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金石錄後序》是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為亡夫趙明誠的金石學名著《金石錄》作的一篇序言,是一篇帶有自傳性的而又抒情性極強的文學散文。全文兩千多字,句式長短相錯,如詩歌一樣優美,而形式上又打破了詩歌格律的死板,是一篇“非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的佳作,也是李清照文學創作思想風格開始變化的一個開端。

《金石錄後序》以《金石錄》成書的過程為線索,記錄了趙明誠與李清照所藏金石書畫的聚散經過,將李清照對生命的深切悲情寄予在一個個平常的生活細節中,表達了李清照處憂患之中卻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對世事無常的生命體驗。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

一、《金石錄後序》的創作背景

北宋末年,金人南下,中原大地慘遭金兵蹂躪。如千千萬萬人一樣,趙明誠夫婦時刻關心著時局的發展,他們在為國家前途和命運擔憂的同時,也為自己收藏多年的文物擔憂。但是他們等來的卻是宋軍節節敗退、開封危在旦夕的消息。恰逢此時,趙明誠的母親在南方病故,趙氏夫婦便準備藉著為母奔喪的機會將收藏的文物運往南方。由於二人收藏太多,文物無法一次運完,只挑選了十五車精品運往南方。

建炎三年,趙氏夫婦從山東輾轉來到池陽,剛好此時朝廷發來詔令,任命趙明誠為湖州太守,趙明誠需要去杭州覲見宋高宗。此時的趙明誠已身染重病,夫妻分別之際,李清照似乎預感到了什麼,便問丈夫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這些文物該如何處理?趙明誠答曰:“必不得已,先棄輜重,次棄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抱負與身存亡,勿忘之!”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與趙明誠

正如李清照預感的那樣,這一分便是夫妻天人永隔。趙明誠死後,李清照先將一部分文物運往洪州,但洪州在當年冬天陷落,這批文物散失殆盡。此時又有人造謠說趙明誠夫婦想將文物獻給金國,既氣憤又惶恐的李清照決定把剩下的文物全部獻給朝廷,以此證明趙明誠與自己的清白。但是在兵荒馬亂的顛簸流離中,大部份文物都散失掉了,其中有五六箱趙明誠極為珍視的文物竟然被小偷盜走,十五車文物到最後僅剩下廖廖數件,夫妻兩人一生心血皆毀於一旦。

正是這些遭遇,讓李清照在創作《金石錄後序》時,情不自禁的回憶起夫婦兩人早年生活的幸福,及後遭逢離亂,金石書畫由聚而散的情形,有了不勝死生新舊之感。在“愍悼舊物之不存”之際,用這篇《後序》“極道遭罹變故本末”,讀來讓人心有悽悽,肺腸如滌。

二、《金石錄後序》的內容

《金石錄後序》與其說是一篇序言,不如說是一篇李清照夫婦的自傳。她在其中回憶了丈夫少年時便淡泊名利,只喜愛收藏各式碑文。後來做官後,

“連守兩郡,竭其俸入,以事鉛槧。”將大部分俸祿都用在了金石字畫的收藏上,“獲一書,即同共勘校,整集籤題。得書、畫、彝、鼎,亦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李清照自己又博聞強記,每天晚上夫妻兩人泡上一杯熱茶,對著碑文進行考證,有時還進行比賽,誰考證得不準確,便要為對方泡茶。贏的人“即舉杯大笑,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小夫妻的生活充滿了浪漫和甜蜜!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與趙明誠

趙明誠雖然出身書香世家,但是收藏是個極為費錢的愛好,他又不肯貪贓枉法,所以夫妻兩人生活並不寬裕。但是隻要看到一件喜愛的金石碑文,兩人與今天的某寶剁手黨也沒什麼區別,就是不吃葷、不買衣服也要想辦法買下來。一旦買到手,便把玩不休,那份純真和率性使得快樂在他們夫妻身上,變成一種很單純也很簡單的事情。

這種快樂的生活並沒有永遠保持下去。隨著金人南下的鐵蹄,李清照夫妻的神仙生活被打碎了。短短數年內,李清照經歷了亡國之痛、喪夫之痛和心愛的文物散失之痛的多重打擊,讓她大病一場,徘徊在生死的邊緣。在丈夫病重的消息傳來時,她一日行舟三百里,見到臨終的丈夫“倉皇不忍問後事”,這種生離死別的痛苦,可能只有當事人才能感受得到。而將丈夫安葬後,李清照已沒有什麼錢了,國破家亡的李清照今後何以為生?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

丈夫死後,他的遺作《金石錄》還沒有整理完成,這是丈夫一生心血所繫。李清照全身心的投入到《金石錄》的整理當中。在青燈古籍旁,這個形單影隻的女子咀嚼著苦與恨、愛與仇。在靜靜的書寫著,時間彷彿停止了,這些書籍讓她可以暫時忘記悲痛,撫平她心靈的創傷,讓她一個人在遠離世間煩惱。人生有得就有失,正如李清照自己所說:“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然有有必有無,有聚必有散,又胡足道哉”。

三、《金石錄後序》中的士大夫情結

自古以來,中國文人士大夫大多痴迷收藏。李清照之前的兩位收藏大家蘇軾與米芾,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米芾曾與蔡攸同船,蔡攸在船上將王羲之的真跡出示給米芾欣賞,米芾願意以一座園子來交換。蔡攸不肯,米芾居然以跳江相逼,蔡攸沒辦法,只得與米芾交換。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與趙明誠

趙明誠與李清照雖然沒有米芾這麼痴狂,但是見到那些石刻、鼎器的拓本,也是削尖的腦袋也要買下來的。《金石錄後序》上說他們夫婦的收藏“取上至三代,下迄五季,鍾、鼎、甗、鬲、盤、彝、尊、敦之款識,豐碑、大碣,顯人、晦士之事蹟,凡見於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偽謬,去取褒貶”的精品。他們“或見古今名人書畫,一代奇器,亦復脫衣市易。”只要看中了的東西,就是脫衣服換,也在所不辭。

與那些沽名釣譽的收藏家不同,李清照夫婦收集來的藏書一到手後就會“同共勘校,整集籤題。摩玩舒捲,指摘疵病,夜盡一燭為率。”這些藏品每一件都是夫妻兩人共同興趣愛好的見證,也是他們美好愛情的見證,他們在其中注入了深厚感情,有著割不斷的情結。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

收藏可以增長文人的見聞,提高文人的藝術修養,改變文人的創作氣質。李清照夫妻在收藏的過程中,通過考證、鑑賞,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境界。他們收藏的目的很單純,只是單純的喜愛,並無謀利的目的。他們注重的是對歷史的尊重,對文化的傳承,是收藏帶來的精神享受。

四、《金石錄後序》解讀

《金石錄後序》一經問世,立刻受到廣大文人士大夫階層的推崇,將其視為趙明誠與李清照伉儷情深的標誌。

《金石錄後序》並不是單純評價趙明誠的《金石錄》,而是一篇李清照的回憶錄。它包括四個部分,有閨閣生活的甜蜜,有學術研究的志同道合,也有南渡時保護文物的艱辛,還有丈夫亡故、文物散失的悲傷。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

但是李清照的生活真的如外人想象的那樣美滿嗎?她和趙明誠真的是琴瑟和諧,夫唱婦隨嗎?從《金石錄後序》上看,恐怕不盡然吧。

李清照嫁給趙明誠時,趙明誠還是一個太學生,除了一點補貼之外,經濟收入很少。所以看到好的金石銘文,甚至要典當衣服才能湊出錢來購買。但這兩年是趙、李二人感情最好的一段時期。一來是新婚燕爾,二來少年夫妻志同道合,心理也比較單純。

但是趙明誠做官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後二年,出仕宦,便有飯蔬衣練,窮遐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這時收藏不再是一個愛好,不再是夫妻二人“相對展玩咀嚼,自謂葛天氏之民也”的樂趣,而是一種展示身份地位和炫耀的資本,是結交達官貴人和上層階級的一塊敲門磚了。從《金石錄後序》上來看,趙明誠原來也只是把收藏當作愛好的,只是做了官後“便有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這一點李清照並不是完全贊同的。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上說每天趙明誠當官後,對金石收藏越來越痴迷,幾近病態。他在歸來堂造了間書庫,鎖得緊緊的,李清照要進去看書必須找丈夫拿鑰匙,經過丈夫的批准。如果在看書的過程中不小心損壞,丈夫會嚴辭斥罵。這讓李清照感覺丈夫變了,自己不再是他心中最重要的了,那些藏書才是丈夫的心頭肉。

為了儘可能的多收藏,趙明誠對李清照也很苛刻,李清照索性從此“食去重肉,衣去重採”。從這裡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女子用慪氣的辦法來表達對丈夫的不滿。哪一個姑娘家不想吃得好點,穿得漂亮點呢?這真的是李清照的真心嗎?這是她的一種反抗,雖然這種反抗很微弱,也起不了任何作用。因為在封建社會,丈夫就是女人的天,女性必須服從。

五、《金石錄後序》背後的眼淚

建炎三年,趙明誠去覲見皇帝,然後赴任湖州知府。雖然要和妻子分別,但我們沒有在《金石錄後序》看到趙明誠有什麼不捨,甚至在妻子問他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這些文物該如何處理時,趙明誠的回答是:

“先棄輜重,次棄衣被,次書冊卷軸,次古器;獨所謂宗器者,可自抱負與身存亡,勿忘之!”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分別

這次分別時的談話讓李清照看清了丈夫,所以她很痛苦。因為在丈夫眼裡,自己的生命不是最重要的,在遇到危險時,自己是應該抱著那些老古董一起死的。為了怕妻子忘記,趙明誠還用“勿忘之”三字加以強調,接著“

遂馳馬去。”什麼叫“遂馳馬去”?就是頭也不回的揚長而去,李清照用這四個字來寫丈夫,表達的分明是對丈夫絕情的不滿和怨恨。丈夫走時,“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爛爛射人”,就是沒有一絲不捨得自己的意思,這是恩愛夫妻分別時應有的狀態嗎?

兩個多月後,趙明誠得病不起,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李清照心疼丈夫,“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但是丈夫已病入膏肓,終於撒手而去。可是臨終前的趙明誠是什麼樣的?“取筆作詩,絕筆而終,殊無分香賣履之意。”

分香賣履是什麼意思?這個典故是取自曹操臨終時的《遺令》:“餘香可分與諸夫人,不命祭。諸舍中無所為,可學作組履賣也。”既然要分香,那就說明趙明誠在短短兩個月內,在任上已納了妾,否則談何“分香”?這也是趙明誠臨死都不和李清照交代什麼後事的原因,只寫了絕筆詩便閉上了眼,對遠道而來的妻子殊無一點留戀和不捨。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與趙明誠

趙明誠一生的收藏最終還是散失了,李清照雖然不捨得,但是此時的她,對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瞭解。她把這一切看成是命運的安排,“得之艱而失之易”,是丈夫不願意自己獨自享有這些珍貴的文物。所以她寫道:“意以餘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猶斤斤愛惜,不肯留在人間耶”。

在李清照看來,丈夫寧願把文物帶到地下,也不留給自己,是一種封建社會的男性霸權主義價值觀,也是對自己的不信任。她把這種感覺隱晦的寫在《金石錄後序》裡,委婉的表達一個封建社會女性的不滿與抗爭。

六、《金石錄後序》的評價

短短數年,讓一個守著丈夫吟詩品茗的大家閨秀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讓她的晚年受盡了淒涼。自此以後,她“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儘管人生不幸,儘管丈夫後來不重視不珍惜自己,李清照還是以一個女人的善良與包容,幫助丈夫完成了遺願,將他的《金石錄》整理成冊。她也知道自己是“愛之如眼珠,愚蠢至此”,但是自己答應過丈夫的事,一定會去做到。

在《金石錄後序》裡,我們看到李清照用了大量的“遂、往、依、出、從、之”等動詞,記錄了她動盪奔波的艱辛,但是她還是沒能保住趙明誠的大多數文物。這不應該怪一個戰亂中的弱女子,而是時局與命運的安排。這些挫折也使得李清照從此關心起閨房之外的社會,關注國家的命運,讓她的心胸漸漸開闊起來,不再只陷於對過去的回憶和對丈夫的思念。

《金石錄後序》:是李清照的自傳,還是李清照隱性的抗爭?

李清照

李清照的轉變從她的《南歌子》中也能略見一斑。“舊時天氣舊時衣,只有情懷,不似舊家時”。她不再只做一個“慼慼慘慘悽悽”的女性,而是有了“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的情懷的一個詞人。

李清照與趙明誠的愛情,我們很難去真正體會。他們愛也好,不愛也好,都已湮滅在歷史的雲煙之中。但是李清照的《金石錄後序》是“閨閣之文,此為觀止”之作,既有封建社會女性的感情描寫,也有對男權社會夫權大於天的隱晦抗爭,存亡之感,悽然言外。這才是這篇《金石錄後序》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