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傳庭為什麼慘敗?

威史


李自成攻佔襄陽後,乘勢分兵攻取河南、湖廣大部地區。起義軍的力量已經非常的壯大了

崇禎十六年四月,義軍擁護李自成做新順王,改襄陽為襄京。李自成準備攻取關中地區,如此退可攻進可守

李自成進軍關中,首先消滅孫傳庭部,然後進京,以免受到孫傳庭部的側翼威脅。此前,孫傳庭由於堅決反對楊嗣昌的十面羅網,被關入天牢3年,兩耳俱聾。崇禎皇帝無人可用,只好讓孫傳琴出來帶兵,孫以為農民軍還沒有成氣候,沒想到李自成的軍隊已經達到40萬。

孫傳庭到陝西后,在關中徵糧、抽丁,並造戰車三萬輛,整頓舊部官兵十萬餘人,又募兵十餘萬人,共二十餘萬,都調集到西安附近。由於軍需緊迫,橫徵暴斂。

引起陝西地主士大夫的反對。

孫傳庭知道自己部下多招募的新兵,不利速戰,他就主張堅守潼關。

特別是明朝面臨崩潰前夕,財政困竭,不能久待,企圖速勝。崇禎一面升孫傳庭為兵部尚書,改稱督師,兼督河南、四川、山西、湖廣、貴州及江南北軍務。一方面又敦促他出戰。

孫傳庭不敢堅持自己固守的成見,遂於是年八月,率軍二十餘萬出關。

九月開戰,李自成採取誘敵深入,匿其精銳,避其主力,打其虛弱,向後撤退。同時,李自成安排李養純投降孫傳庭,洩露義軍老營,讓孫驕傲自滿。

實際上,此時,孫傳庭已深入義軍的口袋陣,被義軍所控制了。

官草糧食不繼,又兼天雨泥浮,運輸困難,士馬飢疲。孫傳庭還軍就糧,李自成一面派精兵北上,迂迴包抄,切斷明軍糧道,最終明王朝的軍隊被殺得死傷慘重。

孫傳庭率殘眾北奔,由孟津渡河,轉入潼關,收散卒得四萬人。李自成乘勢追擊,不給明軍喘息之機,孫最終全軍覆沒,自己也死在了軍中。


黑馬歷史


最後的精兵

孫傳庭是明朝後期最後一支可以與李自成相抗衡的軍隊,當時的兵部侍郎張鳳翔也曾向崇禎皇帝進言:“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但是崇禎皇帝執意要求孫傳庭出陝西與李自成決戰。

在明朝崇禎皇帝在位時期,明朝內憂外患越來越嚴重,關外的後金實力不斷髮展壯大,而關內的農民軍則如同打不死的小強,遍地開花。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孫傳庭統帥的明軍先勝後敗,由於後勤補給十分困難,在柿園之役中被李自成擊敗,軍隊損失慘重。

到了崇禎十六年(1643年)三月,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大,改襄陽為襄京,自稱為“新順王”。

先勝利後失敗

孫傳庭自然是自己有幾斤幾兩,不願意出關主動與李自成作戰,但是孫傳庭最終還是扛不住來自崇禎的壓力,八月親率白廣恩、高傑等部10萬人出師潼關。

孫傳庭的明軍經過一年多的休整,實力有所提升,為此李自成的農民軍採取了誘敵深入的戰略,把主力部隊部署在郟縣以南的地區。

表面上孫傳庭的明軍節節勝利,不斷收復失地,

看起來明朝即將獲得全面的勝利,但明軍的糧草此時卻已經耗盡,孫傳庭不得不下令退兵。在撤退的過程中,李自成的農民軍又在汝州和明軍遭遇,這時的明軍吃不飽飯,導致士氣大跌,一戰就死亡四萬餘人。

全軍覆沒

孫傳庭這次慘敗真的是元氣大傷,明朝的陝西形勢岌岌可危,同年十月,李自成大軍攻破潼關,孫傳庭軍全軍覆沒。

總結一下孫傳庭失敗的三點原因:

一、明軍士兵疲憊不堪。

二、孫傳庭本人並沒有充分認識到李自成的計謀,

三、崇禎皇帝要求孫傳庭出關作戰。皇帝不懂打仗瞎指揮。


讀歷史就是讀人心


不能單純站在軍事角度看歷史,那就陷入了道義的對立面。不管精英分子如何抹黑李自成,在明末,李自成代表的是廣大的無法生存下去的農民,孫傳庭再忠君報效朝庭,也只是保的代表地主及官僚階級的朱明朝庭,站在了人民的對立面。這就是國民黨代表著地主和資產階級利益,而共產黨代表工農聯盟利益對決一樣,勝出的當然是共產黨!

因此孫傳庭的失敗是必然的!相反明庭應該走熊廷弼的招安路線,安撫民眾,開倉放糧穩定民心,那樣明廷才能中興!可惜熊死於代表地主階級的朝廷之手,大明帝國從熊大帥冤死之時就實際上步入死亡了!


凡人看歷史


除了他自己帶的一個師是嫡系外其它部隊都是六省聯軍貌合神離的軍閥部隊。

僅用個人魅力是無法把五指攥成拳頭的。


信命不如信運氣


崇禎沒錢打仗

孫傳庭是大明王朝能夠抵擋李自成的最後一支精銳。可以說鎮守潼關的孫傳庭,內心非常複雜。

此前崇禎皇帝已經多次下達了催戰的聖旨。

崇禎皇帝忍無可忍,所以才會催促孫傳庭決戰。孫傳庭原地待命一天,那就多一天兵變的風險。與其等到兵變,還不如速戰速決。

沒有錢打什麼仗呢?在這種情況下,孫傳庭只能硬著頭皮跟李自成交戰。

孫傳庭戰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李自成不是高迎祥。他手裡已經有足夠的兵馬對抗明朝大軍。

孫傳庭的死,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潼關被李自成攻破。

孫傳庭失敗,大明也快完了

在崇禎皇帝眼裡,潼關似乎沒什麼大不了的。所以他才會瞎指揮讓孫傳庭出來迎戰李自成。

堅守潼關,是當時明朝最恰當的做法,因為潼關失守,距離北京城失守也就不遠了。李自成根本沒有把握打下潼關。至少強攻之下,損失會很慘重。而孫傳庭只要不出擊,10萬大軍鎮守潼關,怎麼可能會輸呢?李自成打下潼關以後,整兵渡過黃河,山西境內守將,幾乎都是望風而降。

崇禎的形象不堪

明史裡面對孫傳庭的評價是非常高的,認為他的死,直接標誌著大明王朝的滅亡。山海關的吳三桂是不能動的,他那五萬關寧鐵騎雖然戰鬥力強,卻需要抵抗滿清的進攻。而左良玉的大軍號稱六十萬之多,卻不聽從崇禎的調遣。

崇禎皇帝能夠調動的大軍只有孫傳庭手裡的10萬人馬了。

孫傳庭死了以後,崇禎皇帝非但沒有給予肯定,反而認為孫傳庭是假死,偷偷逃跑了。


只要孫傳庭的形象越光輝,那麼崇禎的形象就越汙濁。

總結:

孫傳庭的確厲害,甚至擊敗了前任闖王高迎祥。相比較孫傳庭,潼關對大明朝更加重要。其實不管是誰鎮守潼關,只要守住了潼關,也就是守住了大明江山。

死一個孫傳庭真的不算什麼,可是要命的是孫傳庭戰死,順帶著把潼關也給丟了。崇禎還一副死不認賬的樣子,這樣的大明不滅亡是不可能的。


張大人的大作


孫傳庭失敗符合從量變到質變的結果。

孫傳庭在抄沒侵佔軍田的地方官紳豪強時,說過這樣一段話:

人心就是糧食,就是源源不斷的後備兵員。這就是他李自成可以輸個十回八回,而我孫傳庭連一回也輸不起!

人心向背已經發生了改變,生他籌集不到糧草,最終戰敗也導致了他全軍覆沒

公平的說,孫傳庭卻是是大明的擎天一柱。他的軍事指揮能力和謀略,在明末眾多名將中,都是出類拔萃的。也正因為他的努力,農民起義軍的氣焰才被撲滅了下去,大明王朝似乎看到了曙光

在關內農民起義運動烽煙四起之際,孫傳庭主動請纓,進入陝地剿賊,以一場場漂亮的勝仗,成功的把農民軍壓制下去。黑水峪一戰,孫傳庭率本部明軍以逸待勞,經過4天激戰,消滅了高迎祥,消滅明朝的心腹大患。

之後的商洛一戰,孫傳庭率領各路明軍,以優勢兵力相繼圍殲了聖世王、瓜背王、一翅飛、鎮天王等各部闖軍。關中地區的農民軍已經基本都被搞定了,後來他又趕往了潼關,合兵全殲了李自成的闖王軍隊。

也就是說,在柿園之役之前,以高迎祥、李自成等為首的闖軍,面對孫傳庭,幾乎都是一敗再敗,被打得片甲不留。但是李自成就像打不死一樣,被打敗之後又很快東山再起的,而且比之前還要更加的強大。

當時的明朝,朝政腐敗,內憂外患,加之天災人禍不斷,早已失去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個人能力雖比不上孫傳庭。但是朝廷的腐敗為他造就了不斷的後備兵員。孫只要輸一次就是徹底的失敗,事實上也是如此此消彼長,最終就促成了柿園之役的慘敗。


我說歷史啦


孫傳庭(1593-1643年),雖然是一個文官,但是他熟讀兵法,多次擊敗農民起義軍。

正是孫傳庭將李自成擊敗,李自成只剩18個人逃跑。

然而李自成的勢力很快強大了,明朝的官兵無法抵擋,這個時候孫認為李自成還是當時的實力,所以說他低估了李自成的實力,他認為只要5000個兵就可以消滅李自成的,但是他發現了實際的情況之後就改口了。

非練兵二萬,餉百萬不可。

崇禎這個皇帝好面子又認死理,他極度的不認不信任手下的將領,他覺得你孫當初就只要5000兵馬,為什麼現在要2萬,這銀子就是崇禎皇帝的性命,於是他根本就不理睬的要求,要求孫儘快和李自成開戰,無奈之下孫只好帶著兵馬出關和李自成開戰了,一開始孫還是能夠打得過李自成的,很快將他的軍隊打垮了,可惜他的糧草不足

天大雨,糧不至,士卒採青柿以食,凍且餒。


皇帝不給錢,孫只能自己返回陝西,積極的練習兵馬俑籌備糧草

益募勇士,開屯田,繕器,積粟,三家出壯丁一。

在孫練習兵馬的時候,李自成的勢力越來越強大,甚至自立為王了,這個時候崇禎皇帝就像熱鍋上的螞蟻,於是就讓孫立刻和李自成開戰,但這個時候軍隊沒有糧草,崇禎皇帝根本就管不了那麼多,說孫在陝西已經待了那麼久了,應該已經是堅強馬壯了,於是就讓他立刻和李自成開戰

有一個官員還是比較的清醒的,兵部侍郎孫鳳祥奏道。

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皇上只此一付家當,不可輕動。

崇禎皇帝根本就聽不見大臣的勸諫,他認為大臣們都是一夥的合起夥來騙他,於是孫傳廷也沒有辦法發出一聲嘆息

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

孫於是就只好率領10萬大軍和李決戰,沒有想到一開始打的勝仗,後面最終失敗的孫傳庭這個人也被殺掉了,他的10萬大軍全軍覆沒,這個時候大明王朝的最後一個能幹的將領也被崇禎皇帝自己給玩死了,這個時候大明王朝已經沒有真正能夠打仗的將領的,最終的失敗也就不可避免了。


千軍萬馬過獨木橋


多年以後一場大雨驚醒了沉睡的我。


用戶83903916492


無論哪朝哪代,農民吃不上飯時也就是政權終結之日,強如蒙元如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