時崇禎寵臣、內閣大學士楊嗣昌有矛盾。楊嗣昌雖然忠誠於明朝,而且滿腹經綸,但卻固執不知變通。他十分不滿於孫傳庭的作戰方針,多次憑藉內閣之高位命令孫傳庭改變戰術。孫傳庭也不滿這個紙上談兵的臣子,自然不聽他的調度,這更是加深二人之間的矛盾。這種黨爭行為對孫傳庭是十分不利的,畢竟孫在外,楊在內且位高權重,又更靠近皇帝。可見楊嗣昌的話語權必然多於孫傳庭。

孫傳庭的性子還得罪了太監。因為他的手下部隊的監軍是大太監高起潛的“自己人”,按理來說,出來一趟應該會有“油水可撈”。可孫傳庭治軍嚴明,讓這些太監們幾乎一無所獲,這就惹怒了高起潛。於是孫傳庭的部隊征戰立功,朝廷卻無賞賜,將士沒有任何升遷,甚至陣亡將士的家屬連撫卹金都沒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大太監高起潛在“動了手腳”,理由就不言而喻了。

皇太極率軍南下,崇禎皇帝命令洪承疇、孫傳庭二人立刻回援京師,本打算讓孫傳庭接替已經殉國的盧象升。但楊嗣昌和高起潛聯合黑了孫傳庭。最後崇禎讓孫傳庭駐防在北京城外。可洪承疇到了北京,崇禎立刻派高起潛出城迎接,並讓其立刻進宮面談,待遇對比讓無奈的孫傳庭上表稱兩耳以聾,無法繼續作戰,請求還鄉。但是崇禎不允,並宣他進宮,楊嗣昌等人用孫傳庭稱自己兩耳以聾的藉口誣陷孫傳庭在欺君。崇禎大怒之下罷免孫傳庭的職位,將其關入大牢,而這一關就是三年。

李自成抓住這三年的時間,不僅東山再起,而且規模和實力更盛。雖然崇禎最後被迫再次起用孫傳庭,但這時李自成羽翼豐滿,兵多將廣,已經非常不好對付了。

當時李自成和孫傳庭在陝西決戰,而孫傳庭手中已無精兵、有的只是老弱殘兵和一群剛徵上來的新兵蛋子。當時的孫傳庭判定雙方實力懸殊,不應該貿動,卻因崇禎指揮輕率冒進,而強行和李自成決戰,又因為軍餉遲遲不到,加上當地的百姓大都支持李自成,導致急於求勝的明軍慘敗。潼關失守,孫傳庭戰死。

一代名將孫傳庭的隕落,代表著大明朝廷再也無力抗衡起義軍了。他為國家獻出了生命,卻因種種原因不敵叛軍,不得善終,這是孫傳庭的悲哀,也是明朝的悲哀。


鄧海春


崇禎一朝有三大名臣,孫傳庭,盧象升,楊嗣昌,只要崇禎真心用一人。就不會煤山上吊了,一手好牌打撕碎,而這三個人裡能力最大,氣度最高。品格最高的就是孫傳庭了,可謂崇禎一朝第一名臣,但死的最慘的就是他,而且死後連個說法都沒有,可見崇禎之涼薄。但後世曾國藩對孫傳庭甚是佩服,他不止一次說過 ,他之所以能夠剿滅太平天國,就是學自孫傳庭。但幾無敗績的孫傳庭最終還是敗在了李自成手裡。實在是讓人扼腕嘆息


孫傳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山西代縣人,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次年升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一生就是剿滅鎮壓李自成、張獻忠流寇。但由於崇禎不善武事。屢屢催戰,孫傳庭草率出戰在陝西潼關戰死,年約51歲。《明史》稱“傳庭死,而明亡矣”。但剛愎自用的崇禎以為孫傳庭詐死,不給諡號。還是乾隆給了一個職稱“忠靖”。崇禎真是大明王朝亡國的第一功臣,松山亡了洪承疇,陝西亡了孫傳庭。崇禎一朝最後兩主力都死在崇禎的死催上,李自成是流寇,完全是流動作戰,剿滅起來很難,但孫傳庭卻很有辦法,打仗孫傳庭那是一把好手。打得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幾度喪生。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個崇禎恐怕早就滅了。崇禎臨終絕筆文臣皆該殺,是該殺,但些大臣都是崇禎任命的,有能耐的都讓你宰了,如此昏聵又有何人願意輔佐於你。

但明末財政崩潰,大明朝廷把宗室當豬養國家無錢,孫傳庭與李自成做戰屢屢後力不足。就是糧草不足,作為朝廷軍隊,孫傳庭需要錢糧軍餉,所需的一切都需要朝廷供養,朝廷接濟不上,孫傳庭也只有失敗一途,而李自成作為流寇,自然不用。只靠劫掠就行,每到一地,把州府官庫搜刮,乾淨富戶家族一燒淨歸己有,富戶也只要跟隨李自成造反。流寇之害可見一斑。潼關一戰由於連日暴雨,不利於孫傳庭做戰,只有退守潼關,李自成趁勝追擊率軍猛追,明將白廣恩,高傑投敵,潼關破,孫傳庭知道即便不死,也得死在崇禎之手,為了自家子女,帶兵與李自成同歸於盡力戰而死,即便如此,孫傳庭還是高看崇禎,覺得其是詐死,不給撫卹和諡號,大概是為了節省那幾個銀子,但洪承疇投滿清,崇禎卻是親自祭奠,崇禎的智商實在是無話可說了。

大明劫裡孫傳庭說過一句,他李自成可以輸十次,一百次,而他只能輸一次。原因就是李自成可以做無本生意,孫傳庭卻不能,一個為“正統”一個是流寇。孫傳庭有顧忌,李自成沒有。最最關鍵一點就是,明末經濟崩了,晚明經濟問題不解決,所有的軍事勝利全是揚湯止沸,甚至抱薪救火。孫傳庭就是有天大本事也不行,即便岳飛,韓信復生也無用,打仗打的 就是錢糧。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孫傳庭是明未具有代表性的朝庭重臣(悲劇人物)。

前期吊打高迎祥,李自成。後期被李自成吊打,究其原因,很簡單,就是俗話說的"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遭打頭風。

簡直倒黴到了極點。

孫傳庭前期督師陝西時曾有過不止一次的機會消滅李自成,無奈明朝這破房子此刻已然是搖搖欲墜,八面漏風。

例如崇禎十一年時孫傳庭與洪承疇通力合作,潼關之戰全殲李自成主力,打的闖王只剩下劉宗敏等十幾個人慌不擇路闖山溝去了。

按理來說如此形勢之下孫傳庭再接再厲使把勁,捉住李闖就是個時間問題。他當然認為曙光就在眼前,只可惜,他看錯了,那是回光,是大明的迴光返照。

什麼叫按下葫蘆起了瓢?什麼是拆了東牆補西牆?

好死不死此刻皇太極劍指北京。多爾袞、嶽託兵分兩路,猛攻大明。

崇禎還能怎麼辦?只有急調孫傳庭、洪承疇、盧象升這幾個能打的回防京師。李自成鬆了口氣,有了這個緩衝機會,終於可以休養生息了。

就這種局勢,到這個時候,叫氣數已盡。

大明絕對算是焦了,外焦裡嫩。

孫傳庭回過頭來再戰李自成,兵是殘兵,要餉沒餉,他和楊嗣昌又鬧起了矛盾……

有道是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沒辦法了,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讓李自成吊打吧。


發條鳥編年史


答: 孫傳庭在對付李自成等農民軍面前的戰績非常好。幾乎沒有失敗的記錄。唯一一次戰敗就導致了全軍覆沒。所以很多人覺得很可惜。但是這裡面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信息我們可能沒有掌握,那就是孫傳庭所部是越打越少並沒有得到有效的補充。所以最後的軍隊人數已經不夠應對起義軍了。這是他失敗的最關鍵一點。

另外一個關鍵點是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出任三邊總督之前他在牢獄裡已經呆了三年。這三年時間對於陝西的軍務和形勢已經產生了重大的變化。特別是對於李自成所部的軍隊實力並沒有正確的認識。從史料上來看,當時的李自成已經擁有了火炮這是之前並沒有出現過的。而且陝軍已經削弱的非常厲害。特別是前任總督汪喬年在崇禎十五年二月率精銳一萬去救襄陽結果兵敗身死,這一點對於陝軍已經是非常大的震動。

孫傳庭上任的時候還遇到了瘟疫的侵擾。更大的問題是陝軍已經弱不禁風無法進行野戰了。崇禎十五年五月,李自成第三次包圍了開封,崇禎帝連催孫傳庭火速出關入豫。孫傳庭則上疏回覆:“兵新募,不堪用”。崇禎哪裡管這麼多,你必須給出去打。無奈只好倉促出馬。時恰逢大雨連下數十日,河水驟漲,李自成遂決黃河馬家口段,水灌開封。就在孫傳庭的援軍剛出潼關之時,李自成早已揮軍南下,撤離了成為水鄉澤國的開封,於是孫傳庭便揮軍直趨南陽。李自成與羅汝才合兵西進,與孫傳庭的陝西軍交戰,並在郟縣大敗之。孫傳庭率殘部逃至鞏縣,由孟塬進入陝西。

失敗後的孫傳庭轉入守勢。在潼關一帶積極的徵兵並加修工事,試圖抵抗李自成所部的進入西安。崇禎十六年五月,明廷授孫傳庭為兵部尚書,並加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江北七省軍務,令其迅速兵出潼關。此時,李自成已相繼殲滅了明軍數支主力,久經戰陣,兵強馬壯。孫傳庭深知與如此強大的對手交戰必是凶多吉少,不由得頓足嘆息:“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度對獄吏乎!”表示了寧死疆場的決心。八月十日,孫傳庭師出潼關,最初在汝州、靈寶、唐縣、郟縣連勝起義軍,但襄城一戰遭到慘敗,他逃回陝西。

這一次他沒有地方可退了。在潼關做了最後的抵抗兵敗戰死。從此大明最後的戰神也失敗了。

總結:孫傳庭的失敗其實是大明整體軍務配置的失敗。一個忠心為國之人不被皇帝所信任,反而在讒言面前畏縮和懷疑,這樣的皇帝算不得好皇帝。孫傳庭所託非人,大明辜負了你。


南閣水哥


因為孫傳庭有一個手殘的操作控上司——崇禎皇帝明思宗朱由檢,在他的“英明指導”和一催在催之下,一代軍事天才孫傳庭也走向了敗亡的不歸途。


崇禎十五年(1642年)二月,李自成第二次圍開封之時,崇禎帝從監獄中提取孫傳庭,赴陝西擔任三邊總督,然後在陝西進行了一番整改。他先是殺了兵油子賀人龍,又徵收了被地主霸佔的軍屯,強大了自身實力後,接著募兵十於萬,把關中整治的僅僅有條,基本穩定了關中的情況。

同年五月,李自成於朱仙鎮大破左良玉統轄的十幾萬大軍,並把左良玉趕出中原,一直到武漢才停下。而其他幾路總兵多是些酒囊飯袋,不堪大用,所以放眼整個大明朝,能和李自成對抗的就只有孫傳庭了。



原本孫傳庭打算以十萬大軍據守關中,憑藉自己所掌握的人力物力,完全可以使得李自成打不進來,而佔據河南的李自成也不敢放手去打北京,因為只要他一動,孫傳庭就能抄他後路。而身經百戰的孫傳庭也已經看出了農民軍的本質——只會鬧卻不知道搞生產。這也是他在大力整頓陝西的原因,從根源上抹殺農民起義的種子。只要李自成在河南一直待著,早晚有一天,他們會因為缺糧而自行崩潰,到時候就是徹底消滅闖賊的時候。


然而皇上可不這麼想,他覺得你孫傳庭手握重兵卻在關中觀望就是要擁兵自立,於是一再催促孫傳庭出兵討賊。同年十月,孫傳庭帶著新募的士兵出征,在河南郟縣,秦軍潛至民軍附近,孫傳庭令部將左勷率左軍,鄭嘉棟率右軍,高傑率中軍設下埋伏,牛成虎率前軍挑戰民軍,誘敵深入。雙方接戰不久,牛成虎佯裝失敗,將民軍引入包圍圈,四面伏兵突起,民軍猝不及防,向東逃竄,官軍追殺三十里。孫傳庭在力不如人的時候,以智取勝,官軍取得了久違有勝利,然而由於此時天降大雨,官軍又餓又冷,沒能繼續擴大戰果。在官軍打掃戰利品之際,民軍主力殺了個回馬槍,官軍抵擋不住,兵敗如山倒,孫傳庭率殘兵敗將狂奔回陝西。官軍此戰原為長途奔襲,試圖以戰養戰,糧草供應不上,士兵們不得不採集沒有成熟的青柿充飢,因此河南人將此戰稱為柿園之役。


回到陝西后,孫傳庭繼續努力練兵,此時秦軍實力大漲,但是還不能和李自成的軍隊硬碰硬。1643年8月,崇禎皇帝又開始催促孫傳庭前去迎戰李自成,無奈之下孫傳庭只能在西安關帝廟誓師,統率總兵白廣恩、高傑、牛成虎等部十萬眾東出潼關,同時檄調各路人馬夾攻李自成。李自成得知陝西官軍出關的消息,親統大軍北上河南迎敵。由於民軍放棄了潼關到郟縣的廣闊地帶,陝西官軍一路上“勢如破竹”,八月上旬佔領洛陽,九月八日攻戰汝州,九月十四日,官軍和民軍主力在郟縣進行激戰,民軍戰敗逃跑,官軍緊追不捨,李自成本人也差點被擒。後來民軍逃入襄城,官軍也尾隨而至。這時大雨整整下了七天,城外露舍的官軍苦不堪言,由於道路泥濘,官軍的糧車難以移動,官軍的後勤出現問題。官軍希望破郟縣獲取給養,但是郟縣早己坐吃山空。這時李自成派大將劉宗敏率一萬名騎兵從小路抄到官軍後方,切斷官軍的糧道,為了麻痺官軍,李自成用大牌寫下戰書,約定日期同官軍決戰,以此牽拌官軍。


斷糧之後,秦軍軍心浮動,無奈之下孫傳庭只能揮師迎糧,他命令河南總兵陳永福留守軍營,自己統率嫡系陝西官軍分路回師打通糧道。因為缺糧,陳永福部下出現譁變,民軍乘機發起進攻,官軍全線崩潰。官軍逃到南陽才緩過神來,調頭迎戰民軍,雙方展開大戰。在飢餓和軍心渙散的雙重打擊下,官軍開始退敗,火車營的潰敗引發連鎖反應,騎兵也招架不住逃跑,戰場形勢瞬間發生鉅變,由雙方互相廝殺變為一方追殺另一方。民軍傾巢而出,窮追不捨,一日一夜追殺四百餘里,官軍死亡四萬餘人,損失兵器輜重數十萬。此役,大明僅有的“一副家當”損失殆盡,成了待宰的羔羊,民軍的戰略問題也迎刃而解,擴大戰果,乘勢奪取關中。


火器工坊


明朝崇禎在位期間,又可以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時期叫做禦敵於關外,此時明朝軍力尚且強盛,由孫承宗部署關寧防線,並讓袁崇煥實施。但是事實證明,堅固如關寧防線,智慧如孫承宗這樣的大臣,也要敗在大明的黨爭旗下。大臣們為了朝堂上的利益互相拆臺,有能力的大臣也不能安心為國做事。於是孫承宗也好,袁崇煥、毛文龍也罷,滿桂等人都只有一個下場,最終死了。

第二個時期,是膽戰心驚防守北京城不失的時期,關外有清軍虎視眈眈,好像遊牧民族一樣動不動來打野谷,而且徘徊在京城周邊甚至河南山東河北地區久久不去。這個時期明朝湧現出四位傑出的將帥,洪承疇、孫傳庭、盧象升和曹文詔,這四個人除了洪承疇最後因輕敵兵敗投降清軍而苟活,其餘三人全部戰死。除了盧象升死於與清軍戰鬥,另外兩員大將更是被農民起義軍殺害了。

究竟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切呢?崇禎時期,天災確實非常嚴重,北方地區連年旱災澇災,加上鼠疫氾濫,大量人口死於疾病,導致兵員減少,而因為北方糧食的減產,連年征戰,導致國庫空虛。而崇禎皇帝雖然聰慧,卻是個急於求成的皇帝。他太想要讓天下大治了,好有個青史留名。但是他用人方面諸多猜忌,做事思路始終不定,最終導致了明朝的亡國。

孫傳庭便死於崇禎之手。本來孫傳庭經營陝西,建立秦軍,與洪承疇打的農民起義軍分崩離析,高迎祥被俘送到北京,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更是落荒而逃,李自成只剩下十八人了。但是崇禎這時又因為對清軍態度問題而聽信楊嗣昌的話,給農民起義軍留了活口,把孫傳庭關進了監獄。等到李自成再次跑到河南等地趁著饑荒發展起來之時,整個中原已經赤地千里了。孫傳庭被崇禎逼迫著倉促出兵,補給不足,戰線又拉的過長,遭逢大雨,又不能攻破農民軍最後一個大本營,結果被農民軍的騎兵抄了後路,截斷了糧草,孫承宗這時也犯了一個錯誤,留下戰鬥力弱的當地兵駐守,導致後防線也被農民軍突破,結果大敗虧輸,物資兵器等損失殆盡,倉皇回到陝西時也已經無力再戰了。

崇禎是個想要有作為的皇帝,但是插手細節太多,這點上有點像蔣介石了,連幾路部隊的調動配合都要管,但是想法很好,卻使得軍隊戰鬥力反而呈現出一加一等於負數的效果。實際上當時崇禎身邊還是很有一些能臣的,只要他能自己堅定信心,不自亂陣腳,拿好大方面的主意,明朝翻盤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但是最終我們只能說一句,可惜可嘆啊。


阿慶還是阿慶


孫傳庭,大明最後的擎天柱。本來他是有能力消滅李自成的農民軍的。可惜他遇到了昏君崇禎,崇禎手下人才濟濟,猛將如雲,許多猛將都是因為崇禎的昏庸猜忌而戰死沙場或者乾脆降敵。

孫傳庭26歲就中了進士,然後步入政壇,由於表現出色,於天啟年間被提拔吏部主事,可謂少年得志。但是他卻因為看不慣魏忠賢的作風,辭官而去。

崇禎八年,此時魏忠賢早已經被崇禎剷除,天下民變不斷。孫傳庭抱著憂國憂民,為君分憂的思想出山了。

最開始孫傳庭還是做文職工作。崇禎九年三月,孫傳庭主動申請,擔任陝西巡撫。陝西當時是革命的大熔爐,農民軍鬧騰得很厲害,一般人對陝西的官職都避之不及,而孫傳庭卻勇於擔當。孫傳庭的這份責任心讓人感慨。

孫傳庭不止有高度責任心。還有極強的練兵和帶兵能力。朝廷任命他為陝西巡撫時,既沒給他兵也沒給糧餉,一切都靠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孫傳庭沒有被困難嚇倒。他自籌糧餉,在陝西當地招募士兵,短短几個月時間,他就打造出一支讓農民軍聞風喪膽的鋼鐵之師——秦軍。

崇禎九年七月,孫傳庭帶著他的秦兵開始實操,倒黴蛋高迎祥不幸成為秦軍的第一個練兵對象,高迎祥被孫傳庭打得落花流水,於是他採用三國時魏延的策略,想穿過子午谷偷襲西安。

高迎祥的計劃沒能逃過孫傳庭的眼睛,孫傳庭率領大軍在子午谷的出口黑水峪設伏。半個月後,人困馬乏的高迎祥軍到達黑水峪時,以逸待勞的秦軍對農民軍發起猛烈的攻擊,連高迎祥也被俘虜,被送往北京後崇禎下令凌遲處死。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和洪承疇聯袂出手,兩人在潼關將李自成打得只剩18騎落荒而逃。困擾崇禎多年的農民軍基本被消滅。此時明朝的形勢大好,正當孫傳庭準備畢其功於一役,徹底解決李自成時,清兵入寇,崇禎調洪承疇和孫傳庭回京師。

因為當時崇禎信任的兵部尚書楊嗣昌主張與清兵議和,而孫傳庭是堅定的主戰派,因此得罪了楊嗣昌。楊嗣昌向崇禎進讒言,建議把秦兵留在京城保衛京師。孫傳庭極力反對,認為把秦兵留下會導致農民軍死灰復燃。

昏庸的崇禎採納了楊嗣昌留下秦兵的建議。孫傳庭急怒攻心,雙耳失聰,不得不向崇禎請辭職務。楊嗣昌乘機誣陷孫傳庭裝病,崇禎不由分說把孫傳庭投進大牢。並且一關就是三年!

在這三年多時間裡,農民軍果然像孫傳庭擔憂的那樣重新蓬勃發展。而崇禎信任的楊嗣昌對此毫無辦法,最後還病死了。焦頭爛額的崇禎這時才想起孫傳庭,崇禎十五年二月,崇禎把孫傳庭從大牢裡放出來委以重任。

孫傳庭在出獄後的短短几個月時間又像變戲法似的訓練出一支新秦軍。崇禎看到後激動了,命令孫傳庭帶兵出征。孫傳庭認為兵新募,不堪用,希望崇禎多給點時間。剛愎自用的崇禎拒絕了。於是孫傳庭只有硬著頭皮帶著一幫新兵蛋子踏上征程。

戰爭開始,孫傳庭巧妙設下埋伏,痛擊李自成,並追擊三十多里,農民軍損失慘重。可惜天公不作美,此時,傾盆大雨使孫傳庭的後勤供應不上。同時李自成命人把金銀珠寶丟在路邊,這時孫傳庭擔心的新兵不堪用的特點暴露出來,秦兵哄搶金銀珠寶,亂了陣型,被李自成組織反擊,秦兵大敗。由於這次戰役秦軍以未熟的柿子為糧食,因此稱為柿園之役。

柿園之役後秦軍元氣大傷。孫傳庭帥部退回潼關。經過大半年的休整,秦軍恢復了一點元氣。孫傳庭判定李自成必定要攻西安,只要守住潼關,等李自成糧草供應困難時再出擊,官兵必定可以取得勝利。

但是崇禎又一次拒絕了孫傳庭正確的建議。強令孫傳庭出關與李自成作戰。

這次戰役的過程和柿園之戰十分相似,戰爭初期在孫傳庭出色指揮下,官兵節節勝利。在這關鍵時刻,老天爺再次站在李自成這邊,傾盆大雨再度來臨,官兵的火器無法發揮威力,李自成又派劉宗敏斷了官兵的糧道。於是和柿園戰役一樣,官兵先勝後敗,並且再無翻身機會!

這次戰役官兵主力喪盡,孫傳庭退守潼關卻很快被李自成攻破。孫傳庭毫不畏懼,挺槍殺入農民軍陣中,壯烈犧牲。

昏庸的崇禎聽到孫傳庭陣亡後,開始準備撫卹其家人,後來由於找不到孫傳庭的屍體,崇禎懷疑孫傳庭詐死,於是拒絕撫卹。

可嘆忠勇孫傳庭,曾經有幾次消滅李自成的機會,都被崇禎把機會揮霍了。

孫傳庭把李自成打得只有18騎時,如果崇禎不調走秦兵,農民軍就不會死灰復燃。後來的柿園之戰和守潼關之戰,如果昏庸的崇禎能多給孫傳庭一點時間,如果孫傳庭的運氣不是那麼差,連續兩次敗在傾盆大雨上,也許會是另一種結局。常勝將軍孫傳庭最後雖然敗了,但是他比項羽更有理由說:“天要亡我,非戰之罪!”昏庸的崇禎和難測的天氣,才是孫傳庭失利的主要原因。





雨夜讀史


孫傳庭是個很有謀略的軍事將領,他善於練兵,更難得的是他在地方治理上也很有一套,可以說是個全才。他在黑水峪以逸待勞大敗闖軍,活捉闖王高迎祥。商洛剿寇,他與洪承疇一起在潼關南原埋伏重兵,一舉剿滅李自成的部隊,李自成帶著所剩18騎兵突圍。應該說李自成不是孫傳庭的對手。孫傳庭被李自成擊敗全怪崇禎皇帝。



洪承疇原來是在西北平定農民起義軍的,崇禎為了解錦州之圍把他調到遼東任薊遼總督,平定農民起義的官兵減少,加上剿寇總司令楊嗣昌不懂軍事,不會用兵,使基本熄火的起義軍恢復了元氣,崇禎十三年李自成在河南打開局面,二打開封時,擁兵達數十萬。雙方力量對比,官兵處於明顯劣勢。在這種情況下,崇禎想起了在監獄中的孫傳庭,把他弄出來對付農民起義軍。



官兵力量弱,李自成農民軍力量強。朝廷沒兵可派,孫傳庭只好自己招募軍隊。招募新兵,需要訓練才能形成戰鬥力,而且朝廷的軍費不足,孫傳庭需要在地方籌集軍餉,這些都需要時間。而崇禎不斷催促孫傳庭出潼關與李自成作戰,孫傳庭無奈只好硬著頭皮出戰,最後兵敗戰死。



孫傳庭再有能力,打仗打的是整體配合,不是一對一的比武,士兵不經訓練就是一盤散沙,烏合之眾,形不成戰鬥力。士兵打仗是提著腦袋換飯吃換餉銀,沒有糧餉哪兒來的戰鬥力。沒有戰鬥力當然也就打不過李自成。

孫傳庭被崇禎逼迫出戰,他很清楚戰死沙場是必然結果。但是,他不出戰崇禎就會認為他是要在老家陝西擁兵自重,當一個割據軍閥,除非他真的那樣,否則以崇禎的個性定會殺了他。孫傳庭是個忠臣,他覺得戰死沙場要比被崇禎殺掉好得多。



倘若崇禎能像咸豐用曾國藩那樣,信任一點、寬容一點,耐心一點,崇禎可以不給孫傳庭兵,也可以不給孫傳庭錢,孫傳庭完全有能力招兵籌錢,假以時日打敗李自成沒問題。

孫傳庭有打敗李自成的能力,最終卻被李自成打敗,這是孫傳庭的悲哀,也是崇禎的悲哀。

我是豫有得,歡迎加關注互動討論!


有得觀史


1、孫傳庭是大明對付農民軍的一杆最硬的扛把子。他的能力無從質疑的。無論是高迎祥還是李自成,都被他給打殘過,而張獻忠要不是來了個詐降,估計也要被他滅掉。

2、但明朝末年,朝廷裡邊愛窩裡鬥,儘管孫傳庭在前線打得漂亮,但遭不住朝堂上大臣們的臭嘴,有人嫉賢妒能,扇陰風點鬼火,就讓崇禎把孫傳庭下了大獄。

3、過了幾年,李自成、張獻忠再次死灰復燃,重新做大。無人可用的崇禎再次啟用了孫傳庭。不過,時過境遷,手頭這支明軍無法與當時同日而語,孫傳庭先勝後敗,最後退守潼關。

4、如果崇禎不插手,多管閒事,那麼,孫傳庭依仗著潼關,或許還能夠反敗為勝。但崇禎堅決要求孫傳庭出戰。結果,明知不敵的孫傳庭大敗,戰死沙場。

5、崇禎看孫傳庭真敗了,而且死了,心知肚明這是他急於求成的錯誤。但是,死要面子的崇禎反倒說這是孫傳庭的錯,對他大加汙衊,一代戰神沒能死得其所。

6、歸根結底,崇禎想要迅速消滅農民軍的心思是好的,可是他的能力有限、魄力有限,讓劣幣驅除良幣,這才導致了孫傳庭的悲劇。


真觀歷史課


明朝時局,要說抗挫折性,我誰都不服,就服李自成;要說能征善戰,我誰都不服,就服孫傳庭。

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年僅26歲的孫傳庭與當時已經35歲的袁崇煥同時中進士,相對於袁崇煥在遼東戰場大放光彩,孫傳庭則在鎮壓農民軍的戰場上發光發熱。

其實從這也能看出明朝軍政方面的弊病,袁崇煥、孫傳庭都是科舉進士出身,標準的讀書人,最後卻成為作戰的將領,拿筆的要是都會打仗,哪裡還用得著武將。明朝初期採取重文輕武的體制,使得軍隊缺乏生機和火力,這幫讀書人,你讓他打仗不行,你讓他剋扣軍餉,貪汙受賄他們是一套一套的。

在明末能出現孫傳庭這樣為人穩重,做官清廉又善於打仗的人實在是太難得了,只不過崇禎用人水平太差,這樣一個人物都沒有用好。

孫傳庭在魏忠賢當政期間看不慣烏煙瘴氣的朝堂,就辭官回鄉,一直蟄伏到崇禎八年,在明天內憂外患之下,朝廷重新啟用孫傳庭,任命其為陝西巡撫,主要是負責鎮壓西北地區農民軍。

孫傳庭最擅長的事情其實就是治軍,在陝西時,孫傳庭自己籌錢招募士兵,打造出了明廷可以支撐的又一支軍隊,孫傳庭從崇禎九年擔任陝西巡撫到崇禎十一年,也是農民軍被打得最慘的幾年。

孫傳庭先是擊敗闖王高迎祥,並且將其生擒,高迎祥死後,李自成被推舉為新闖王,崇禎十年楊嗣昌採取“四正六隅,十面張網”的策略徹底圍剿農民軍,給予農民軍很大的打擊,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聯合洪承疇擊敗李自成,李自成和劉宗敏率領殘部17人逃入深山老林中。

這個時候陝西境內的農民軍基本全部被鎮壓,孫傳庭主政陝西僅僅三年,就取得了如此大好之勢,簡直都有點讓人懷疑。

然而就在孫傳庭決定全力追剿李自成,將其徹底剿滅時,當年八月清軍再次越過長城,開入京師,崇禎召各路兵馬入京勤王,當時勤王總督盧象升戰死,崇禎乃召孫傳庭與洪承疇進京。

因為孫傳庭與楊嗣昌存在矛盾,所以遭到楊嗣昌的打壓,並且打算架空孫傳庭,將孫傳庭打造的陝西軍用於遼東戰場,此舉遭到孫傳庭的激烈反對,孫傳庭激烈的"秦軍不可留也。留則賊勢張,無益於邊,是代賊撤兵也。"崇禎認為孫傳庭不聽調遣,在將其貶為平民後,又將其囚禁,一直到1642年李自成在河南打開局面,擁兵數十萬的時候,崇禎才從獄中提取孫傳庭。

很多人肯定會懷疑,崇禎腦子是不是秀逗了,在這麼關鍵的時候,竟然會把有功之臣下獄?

其實翻開史料就會發現,崇禎囚禁孫傳庭到底符不符合他的風格。

崇禎在位十七年,內閣成員換了51人,刑部尚書換17個人,誅殺的總督達7人(袁崇煥最出名),誅殺巡撫11人,再回過頭來看孫傳庭的待遇,簡直好得不得了。

崇禎這個人做事很情緒化,他認為你這個人不行,立馬就給換掉,認為你行,立馬就給你提升,展現最明顯的就是袁崇煥,以袁崇煥在明廷的資歷和功績根本是不配擔任薊遼督師的。

但是,崇禎平臺召對時袁崇煥豪氣萬丈五年復遼,讓崇禎一下子就將其提拔為薊遼督師實際上破了不知道多少個格了,當然,不拘一格降人才也不失為亂世用人的策略,然而崇禎二年己巳之變後,崇禎就將袁崇煥下獄,崇禎三年就將袁崇煥凌遲處死。

升官不給人家慢慢升,即使人家有錯,那也不能說凌遲就凌遲啊!這就是崇禎辦事的風格,情緒化,激情化,容不得一點拖延,想一出是一出。

孫傳庭在崇禎十五年的時候再次被棄用,這個時候敵我形勢已經發生了逆轉,李自成的農民軍坐擁幾十萬人並且佔據了根據地,再想要剿滅就不是當初的那個打法了,孫傳庭到陝西后,採取固守的策略消耗農民軍,結果崇禎不斷催促孫傳庭出戰,孫傳庭以士兵都是新招募的,需要訓練,結果是“帝不聽”。

關於郟縣之戰孫傳庭是如何失敗的,這裡就不展開說了,孫傳庭敗退到潼關後,準備“乃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打持久戰,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再次催戰,孫傳庭害怕崇禎再次將他下獄:“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然後出戰,最後被李自成打敗,孫傳庭戰死。

《明史》對孫傳庭的評價最高:"傳庭死,而明亡矣"。

不是孫傳庭有多能打,而是崇禎這個人啊,當真是一步一個腳印把明朝給弄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