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村居》中“臥”是什麼意思?妙在哪裡?

用戶6561961634123


南方吳越的鄉村五口一家老小的面貌和情態,寫得如臨其境,人物形象活靈活現。

詞人辛棄疾所到之處是一個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緊靠著房屋,還有一條潺潺而去、清澈明快的小溪,和碧綠的青草。茅屋、小溪、青草,好清新的農家生活環境!

就在這樣明快清新秀麗的地方,更有讓人羨慕的人在!是滿頭白髮的翁媼,親熱坐在一起 ,喝酒聊天,那濃濃的吳儂軟語,令我想起那句: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是啊,哪怕已經白首,卻依舊滿眼都是你的好,軟軟的吳音語調還是那麼媚柔,歲月不老,你永遠是我的最美!歲月靜好,你永遠是我的晴天!

不止令人羨慕的老兩口,再看家中其他成員:大兒子已經是大小夥子了,自然成了家中主力,手拿鋤頭正在溪東豆地裡鋤草,二兒尚小,可也沒閒著,篾條在手中正上下翻飛地靈活編織雞籠,好吧,該幹活的都在做事了,可不要忘了家裡一共五口人呢,,那個頭扎著垂髫還吸溜著鼻涕的老小呢,他在幹嘛?

鏡頭轉換,我們一起隨著詞人的眼睛,來尋找這個小不點兒吧。屋裡沒有,沒來搶碗裡的蠶豆吃;田邊沒有,沒跟著大哥當小尾巴;雞舍邊沒有,也沒和平常一樣童聲奶氣地吆喝著追雞攆狗;那這會兒可是不折騰了,到哪兒發現新大陸去了?隨著勾起我們好奇心的詞人走走找找吧,順著溪水走幾步,拐個小彎,就看到密密的蓮葉在嘩嘩動,還有人咀嚼的聲音,扒開蓮葉一看,得,我們這小傢伙,直接臥在溪邊,扯下蓮蓬,剝蓮子呢,剝一個扔嘴裡一個,隨即咔嚓咔嚓地咬開殼,那小臉兒滿是愜意自在。

臥字,極妙,活靈活現地把這個年齡尚小,不用擔負家庭責任,只是渾吃渾玩,吃著好吃的,還得是無拘無束,舒服到想躺就躺,想臥就臥,的無憂無慮,天真無邪,活潑稚氣的神情和狀貌都寫了出來,真是神來之筆。“無賴”,是頑皮之意,這一派天然天真的小無賴樣子,可不也恰戳中了大人們珍視天真無邪的心態理?反而越發裡喜愛珍惜童蒙的可貴了。臥字所謂一字千金,給全句或全詞都增了輝。

茅簷、小溪、青草,清新優美。

翁媼飲酒聊天,大兒鋤草,中兒編雞籠,小兒臥剝蓮蓬。

多麼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啊!

豈不正是遭受議和派排斥,空有雄才大略,把欄杆拍遍,也無人會,登臨意的辛棄疾,不能實現抗金大志時,不得已安慰自己焦慮抑鬱心情的另一個生活願景?當年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的人生美好快事,就是白髮相媚好啊,也是兒孫繞膝,更是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然而,金軍一直在咄咄逼人,大宋的日子真的很難過啊,詞人能實現這樣的願景嗎?

我替千年前的詞人深深傷感了。

附幾個名家對此詞的點評:

楊忠《辛棄疾詞選譯》:作者用輕筆淡墨,描繪了一幅農村的風俗畫。辛棄疾的農村詞,大部分是以寫景為主,只有個別人物點綴其間,而此詞則以人物為主體,描繪了和諧、美滿,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滿了生活氣息。

徐中玉、金啟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這是一首農村詞,描繪了農村寧靜安適的生活景象。純用白描,直陳其事,表現人物情態特徵,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清竹石上搖清月


清平樂·村居

宋代: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譯文

草屋的茅簷又低又小,溪邊長滿了翠綠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吳地方音,聽起來溫柔又美好,那滿頭白髮的是誰家的公婆父老?

大兒子在小溪東邊的豆田鋤草,二兒子正在家裡編織雞籠。最喜歡的頑皮的小兒子,他正橫臥在溪頭草叢,剝著剛摘下的蓮蓬。

註釋

清平樂(yuè):詞牌名。村居:題目

茅簷:茅屋的屋簷。

吳音:吳地的方言。作者當時住在信州(今上饒),這一帶的方言為吳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樂。

翁媼(ǎo):老翁、老婦。

鋤豆:鋤掉豆田裡的草。

織:編織,指編織雞籠。

亡(wú)賴:這裡指小孩頑皮、淘氣。亡,通“無”。

臥:趴。



醉城蠻瘋


列位好,我帶故事你帶酒,不醉不休,這裡是西城藝巷。

非常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清平樂·村居》中“臥”字的真正妙處在哪裡?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平樂
作者:辛棄疾 (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在以前的文章裡,我曾經講到過,如何去鑑賞一首詩詞。

這裡也不例外,我們先看看作者辛棄疾的情況。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投歸南宋。四十二歲遭讒落職,退居江西信州,長達二十年之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並提出有關方略,均未被採納。

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愛國感情。


我們從對辛棄疾的概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富有愛國主義情懷的詞人。

我們所熟知的是他的《稼軒長短句》,充滿愛國情懷,為何會有這樣一首風格迥異的詞出現在他的生命中呢?

原來,由於辛棄疾始終堅持愛國抗金的政治主張,從二十一歲南歸以後,他一直遭受當權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從四十三歲起,他長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閒居達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滅,年齡的增加,使他在隱居中更加關注農村生活,寫下了大量的閒適詞和田園詞,此詞便是作於辛棄疾閒居帶湖期間。


有了此背景,辛棄疾做出此詞的緣由可謂一目瞭然。

那麼辛棄疾在這首詞裡給我們描述了一幅什麼美妙的畫面呢?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開篇就給我們腦海中營造了一種清清的小溪水潺潺地流淌,青青的小草紮根在清澈的溪水中隨著溪流左右搖晃,旁邊呢,還有一座小茅草屋,是多麼山清水秀的一幕場景啊!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前面寫到清澈的小溪邊有個小茅草屋,那麼茅草屋裡有沒有住人呢?

當然有,這兩句就寫了有兩個白髮蒼蒼的老頭、老太太喝酒喝多了,跳著廣場舞在溪邊相互逗樂、解悶兒,你看看這老頭、老太太多頑皮呀!

看到這裡我們都知道這應該是一家子人啊!

這有老頭兒、老太太,那這兒女們哪兒去了?

別急,看下面幾句。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大兒子跑哪兒了呢?原來人家沒去玩兒,而是在小溪東邊的豆兒田裡翻地種豆子呢。

這大兒子就是能幹。

那麼老二又在幹什麼呢?

後面說了,這老二啊,年輕點,力氣小,幹不了那鋤地的活兒,就在院子裡面編織雞籠子,編好了好把雞放進去養。

哎~這二兒子也沒閒著。

有人說,這老頭兒老太太一大把年紀了,還挺能幹,還生了個小老三。

那這老三又跑哪兒去了?

原來呀,老三看著兩個哥哥一個鋤地一個編雞籠子,都沒閒著,這小屁孩兒尋思,好歹我也是帶把兒的,怎麼也不能閒著呀。

況且坐在老爹老媽身邊,看他們兩個老人打情罵俏,我這燈泡要當到什麼時候。

於是呢,這個小老三看到溪邊盛開的荷花和成熟的蓮蓬,一拍腦殼:得嘞!我就幹這個吧!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這個小老三就屁顛兒屁顛兒跑去小溪邊,躲在太陽照不到的荷葉陰涼下,隨手扯下一朵成熟的蓮蓬,興高采烈地剝了起來。

這老三換了集中姿勢,都不舒服。

趴著剝吧,時間長了手臂痠痛。

站在剝吧,像個二傻子,一會兒腳也麻了。

躺著剝吧,時不時會從荷葉縫隙裡鑽出幾縷陽光刺眼得不行, 而且地上高低不平,硌得背難受。

於是乎,幾個姿勢翻來覆去,這小屁孩兒終於找到了一個最安逸的姿勢:臥。

這個姿勢舒服,一手斜撐著腦袋瓜子,一手拿著清甜新鮮的蓮子往嘴裡送,不時看看正在幹活兒的大哥二哥,再偷偷瞄幾眼正在“調情”的老爹老媽,腳邊是潺潺的清溪水,耳畔是涼絲絲的蓮花香風。

哎喲!真是安逸得無法形容。

這時候,老頭兒老太太看著這調皮可愛的小兒子,不由得憐愛地笑著搖了搖頭。

這裡的“亡賴”可不是貶義詞,而是誇這個小兒子哦。

我們可以看到,詞的最後兩句,“臥”字用得妙到毫巔。

可謂一字既出,五韻俱成。

多麼閒適恬淡的山村一家人啊!


玩歸玩,鬧歸鬧,別拿中心思想開玩笑。


這首詞是以老頭兒為第一視角寫的,那麼這個老頭兒我們大膽猜測一下,就是辛棄疾本人。

那麼他為何寫這闕詞呢?

在我看來,其實是有點心酸和無奈的。

壯年時,滿腔熱血無處拋灑,報國無門,奸佞當道,被排擠後,老年在這深山之中垂垂老矣,再不復當年的豪氣萬丈了。

這詞其實隱含了一些報國無門的悲哀和垂垂老矣之下渴望迴歸田園鄉村平淡生活的願望。


壯哉!辛棄疾!

嗚呼哀哉!幼安居士!


西城藝巷


怎一個“臥”字了得!令後人望其項背。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句中“臥”字取意為“趴”,試想一稚氣未脫的小兒,時值農事繁忙,大人們面朝沃土辛勤勞作之際,他不可能為衣食擔憂而參與耕種。頑皮淘氣是小兒天性使然,不甘清閒,總得找點兒自認為有趣的事兒幹吧。於是就趴在屋前溪頭草叢,興趣盎然地剝著剛採下的蓮蓬,還不時向後翹起雙腿,叭叭地輕擊著屁股。一句詞,一幅畫,農家日常的合諧原有風貌躍然紙上,無不表現出田園生活之美,充盈著濃濃的人情味。

《清平樂·村居》一詞是辛棄疾閒居江西信州期間而作。詞人本山東濟南人,因時局不濟,客居江南, 自稱“江南遊子”。辛棄疾文武全才,憂國憂民。年輕時就力主抗金,洗雪國恥,北定中原。無奈南宋統治者不思進取,加之遭遇奸臣排擠,仕途坎坷,幾起幾落,一腔拳拳報國之情屢遭阻礙,壯志難伸,不免心中集聚憂憤,蹉跎了歲月,兩鬢滿白霜。

在這種境遇間,詞人行走在信州鄉村,目睹農家五人的閒適生活,無賴小兒與詞人自身的比照如此強烈,讓人震撼。我想,辛棄疾在這一瞬間,一定充滿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吧。

我們現在的世界日新月異,忙碌填滿了生活,城市鄉村的孩童們也早早地跨入了負荷滿滿的學習。在此,斗膽問大家:如今的你,遇見過溪頭臥剝蓮蓬的無賴小兒嗎?你又幾時感受過稻花香裡聽取蛙聲一片?


趙旭666


臥,臥倒,躺著的意思。

這裡不必細究躺臥是仰躺,還是側臥,抑或匍匐在地等具體姿態。只是表明孩子剝蓮時是滾躺在地的。

他為啥沒坐在凳子席子上,或者伏在桌子上呢?原來是父母在和悅地商談家事,大哥鋤地揮汗如雨,二哥在編補雞籠,一家人人口雖然很多,卻都各忙各的,沒有人顧得上小兒。

小兒呢,閒來無事,就去溪邊採蓮。採來蓮蓬就在溪邊剝了吃。

也許採蓮累了,也許習慣了在地上滾爬。既然無人管束,他也就自由自在地躺在地上剝著吃著。一副旁若無人的可掬憨態,讓人忍俊不禁。也正是這逍遙無邪的畫面,沖淡了“鋤豆”“編籠”忙碌緊張的畫風。從而使整首詞的場景鬆弛有度。

也正是小兒“臥剝蓮蓬”的頑皮可愛,詞人深受感染,深深地喜歡上了這淳樸自然的鄉村生活,同時也給予無限的讚美。

一個“臥”字,凸顯了孩子的天真爛漫,也給淳樸自然的鄉村塗抹了一層喜色!

當然也可以有另一種理解:鄉村生活不易,大人孩子全忙活。就連不能幹重活的孩子,都得剝蓮子幫補家庭。從體現了作者對農人的深切同情。

這樣說雖然有些道理,但是這種沉重的調子和前文“坡上青青草”環境的可愛,和“醉裡吳音相媚好”農人的可親,不太協調。所以我認為理解為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更好。

這樣也會引起讀者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從而達到了作者引發讀者共鳴的目的。





星穿海底


《清平樂·村居》是南宋大詞人辛棄疾的作品。此詞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藉此表現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以及他們的美好的農家生活描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表現出作者對農村和平寧靜生活的喜愛。全詞以白描手法,有聲有色、形象生動地描述了農村的鄉土風俗,呈現出一種清新、寧馨的風格。

作品中“臥”的意思為趴。

“臥”字的用得極妙它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所謂一字千金,即是說使用一字,恰到好處,就能給全句或全詞增輝。這裡的“臥”字正是如此.通過這樣簡單的情節安排,就把一片生機勃勃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農村生活,真實地反映出來了。給人一種詩情畫意 ,清新悅目的感覺,這樣的構思巧妙、新穎,色彩協和、鮮明,給人留下了難忘的印象。



梨城小子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句中“臥”字取意為“趴”,試想一稚氣未脫的小兒,時值農事繁忙,大人們面朝沃土辛勤勞作之際,他不可能為衣食擔憂而參與耕種。頑皮淘氣是小兒天性使然,不甘清閒,總得找點兒自認為有趣的事兒幹吧。於是就趴在屋前溪頭草叢,興趣盎然地剝著剛採下的蓮蓬,還不時向後翹起雙腿,叭叭地輕擊著屁股。一句詞,一幅畫,農家日常的合諧原有風貌躍然紙上,無不表現出田園生活之美,充盈著濃濃的人情味。


布丁大人F


清平樂·村居

[宋]辛棄疾

茅簷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裡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

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

最喜小兒亡賴,溪頭臥剝蓮蓬。

詩人用純粹的白描手法,描繪了農村一個五口之家的環境和生活畫面。表達了對農村閒適幸福生活的嚮往。全詩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給人一種詩情畫意、清新悅目的感覺。尤其是最後一句可謂是神來之筆。“亡賴”是頑皮,為愛稱。“臥”字用得十分巧妙,把小兒天真、活潑、頑皮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生動刻畫出了生活的愜意和時光的悠閒。


一花一酒一詩詞


清平樂·村居是宋代辛棄疾寫的一首詞。詞中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一句最富有詩意,臥的意思是躺臥,一個臥字用的極妙,把一個小兒無憂無慮,天真活潑,頑皮可愛的勁兒,和盤托出,躍然紙上。一字千金,恰到好處,給全詞增添了藝術情境和色彩。


知名看淡


臥應該是爬的的意思,這個字寫出了了小孩的頑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