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村居》中“卧”是什么意思?妙在哪里?

用户6561961634123


南方吴越的乡村五口一家老小的面貌和情态,写得如临其境,人物形象活灵活现。

词人辛弃疾所到之处是一个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还有一条潺潺而去、清澈明快的小溪,和碧绿的青草。茅屋、小溪、青草,好清新的农家生活环境!

就在这样明快清新秀丽的地方,更有让人羡慕的人在!是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坐在一起 ,喝酒聊天,那浓浓的吴侬软语,令我想起那句: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啊,哪怕已经白首,却依旧满眼都是你的好,软软的吴音语调还是那么媚柔,岁月不老,你永远是我的最美!岁月静好,你永远是我的晴天!

不止令人羡慕的老两口,再看家中其他成员:大儿子已经是大小伙子了,自然成了家中主力,手拿锄头正在溪东豆地里锄草,二儿尚小,可也没闲着,篾条在手中正上下翻飞地灵活编织鸡笼,好吧,该干活的都在做事了,可不要忘了家里一共五口人呢,,那个头扎着垂髫还吸溜着鼻涕的老小呢,他在干嘛?

镜头转换,我们一起随着词人的眼睛,来寻找这个小不点儿吧。屋里没有,没来抢碗里的蚕豆吃;田边没有,没跟着大哥当小尾巴;鸡舍边没有,也没和平常一样童声奶气地吆喝着追鸡撵狗;那这会儿可是不折腾了,到哪儿发现新大陆去了?随着勾起我们好奇心的词人走走找找吧,顺着溪水走几步,拐个小弯,就看到密密的莲叶在哗哗动,还有人咀嚼的声音,扒开莲叶一看,得,我们这小家伙,直接卧在溪边,扯下莲蓬,剥莲子呢,剥一个扔嘴里一个,随即咔嚓咔嚓地咬开壳,那小脸儿满是惬意自在。

卧字,极妙,活灵活现地把这个年龄尚小,不用担负家庭责任,只是浑吃浑玩,吃着好吃的,还得是无拘无束,舒服到想躺就躺,想卧就卧,的无忧无虑,天真无邪,活泼稚气的神情和状貌都写了出来,真是神来之笔。“无赖”,是顽皮之意,这一派天然天真的小无赖样子,可不也恰戳中了大人们珍视天真无邪的心态理?反而越发里喜爱珍惜童蒙的可贵了。卧字所谓一字千金,给全句或全词都增了辉。

茅檐、小溪、青草,清新优美。

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

多么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啊!

岂不正是遭受议和派排斥,空有雄才大略,把栏杆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的辛弃疾,不能实现抗金大志时,不得已安慰自己焦虑抑郁心情的另一个生活愿景?当年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的人生美好快事,就是白发相媚好啊,也是儿孙绕膝,更是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然而,金军一直在咄咄逼人,大宋的日子真的很难过啊,词人能实现这样的愿景吗?

我替千年前的词人深深伤感了。

附几个名家对此词的点评:

杨忠《辛弃疾词选译》:作者用轻笔淡墨,描绘了一幅农村的风俗画。辛弃疾的农村词,大部分是以写景为主,只有个别人物点缀其间,而此词则以人物为主体,描绘了和谐、美满,富有情趣的一家人,充满了生活气息。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这是一首农村词,描绘了农村宁静安适的生活景象。纯用白描,直陈其事,表现人物情态特征,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清竹石上摇清月


清平乐·村居

宋代: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醉城蛮疯


列位好,我带故事你带酒,不醉不休,这里是西城艺巷。

非常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清平乐·村居》中“卧”字的真正妙处在哪里?很多人都不知道。


清平乐
作者:辛弃疾 (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讲到过,如何去鉴赏一首诗词。

这里也不例外,我们先看看作者辛弃疾的情况。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投归南宋。四十二岁遭谗落职,退居江西信州,长达二十年之久。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并提出有关方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激昂,富有爱国感情。


我们从对辛弃疾的概述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词人。

我们所熟知的是他的《稼轩长短句》,充满爱国情怀,为何会有这样一首风格迥异的词出现在他的生命中呢?

原来,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二十一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闲居达二十年之久。理想的破灭,年龄的增加,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此词便是作于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


有了此背景,辛弃疾做出此词的缘由可谓一目了然。

那么辛弃疾在这首词里给我们描述了一幅什么美妙的画面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开篇就给我们脑海中营造了一种清清的小溪水潺潺地流淌,青青的小草扎根在清澈的溪水中随着溪流左右摇晃,旁边呢,还有一座小茅草屋,是多么山清水秀的一幕场景啊!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前面写到清澈的小溪边有个小茅草屋,那么茅草屋里有没有住人呢?

当然有,这两句就写了有两个白发苍苍的老头、老太太喝酒喝多了,跳着广场舞在溪边相互逗乐、解闷儿,你看看这老头、老太太多顽皮呀!

看到这里我们都知道这应该是一家子人啊!

这有老头儿、老太太,那这儿女们哪儿去了?

别急,看下面几句。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大儿子跑哪儿了呢?原来人家没去玩儿,而是在小溪东边的豆儿田里翻地种豆子呢。

这大儿子就是能干。

那么老二又在干什么呢?

后面说了,这老二啊,年轻点,力气小,干不了那锄地的活儿,就在院子里面编织鸡笼子,编好了好把鸡放进去养。

哎~这二儿子也没闲着。

有人说,这老头儿老太太一大把年纪了,还挺能干,还生了个小老三。

那这老三又跑哪儿去了?

原来呀,老三看着两个哥哥一个锄地一个编鸡笼子,都没闲着,这小屁孩儿寻思,好歹我也是带把儿的,怎么也不能闲着呀。

况且坐在老爹老妈身边,看他们两个老人打情骂俏,我这灯泡要当到什么时候。

于是呢,这个小老三看到溪边盛开的荷花和成熟的莲蓬,一拍脑壳:得嘞!我就干这个吧!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这个小老三就屁颠儿屁颠儿跑去小溪边,躲在太阳照不到的荷叶阴凉下,随手扯下一朵成熟的莲蓬,兴高采烈地剥了起来。

这老三换了集中姿势,都不舒服。

趴着剥吧,时间长了手臂酸痛。

站在剥吧,像个二傻子,一会儿脚也麻了。

躺着剥吧,时不时会从荷叶缝隙里钻出几缕阳光刺眼得不行, 而且地上高低不平,硌得背难受。

于是乎,几个姿势翻来覆去,这小屁孩儿终于找到了一个最安逸的姿势:卧。

这个姿势舒服,一手斜撑着脑袋瓜子,一手拿着清甜新鲜的莲子往嘴里送,不时看看正在干活儿的大哥二哥,再偷偷瞄几眼正在“调情”的老爹老妈,脚边是潺潺的清溪水,耳畔是凉丝丝的莲花香风。

哎哟!真是安逸得无法形容。

这时候,老头儿老太太看着这调皮可爱的小儿子,不由得怜爱地笑着摇了摇头。

这里的“亡赖”可不是贬义词,而是夸这个小儿子哦。

我们可以看到,词的最后两句,“卧”字用得妙到毫巅。

可谓一字既出,五韵俱成。

多么闲适恬淡的山村一家人啊!


玩归玩,闹归闹,别拿中心思想开玩笑。


这首词是以老头儿为第一视角写的,那么这个老头儿我们大胆猜测一下,就是辛弃疾本人。

那么他为何写这阙词呢?

在我看来,其实是有点心酸和无奈的。

壮年时,满腔热血无处抛洒,报国无门,奸佞当道,被排挤后,老年在这深山之中垂垂老矣,再不复当年的豪气万丈了。

这词其实隐含了一些报国无门的悲哀和垂垂老矣之下渴望回归田园乡村平淡生活的愿望。


壮哉!辛弃疾!

呜呼哀哉!幼安居士!


西城艺巷


怎一个“卧”字了得!令后人望其项背。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中“卧”字取意为“趴”,试想一稚气未脱的小儿,时值农事繁忙,大人们面朝沃土辛勤劳作之际,他不可能为衣食担忧而参与耕种。顽皮淘气是小儿天性使然,不甘清闲,总得找点儿自认为有趣的事儿干吧。于是就趴在屋前溪头草丛,兴趣盎然地剥着刚采下的莲蓬,还不时向后翘起双腿,叭叭地轻击着屁股。一句词,一幅画,农家日常的合谐原有风貌跃然纸上,无不表现出田园生活之美,充盈着浓浓的人情味。

《清平乐·村居》一词是辛弃疾闲居江西信州期间而作。词人本山东济南人,因时局不济,客居江南, 自称“江南游子”。辛弃疾文武全才,忧国忧民。年轻时就力主抗金,洗雪国耻,北定中原。无奈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加之遭遇奸臣排挤,仕途坎坷,几起几落,一腔拳拳报国之情屡遭阻碍,壮志难伸,不免心中集聚忧愤,蹉跎了岁月,两鬓满白霜。

在这种境遇间,词人行走在信州乡村,目睹农家五人的闲适生活,无赖小儿与词人自身的比照如此强烈,让人震撼。我想,辛弃疾在这一瞬间,一定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吧。

我们现在的世界日新月异,忙碌填满了生活,城市乡村的孩童们也早早地跨入了负荷满满的学习。在此,斗胆问大家:如今的你,遇见过溪头卧剥莲蓬的无赖小儿吗?你又几时感受过稻花香里听取蛙声一片?


赵旭666


卧,卧倒,躺着的意思。

这里不必细究躺卧是仰躺,还是侧卧,抑或匍匐在地等具体姿态。只是表明孩子剥莲时是滚躺在地的。

他为啥没坐在凳子席子上,或者伏在桌子上呢?原来是父母在和悦地商谈家事,大哥锄地挥汗如雨,二哥在编补鸡笼,一家人人口虽然很多,却都各忙各的,没有人顾得上小儿。

小儿呢,闲来无事,就去溪边采莲。采来莲蓬就在溪边剥了吃。

也许采莲累了,也许习惯了在地上滚爬。既然无人管束,他也就自由自在地躺在地上剥着吃着。一副旁若无人的可掬憨态,让人忍俊不禁。也正是这逍遥无邪的画面,冲淡了“锄豆”“编笼”忙碌紧张的画风。从而使整首词的场景松弛有度。

也正是小儿“卧剥莲蓬”的顽皮可爱,词人深受感染,深深地喜欢上了这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同时也给予无限的赞美。

一个“卧”字,凸显了孩子的天真烂漫,也给淳朴自然的乡村涂抹了一层喜色!

当然也可以有另一种理解:乡村生活不易,大人孩子全忙活。就连不能干重活的孩子,都得剥莲子帮补家庭。从体现了作者对农人的深切同情。

这样说虽然有些道理,但是这种沉重的调子和前文“坡上青青草”环境的可爱,和“醉里吴音相媚好”农人的可亲,不太协调。所以我认为理解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更好。

这样也会引起读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从而达到了作者引发读者共鸣的目的。





星穿海底


《清平乐·村居》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此词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借此表现人情之美和生活之趣。作者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以及他们的美好的农家生活描写得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表现出作者对农村和平宁静生活的喜爱。全词以白描手法,有声有色、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村的乡土风俗,呈现出一种清新、宁馨的风格。

作品中“卧”的意思为趴。

“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 ,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梨城小子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中“卧”字取意为“趴”,试想一稚气未脱的小儿,时值农事繁忙,大人们面朝沃土辛勤劳作之际,他不可能为衣食担忧而参与耕种。顽皮淘气是小儿天性使然,不甘清闲,总得找点儿自认为有趣的事儿干吧。于是就趴在屋前溪头草丛,兴趣盎然地剥着刚采下的莲蓬,还不时向后翘起双腿,叭叭地轻击着屁股。一句词,一幅画,农家日常的合谐原有风貌跃然纸上,无不表现出田园生活之美,充盈着浓浓的人情味。


布丁大人F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诗人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表达了对农村闲适幸福生活的向往。全诗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尤其是最后一句可谓是神来之笔。“亡赖”是顽皮,为爱称。“卧”字用得十分巧妙,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生动刻画出了生活的惬意和时光的悠闲。


一花一酒一诗词


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辛弃疾写的一首词。词中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一句最富有诗意,卧的意思是躺卧,一个卧字用的极妙,把一个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一字千金,恰到好处,给全词增添了艺术情境和色彩。


知名看淡


卧应该是爬的的意思,这个字写出了了小孩的顽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