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簡陋"的武漢加油視頻,來自大山深處的孩子


轉眼已到3月,但只要疫情未走,春天似乎就未曾降臨。

3月1日,吉林交河市下了很大的雪,五年級的趙念慈帶著一根豎笛翻過一座白雪皚皚的山;同一天,廣西大化有小雨,一年級的雲佳歡帶著一根豎笛爬上老師家的苗寨。她們一個在南一個在北,但家都在大山深處。

她們和另外7個分佈在天南地北的明園小學學生,準備一起演奏一曲《陽光總在風雨後》,當然,是隔空一起。

13年前,當明園慈善基金的人陸續來到他們所在的這些地方時,並不曾想過,有一天這些孩子能勇敢站在鏡頭前,為別人加油。因為這些孩子太需要別人的幫助,別人的加油了。

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明園慈善基金是中國平安董事長兼CEO馬明哲及其家人捐資發起的,從2007年開始,他們就把目光投向全國最貧窮最落後地方的教育。經過10多年的發展,明園慈善基金已經捐贈5000萬元,在全國各地援建了12所明園學校。2013年,當他們第一次來到位於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的八好小學時,全都驚呆了,大山上的學校還沒通自來水,住宿的學生要自己帶一隻水桶,在下雨天時接雨水供日常使用。

現在,這些學校的校舍已經得到極大的改善,得到改善的除了硬件,還有孩子們的教育。2014年開始,明園慈善基金決定支持學校開辦豎笛特色課,希望用小小豎笛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窗。沒想到,豎笛不僅給孩子們打開一扇窗,還打開了一個全新的世界。原來《放牛班的春天》裡面的故事是真的,音樂能帶領孩子們去探尋一個新的未來。

幾天前,孩子們共同的豎笛老師小余老師說,用我們的方式給武漢加油吧,他們都特別激動,沒想到自己也能給武漢加油呢。小余老師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從2017年起,就在明園慈善基金做志願者,每週通過遠程授課的方式教孩子們吹豎笛。這次,她挑了一首曲子,叫《陽光總在風雨後》,但問題很快來了,這個曲子孩子們沒學過,而且現在大家都回不了學校,沒有遠程上課的設備,怎麼辦呢?

她只能把譜子發給各個學校的負責老師,請老師讓孩子們練習,然後錄視頻發回來。每個明園學校都有一位負責豎笛的老師,但只有吉林的老師是音樂專業的,其他老師不是教語文數學,就是教除了音樂之外的全科,"我們學校也招過一名音樂專業的老師,但被安排去教語文,因為太缺人了。"甘肅的老師說。

自己稍微懂一點樂理知識的老師,就給學生們指導,不懂的就把視頻發給小余老師,小余老師一個個看,有吹得不對的就指出來讓他們繼續練習。

最後,老師們從6所明園小學裡面挑了9個孩子,"本來我們還有2個孩子吹得很好的,但他們家很偏僻,信號實在太差了,常常早上把視頻發出去,晚上還沒收到,只能算了。"廣西八好明園小學的陸老師惋惜地說。這次他有兩個學生要參加加油視頻的拍攝,藍水蘭和藍斤延,"好高興,好激動,又好怕自己吹不好。"藍水蘭說,她認真地練了4天,發了5遍給小余老師糾正。最後錄正片的時候錄了10多遍,自己還覺得不滿意,但時間到了,只能發給老師。她的好朋友藍斤延是錄了20多遍才成功的,爸爸媽媽都不會拍,只能去表姐家求幫忙,"表姐家是土磚牆,拍出來不太好看。" 隔了一會,她說,"其實我家也差不多。"

同樣來自廣西的7歲的雲佳歡就更難,奶奶什麼都不懂,只能找老師幫忙拍,幸好老師和她住得不算太遠。她穿上苗族的特色衣服,在門口錄的時候,引來很多人圍觀,還有狗和貓在旁邊叫個不停,結果錄了一個早上都不行,她累了。老師只能不停地哄她,"我跟她說拍好了就發給媽媽看,還能得到媽媽的表揚,她才願意繼續。"自爸媽離異,她已經好久沒有見到媽媽了。終於拍成功時,她和老師兩個人都哭了。

在上海的小余老師剛開始看到他們發來的視頻時,是有點沮喪的,不是畫面太模糊就是背景不好看,有的還有很多雜音,怎麼拿得出去給武漢加油?但她很快明白,孩子們已經盡了最大努力。翻過一座山,背景是下著大雪的孩子,是想告訴武漢的人,吉林的人在給你們加油;穿上苗服爬上苗寨以群山為背景的孩子,是想告訴武漢的人,少數民族的人也在給你們加油。而即使那些只站在家裡牆壁前拍攝的孩子,也已經挑了最乾淨的一面牆。而這些就是明園孩子們的最大特色。



當全國的小學生都在上網課上得如火如荼的時候,這些孩子中的很多人都是不用上的,也許說"上不了"更為妥當,因為他們所處的地方實在太偏僻,偏僻到經常沒信號。

他們更像是摺疊世界裡被藏起來的那些人。當人們說,小學生們湧入應用商店給釘釘打一星差評,這裡的小學生不包括他們,他們不知道釘釘是什麼;當人們說,現在小學生的補習費貴到讓家長不敢生二胎,這裡的小學生不包括他們,他們有的還要下地幹活;當人們說,現在的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了,這裡的孩子也不包括他們,他們大部分人的父母都不在身邊。

有他們出現的新聞,常常是這樣子的: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有一戶世代生活在草原的牧民,為了讓女兒順利上網課,不得不收拾蒙古包全家遷徙找網;在湖北宜昌,一位爺爺拿著手機循著信號找遍大山,給孫女搭了一間網課帳篷;在河南洛寧,一位高三女生為跟上網課進度,每天都到村委大院蹭網……

最近甚至有個新聞是這樣的:一個河南農村家庭,家裡三個孩子都要用手機上網課,可貧窮的父親李某隻夠錢買一部手機。姐姐要用,弟弟也要用,二女兒能用的時間就沒剩下多少,不僅落下許多功課,還要面對老師和同學們的質疑,一時想不開,吞食母親的治療藥物,企圖結束生命,幸而最後搶救回來。一個貧窮家庭的少女愛學習,竭力在老師和同事面前贏得尊重,是多麼難。

這些消息,包括視頻裡藍斤延那面裸露的背景牆,再一次將城鄉的巨大差距撕開在我們面前,再一次提醒我們,我們還有很多孩子,正過著難於想象的貧困生活。

幸運的是,中國有很多像明園慈善基金這樣的組織,他們看見了這些孩子,然後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幫孩子們把被貧窮奪去的尊嚴搶回來。

雖然視頻裡的孩子還是有點怯,但比起他們剛學豎笛時,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藍水蘭三年級剛開始參加豎笛學習時,話都不敢說,別人一看,她就低下頭。但一路學下來,因為吹得比較好,被選去參加演出,明園慈善基金每年都會組織孩子們到大城市參加夏令營,很多孩子得以因此到過北京、上海和深圳。

現在六年級的藍水蘭已經變得開朗和落落大方,去年9月,她和全國30多名明園學生一起到北京參加"中國網球公開賽公益慈善慶典"演出。北京回南寧的飛機上,她還和坐在隔壁的叔叔聊了一路,按陸老師的說法,"她現在的膽子可大了。"那位叔叔是南寧一家公司的高管,下飛機時,還留下聯繫方式,說有什麼困難就聯繫他。

"你有聯繫他嗎?"

"沒有。"

"為什麼?"

"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也不好意思打擾叔叔。而且那個號碼在手機裡,手機被姐姐壓壞了,我也不敢告訴爸爸,怕爸爸罵我們,因為家裡的經濟情況也不是很好。"

過了一會,她又說,不好意思,我不應該跟你說家裡情況的。一位努力想要維護尊嚴的敏感的少女,幸好,豎笛給了她啟迪和期待。她說,"豎笛帶給我很多快樂,讓我能夠走出大山,見到不同的人。"

我們不知道有多少敏感又脆弱的青春期少女,她們可能也曾像河南李家二女兒一樣一時想不開,孩子的自尊來得比大人敏感,但音樂是療傷的良藥,笛聲也許重新讓她們看到了希望。

視頻中在雪裡拍攝的趙念慈,爸媽是養蜂人,常年要到溫暖的地方逐花,因此過年都無法在家。她只知道爸媽在南方,但哪個城市就不知道。前兩天,她把自己給武漢加油的視頻發給媽媽,媽媽稱讚她吹得真好。她說,"我在電視上看到很多人得了肺炎,醫生一直在給他們搶救,能給他們加油,我很開心。"

從被幫助的對象到幫助別人,是一個人找回信心和尊嚴的過程,也許他們終將忘掉貧窮的勒痕,跨越階層的鴻溝。

201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比吉特·班納吉和埃斯特·迪坲弗洛在《貧窮的本質》一書裡說,貧窮很多時候受制於外部條件,他們沒有那麼多機會和選擇,光是貧窮地活著就耗費了所有的精力。所以,我們應該盡最大的努力給孩子們提供最好的學習條件,讓他們有均衡的機會去發掘他們的潛能。

正因如此,十多年來,明園慈善基金持續開展支教行動,為近3000名鄉村學生帶去音樂、體育、美術等素質教育課程,他們自己無法打開的"摺疊世界",我們一起來撬動。今年是我們國家脫貧攻堅的最後一年,期待更多孩子免受貧窮之苦。希望疫情早點結束,今年暑期的夏令營,再聽孩子們現場演奏一曲《陽光總在風雨後》。

附參加本次隔空演奏的學生:

吉林靠山明園小學:趙念慈,徐鵬凱,徐思陽。

廣西八好明園小學:藍水蘭,藍斤延

廣西九同明園小學:雲佳歡

廣東文相明園小學:楊子欣

甘肅邵寨明園小學:王展飛

寧夏陽鄉明園小學,虎亞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