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明帝國崛起北元勢力分裂成東、西部,瓦剌大漠西側的蒙古部落,東側蒙古則是韃靼,彼此一直爭雄不斷,即使如此終明一朝未能根除蒙古的威脅。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瓦剌太師也先


永樂初年瓦剌嚮明帝國稱臣,明成祖封其首領為王,朱棣不斷髮兵攻打東蒙古韃靼,韃靼勢力不斷削弱瓦剌逐漸做大,瓦剌王脫歡攻下韃靼兼併一統,其勢如虹雄視漠北。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明英宗


脫歡死後兒子也先繼位,不僅漠南諸部落歸服,東抵朝鮮西略哈密盡為所制。也先為了多得明朝賞賜,將幾十人的使者增至二千多人,獅子大開口被明朝拒賞!於是統帥各部分四路大軍攻略內地,東路由可汗脫脫不花攻遼東,西路出擊張掖,中路兵分兩隊也先親帥主力攻擊大同,兵鋒銳利大同參將戰死貓兒莊,駙馬都尉率軍一萬禦敵,然而大同敗報頻頻傳入北京城。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明正統十四年,瓦剌太師也先領兵猛攻大明北部邊境, 帝國的皇帝英宗受到宦官王振蠱惑,認為泱泱大明應該主動出擊,遣主力精銳一舉打掉北方威脅,使大明帝國長治久安!此行動應由皇上親自領隊,一旦戰勝敵人英宗必定與成祖媲美,留偉績於後世萬年。此時兵部尚書鄺埜和兵部右侍郎于謙力言六師不宜輕動,吏部尚書王直率群臣上書勸諫,可惜明英宗只聽王振一意孤行!

宦官王振惡行累累舉例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秉筆太監王振


親征軍隊皆由王振胡亂指揮,兵力達二十五萬,號稱五十萬大軍。路途中戶部尚書王佐請皇帝回軍,被王振罰跪草叢裡一天一夜,國公朱勇也得跪行下拜王振!以往他盜走了明太祖朱元璋所立禁內臣干預朝政之鐵碑,大權獨攬結黨營私,其侄子是錦衣衛指揮使,王林為錦衣衛儉事,黨羽個個升官進祿飛黃騰達,排除異己陷害忠良。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宦官干政


8月1日大軍到達大同與瓦剌軍對峙,鎮守太監郭敬發現也先主動後退是深入誘敵之計,報告皇帝慎重用兵,然而王振這個該死的見瓦剌軍後撤仍堅持向北進兵,果然前軍慘敗後軍倉皇潰退!王振為了威風顯赫一回路過老家蔚州,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稼,行軍路線屢變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到宣州瓦剌騎兵追上明軍三萬精銳騎兵被盡數殺盡!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土木堡之戰


瓦剌軍繼續窮追不捨,公元1449年8月13日明軍狼狽逃到土木堡!兵部尚書鄺埜一再要求退入居庸關,又是這個該死的王振不準,他認為土木堡地勢高更容易戰鬥,可是土木堡缺水源。這時也先詐和並主動撤軍,麻痺明軍英宗深信不疑,王振遣大軍向水源移動卻未有效的組織紀律,因軍士口渴難耐一哄而起,明軍瞬間亂成一團,早已埋伏的瓦剌伏兵順勢四起,總攻之下明軍倉促應戰大敗!二十五大明精銳男兒幾乎全軍覆沒!造孽啊。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斬殺宦官


高級將領大臣戰死者名單

太師英國公張輔,泰寧侯陳贏,駙馬都督井源,戶部尚書王佐,兵部尚書鄺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曹鼎,刑部右侍郎丁鉉,工部右侍郎住永和,都察院御史鄧粟,翰林院學士張益,通政司龔全安,太常寺少卿黃養正,太僕寺少卿劉榮,平鄉伯陳懷,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陳鄖,修武伯沈榮,都督梁成,副都督王貴,尚寶少卿凌鑄,監察御史張洪,大理寺副馬豫,員外郎王建,主事官俞鑑,親衛官李恭,行人司正尹昌,中書舍人俞拱,郎中令齊汪,欽天監官劉信等等五十二位國之棟樑戰死沙場!護衛將軍樊忠憤怒至極掄起鐵錘砸碎王振腦殼,送這個可惡的傢伙上了西天,可恨他把數十萬大明健兒帶入了墳墓!不久後將軍樊忠亦戰死。

土木堡之戰的惡果極其嚴重

此戰明英宗被俘,只有極少數人大理寺右丞蕭維楨,禮部右侍郎楊善,文選郎李賢僥倖殺出重圍!瓦剌繳獲馬匹二十萬,衣甲器械輜重無數。成祖建立的最為精銳三大營毀之一旦,重視火器製造的大臣戰死,許多科技核心技術損失,

軍火武器研發被大大阻礙影響子孫後代後患無窮,京城門戶已經洞開!

開國武人勳貴集團和靖難功臣集團在土木堡之變毀滅殆盡,皇帝只能通過宦官制衡文官集團,文武大臣與君主漸行漸遠離心離德國勢日衰。(明英宗復辟皇權爭鬥,朝臣相互殘害嫁禍誣陷,殺了廉吏于謙等有能力的大臣,土木堡之戰間接導致大明帝國軍政第二次斷層,遺禍後世千年。

1449大明帝國生死劫之遺禍千秋大業

英宗皇帝朱祁鎮


親歷戰役大臣李賢回憶:自古胡人得中國之利未有盛於此舉!

敬請收看下集:《北京保衛戰》廉吏于謙朝堂上一句:敢言遷都者斬!勸說太后改立英宗弟弟為新皇帝,史稱景泰帝。且得到朝堂一致同意,于謙由兵部右侍郎升至兵部尚書並總攬京師所有軍隊,否定各將領建議堅壁清野龜縮城內,命令天朝大軍直接開出城外與瓦剌也先軍對峙互攻,待帝國各路勤王援軍即將抵達之際,瓦剌軍全面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