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广是昏君吗?

我刮安逸


杨广具有很明显的分裂人格,很难用“昏君”或是“明君”这样简单的二分法来评价他。

他的人格,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他的性格,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杨广即位为帝共有14年,前7年和后7年是个明显的分水岭。前7年俨然明君,后7年则似乎完全换了个人。

杨广从大业元年(605年)就开始发动对外战争。605年,隋将韦云起率突厥兵大败契丹,俘虏其男女4万余人,契丹人从此对隋朝服服帖帖,朝贡不断。

大业五年,杨广亲率大军西巡,最远到达了甘肃张掖,这是中国历代皇帝所到达西北方向最远的地方,这次西巡意义重大,杨广召集西域七十二个国家的君主集会,展示国力,同时在西北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开拓疆土、安定西疆、大呈武威、威震各国,直到大业末天下大乱时才失去控制。

大业六年,杨广派陈棱、张镇州率兵攻打不服从隋朝的琉球,杀死琉球国主,俘男女数千人而去。

大业之初是隋朝国力最强的时候,强大的突厥也臣属于隋朝,直到隋末才因隋朝国力的下降而蠢蠢欲动。

隋朝的疆域扩大到历史最大,除了西北,东南也到达了安南、台湾地区,并在海南岛指三郡管理。

经济上,大业元年,杨广在杨坚开凿永通渠的基础上,进一步大规模疏浚故旧河道,将其连通,到大业六年基本完成,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大运河,从此直到清末,都是历代王朝的经济动脉。

文化上,科举制度的奠定就是在杨广朝,杨广始建进士科,影响了之后中国历史的发展,意义无比深远。

如果只看到大业七年,杨广恍若明君,一系列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超过了前朝无数君主。

不过这一切,在大业八年,杨广第一次远征高句丽开始,戛然而止。

三征高句丽,先后动用人力数百万,征调财物无数,大量兵力和壮劳力死于战争,动摇了隋朝根本,杨广和隋朝的灭亡,由此开始。

面对国内遍地的起义军,杨广却失去了前期的狡黠与果敢,似乎已是个垂垂老矣的老人,大业十二年七月,杨广从洛阳逃到江都,已经失去了北还的信息与动力,自己也知道末日将至,常引镜自照,对萧后和臣下说:“好头颈,谁当斫之!”

最终,大业十四年,杨广被手下弑杀,终年五十。

许多人说,杨广是个暴君,但不是昏君,这颇有道理,看看他为帝14年的表现,能看到明确的政治方向,只是他的步子迈得实在太大了一点,最终国力无法承受,导致身死国灭。


小院之观


杨广真的是历史上有名的智君吗?不!作为一代帝王,我们后人评论应该是看他的作为其实是两个字:功:,与:过:,一个人的一生,哪怕是平民百姓,也会有功过对错,更何况是一代帝王呢?隋炀帝杨广,:过:,且不去说他,我们来看一看他的:功:体現在哪里?他的:功:最主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大业元年(6o5年),开始营建东都,历时十个月,每月征集民夫二百万人。东都是在旧洛阳城之西,规模宏大,周长50余里,分为:宫城,皇城,外郭城等三部份。宫城是宫殿的所在地,皇城是官衙所在地,外郭城是官吏私宅,和百姓居处所在地。外郭城有居民区一百余坊。另有丰都市,大同市,通远市等三大市场。隋阳帝常住洛阳,将其为东方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第二方面:开凿大运河:这是隋阳帝最大的主要功绩。开凿大运河分三段:以洛阳为中心,中段包括通济渠与邗沟。通济渠北起洛阳,东南入淮水。邗沟北起淮水南岸之山阳,〈今淮安),南到江都(今杨州)入长江。南段名:南河:,北起长江南岸之京口,(今镇江),南通余杭,(今浙江杭州)。北段名:永济渠:,南起洛阳,北通涿州,(今北京城西南)。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前后历时五年,全长2000余公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对南此漕运,用兵调动,粮食通往,等等都起到极大的作用,对中国南北经济的发展,文化方面的交流,对国家的巩固和统一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隋炀帝杨广功大于过,不能完全说他,评论他是:昏君,暴君。对一代君王的评论应来一个:功:与:过:的比较,合情合理地评判。


陈联27


杨广是十足的昏君,我可以举几个例子给大家评评:首先用人方面,杨广只会重视奸臣,不会取众人之长,忠臣的话他基本不会采纳,开凿运河时好几个大臣都提出政论,因工程浩大要缓序进行,杨广根本不听,发动全国三百多万劳力,造成农耕荒废,饿死病死无数的惨痛剧,开发西域也是荒唐透顶,命令民工开凿太行,整个皇宫及朝廷十多万人浩浩荡荡奔向甘肃去显摆,路上冻死饿死无数,到甘肃后,聚集西域各小国显摆威风,说是促进通商,花了白银无数,还通知各地开饭店的旅馆的免费给西域人员吃住。民众吃穿都成问题,命令用丝绸缠绕树上,以示天朝国强民富,西域人问杨广随行人员说街上那么多穷人都没衣服穿,为何要把绸缎缠上树上,而不给子民做衣服穿,随行人员被问的无言以对非常尴尬。打突厥杨广骄兵轻进中了埋伏被骑兵围困差点被抓,后来李世明用计解救才脱险。打高句丽是杨广最大败绩,发动隋军113万,民工200万杀向东北,带了那么多部队,杨广哪是真正的帅才枓子,伐陈能取胜主要是靠韩擒虎杨素等将领的功劳,这些老将死的死,被杨广杀的杀,隋军这时根本就没什么著名将领了,杨广指挥前军后军左军右军步调指挥失据,经常被高丽军各个击破,伤亡惨重。情报滞后,轻信敌军诈降,使隋军惨遭伏击,以致过了辽河的62万隋军全军覆没,只有2700多人突围回营,他还命令隋军将领凡事都要向他汇报,可前后方相隔几百公里,等杨广回复了战机早就廷误战机,这样就只有挨打的份,10万海军从威海出发,遇到三万高丽军,杨广不让将领见机行事,有几次战机被杨广廷误,也被高丽军歼灭近八万。所以杨广三次征东三次败绩。五,杨广第二次征东时委任杨玄感负责粮草催缴运送任务,当隋军在前方打的如火如荼时,杨玄感在后方举兵造反,这时杨广不得不把军队撤回平叛,当杨广平叛胜利时,杨广命令把当地十多万接受杨玄感赈济的灾民全部杀害,你说杨广不是昏君暴君吗?六,杨广战败后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当时的雄心壮志都随辽河水流走了,在江都过起花天酒地生活,尽管当时全国反兵四起,朝廷大政全都不理,政事全交宇文述负责,天天顾影自怜,好头颅谁砍去的悲催场面,杨广国内治理没才能,打战也没帅才,一个强盛的国家,短短十四年被搞的支离破碎,反兵四起,全国人口从大业5年的890万户,到唐初只有不到300万户,也是说人口锐减三分之二,所以说他做的这些业绩完全不值一提,代价惨重,与全国三千万百姓死去的生命相比根本就微不足道。不过现在却有很多人给他歌功颂德给他翻案,还有人说他是千古一帝,功劳堪比秦始皇,估计这些都是杨广子孙,为祖先赞颂可以理解。我只能呵呵了


海西望族


中华五千年,历史的大轮不停地向前碾进。历史嘛,总是成功者抒写,就是成王败寇的演绎史。始皇者,结束了7国纷争的乱世,一统天下,设郡县,修长城,统货币,威达四海;虽然干过一些缺德的事吧,但是功大于过,也算的了千古一帝吧!此后楚汉相争,小人和君子的战争,结果君子输了,小人得志。垓下一刎,乌江遗恨。但是项羽在历史上终究是个英雄,受后人敬仰!而《高祖还乡》将刘季演绎的就是一个市侩小人么。

杨广嘛,自我感觉也够冤枉的,死后的谥号是炀,唉!杨广其人,文武双全,吟诗作对照样精通,琴棋书画,可谓全才!!我觉得有一句话用来形容他一点都不过分: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他北通突厥,直逼西域;修筑长城,外敌难侵;扫灭南陈,一统大隋;开琢运河,贯通南北;三征高丽,威振四海;昌佛,开道,兴儒,办科举,文化大兴。这难道不是他的功吗?人谁无过,善莫大焉!但是一个炀的谥号着实不公!杨广,怎么了?一代君王容易么?是,他是有一个叫杨勇的大哥,可大家翻翻隋唐五代史,大隋的统一仗,哪个不是广儿冲锋陷阵的,在大隋统一后,看看杨勇的德行,要不然独孤氏怎么就不爱他呢!那家伙太奢侈啦!要我说,即使他当皇帝,还未必如杨广呢!可以说唐朝的繁荣绝对依赖于杨广生前的努力!天可汗算什么,看看人家突厥称杨广为啥,圣人可汗啊!这皇帝当的,够味啊!我们不能带有色眼镜看人嘛,他是有不可饶恕的罪过,但是他也是有功的呀!在历史上也留下一些宝贵的财富!那宏伟的,国人引以为豪的京杭大运河不就是他给予后人的财富么!那伟大的科举还延续了2000多年呢!造就了多少人才!现在更是全球通用,屡试不!李世民怎么了!为了夺位,不也在玄武门设下埋伏,杀掉自己的兄长,然后逼迫自己父亲退位吗?为啥他就有好名声呢?要我说,贞观之治的丰硕果实有人家广哥的功劳!

所以,我认为,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客观的角度,而不能随波逐流!


海上生明月193


隋炀帝杨广当然是昏君,而且还是坑爹、坑民、坑天下的大昏君。

近些年,网络上有人为杨广“洗白”,认为杨广英明神武、天纵奇才,至少算是失败的英雄。对于历史人物,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评价,很正常。但历史评价必须建立再历史史实的基础上,脱离历史史实的历史评价,就是瞎扯淡。

为杨广“平反”的网民无非这么几个理由:杨广推行科举制,打破了门阀统治;接通大运河,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杨广征讨高句丽,扬我国威、虽败犹荣。表面看很有道理,实际上纯属大脑缺氧。

先说科举制。推行科举制的不是杨广,而是他老爹隋文帝杨坚。杨广只不过是子承父业。两汉以来,门阀对皇权的威胁始终存在,因此任何一个皇帝都会喜欢科举。老爹给你铺平了路,如果杨广还不走,那就是脑残了。

再说大运河。大运河确实利在千秋,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经济、政治版图。不过,一个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量力而行。适度超前可以,过度超前就是瞎折腾。打个比方,高铁的作用毋庸置疑,如果某县为了修高铁,但财力不足,是否可以让支持杨广的网民捐出家产并无偿去做苦力?杨广接通大运河,但透支了民力,老百姓活不下去了,自然要造反。

至于三征高句丽。简直丢尽了老杨家的脸、也失去了万千老百姓的人心。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作为最高指挥官,杨广兵败如山倒,不仅耗空国库,还导致百万军民死亡。即便是放在今天的民主国家,总统或者首相也得引咎辞职。

一个耗空国库、透支民力,导致民不聊生的君王,难道不算昏君?

那么为什么有些网民会为杨广叫屈呢?无非就是这些人心里只有所谓的历史宏大叙事,没有民本思想。在他们眼里,历史就是帝王将相粉墨登场的舞台,芸芸众生不过是一个个无名的龙套,是可以牺牲、忽略的炮灰。

可惜的是,这些网民既非皇亲国戚,也不是功勋后代,绝大多数处于社会底层。按照林语堂先生的说法,本身为奴隶,却有着统治者的思维,地球上找不出比他们更下贱的物种了。



江南俗士1972


祸在当代,利在千秋

  • 开通京杭大运河,促进南北交流、发展,受用至今
  • 开创科举考试,重视教育。打破了贵族把控朝政的传统,给寒门子弟入仕的机会。
  • 伐契丹定西域,畅通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恢复,使中国与世界的贸易文化经济交流得以恢复)
  • 修建东都洛阳,摆脱了门阀势力的控制(洛阳居天下之中,是大运河的中心和丝绸之路的起点,四方往来的物资可轻易汇集于。迁都洛阳,是对洛阳在当时的军事、政治和经济地位上重要性的充分认识,决不是单纯的出于荒淫逸乐。隋炀帝修建洛阳城,具有统治国家的战略考虑。)
  • 实施政治改革
  • 创立朝贡体系
  • 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骊等(连年战争,打得周边望而生畏,直到唐朝时期都不敢惹中国)
  • ......


杨广心中有一副伟大的蓝图,其中每一项工程都是巨大的,只可惜人生匆匆几十载,杨广想用尽量短的时间完成他心中的蓝图。只可惜杨广太急于求成,几代人的工程他想用一代人的时间去完成,劳民伤财,人民不能承受之重,遂揭竿起义反抗......


我个人觉得杨广不是昏君(前人历史后人书写)

杨广思维超前,文武双全,只是他的每一项措施都是当代人民的祸音,却是后世千千万万代的福音


左将军


问题问得有毛病,历史上从来没人将杨广视为昏君,而是暴君。

杨广谥号“炀”,按照《周礼·谥法》的解释:“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逆天虐民曰炀,好大殆政曰炀,薄情寡义曰炀,离德荒国曰炀。”这个谥号是唐高祖李渊加给他的,意思是杨广是个荒淫好色、欺压百姓的皇帝。可叹的是,“炀”这个谥号,杨广率先送给了陈后主,结果自己也被人送了“炀”的谥号。

不过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广确实对得住“炀”这个谥号,作为皇帝,杨广确实好大喜功,爱乱用民力,在位期间,他不断对外征伐,比如三征高丽;对外用兵的同时,杨广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修建京杭大运河,以当时的生产力而言,民众确实不堪重负,无法负担如此众多的消耗,于是民变四起,隋朝也由此被推翻。

但即便如此,杨广的诸多举措,也对后世影响深远,比如修建大运河,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二首》中评价杨广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也就是说,如果杨广没有下江南的事,也许他可以和大禹相提并论。事实上,后世几千年都因大运河受益,即便到今天,南水北调也还依靠大运河的水道,杨广的功绩不可谓不大。

在文化上,杨广也创立了影响千年的制度,即科举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打破了门阀士族对政治的垄断,让寒门士族取得了上升通道,对维持王朝运作和稳定极具功效。除此之外,杨广还是文化爱好者,他热衷于收藏整理典籍,这对保存中国的文化具有极大价值。

从这些简单的举例上看,隋炀帝杨广绝不是昏君。但他确实是暴君,他取得了辉煌成就,但这是建立在牺牲老百姓幸福生活的基础上,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实际上,今天学界对杨广的评价也是多元的,相比中国历史学界,西方学者对隋炀帝杨广的评价更高,比如费正清就认为:“在隋文帝和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

所以,建议题主在看待历史人物时,不要用简单的昏君暴君视角,没什么意义。


司徒伯雷


关于杨广是不是昏君,我认为:他不是昏君。

杨广,本名杨英,史称隋炀帝。生于公元569年,驾崩于公元618年。他于公元604年,上位成为隋朝的第二位皇帝,皇帝这个职务,他干了14年。14年间,他的确滥用民力,频发战争,还经常把持不住男人裤裆里那玩意,落了个荒淫无度的坏名声。

但是,他当皇帝的14年,却干过并且干成了很多人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也不可能干成的大事。他干过的大事,每一件都对中国历史产生的深远影响,并且非常受用。

所以,杨广干过的那些事,用“祸在当代,功在千秋”来评价,也有一定道理。

第一,杨广是个聪明而有才华的人。

史书上明确记载,杨广“美姿仪,少聪慧。”意思就是讲,杨广是一个既长得好看,又有才华的人。他写的诗《饮马长城窟行》,“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这样的诗句,字里行间不仅透露出他的才华横溢,更展现着他的远大志向。

杨广在当王爷的时候,他知道他的父母亲都喜欢艰苦朴素,干实事的人。所以,尽管他也好美色,他也喜欢灯红酒绿,他也想没事就搞点靡靡之音。但是,他忍住了,这些活动他都没有搞。当他的父皇母后到他家里去视察时,发现他家的琴上都积着厚厚的灰尘。

杨广展现给外人的形象,和他的哥哥杨勇截然相反,为他后来夺取皇位积累了好名声。同时,也用低调的外在表现,赢得了当时很多能人权贵的支持,暗中积蓄了强大的力量。

第二,杨广的战功赫赫。

一是灭陈国,实现大一统。公元588年,当时的杨广才19岁,我们现在很多20来岁的青年,连养活自己的能力都没有呢。但是,人家杨广同志却在不到20岁的年纪,统兵打败了陈朝,彻底结束了中国已经分裂百年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大一统。

二是稳定了北疆的安全局势。公元607年和608年,杨广为了北疆的国土安全,百姓生活安定,两次巡视突厥,让突厥首领俯首称臣,许下“愿保塞下”的诺言。

三是打退吐谷浑,为大隋朝开疆拓土。公元609年,已经上位当了皇帝的杨广,亲自上阵,身先士卒,打得吐谷浑纷纷举手投降。从此,大隋朝从青海到新疆,就多了4个郡,还实现了对西域的经营和掌控。

除此之外,杨广同还是一位有“海上远虑”的皇帝,他采取“先礼后兵”的策略,彻底征服台湾。当然,他也打过败仗。比如,他三征辽东高句丽,虽以失败告终,也成为隋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杨广“不给子孙留遗祸”的志气,还是值得敬重的。

第三,杨广是干了很多大事的。

首先,杨广一当上皇帝,就推行科举制度,彻底打破了官员贵族世袭的传统,给了普通老百姓一个翻身的机会。其次,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两地的水路联系,提升了中央对地方的掌控能力。虽然大运河加快了隋朝的灭亡,但是中国历史上每朝每代,都从大运河中受益匪浅。再次,发展丝绸之路。杨广先是用武力征服西突厥和吐谷浑,然后派遣官员对西域进行治理,保证中原和西域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沟通顺畅,有效地提升了隋朝的对外贸易发展。如果不是杨广对西域的苦心经营,后来的唐太宗李世民,要发展丝绸之路,恐怕就没那么轻松容易了。


爱就码码字


本人专注历史领域,请喜欢历史的朋友加关注,多多交流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昏君?

百度百科解释:昏君,古代对无道的君主的贬称,一般而言,他们昏聩不明、荒淫无道,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许多罪行。

按照这个框架的话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1.昏聩不明

这一条杨广实在算不上,杨广很聪明,史书有云:美姿仪,少聪慧。说明杨广不仅长得帅,应该是鲜卑和汉族混血儿,外貌在皇帝里排名前三。另外,他还很聪慧,是一个文艺青年,我们可以从他留下的诗作中窥得一斑。


来看看这首恢弘大气的《饮马长城窟行》诗:

肃肃秋风起,悠悠行万里。

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

岂台小子智,先圣之所营。

树兹万世策,安此亿兆生。

讵敢惮焦思,高枕於上京。

北河秉武节,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没,原野穷超忽。

摐金止行阵,鸣鼓兴士卒。

千乘万骑动,饮马长城窟。

秋昏塞外云,雾暗关山月。

缘岩驿马上,乘空烽火发。

借问长城侯,单于入朝谒。

浊气静天山,晨光照高阙。

释兵仍振旅,要荒事万举。

饮至告言旋,功归清庙前。

整首诗恢弘磅礴,帝王之气侧漏,有魏武帝遗风。

再看他跟宫女调情留的小诗:

我梦江南好,征辽亦偶然。但存颜色在,离别只今年。

多么骚柔的小调。一个皇帝给宫女的留情诗都这么文艺,和后来大家所认为的千古一帝,连兄弟媳妇都上,还霸占了杨广的女儿,抢了人家爹的江山,再上人家女儿,吃像太难看。

2.荒淫无道


隋炀帝一共生了三子两女,且除最小儿子外都是皇后萧后所生,这与很多所谓的明君相比都是罕见的吧,而且隋炀帝除了宠爱萧后外很少听说他有什么妃子,当然所谓的宣华夫人根本就是后世瞎扯,古代又没有避孕观念,所以,杨广荒淫无度是假的,后世抹黑

3.对国家和民众犯下了众多罪行

这个确实如此,但是都是有原因的,而且是利在千秋的原因,并不是一己之私的原因

修建东都洛阳,耗费了大量的民力财力,短时间内造成一座首都。而且还在全国各地修建了行宫,供自己游玩居住。修东都,主要是为了跳出关陇贵族的包围圈,长安是关陇贵族的发源地,关陇贵族实力强大,如果想集中皇权,国际家长治久安,必须要削弱这些大老粗,手里有兵的柱国们的权利,而迁都,让这些贵族迁到不熟悉的地区,就是从跟本上削弱他们的套路。

就好比《都挺好》里的明玉,蒙总想削他的权就会让他去休假,把你调离,然后一点一点收拾你


另外,他开凿京杭大运河,劳民伤财,开通咯全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简直太会败家了,唐朝皇帝说他开通运河是为了游玩江南,所以修运河,这个理由简直太烂了,完全是糊弄百姓,其实杨广在扬州呆了十年,而且是当的江南总管,他把南方治理的安定平和,但是他深知南北方自从东汉末年分三国,就没有真正统一过,已经分裂了几百年了,所以迫切需要一条大动脉连接南北交流,使南方粮食北上,能够满足北方需求,其实有点像今天的青藏铁路一样,真正的意义在于连接统一,并不是玩乐,旅游,京杭大运河直到今天还发挥着作用。真正的利在千秋


再次,就是三征高句丽,这一点颇耐人寻味,一向英明果断的杨广,少年时就统兵收付了陈朝,大仗小仗也几百场了,但是到了高句丽却打的稀烂,简直就是没有比这更烂的了。军中设招降使,负责招降谈判,但是高句丽人狡猾奸诈,总是在隋军快要攻上城墙时他们顶不住的时候投降,这时按照隋炀帝的规定,就是要停止进攻,彰显大国风范。这时所有士兵退回隋军阵地,派招降使上前谈判,一般这时高句丽人已经重新在阵地上安排好人手,重新组织好了防线,然后,重新开战,再然后隋军重新攻城,高句丽顶不住的时候又会重新投降,隋军马上就要撤回城下,不然会被按照抗旨处死。然后等招降使过来,然后高句丽重新组织防线,接着又一轮攻城……


就这样

隋军在第一次征战高句丽时出征30万30军队,仅2700人回来……


第二次征辽东杨玄感叛乱

第三次高句丽被打的没办法,请降,隋炀帝有点面子,才还朝,

三年的征战打烂了几十万的隋朝士兵,使人民普遍对隋炀帝不满,也为后来星星之火的叛乱起义揭开了序幕。

至于为何要这三次征辽,我比较同意《天下枭雄》作者高月的意见。隋炀帝要借征辽这件事打烂关陇贵族的根基,也就是关陇贵族的兵权。征高句丽这件事唐太宗也做过,最终平定了高句丽,消灭了东北的威胁。收拾关陇贵族,唐朝也在做,并最终在武则天时期消灭了关陇贵族的威胁,隋炀帝的想法是对的,但是他太着急了,他做的事情都是别的皇帝,王朝做几代的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隋炀帝年号定为:大业,的用意。他雄心壮志,想做一番大事业,自己也有这个本事,无奈太着急了,所有问题一起处理,就会短时间内爆发出所有的矛盾,这些矛盾会产生1+1大于2的效应,隋炀帝点火想烧死群狼,结果群狼狼群起而攻之。最终隋炀帝葬送在自己亲手点燃的火海里。

话又回到最初了,我觉得隋炀帝不是昏君,至少昏君的条件他有两个不符合。

他应该属于暴君,他的做法确实给当时的社会人民造成了大量的损失和伤害。

他不是昏君,他是个暴君。


有意思的槟榔


杨广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最有争议的君王,大家都知道杨广的谥号是炀皇帝,而不知道杨广被叛军弑杀后,当时继位的越王杨侗对杨广的谥号是追谥明皇帝,农民起义军窦建德追谥皇帝,炀皇帝是唐朝建立后统治者对其的追谥。

明的解释为“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思虑果远曰明、保民耆艾曰明、任贤致远曰明、总集殊异曰明、独见先识曰明、能扬仄陋曰明、察色见情曰明、容义参美曰明、无幽不察曰明、圣能作则曰明、令闻不已曰明、奉若天道曰明、遏恶扬善曰明、视能致远曰明、内治和理曰明、诚身自知曰明、守静知常曰明、至诚先觉曰明、远虑防微曰明、懿行宣著曰明、智能晰理曰明、昭晰群性曰明”,闵的解释为“慈仁不寿曰闵 ”,而炀的解释为“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好内怠政曰炀、肆行劳神曰炀、去礼远正曰炀、逆天虐民曰炀”。

也就是说,杨广刚被弑后,隋朝统治者还是认为这是一位英明的皇帝;农民军认为他是一位仁慈的君王,可惜就是死的太早了,老天爷没有保佑好这位皇帝,是值得同情的。可是李唐建立后,马上就将杨广的谥号由“闵”改为“炀”,意思是这位君王好大喜功、懈怠朝政、逆天虐民的暴君,是天地都不容的一位皇帝。注意,这里说的杨广是一位暴君,而不是一位昏君。

历史有时候也是比较可笑的,南陈是杨广带兵灭的,其最后一位皇帝陈后主陈叔宝死后,被杨广追的谥号就是“炀”;如今隋朝被唐代替了,继任朝代对他的谥号同样是“炀”。然而,同样是两位“炀皇帝”,其历史功绩却不是同日而语的。

对杨广的评价我们只能片面的看唐朝人物对其评价,那是不公平的,要知道唐朝统治者为了证明自己江山的合法性、顺应天道,就必须将隋朝灭亡的根源归于杨广,那么杨广成为一位暴君就成了板上钉钉的铁案了。

首先,我们来看看杨广遇弑后,其继任者越王杨侗对其的评价。

“世祖明皇帝则天法地,混一华戎。东暨蟠木,西通细柳,前逾丹徼,后越幽都。日月之所临,风雨之所至,圆首方足,禀气食芼,莫不尽入提封,皆为臣妾。加以宝贶毕集,灵瑞咸臻,作乐制礼,移风易俗。智周寰海,万物咸受其赐,道济天下,百姓用而不知。世祖往因历试,统临南服,自居皇极,顺兹望幸。所以往岁省方,展礼肆觐,停銮驻跸,按驾清道,八屯如昔,七萃不移。岂意衅起非常,逮于轩陛,灾生不意,延及冕旒。奉讳之日,五情崩陨,攀号荼毒,不能自胜。”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个评价中确实不乏对杨广的褒扬之词,毕竟隋朝的皇帝是不可能诋毁自家的皇帝的。但是拍马屁不可能是无根据的,杨广还是有许多功绩的,有东西值得吹嘘的。

其次,我们看看杨广遇弑后,农民军对其的态度。

杨广遇弑后,窦建德作为一方农民起义军领袖,追谥杨广为“闵皇帝”,同样也许多农民起义军打出了为杨广复仇的旗号。甚至还有农民起义军接受当时隋朝政府的招安,调转矛头开始对付其弑帝的宇文化及叛军。

同样,和隋朝一样短命的王朝还有秦朝,秦朝的农民起义却是“天下苦秦久矣”,打的是“诛暴秦”的旗号。与秦朝相比,隋朝的灭亡还没有达到秦朝那样,天下人皆反对的地步。杨广在民间还是有威望的,要不然不会有人打着为他复仇的旗号了。

最后,我们来看看唐朝统治者对其评价。

“隋炀帝承文帝余业,海内殷阜,若能常处关中,岂有倾败?遂不顾百姓,行幸无期,径往江都,不纳董纯、崔象等谏诤,身戮国灭,为天下笑。”“隋炀帝纂祚之初,天下强盛,弃德穷兵,以取颠覆。颉利近者足为疆大,意既盈满,祸乱斯及,丧其大业,为臣於朕。叶护可汗亦大强盛,自恃富贵,通使求婚,失道怙乱,奄至破灭。”

这是李世民对杨广的评价,李世民认为杨广这位与自己有亲戚关系的长辈,生生将老子隋文帝的基业败掉了,不顾百姓、不定期巡游,穷兵黩武、不纳忠臣诤谏,自恃富贵、不能处理好少数民族纠纷。最后,人心尽失,失去了隋朝江山。我们不能说,李世民对杨广的评价纯属污蔑,隋朝的灭亡,作为帝国统治者杨广确实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将杨广这位君王贬的一文不值还是有失偏颇的,毕竟杨广当时有许多举措还是影响后世几千年的,唐朝也是躺在隋朝的基础上才强盛起来的,不是仅仅依靠唐朝统治者自己发展起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