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廣是昏君嗎?

我刮安逸


楊廣具有很明顯的分裂人格,很難用“昏君”或是“明君”這樣簡單的二分法來評價他。

他的人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他的性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楊廣即位為帝共有14年,前7年和後7年是個明顯的分水嶺。前7年儼然明君,後7年則似乎完全換了個人。

楊廣從大業元年(605年)就開始發動對外戰爭。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俘虜其男女4萬餘人,契丹人從此對隋朝服服帖帖,朝貢不斷。

大業五年,楊廣親率大軍西巡,最遠到達了甘肅張掖,這是中國曆代皇帝所到達西北方向最遠的地方,這次西巡意義重大,楊廣召集西域七十二個國家的君主集會,展示國力,同時在西北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開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國,直到大業末天下大亂時才失去控制。

大業六年,楊廣派陳稜、張鎮州率兵攻打不服從隋朝的琉球,殺死琉球國主,俘男女數千人而去。

大業之初是隋朝國力最強的時候,強大的突厥也臣屬於隋朝,直到隋末才因隋朝國力的下降而蠢蠢欲動。

隋朝的疆域擴大到歷史最大,除了西北,東南也到達了安南、臺灣地區,並在海南島指三郡管理。

經濟上,大業元年,楊廣在楊堅開鑿永通渠的基礎上,進一步大規模疏浚故舊河道,將其連通,到大業六年基本完成,這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運河,從此直到清末,都是歷代王朝的經濟動脈。

文化上,科舉制度的奠定就是在楊廣朝,楊廣始建進士科,影響了之後中國歷史的發展,意義無比深遠。

如果只看到大業七年,楊廣恍若明君,一系列操作對後世影響深遠,超過了前朝無數君主。

不過這一切,在大業八年,楊廣第一次遠征高句麗開始,戛然而止。

三徵高句麗,先後動用人力數百萬,徵調財物無數,大量兵力和壯勞力死於戰爭,動搖了隋朝根本,楊廣和隋朝的滅亡,由此開始。

面對國內遍地的起義軍,楊廣卻失去了前期的狡黠與果敢,似乎已是個垂垂老矣的老人,大業十二年七月,楊廣從洛陽逃到江都,已經失去了北還的信息與動力,自己也知道末日將至,常引鏡自照,對蕭後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最終,大業十四年,楊廣被手下弒殺,終年五十。

許多人說,楊廣是個暴君,但不是昏君,這頗有道理,看看他為帝14年的表現,能看到明確的政治方向,只是他的步子邁得實在太大了一點,最終國力無法承受,導致身死國滅。


小院之觀


楊廣真的是歷史上有名的智君嗎?不!作為一代帝王,我們後人評論應該是看他的作為其實是兩個字:功:,與:過:,一個人的一生,哪怕是平民百姓,也會有功過對錯,更何況是一代帝王呢?隋煬帝楊廣,:過:,且不去說他,我們來看一看他的:功:體現在哪裡?他的:功: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第一:大業元年(6o5年),開始營建東都,歷時十個月,每月徵集民夫二百萬人。東都是在舊洛陽城之西,規模宏大,周長50餘里,分為:宮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份。宮城是宮殿的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處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區一百餘坊。另有豐都市,大同市,通遠市等三大市場。隋陽帝常住洛陽,將其為東方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第二方面:開鑿大運河:這是隋陽帝最大的主要功績。開鑿大運河分三段:以洛陽為中心,中段包括通濟渠與邗溝。通濟渠北起洛陽,東南入淮水。邗溝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陽,〈今淮安),南到江都(今楊州)入長江。南段名:南河:,北起長江南岸之京口,(今鎮江),南通餘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濟渠:,南起洛陽,北通涿州,(今北京城西南)。隋煬帝開鑿大運河,前後歷時五年,全長2000餘公里,是世界著名的偉大工程之一,對南此漕運,用兵調動,糧食通往,等等都起到極大的作用,對中國南北經濟的發展,文化方面的交流,對國家的鞏固和統一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說:隋煬帝楊廣功大於過,不能完全說他,評論他是:昏君,暴君。對一代君王的評論應來一個:功:與:過:的比較,合情合理地評判。


陳聯27


楊廣是十足的昏君,我可以舉幾個例子給大家評評:首先用人方面,楊廣只會重視奸臣,不會取眾人之長,忠臣的話他基本不會採納,開鑿運河時好幾個大臣都提出政論,因工程浩大要緩序進行,楊廣根本不聽,發動全國三百多萬勞力,造成農耕荒廢,餓死病死無數的慘痛劇,開發西域也是荒唐透頂,命令民工開鑿太行,整個皇宮及朝廷十多萬人浩浩蕩蕩奔向甘肅去顯擺,路上凍死餓死無數,到甘肅後,聚集西域各小國顯擺威風,說是促進通商,花了白銀無數,還通知各地開飯店的旅館的免費給西域人員吃住。民眾吃穿都成問題,命令用絲綢纏繞樹上,以示天朝國強民富,西域人問楊廣隨行人員說街上那麼多窮人都沒衣服穿,為何要把綢緞纏上樹上,而不給子民做衣服穿,隨行人員被問的無言以對非常尷尬。打突厥楊廣驕兵輕進中了埋伏被騎兵圍困差點被抓,後來李世明用計解救才脫險。打高句麗是楊廣最大敗績,發動隋軍113萬,民工200萬殺向東北,帶了那麼多部隊,楊廣哪是真正的帥才枓子,伐陳能取勝主要是靠韓擒虎楊素等將領的功勞,這些老將死的死,被楊廣殺的殺,隋軍這時根本就沒什麼著名將領了,楊廣指揮前軍後軍左軍右軍步調指揮失據,經常被高麗軍各個擊破,傷亡慘重。情報滯後,輕信敵軍詐降,使隋軍慘遭伏擊,以致過了遼河的62萬隋軍全軍覆沒,只有2700多人突圍回營,他還命令隋軍將領凡事都要向他彙報,可前後方相隔幾百公里,等楊廣回覆了戰機早就廷誤戰機,這樣就只有捱打的份,10萬海軍從威海出發,遇到三萬高麗軍,楊廣不讓將領見機行事,有幾次戰機被楊廣廷誤,也被高麗軍殲滅近八萬。所以楊廣三次徵東三次敗績。五,楊廣第二次徵東時委任楊玄感負責糧草催繳運送任務,當隋軍在前方打的如火如荼時,楊玄感在後方舉兵造反,這時楊廣不得不把軍隊撤回平叛,當楊廣平叛勝利時,楊廣命令把當地十多萬接受楊玄感賑濟的災民全部殺害,你說楊廣不是昏君暴君嗎?六,楊廣戰敗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當時的雄心壯志都隨遼河水流走了,在江都過起花天酒地生活,儘管當時全國反兵四起,朝廷大政全都不理,政事全交宇文述負責,天天顧影自憐,好頭顱誰砍去的悲催場面,楊廣國內治理沒才能,打戰也沒帥才,一個強盛的國家,短短十四年被搞的支離破碎,反兵四起,全國人口從大業5年的890萬戶,到唐初只有不到300萬戶,也是說人口銳減三分之二,所以說他做的這些業績完全不值一提,代價慘重,與全國三千萬百姓死去的生命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不過現在卻有很多人給他歌功頌德給他翻案,還有人說他是千古一帝,功勞堪比秦始皇,估計這些都是楊廣子孫,為祖先讚頌可以理解。我只能呵呵了


海西望族


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大輪不停地向前碾進。歷史嘛,總是成功者抒寫,就是成王敗寇的演繹史。始皇者,結束了7國紛爭的亂世,一統天下,設郡縣,修長城,統貨幣,威達四海;雖然幹過一些缺德的事吧,但是功大於過,也算的了千古一帝吧!此後楚漢相爭,小人和君子的戰爭,結果君子輸了,小人得志。垓下一刎,烏江遺恨。但是項羽在歷史上終究是個英雄,受後人敬仰!而《高祖還鄉》將劉季演繹的就是一個市儈小人麼。

楊廣嘛,自我感覺也夠冤枉的,死後的諡號是煬,唉!楊廣其人,文武雙全,吟詩作對照樣精通,琴棋書畫,可謂全才!!我覺得有一句話用來形容他一點都不過分: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他北通突厥,直逼西域;修築長城,外敵難侵;掃滅南陳,一統大隋;開琢運河,貫通南北;三徵高麗,威振四海;昌佛,開道,興儒,辦科舉,文化大興。這難道不是他的功嗎?人誰無過,善莫大焉!但是一個煬的諡號著實不公!楊廣,怎麼了?一代君王容易麼?是,他是有一個叫楊勇的大哥,可大家翻翻隋唐五代史,大隋的統一仗,哪個不是廣兒衝鋒陷陣的,在大隋統一後,看看楊勇的德行,要不然獨孤氏怎麼就不愛他呢!那傢伙太奢侈啦!要我說,即使他當皇帝,還未必如楊廣呢!可以說唐朝的繁榮絕對依賴於楊廣生前的努力!天可汗算什麼,看看人家突厥稱楊廣為啥,聖人可汗啊!這皇帝當的,夠味啊!我們不能帶有色眼鏡看人嘛,他是有不可饒恕的罪過,但是他也是有功的呀!在歷史上也留下一些寶貴的財富!那宏偉的,國人引以為豪的京杭大運河不就是他給予後人的財富麼!那偉大的科舉還延續了2000多年呢!造就了多少人才!現在更是全球通用,屢試不!李世民怎麼了!為了奪位,不也在玄武門設下埋伏,殺掉自己的兄長,然後逼迫自己父親退位嗎?為啥他就有好名聲呢?要我說,貞觀之治的豐碩果實有人家廣哥的功勞!

所以,我認為,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以客觀的角度,而不能隨波逐流!


海上生明月193


隋煬帝楊廣當然是昏君,而且還是坑爹、坑民、坑天下的大昏君。

近些年,網絡上有人為楊廣“洗白”,認為楊廣英明神武、天縱奇才,至少算是失敗的英雄。對於歷史人物,不同的時期有不同的評價,很正常。但歷史評價必須建立再歷史史實的基礎上,脫離歷史史實的歷史評價,就是瞎扯淡。

為楊廣“平反”的網民無非這麼幾個理由:楊廣推行科舉制,打破了門閥統治;接通大運河,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楊廣徵討高句麗,揚我國威、雖敗猶榮。表面看很有道理,實際上純屬大腦缺氧。

先說科舉制。推行科舉制的不是楊廣,而是他老爹隋文帝楊堅。楊廣只不過是子承父業。兩漢以來,門閥對皇權的威脅始終存在,因此任何一個皇帝都會喜歡科舉。老爹給你鋪平了路,如果楊廣還不走,那就是腦殘了。

再說大運河。大運河確實利在千秋,深刻影響了中國的經濟、政治版圖。不過,一個高明的統治者,必須懂得量力而行。適度超前可以,過度超前就是瞎折騰。打個比方,高鐵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某縣為了修高鐵,但財力不足,是否可以讓支持楊廣的網民捐出家產並無償去做苦力?楊廣接通大運河,但透支了民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要造反。

至於三徵高句麗。簡直丟盡了老楊家的臉、也失去了萬千老百姓的人心。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作為最高指揮官,楊廣兵敗如山倒,不僅耗空國庫,還導致百萬軍民死亡。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民主國家,總統或者首相也得引咎辭職。

一個耗空國庫、透支民力,導致民不聊生的君王,難道不算昏君?

那麼為什麼有些網民會為楊廣叫屈呢?無非就是這些人心裡只有所謂的歷史宏大敘事,沒有民本思想。在他們眼裡,歷史就是帝王將相粉墨登場的舞臺,芸芸眾生不過是一個個無名的龍套,是可以犧牲、忽略的炮灰。

可惜的是,這些網民既非皇親國戚,也不是功勳後代,絕大多數處於社會底層。按照林語堂先生的說法,本身為奴隸,卻有著統治者的思維,地球上找不出比他們更下賤的物種了。



江南俗士1972


禍在當代,利在千秋

  • 開通京杭大運河,促進南北交流、發展,受用至今
  • 開創科舉考試,重視教育。打破了貴族把控朝政的傳統,給寒門子弟入仕的機會。
  • 伐契丹定西域,暢通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的恢復,使中國與世界的貿易文化經濟交流得以恢復)
  • 修建東都洛陽,擺脫了門閥勢力的控制(洛陽居天下之中,是大運河的中心和絲綢之路的起點,四方往來的物資可輕易彙集於。遷都洛陽,是對洛陽在當時的軍事、政治和經濟地位上重要性的充分認識,決不是單純的出於荒淫逸樂。隋煬帝修建洛陽城,具有統治國家的戰略考慮。)
  • 實施政治改革
  • 創立朝貢體系
  • 親征吐谷渾,三徵高句驪等(連年戰爭,打得周邊望而生畏,直到唐朝時期都不敢惹中國)
  • ......


楊廣心中有一副偉大的藍圖,其中每一項工程都是巨大的,只可惜人生匆匆幾十載,楊廣想用盡量短的時間完成他心中的藍圖。只可惜楊廣太急於求成,幾代人的工程他想用一代人的時間去完成,勞民傷財,人民不能承受之重,遂揭竿起義反抗......


我個人覺得楊廣不是昏君(前人歷史後人書寫)

楊廣思維超前,文武雙全,只是他的每一項措施都是當代人民的禍音,卻是後世千千萬萬代的福音


左將軍


問題問得有毛病,歷史上從來沒人將楊廣視為昏君,而是暴君。

楊廣諡號“煬”,按照《周禮·諡法》的解釋:“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這個諡號是唐高祖李淵加給他的,意思是楊廣是個荒淫好色、欺壓百姓的皇帝。可嘆的是,“煬”這個諡號,楊廣率先送給了陳後主,結果自己也被人送了“煬”的諡號。

不過某種意義上來說,楊廣確實對得住“煬”這個諡號,作為皇帝,楊廣確實好大喜功,愛亂用民力,在位期間,他不斷對外征伐,比如三徵高麗;對外用兵的同時,楊廣還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京杭大運河,以當時的生產力而言,民眾確實不堪重負,無法負擔如此眾多的消耗,於是民變四起,隋朝也由此被推翻。

但即便如此,楊廣的諸多舉措,也對後世影響深遠,比如修建大運河,晚唐詩人皮日休在《汴河懷古二首》中評價楊廣說: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也就是說,如果楊廣沒有下江南的事,也許他可以和大禹相提並論。事實上,後世幾千年都因大運河受益,即便到今天,南水北調也還依靠大運河的水道,楊廣的功績不可謂不大。

在文化上,楊廣也創立了影響千年的制度,即科舉制度。科舉制度的出現,打破了門閥士族對政治的壟斷,讓寒門士族取得了上升通道,對維持王朝運作和穩定極具功效。除此之外,楊廣還是文化愛好者,他熱衷於收藏整理典籍,這對保存中國的文化具有極大價值。

從這些簡單的舉例上看,隋煬帝楊廣絕不是昏君。但他確實是暴君,他取得了輝煌成就,但這是建立在犧牲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礎上,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用在他身上再合適不過。

實際上,今天學界對楊廣的評價也是多元的,相比中國歷史學界,西方學者對隋煬帝楊廣的評價更高,比如費正清就認為:“在隋文帝和隋煬帝的統治下,中國又迎來了第二個輝煌的的帝國時期。”

所以,建議題主在看待歷史人物時,不要用簡單的昏君暴君視角,沒什麼意義。


司徒伯雷


關於楊廣是不是昏君,我認為:他不是昏君。

楊廣,本名楊英,史稱隋煬帝。生於公元569年,駕崩於公元618年。他於公元604年,上位成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帝這個職務,他幹了14年。14年間,他的確濫用民力,頻發戰爭,還經常把持不住男人褲襠裡那玩意,落了個荒淫無度的壞名聲。

但是,他當皇帝的14年,卻幹過並且幹成了很多人一輩子,甚至幾輩子也不可能幹成的大事。他幹過的大事,每一件都對中國歷史產生的深遠影響,並且非常受用。

所以,楊廣幹過的那些事,用“禍在當代,功在千秋”來評價,也有一定道理。

第一,楊廣是個聰明而有才華的人。

史書上明確記載,楊廣“美姿儀,少聰慧。”意思就是講,楊廣是一個既長得好看,又有才華的人。他寫的詩《飲馬長城窟行》,“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這樣的詩句,字裡行間不僅透露出他的才華橫溢,更展現著他的遠大志向。

楊廣在當王爺的時候,他知道他的父母親都喜歡艱苦樸素,幹實事的人。所以,儘管他也好美色,他也喜歡燈紅酒綠,他也想沒事就搞點靡靡之音。但是,他忍住了,這些活動他都沒有搞。當他的父皇母后到他家裡去視察時,發現他家的琴上都積著厚厚的灰塵。

楊廣展現給外人的形象,和他的哥哥楊勇截然相反,為他後來奪取皇位積累了好名聲。同時,也用低調的外在表現,贏得了當時很多能人權貴的支持,暗中積蓄了強大的力量。

第二,楊廣的戰功赫赫。

一是滅陳國,實現大一統。公元588年,當時的楊廣才19歲,我們現在很多20來歲的青年,連養活自己的能力都沒有呢。但是,人家楊廣同志卻在不到20歲的年紀,統兵打敗了陳朝,徹底結束了中國已經分裂百年的局面,實現了中華民族大一統。

二是穩定了北疆的安全局勢。公元607年和608年,楊廣為了北疆的國土安全,百姓生活安定,兩次巡視突厥,讓突厥首領俯首稱臣,許下“願保塞下”的諾言。

三是打退吐谷渾,為大隋朝開疆拓土。公元609年,已經上位當了皇帝的楊廣,親自上陣,身先士卒,打得吐谷渾紛紛舉手投降。從此,大隋朝從青海到新疆,就多了4個郡,還實現了對西域的經營和掌控。

除此之外,楊廣同還是一位有“海上遠慮”的皇帝,他採取“先禮後兵”的策略,徹底征服臺灣。當然,他也打過敗仗。比如,他三徵遼東高句麗,雖以失敗告終,也成為隋朝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楊廣“不給子孫留遺禍”的志氣,還是值得敬重的。

第三,楊廣是幹了很多大事的。

首先,楊廣一當上皇帝,就推行科舉制度,徹底打破了官員貴族世襲的傳統,給了普通老百姓一個翻身的機會。其次,開鑿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兩地的水路聯繫,提升了中央對地方的掌控能力。雖然大運河加快了隋朝的滅亡,但是中國歷史上每朝每代,都從大運河中受益匪淺。再次,發展絲綢之路。楊廣先是用武力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渾,然後派遣官員對西域進行治理,保證中原和西域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溝通順暢,有效地提升了隋朝的對外貿易發展。如果不是楊廣對西域的苦心經營,後來的唐太宗李世民,要發展絲綢之路,恐怕就沒那麼輕鬆容易了。


愛就碼碼字


本人專注歷史領域,請喜歡歷史的朋友加關注,多多交流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一個概念:什麼是昏君?

百度百科解釋:昏君,古代對無道的君主的貶稱,一般而言,他們昏聵不明、荒淫無道,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許多罪行。

按照這個框架的話我們來逐一分析一下

1.昏聵不明

這一條楊廣實在算不上,楊廣很聰明,史書有云:美姿儀,少聰慧。說明楊廣不僅長得帥,應該是鮮卑和漢族混血兒,外貌在皇帝裡排名前三。另外,他還很聰慧,是一個文藝青年,我們可以從他留下的詩作中窺得一斑。


來看看這首恢弘大氣的《飲馬長城窟行》詩: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

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臺小子智,先聖之所營。

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秉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

摐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騎動,飲馬長城窟。

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巖驛馬上,乘空烽火發。

借問長城侯,單于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

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整首詩恢弘磅礴,帝王之氣側漏,有魏武帝遺風。

再看他跟宮女調情留的小詩:

我夢江南好,徵遼亦偶然。但存顏色在,離別只今年。

多麼騷柔的小調。一個皇帝給宮女的留情詩都這麼文藝,和後來大家所認為的千古一帝,連兄弟媳婦都上,還霸佔了楊廣的女兒,搶了人家爹的江山,再上人家女兒,吃像太難看。

2.荒淫無道


隋煬帝一共生了三子兩女,且除最小兒子外都是皇后蕭後所生,這與很多所謂的明君相比都是罕見的吧,而且隋煬帝除了寵愛蕭後外很少聽說他有什麼妃子,當然所謂的宣華夫人根本就是後世瞎扯,古代又沒有避孕觀念,所以,楊廣荒淫無度是假的,後世抹黑

3.對國家和民眾犯下了眾多罪行

這個確實如此,但是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利在千秋的原因,並不是一己之私的原因

修建東都洛陽,耗費了大量的民力財力,短時間內造成一座首都。而且還在全國各地修建了行宮,供自己遊玩居住。修東都,主要是為了跳出關隴貴族的包圍圈,長安是關隴貴族的發源地,關隴貴族實力強大,如果想集中皇權,國際家長治久安,必須要削弱這些大老粗,手裡有兵的柱國們的權利,而遷都,讓這些貴族遷到不熟悉的地區,就是從跟本上削弱他們的套路。

就好比《都挺好》裡的明玉,蒙總想削他的權就會讓他去休假,把你調離,然後一點一點收拾你


另外,他開鑿京杭大運河,勞民傷財,開通咯全世界最長的人工運河,簡直太會敗家了,唐朝皇帝說他開通運河是為了遊玩江南,所以修運河,這個理由簡直太爛了,完全是糊弄百姓,其實楊廣在揚州呆了十年,而且是當的江南總管,他把南方治理的安定平和,但是他深知南北方自從東漢末年分三國,就沒有真正統一過,已經分裂了幾百年了,所以迫切需要一條大動脈連接南北交流,使南方糧食北上,能夠滿足北方需求,其實有點像今天的青藏鐵路一樣,真正的意義在於連接統一,並不是玩樂,旅遊,京杭大運河直到今天還發揮著作用。真正的利在千秋


再次,就是三徵高句麗,這一點頗耐人尋味,一向英明果斷的楊廣,少年時就統兵收付了陳朝,大仗小仗也幾百場了,但是到了高句麗卻打的稀爛,簡直就是沒有比這更爛的了。軍中設招降使,負責招降談判,但是高句麗人狡猾奸詐,總是在隋軍快要攻上城牆時他們頂不住的時候投降,這時按照隋煬帝的規定,就是要停止進攻,彰顯大國風範。這時所有士兵退回隋軍陣地,派招降使上前談判,一般這時高句麗人已經重新在陣地上安排好人手,重新組織好了防線,然後,重新開戰,再然後隋軍重新攻城,高句麗頂不住的時候又會重新投降,隋軍馬上就要撤回城下,不然會被按照抗旨處死。然後等招降使過來,然後高句麗重新組織防線,接著又一輪攻城……


就這樣

隋軍在第一次征戰高句麗時出征30萬30軍隊,僅2700人回來……


第二次徵遼東楊玄感叛亂

第三次高句麗被打的沒辦法,請降,隋煬帝有點面子,才還朝,

三年的征戰打爛了幾十萬的隋朝士兵,使人民普遍對隋煬帝不滿,也為後來星星之火的叛亂起義揭開了序幕。

至於為何要這三次徵遼,我比較同意《天下梟雄》作者高月的意見。隋煬帝要借徵遼這件事打爛關隴貴族的根基,也就是關隴貴族的兵權。徵高句麗這件事唐太宗也做過,最終平定了高句麗,消滅了東北的威脅。收拾關隴貴族,唐朝也在做,並最終在武則天時期消滅了關隴貴族的威脅,隋煬帝的想法是對的,但是他太著急了,他做的事情都是別的皇帝,王朝做幾代的事情。


這也是為什麼隋煬帝年號定為:大業,的用意。他雄心壯志,想做一番大事業,自己也有這個本事,無奈太著急了,所有問題一起處理,就會短時間內爆發出所有的矛盾,這些矛盾會產生1+1大於2的效應,隋煬帝點火想燒死群狼,結果群狼狼群起而攻之。最終隋煬帝葬送在自己親手點燃的火海里。

話又回到最初了,我覺得隋煬帝不是昏君,至少昏君的條件他有兩個不符合。

他應該屬於暴君,他的做法確實給當時的社會人民造成了大量的損失和傷害。

他不是昏君,他是個暴君。


有意思的檳榔


楊廣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最有爭議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楊廣的諡號是煬皇帝,而不知道楊廣被叛軍弒殺後,當時繼位的越王楊侗對楊廣的諡號是追諡明皇帝,農民起義軍竇建德追諡皇帝,煬皇帝是唐朝建立後統治者對其的追諡。

明的解釋為“照臨四方曰明、譖訴不行曰明、思慮果遠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賢致遠曰明、總集殊異曰明、獨見先識曰明、能揚仄陋曰明、察色見情曰明、容義參美曰明、無幽不察曰明、聖能作則曰明、令聞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惡揚善曰明、視能致遠曰明、內治和理曰明、誠身自知曰明、守靜知常曰明、至誠先覺曰明、遠慮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閔的解釋為“慈仁不壽曰閔 ”,而煬的解釋為“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好內怠政曰煬、肆行勞神曰煬、去禮遠正曰煬、逆天虐民曰煬”。

也就是說,楊廣剛被弒後,隋朝統治者還是認為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農民軍認為他是一位仁慈的君王,可惜就是死的太早了,老天爺沒有保佑好這位皇帝,是值得同情的。可是李唐建立後,馬上就將楊廣的諡號由“閔”改為“煬”,意思是這位君王好大喜功、懈怠朝政、逆天虐民的暴君,是天地都不容的一位皇帝。注意,這裡說的楊廣是一位暴君,而不是一位昏君。

歷史有時候也是比較可笑的,南陳是楊廣帶兵滅的,其最後一位皇帝陳後主陳叔寶死後,被楊廣追的諡號就是“煬”;如今隋朝被唐代替了,繼任朝代對他的諡號同樣是“煬”。然而,同樣是兩位“煬皇帝”,其歷史功績卻不是同日而語的。

對楊廣的評價我們只能片面的看唐朝人物對其評價,那是不公平的,要知道唐朝統治者為了證明自己江山的合法性、順應天道,就必須將隋朝滅亡的根源歸於楊廣,那麼楊廣成為一位暴君就成了板上釘釘的鐵案了。

首先,我們來看看楊廣遇弒後,其繼任者越王楊侗對其的評價。

“世祖明皇帝則天法地,混一華戎。東暨蟠木,西通細柳,前逾丹徼,後越幽都。日月之所臨,風雨之所至,圓首方足,稟氣食芼,莫不盡入提封,皆為臣妾。加以寶貺畢集,靈瑞鹹臻,作樂制禮,移風易俗。智周寰海,萬物鹹受其賜,道濟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歷試,統臨南服,自居皇極,順茲望幸。所以往歲省方,展禮肆覲,停鑾駐蹕,按駕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豈意釁起非常,逮於軒陛,災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諱之日,五情崩隕,攀號荼毒,不能自勝。”

當然,我們必須承認這個評價中確實不乏對楊廣的褒揚之詞,畢竟隋朝的皇帝是不可能詆譭自家的皇帝的。但是拍馬屁不可能是無根據的,楊廣還是有許多功績的,有東西值得吹噓的。

其次,我們看看楊廣遇弒後,農民軍對其的態度。

楊廣遇弒後,竇建德作為一方農民起義軍領袖,追諡楊廣為“閔皇帝”,同樣也許多農民起義軍打出了為楊廣復仇的旗號。甚至還有農民起義軍接受當時隋朝政府的招安,調轉矛頭開始對付其弒帝的宇文化及叛軍。

同樣,和隋朝一樣短命的王朝還有秦朝,秦朝的農民起義卻是“天下苦秦久矣”,打的是“誅暴秦”的旗號。與秦朝相比,隋朝的滅亡還沒有達到秦朝那樣,天下人皆反對的地步。楊廣在民間還是有威望的,要不然不會有人打著為他復仇的旗號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唐朝統治者對其評價。

“隋煬帝承文帝餘業,海內殷阜,若能常處關中,豈有傾敗?遂不顧百姓,行幸無期,徑往江都,不納董純、崔象等諫諍,身戮國滅,為天下笑。”“隋煬帝纂祚之初,天下強盛,棄德窮兵,以取顛覆。頡利近者足為疆大,意既盈滿,禍亂斯及,喪其大業,為臣於朕。葉護可汗亦大強盛,自恃富貴,通使求婚,失道怙亂,奄至破滅。”

這是李世民對楊廣的評價,李世民認為楊廣這位與自己有親戚關係的長輩,生生將老子隋文帝的基業敗掉了,不顧百姓、不定期巡遊,窮兵黷武、不納忠臣諍諫,自恃富貴、不能處理好少數民族糾紛。最後,人心盡失,失去了隋朝江山。我們不能說,李世民對楊廣的評價純屬汙衊,隋朝的滅亡,作為帝國統治者楊廣確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將楊廣這位君王貶的一文不值還是有失偏頗的,畢竟楊廣當時有許多舉措還是影響後世幾千年的,唐朝也是躺在隋朝的基礎上才強盛起來的,不是僅僅依靠唐朝統治者自己發展起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