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認為我們國家有夏朝甚至有虞朝存在。但為什麼殷墟中的甲骨文沒有一次提到過夏朝呢?

shengkay


如果夏朝的確存在這個前提可以成立,那麼甲骨文上找不到夏的記載,原因只有一個:甲骨文的用途。

甲骨文是殷人用來占卜,向鬼神詢問自己所要決策、卻猶豫不決的重大疑難問題,而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這些文字是具有強烈針對性的,目前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祭祀。商代是中國已可考據朝代中最信奉鬼神的,“商俗好鬼”,對天神、天命的崇拜敬仰達到空前絕後的程度,而取悅鬼神的最好辦法,在他們看來就是祭祀,因此商代的人殉是歷朝歷代最多的,祭祀用的器具堂皇,物品也十分豐盛,這些都是為了討鬼神喜歡。作為第一大事,祭祀的內容當然也是最多的;

2、卦辭及解釋。既然要問鬼神就必然要通過神職人員進行溝通,溝通的方法有卜和筮,卜是燒裂龜甲和獸骨,然後用卦辭來解讀,筮則用蓍草占卜,然後同樣用卦辭來解釋,如今筮術仍有流傳而卜術早已失靈。無論卜筮,都離不開卦辭,卦辭及卦辭解讀自然成為甲骨文中的大宗內容。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內容很多和《周易》如出一轍,這似乎表明《周易》原本是殷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被後來的佔領者攘奪,並編造出了文王演易的故事,因為周人正好和殷人相反,重視祖宗而輕視天命和鬼神,沒必要專門創作這麼篇用於向鬼神請教的工具書。

3、戰爭、重要人事和政務。既然鬼神這麼靈,這些攸關國運民生的大事自然要麻煩他們。

很顯然,以上事務既有“神事”也有“人事”,只有後者才會涉及人名、地名、國別等專有名詞。而且問卜問的都是時事,所設計的戰爭或祭祀,也自然都是尚未發生的事,即便涉及也只會涉及此前不遠發生的事而已。

而殷商卻是個頻繁遷都的國家:史書上說“前八後五”,即商滅夏前遷都八次,滅夏後又遷都五次,儘管無法推斷確切紀年,但傳說中滅夏應該在公元前1600年前後,而遷都殷則應在公元前1300年前後,也就是說,如果夏的確存在過,距離殷成為商的國都已在300年前,在“人事”方面只問近事、時事並對未來加以預測的甲骨文,當然很難提及這些陳芝麻爛穀子。

如果不能從考古中發掘到“前八”和“後五”交界時期商都的甲骨文,那麼從甲骨文中找到夏的線索會非常困難——或許金文中發現的概率還稍高些,因為鐘鼎在先秦是國家重器,可能會有夏商之交鑄造並帶有銘文的鐘鼎被一直運到殷。


陶短房


個人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指鹿為馬的故事。夏朝的存在,如同黑白不相雜一樣的清楚,為什麼西方學者忽悠了一批國內學者?自詡為學者的人,跟著西方論調兒走呢?箇中意味,見仁見智吧。

他們說,夏朝不存在的根據,是一口咬著不放的“考古發掘,並未發現夏的遺址或者夏的文字。”的老調兒。

我的回答:不能因為你考古發掘不到關於夏的遺址,就下結論說:夏不存在。

這有些魯莽了點兒,不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操守。

他們說:這是西方標準,國際慣例。

我說:那是指鹿為馬,顛倒黑白。因為至今沒有發掘到夏的遺址,就說沒有夏朝。倘若,今天我們把長城毀完了,夷為平地了。3000年後的子孫,按圖索驥,發掘不到長城遺址。是不是子孫們可以據此而說:長城是傳說,史上秦始皇根本沒建設萬里長城?長城是後世史官,代代相傳的神話?根本沒有秦帝國和秦始皇?要不然那麼強大的帝國不可能第二代就亡國吧。阿房宮被項羽燒了,幸好有長城在,不然在西方學者以及我們的有些國內專家學者看來:秦帝國,秦始皇也是傳說,根本不存在了。

鑑於時代的久遠,當時人的工藝水平和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建築,科技不發達的時候。找不到那個時候的建築和遺址,這個有什麼奇怪的?同樣的能發掘到遺址,又能說明什麼?再說了,夏商周的遺址,或者文物,你們可別鑑定錯了。孔子說:“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如果孔子說的這個可信的話,那麼從夏到商,再到周,三代1000多年的封建統治來看,周和殷的很多傳統都是繼承的夏朝而來的。就像我們今天是共和了,但是清政府的有些東西,我們也在繼承和改良而已。使之與時俱進,合於當下發展。

5000年前的人,在5000年前的時代背景下,建設5000年前的建築。。。。。5000年後的人,沒發現,,沒發掘到,就說:沒有夏朝?這是什麼邏輯?這是什麼道理?

人家說:這是西方標準?這是國際慣例?

我說:這是指鹿為馬,這是是非不分,這是顛倒黑白,這是無理取鬧更是胡鬧。

說司馬遷的《史記.夏本紀》不可信,那是2000年前的人記載4000年前的事兒;

說孔子的《尚書.禹貢》不可信,那是2500年前的人,記載4000年前的事兒;

說周文王的《周易》不可信,那是3000年前的人,記載4000年前的事兒。

《春秋左傳》是春秋的人記載夏商周的事兒。

周文王距離夏朝是500多年,孔子距離夏朝1000年不到,司馬遷距離夏朝2000年左右。(這是大略年份兒,不精確哦,且這不是討論的重點兒。)

對周文王來說,夏朝就好比今天的人看清朝明朝;

對孔子來說是周朝人看夏朝,中間就隔著一個商朝。好比今天的人看清朝,中間隔著一個民國;

司馬遷看夏朝中間也就隔著四代。

今天的西方學者,中方學者,拿著自認為的什麼所謂的西方標準,國際慣例,為尺度。衡量的結果是:沒有夏朝,夏朝是個傳說。

我說,假設明代的舊址毀壞找不到,發覺不到,考古不到。我們今天的人能說,明代是個傳說,朱元璋不存在嗎?

從古至今,無論河渠,山脈,舊址,史實………有史書記載,而今天考證不了的,不知凡幾?你能說史書記載的都是傳說,都是子虛烏有的,捏造的嗎?

以國際標準為旗幟,以考古發掘不到為依據,硬是說沒有夏朝。這是一個學者應有的治學態度?這是一個史學家,考古學家負責的態度?

拿著你們自己所謂的國際標準,國際慣例,考古發掘當擋箭牌,硬是指鹿為馬的說沒有夏朝。請問,如何能服天下人心?如何能服後世子孫心?如何對得起列祖列宗?

說夏禹王以及夏朝不存在?那中華民族的前身為什稱華夏民族?

以文王,孔子,太史公言之鑿鑿的史料和著作,竟然抵不上今天的一個國際標準,考古發掘。真是貽笑大方,肆無忌憚!你們直接說商、周,都不存在也可以啊,何止一個夏朝?

《周易》的“湯武革命”

《尚書》的“堯舜禹湯”

《史記》的“五帝本紀”

《論語》的“堯曰”

竟然都是聖賢君子記載子虛烏有的,講神話故事的,所有的這一切竟然抵不上一個國際標準和考古發掘。你們是不是《山海經》讀多了,腦子鏽掉了?見什麼都懷疑,見什麼都否定。

我不禁要問:你們這是要造反嗎?還有天理嗎?還有是非嗎?還有良知嗎?還是學者嗎?讀兩篇西方學者的論文兒,去西方喝點兒洋墨水兒,拿著西方標準,國際慣例。回來後,乾的第一件事兒就是:中國沒夏朝,你們自己覺得你們下的這個結論就是權威!就是絕對正確!

其次,我是通過三個方面的論據來論證夏朝是存在的。你們說不存在的人們,卻說不出什麼確鑿的事實證據。只拿著西方標準,是不能得出事實真相的,也是對中國史的不尊重。我們的夏朝,西方不承認,我們要是說黃帝堯舜禹,西方是不是就直接視為子虛烏有了?科學,治學,不是這樣的。

第一、中國古籍浩如煙海,經史諸子百家,都言之鑿鑿。夏朝不存在的結論若成立,則我們浩如煙海的古籍,通通可以付之一炬了;

第二、根據正常的事物邏輯和人的常識性,可以得出夏朝存在的推測。如果說夏文明不存在,那殷以前的“禪讓制”就成了傳說。那就意味著一切禮樂制度文字度量衡,起源於商朝殷人?這個更是說不通的。夏朝人能測度天文歷算,制定曆法。說明別的文明更是很多。所以孔子說“行夏之時,乘殷之輅…”可見夏曆在春秋時候也是王歷正時。所以,想要否定夏朝的存在,不能因為找不到夏都城,就能折中眾說而讓人信服的。所以我說你們這是指鹿為馬,強詞奪理,意氣很足。捏造編制的根據可笑。

第三、“盡信書不如無書”這是孟子說的《尚書》並不是指所有的書籍。所以這句話,你不能到處移植使用。考古也好,發掘也罷。總是不能脫離古籍記載。

如果你們真的不信古籍,又何必參考它?如果信的話?又何必否定它?又有人說了,我們沒有全信?只是參考它。

這個行為本質就是在說:僅僅依靠,考古和發掘的遺蹟是靠不住的。你們不自信,又不信古人。真的替你們這班學者,專家自詡的人,捏一把汗,你們的行為不僅僅害了自己,更害了身邊的人和後人。

有人反對我說的有夏朝,我是歡迎的,但是請你說出個一二三來,而不是氣上心頭,惡言相加哦。




國學論衡


這個問題非常簡單。大家只要要用腦子想一想,就能夠知道答案。

那麼,由【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給朋友們解密答案吧!

為什麼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沒有記載過夏朝呢?只有以下三種可能。

一,至今為止,考古界還沒有發現殷商或夏朝關於夏朝存在的甲骨文或別的文字。



從《史記》到先秦的各種史書來看,夏朝是應該存在滴!不信的話,你去問【明白二大爺】(說書人)。

二,是應該最重要的一點。過去的中國人,都非常的看重自己祖先的功名和名譽。

商湯推翻了夏桀以後,建立了大商王國。應該說是功在千秋。按理來說,應該大肆宣揚才對吧!可是,商子民卻認為他們的祖宗用暴力的手段爭奪別人的天下,是不光彩的事情。很可能,要告訴【史官】們,儘可能的不要編寫本朝的歷史故事。也許那個時期還真的沒有【史官】呢?



三,的確,甲骨文和金文,在殷商時期只不過是用了撰寫占卜的文字。還有一部分到現在為止,沒有人能夠識別出來!

總結以上三點,有些人不承認中國古代有個【夏朝】,也是可以理解滴。但是,不能徹底的否認中國古代沒有夏朝這個王國。

^這是中國古代的夏桀與喜妹圖

如果,他徹底否認了夏朝的存在。我想,【司馬遷】老先生,也會跟他過不去滴。。。

本人的認識膚淺,請大家敘述自己的觀點。好嘛?(暢所欲言)


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


題主說的我i們都認為我們國家有夏朝甚至虞朝的存在,這一點不知道哪裡得來的,小黑就不知道有什麼虞朝的存在,是堯舜時期麼。而且夏朝的存在與否,這個本來就有爭議,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辨》一書就懷疑有夏朝的存在,並且認為大禹可能是一條大蟲。雖然後來大部分中國人,還是相信有夏朝的存在的,但是外國人又開始懷疑是否存在夏朝了。



題主提到的殷墟甲骨文沒有一次提到夏朝,這個倒是事實,殷墟甲骨也出了幾十萬片了,但是沒有發現有夏或者是沒有釋讀出“夏”字,亦或者夏朝還有別的稱呼。所以至少在考古界,一部分學者對於夏朝的存在還是抱著避而不談的態度,因為沒有文字,很難說有沒有夏朝存在,畢竟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太過久遠了









小黑侃大山


甲骨文還有三分之二的字沒有譯出來,而且流到法國,日本幾萬片,上邊有多少字呢?誰去破澤?目前中國人怎麼老是有部分人不承認自已祖先,這是一個很嚴重的歷史問題,非得一切向外國人看齊。中華歷史上萬年,外國人他有嗎?你們誰回答?不但有夏朝真實存在,而且有鐵證,洛陽二里頭夏朝都城遺址博物館十月一日開放,到時候讓你們張嘴放不出屁來。夏之前還有個虞朝呢?虞朝之前還有陶唐王朝呢。河南省博物院展品:8700年的骨笛,水井,汲水器,陶片上的文字,七階音律,這些古寶物要比西方5階音律早3000餘年,說明河南賈湖遺址考古出來了當時中國已高度文明,高度發展,人民除吃喝外,也知道娛樂,用笛子吹奏。夏都城有了,文字也有,夏朝的《連山易》也在貴州找到,就是水族人用的《水書》五冊,8萬餘字,其中夏文為七千多個。二里頭考古出的文字,正好都在水書中,水族人是從河南商丘遷移去的,就是夏朝之人遷徒演變成水族人。《水書》中就是這樣記載的。夏朝青銅器,陶器都非常精美,帶把茶杯和現代一樣。我們今天用的是摸仿4000年前的東西。有些人一天到晚在詛咒中國夏王朝。不承認夏朝。目的是什麼?不就是讓洛陽少一個王朝嗎?商朝明明存在,先都洛陽(西亳)一一遷都鄭州(傲)商都城,一一又遷都到安陽殷墟。鐵證如山,有人還質疑。這些人又是報的什麼目的?不就是讓你們外國爹爺高興嗎?


公連一評


沒找到甲骨文記錄就一定沒有麼?

史記司馬遷對商和夏都有記錄,中國曆官是世承的,對於歷史是嚴謹的,用生命來捍衛歷史真相歷官不少,除了因為是人多點主觀感情外,應不會憑空亂寫!

當初還不懷疑沒有商,因為沒有文物證明商。

後來婦好墓等的發現,證明了商在這片大地上存在過。

所以可以證明史書對商的記錄是正確,而且發現商文物和地域和巜史記》對商所在地記錄無二,又可以證明《史記》是真實嚴謹的。

夏的實物發現有侍時日,也許早有了,只是上面沒寫某某代出,而且比夏更早文物和遺址早有發現,而且文明程度可觀,一個文明的形成是要過程時間的,所以中化文明古老傳承是有脈絡的,古老的,優秀的。

這樣,對於出土的上週時期對於夏王朝的記載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在近二三十年的時間裡所出土的諸如馬王堆的《春秋事語》,石板村戰國楚簡的《國語.吳語》中所記載的夏王朝歷史真實性是無可置疑的。

就像父親上面還有父親一樣,商上面鐵定還有朝代。

個人認為夏可能是個多個社會發展很成熟先進部落聯盟組合,所以商以前的考古發現,總覺不集中,但做為一個完整社會的條件全具備了。

而甲骨文目前發現也不多,大部分是祭祀和占卜用語,不是記錄歷史,跳大仙時,提前朝幹嘛!

西方可以以史詩和傳說來認定歷史傳承而到了中國就必須實物,而且實物還必須寫某某代的,而對汗牛充棟的史書記承,統統視而不見,呵呵呵,一些國人也跟著起鬨!

賈湖出土的八千年的遺址,其中出土的甲骨契刻符號,是中國最早的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其中目,日,大家都認識,還有笛子什麼不多寫了,這就是傳承證據。




蓉兒是妹紙


甲骨文因刻在龜甲、獸骨(牛肩胛骨)上才被稱為甲骨文。那為什麼要刻在這些甲骨上呢?那就先要明白這些甲骨文的作用:占卜。


商人占卜的內容很廣:出征、打獵、天氣、農事、婦人的生育等等。

占卜時先要準備好卜骨、卜甲。卜骨先把骨頭鋸開刨平,然後在背後鑿一些小坑,鑿完坑以後再鑽一個小園洞,卜甲也是一樣在背後鑽鑿。占卜之人叫貞人,占卜時把鑿好的龜甲或獸骨放在微火上灼烤鑽鑿處,卜甲卜骨的正面會循著鑽鑿疤痕出現一橫一豎像″卜"字的裂紋(占卜由此而來),這種裂紋叫"兆"。貞人根據得到的兆形來判斷所卜問事情的吉凶,占卜之後還要把這次占卜的有關情況記錄在兆紋的旁邊也叫卜辭。


因為占卜要靠龜甲、獸骨灼烤的裂紋來來求卜的結果,所以甲骨文就只與占卜有關,而不是用於記錄史實。

已經出土的甲骨文有四千多個字,譯出的有一千多字,是系統完整的文字體系,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有個漫長的形成過程。這麼多文字用於記錄史實,記錄一個王朝的重大事件,王族譜系不成任何問題。

所以甲骨文上不記錄夏王朝的歷史不代表沒有夏王朝,也不代表夏王朝的歷史沒被記錄過,只是沒有寫在龜甲獸骨上,寫在甲骨上遠沒有寫在木板、竹簡上方便易寫,易整理。只是這些木板、竹簡或者被毀,或者巳被歷史的塵埃煙沒,也許某一天,也像殷墟甲骨文一樣被髮掘。



司馬遷《史記》記錄夏朝自禹至桀共十七帝,名字都記的清清楚楚,司馬遷祖上世代為史官,不可能憑空編造這些人出來。成湯伐夏時作《湯誓》記錄伐夏桀。


更早的夏啟伐有扈氏之時作《甘誓》,太康失國之時作《五子之歌》。這些都不是空穴來風,只是有待我們的考古工作者去探索.發現。


尋桂子


問這個問題之前,你首先要搞清楚甲骨文到底是什麼東西,通俗點講,它是一個算命籤子,作用是遇到問題的時候占卜吉凶,也就是說,甲骨文並不是史書,自然不可能記住過去發生的事情。

目前已經發現的甲骨文,全部都是盤庚遷殷以後的,而且大多數都是武丁及之後的,目前沒有發現任何一片甲骨屬於更早的時期。也就是說,甲骨文記錄的事件,發生時間的上限就是武丁朝。

很多人說,甲骨文記錄了商湯的豐功偉績,但是一句話沒有提到滅夏的功勞,所以商湯根本沒有滅夏,夏朝根本不存在。首先,甲骨文沒有提到商湯滅夏是對的,但是請注意,甲骨文也沒有提到商湯任何其他的功勞,商湯在甲骨文中只有一個名字而已,只有在祭祀的時候才會提到。

舉兩個甲骨文實例:

1.“大乙羌五牛三”

2.“高且乙三牢”

這兩則甲骨文提到了商湯,第一句的意思是祭祀大乙(湯)的時候,用了五個羌人和三頭牛;第二句的意思是用三鼎盛豬牛羊三牲祭祀高祖乙(湯)。

所有涉及商湯的甲骨文,幾乎都是類似的內容,沒有一句提到商湯的豐功偉績,只是說子孫後代如何祭祀商湯,僅此而已。武丁之前的所有商朝君主,在甲骨文中基本就只有一個名字,沒有任何事蹟可言。而商朝不可能祭祀夏朝君主,所以自然連名字都不可能有。

很多人連甲骨文到底是什麼東西都搞不清,就來大放厥詞,妄談夏朝有無,實在是貽笑大方。


昏睡的爬爬


首先,甲骨文證明商時已經有成熟的文字體系,這些甲骨文全是占卜甲骨上出現的。占卜會問幾十年前幾百年前的歷史事件嗎?顯然不會,常理推測只會問未來未決之事。所以甲骨文裡很難發現歷史事件。同樣從常理推測,既然有了成熟文字,會只用於占卜用嗎?還是常理,文字一旦出現,應該且肯定還會用於其他用途,如文書、證明、歷史記錄等。可是至今沒有發現,記載這些的文字載體是甲骨?青銅?泥板?毛皮?誰也不知道,但可能確定這些載體記載的內容肯定更豐富、價值更高?去哪兒了呢?沒有發掘到,目前只能推測。按常理推測,商王朝破滅之際,這些文獻去向有兩個可能,一是紂王自焚一把火燒了,二是武王佔領軍搶走了。我想二者應兼而有之,自焚燒了一部分是肯定有的,也是王朝末世常有之事,但全燒完也不可能,一個王朝甚至往上返溯的積累很難倉促間就全部毀得乾淨,所以必有部分被周王朝繼承,成為西周鬱郁乎文哉的一部分,也是後世竹書紀年等諸國史書、諸子百家著作甚至司馬遷等能在未見占卜甲骨文的情況下,能清晰反溯追記三代史事的重要根據。可是,從現在傳世的第一手文獻載體看,別說商時的,連西周的也只有少量青銅銘器可以見到。連距彼時不遠的春秋孔子都已經在感嘆,他雖能言夏商之禮,但已找不到足夠的原始文獻用來佐證其所知的夏商之禮是否無誤了。這說明,到孔子時代時,西周諸侯裡文獻傳承最為豐富久遠的魯國就已無法見到古時一手原始文獻了。那麼這些文獻到西周後又去哪兒了?首先要知道在幾千年前這類典籍文獻有多麼脆弱,其傳承有多麼困難!文字普及率本就低到令人髮指,文字載體的質地又無法確保其能否經千年不朽不腐,且其又不如後世那般容易無謬誤的複製傳播,所以可以肯定好多載體都是孤本孤立,在那綿延千年的時間裡,一次戰亂、一場天災、一次人禍就可能造成無數文獻典籍的絕世斷代。我們對這些已無以一一查證,從歷史記下的碎片記載看,除商周更替之外,在西周東周時期,至少就還有兩次可對這些文獻典籍造成批量性毀滅打擊的大事件。一次是西周末幽王亂事後,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餘臣於攜,兩王相爭逾二十年,諸多諸侯甚至犬戎、姜戎等異族在西周王朝的文化政治中心往來反覆,鎬京都被付之一炬,後又來被迫分割給秦鄭等國,王室所藏寶器、文獻等不可能不受影響,至少有部分就此毀滅。到了東周景王死,王子朝又與王子猛相爭逾四五年,王子朝失敗後遂攜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國,據傳周王室圖書館長老子也是於此時隨行赴楚,這也是公認的西周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文化遷瑪,此後一直被視為蠻夷的楚國開始出文化井噴式繁榮發展,不過那批典籍確實再無去向記錄。我們只能期盼,這些文獻典籍都被王子朝藏了起來,兩千餘年至今還未被發現,也未朽未腐吧。


江天曉3


否定司馬遷在史記中關於夏本紀和五帝本紀的記載,要有過硬的鐵證據。準確地說,一一一沒有看到夏朝和五帝時文字,根本不是證據,更談不上是鐵證一一一。甲骨文是二十世紀才發現的,十九世紀連甲骨文都沒有。照此推理,十九世紀,中國人應該否認商朝了。一一一歷史是一門科學,應該有她的規範。這個規範就是,如果沒有鐵證,那麼,史記中關於夏本紀和五帝本紀的記載,就是信史。一一一請記住,現在沒有看到夏朝的文字,一一一一不是證據,更不是鐵證,說白了,這是一種懷疑。一一一法官不能根據懷疑斷案,同樣,史家也無權根據懷疑推翻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一一一一史記是正史,不是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