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太空探索把目光聚焦在火星,符合邏輯嗎?

其實生活有點假



人類文明太空探索的順序就是由近到遠先易後難,因此最先開發的肯定的近地軌道和月球,而金星雖然說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但它的改造難度要遠大於火星,因此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火星才是人類文明第一個大規模殖民擴張的行星。

目前來看航空航天探索宇宙就是完完全全的賠本買賣,但各國都樂此不疲,因為他們都知道人類文明的未來在太空而不再地球,如果現在不加大投入的話就會喪失太空時代的話語權,錯過一個時代的後果就是捱打,我國在近代以來錯過的歷次工業革命就是最好的例子。


火星軌道的探測衛星以及火星地表的火星每分每秒讓我們更加了解火星,慢慢的我們意識到火星其實是一顆“寶藏行星”,兩極以及地下的液態水是可以被人類利用的,未來甚至可以通過在火星軌道架設反射鏡的方式人工融化火星兩極,從而讓火星重新擁有液態水。

雖然火星的前景很美好,但我們也要知道,以人類目前的技術水平是不足以大規模殖民火星的,而且目前只有美國的埃隆.馬斯克把殖民火星當做主要任務來幹,各國航天局對火星還是以探測和科學實驗為主的。


從時間上來看如果馬斯克沒有吹牛,那麼最晚到本世紀中葉他就能在火星上建立小型殖民地,而本世紀末就會有大批人類在太空和火星生活工作。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人類太空探索把目光聚焦在火星,這和邏輯沒什麼關係吧。

人類太空探索把目光聚焦在火星,主要是目前人類的科技實力還不能突破太陽系,而且太陽系內的幾個主要天體也都通過各種探測器考察過,最近的月球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載人登陸過。通過對這些天體的考察,再根據人類的有限資源和科技能力,覺得火星適合人類登陸探測,也適合以後建基地對火星進行開發和移民。

太陽系

先說一下別的太陽系天體。在距離上,月球和金星比火星離地球近,但是月球的晝夜比較長,溫差比較大,基本沒有大氣,人類生存的水也不容易取得,而且經常遭到隕石的撞擊。而金星雖然有濃厚的大氣,但是二氧化碳佔97%以上。金星表面平均溫度高達470℃,大氣壓約為地球的92倍。時常降落具有腐蝕性的酸雨,並經常出現持續的閃電和雷暴。屬於一個自然條件非常殘酷的行星。以人類現在的科技條件,不要說人類登陸探索,就是能夠登陸金星的探測器也不能長時間工作。

水星和土星等天體不但距離地球比火星遠一點,而且這些天體的環境也不如火星的環境好。水星的環境和月球差不多,表面很像月球,滿布著環形山、大平原、盆地、輻射紋和斷崖。溫差大,白天太陽光直射處溫度高達427℃,夜晚太陽照不到時,溫度降低到-173℃。雖然北極存在有冰的跡象,但是也不適合現在去考察。

土星有濃厚的外圍大氣層,包括96.3%的氫和3.25%的氦,並含有甲烷和其他氣體,大氣中飄浮著由稠密的氨晶體組成的雲。土星雖然也有四季,但是因為離太陽遙遠,夏季也是極其寒冷的。目前還不清楚土星的地貌。

土星有眾多的衛星,目前通過探測器發現土衛六比較適合人類去登陸考察。土衛六是太陽系中唯一擁有大氣的衛星,其大氣成分主要是甲烷。它有一層稠密的大氣層和一個液態的表面,主要成分是氮,表面大氣壓力1.5×10⁵帕斯卡,表面溫度-179.15℃。還通過探測器發現了數十個充滿了液態乙烷和甲烷混合物的湖泊,擁有四季和河道河谷以及火山,因此科學家認為土衛六上很可能存在生命體,在太陽系內是僅次於地球的宜居星球,比火星還安全。但是由於土衛六的距離遠,探測的比較晚對土衛六的地貌環境還不是特別瞭解,以現在人類的科技水平還不適合登陸土衛六。

至於太陽系內另外的一些天體,目前人類還不太瞭解,需要進一步通過望遠鏡和探測器考察。

金星

土衛六

由於火星是我們人類一直持續探測考察的行星,自從人類開始探測太陽系就沒停止過。目前已經瞭解火星是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但是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溫度從夏日白天的將近27度到冬季的負133度,表面平均溫度零下55℃。而且火星兩極皆有水冰與乾冰組成的極冠會隨著季節消長,這對人類探索火星有很大幫助。

可以說到目前為止,人類對火星的情況已經是非常瞭解,種種跡象表明火星適合人類登陸,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只要有合適的載人飛船就可以登陸火星進行考察。一定人類能夠在火星建立基地,開發火星就能通過火星對土衛六等天體進行更加仔細的探測考察。一旦有更合適人類的天體,也許火星基地就是一個臨時的太空中轉站。

火星

火星基地


hnyfkj


人類太空探索把目光聚焦在火星,符合邏輯嗎?

其實種花家要說一句的是,以現在人類的水準,除了火星外還真沒地方可去,如果您不相信的話咱可以來一一羅列下事實,看看有哪些備選天體,看看哪個是最優選的!

一、太陽系有哪幾大人類稍微努力下就能夠著的天體?

儘管太陽系行星加上衛星,能去的地方有數十個甚至成百上千個,但根據目標的性質以及探測目的的區別,我們打算去的不過數十個而已,那麼總共有哪些目標呢?

1.水星 2.金星

3.月球 4.火星與其衛星

5.木星與其衛星 6.土星與其衛星

7.天王星與其衛星 8.海王星與其衛星

9.冥王星與其衛星 10.矮行星

11.小行星帶天體 12.柯伊伯帶天體

上述目標中,NASA的探測器都已到達,但根據成本以及探測頻率來看,無疑在火星及以內軌道的目標探測器數量是最多的,如下圖:

探測器數量最多的三個天體:

1.月球:73

2.金星:43

3.火星:40

其實火星探測器的數量應該修正為41,最新的洞察號尚未統計在呢,月球的探測器應該修正為75,嫦娥四號和以色列的月球探測器也未列在內!當然這並不足以影響排行榜!

二、哪些天體可能載人探測以及未來最有星際移民的潛力?

1.月球

2.火星

為什麼月球位列在內?因為月球是距離最近的天體,啥都比不上近,因為這是人類最容易夠著的天體,因此它再差的條件,仍然是第一位的,但其實月球確實不適合人類居住,白天127度,晚上183度,還沒有大氣層,實在不是一個移民的首選區域!

火星的條件大家也知道,比如火星與地球一天都差不多,火星有一個稀薄大氣層,火星有水,火星土地理論上可以耕種等等,無疑這些條件是非常誘人的,但距離實在有些遠,最近5500萬千米,最遠四億千米,來回一趟至少也要一年多,這個成本實在有點高!

三、為什麼不去金星、水星?

金星溫度高達463度,水星晝夜溫差比月球還要大,但這並不是最要命的,另一個因素是,去金星和水星,由於地球軌道遠離太陽,探測器往內行星飛行時角動量守恆,其速度會越來越快,要進入內行星的環繞軌道,其大量燃料將作為剎車消耗!但載人還得回來不是嗎?金星軌道上的逃逸速度是多少各位瞭解過嗎?

大約是:49567.2M/S 即:將近50KM/S才能從金星軌道上逃離,請記住不是從金星表面逃逸哦,是從金星軌道上逃逸,金星的公轉速度是多少呢?

V=35.03KM/S

因此飛船必須要獲得15KM/S左右的速度差才能達到,是這樣嗎?非也,金星的第二宇宙速度是多少?

約為:10.4KM/S

那麼從金星表面直接逃逸的速度則為:18.25KM/S

簡單的說即人類要從金星表面回到的地球的話,大約比18.25KM/S的速度小點而已,因為需要脫離金星軌道,而不需要脫離太陽系,因此會小於金星的第三宇宙速度!

但這不是一般的困難!當然水星速度更高,因為水星更接近太陽,無論去到水星還是回來地球,都是一件難以完成的任務!

四,除了火星外還有其他可探測的最佳目的地嗎?

當然有,選在火星是一個現階段技術與可探測性的最佳目的地,如果未來技術進步可以自由選擇的話,那無疑木星的木衛二、木衛三,土衛六等這些大量含水和碳氫湖泊的衛星就是人類未來的目的地,但就現階段來說,無人登陸探測都有點困難,而且在這個資金並不充裕的時代,那就更難了!

五、火星還有那些讓我們去探測的理由?

人類一直懷疑火星在早期是一個宜居星球,因為從火星表面發現了大量水存在過的痕跡,甚至有類似地球上衝擊平原的模式出現,這讓人類懷疑,火星上的水不可能都消失了,因為根據地球的經驗,將會有大量的地下水存在的可能!

像不像地球上的河流衝擊平原(三角州)?

火星地下湖泊存在的可能性,當然在火星南極附近發現的是一個鹹水湖,那麼未來能發現的淡水湖嗎?這需要大規模的普查才能發現!

火星上的有機分子,這代表什麼意義呢?

火星給了我們太多的大餅,但現在都是畫在紙上的,大量的探測器以及未來的載人探測可能會將這些餅變為現實中的大餅,想必無論是誰都可能會非常期待這樣的科學探測!

正在和曾經在火星上工作過的探測器位置

前往火星探測過的探測器目錄,儘管中國的國旗也在上面,但事實上連地球軌道都沒有出去過,因為攜帶螢火一號的“天頂-2SB”根本就沒出地球軌道,所以是出師未捷身先死!但在長征九號火箭成功之後,火星探測又將興起另一個高潮,也許到那時,太陽系內航海時代才會真正開始!


星辰大海路上的種花家



非常複合羅輯,太陽系八大行星從裡往外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如果我們從裡往外探索,

先從水星,金星開始的話,那無疑是自投羅網。自殺的行為,因為在水星上地面平均溫度為500℃,最高可高達700℃,水星上沒有大氣層和水,就算有大氣也會被太陽風射出來的粒子流驅散到宇宙的各個角落。水星上的壓強很大,大氣壓可高達2×101百帕。根本不適合移民。


金星相對來說比水星要好那麼一點,但是也不是一顆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曾經前蘇聯往金星發射了多個探測器,然而都與地球斷開了聯繫,有的還沒降落到金星就與地球斷開了聯繫,有的在降落幾秒或者幾分鐘後與地球斷開了聯繫,探測器尚且如此,更別說把人送上去了。這是因為金星的地表溫度高達500℃,壓強有91個地球標準大氣壓,人到上邊是承受不住壓力的,剛到上邊就粉末性骨折了。

而我們準備移民的火星就不一樣了,上面的地面平均溫度為—63℃,有液態水的存在。而且上面有大氣層,大氣層裡最多的為二氧化碳。我們可以利用集水器來收集空氣中的水分,壓強也和地球基本相似,在人類能夠承受的範圍。而且火星距離地球要近的許多。

喜歡不要忘記關注訂閱我們!——時間史。


時間史


我認為人類太空探索把目光聚集在火星上是很符合邏輯的。為什麼把太空探索的目光聚集在火星上,原因有很多,來一一列舉下吧。

火星距離地球比較近的行星。

之所以說火星石比較近的行星,是因為距離地球最近的行星是金星。不過金星表面的環境太惡劣了,高溫高壓對人類探測器登陸探索十分不利。月球距離地球更近,但是月球已經被登陸考察過多次了。木星、土星極其周圍的衛星距離地球有十分的遙遠,飛到那裡更加困難。這麼看來只有火星距離地球比較近,只有5500萬公里的距離。探索火星相對比較容易一些。

圖示:火星

火星曾經和地球氣候相似

人類對於火星的探索發現,火星上除了沒有水,其他地方和地球十分相似。雖然說火星地表沒有水,但是火星地表到處存在著曾經有水的跡象。科學家經研究發現,火星曾經在40億年前,曾經也有河流、湖泊和海洋。為什麼火星現在卻變成了一顆沙漠行星,這是科學家極為感興趣的。瞭解火星失去水分的原因,有助於更好的保護地球環境。


火星上有沒有生命

科學家曾將在地球的南極上發現了一塊火星隕石。在隕石中發現了類似生命化石的結構。這塊化石引發看科學界廣泛的爭議。火星過去和現在有沒有生命,是科學家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爭論沒有太多的實際意義,唯獨發射火星探測器或者人類直接登陸火星去一探究竟才能解開謎底。如果火星上存在著遠古生物化石或者生命綠洲,這意味著生命只要條件允許就能在宇宙中遍地開花。

圖示:火星探測器

火星探測推動高科技

很多人覺得人類探索宇宙沒有實際的意義,還不如把這些驚人的花費用在民生上。其實不然,宇宙探索和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是息息相關的。我們生活當中用到的很多科技產品都來源於宇宙探索。火星探索是許多高科技實驗場地。比如大氣制動技術、遠程遙控技術即遠程通訊等等都可以在火星上得到實際測試應用。

公眾對火星探索的熱情

由於歷史的原因,各個國家的公眾對於火星文化熱情是其它星球無法相比的。探索火星更容易獲得公眾的支持和共鳴。

圖示:人類未來的火星基地

火星是未來家園

地球上的資源是有限的,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必定要像外星球移民的。縱觀太陽系中的各個星球,只有火星環境是最接近地球的。經過人類的改造,未來的火星是可以變成人類第二個家園的。

上面的幾點理由來自於美國著名的天文學家卡爾薩根寫給NASA的報告。這也代表了多數科學家的觀點。這麼看來,人類把太空探索的目標聚焦在火星上不是沒有道理的。


兔斯基聊科學


我認為這是符合邏輯的。

航天技術

其實對於航天領域的探索,如果要發展載人航天技術局最大的侷限性是火箭的運載能力。別看現在距離美國登月已經過去了50年,但是人類的火箭運載力在過去的50年的進步是“零”,在整個火箭運載力的排行榜當中,運載阿姆斯特上月球的土星五號依然是目前運載能力最強的火箭。


行星之間的比較

而月球僅僅距離我們38萬公里,如果我們要去探索其他的行星,太遠的基本夠不到的。

離我們最近的其實是金星,平均距離是4100萬km,最近時可以達到3820萬km。如果你仔細看,可以發現已經和月球距離我們的平均距離38萬公里差了兩個數量級,幾乎是100倍。所以,如果要去金星至少是需要更加大的火箭運載力。

但是金星的情況很糟糕,大氣壓是地球的90多倍,96%的大氣是二氧化碳。表面的溫度平均達到462℃。

所以,探索金星的難度實在太大,別說人了,機器都很難。

所以,科學家把目光放到了第二近的火星。地球與火星最近距離約為5500萬km。稍微比金星大一些。但是火星的溫度就比較友好一些,它只是大氣比較稀薄,晝夜溫差會很大。但是相比金星,那環境是好太多了,火星在8大行星中可以說是最接近地球的存在。

所以,科學家把目光鎖定到火星上其實也沒什麼好質疑的。而目前的計劃就是想去月球,當個中轉站,補充能源,再去火星。這樣火箭的運載力就不用高那麼多。(當然,對於人類來說做一個大運載力的火箭依舊非常難)

綜上,由於火箭運載能力的侷限性,我們只能去近的,但最近的金星條件太惡劣,我們只能選擇去火星。


鍾銘聊科學


不是符不符合邏輯的問題,是有沒有必要的問題。

認識火星以及其他的行星都是必要的。但投入資金和精力的程度是需要斟酌商榷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需要比較的。主觀願望和客觀實際是需要論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