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认为我们国家有夏朝甚至有虞朝存在。但为什么殷墟中的甲骨文没有一次提到过夏朝呢?

shengkay


如果夏朝的确存在这个前提可以成立,那么甲骨文上找不到夏的记载,原因只有一个:甲骨文的用途。

甲骨文是殷人用来占卜,向鬼神询问自己所要决策、却犹豫不决的重大疑难问题,而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这些文字是具有强烈针对性的,目前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祭祀。商代是中国已可考据朝代中最信奉鬼神的,“商俗好鬼”,对天神、天命的崇拜敬仰达到空前绝后的程度,而取悦鬼神的最好办法,在他们看来就是祭祀,因此商代的人殉是历朝历代最多的,祭祀用的器具堂皇,物品也十分丰盛,这些都是为了讨鬼神喜欢。作为第一大事,祭祀的内容当然也是最多的;

2、卦辞及解释。既然要问鬼神就必然要通过神职人员进行沟通,沟通的方法有卜和筮,卜是烧裂龟甲和兽骨,然后用卦辞来解读,筮则用蓍草占卜,然后同样用卦辞来解释,如今筮术仍有流传而卜术早已失灵。无论卜筮,都离不开卦辞,卦辞及卦辞解读自然成为甲骨文中的大宗内容。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分内容很多和《周易》如出一辙,这似乎表明《周易》原本是殷人文化的一部分,只是被后来的占领者攘夺,并编造出了文王演易的故事,因为周人正好和殷人相反,重视祖宗而轻视天命和鬼神,没必要专门创作这么篇用于向鬼神请教的工具书。

3、战争、重要人事和政务。既然鬼神这么灵,这些攸关国运民生的大事自然要麻烦他们。

很显然,以上事务既有“神事”也有“人事”,只有后者才会涉及人名、地名、国别等专有名词。而且问卜问的都是时事,所设计的战争或祭祀,也自然都是尚未发生的事,即便涉及也只会涉及此前不远发生的事而已。

而殷商却是个频繁迁都的国家:史书上说“前八后五”,即商灭夏前迁都八次,灭夏后又迁都五次,尽管无法推断确切纪年,但传说中灭夏应该在公元前1600年前后,而迁都殷则应在公元前1300年前后,也就是说,如果夏的确存在过,距离殷成为商的国都已在300年前,在“人事”方面只问近事、时事并对未来加以预测的甲骨文,当然很难提及这些陈芝麻烂谷子。

如果不能从考古中发掘到“前八”和“后五”交界时期商都的甲骨文,那么从甲骨文中找到夏的线索会非常困难——或许金文中发现的概率还稍高些,因为钟鼎在先秦是国家重器,可能会有夏商之交铸造并带有铭文的钟鼎被一直运到殷。


陶短房


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典型的指鹿为马的故事。夏朝的存在,如同黑白不相杂一样的清楚,为什么西方学者忽悠了一批国内学者?自诩为学者的人,跟着西方论调儿走呢?个中意味,见仁见智吧。

他们说,夏朝不存在的根据,是一口咬着不放的“考古发掘,并未发现夏的遗址或者夏的文字。”的老调儿。

我的回答:不能因为你考古发掘不到关于夏的遗址,就下结论说:夏不存在。

这有些鲁莽了点儿,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操守。

他们说:这是西方标准,国际惯例。

我说:那是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因为至今没有发掘到夏的遗址,就说没有夏朝。倘若,今天我们把长城毁完了,夷为平地了。3000年后的子孙,按图索骥,发掘不到长城遗址。是不是子孙们可以据此而说:长城是传说,史上秦始皇根本没建设万里长城?长城是后世史官,代代相传的神话?根本没有秦帝国和秦始皇?要不然那么强大的帝国不可能第二代就亡国吧。阿房宫被项羽烧了,幸好有长城在,不然在西方学者以及我们的有些国内专家学者看来:秦帝国,秦始皇也是传说,根本不存在了。

鉴于时代的久远,当时人的工艺水平和工具的使用能力,以及建筑,科技不发达的时候。找不到那个时候的建筑和遗址,这个有什么奇怪的?同样的能发掘到遗址,又能说明什么?再说了,夏商周的遗址,或者文物,你们可别鉴定错了。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如果孔子说的这个可信的话,那么从夏到商,再到周,三代1000多年的封建统治来看,周和殷的很多传统都是继承的夏朝而来的。就像我们今天是共和了,但是清政府的有些东西,我们也在继承和改良而已。使之与时俱进,合于当下发展。

5000年前的人,在5000年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5000年前的建筑。。。。。5000年后的人,没发现,,没发掘到,就说:没有夏朝?这是什么逻辑?这是什么道理?

人家说:这是西方标准?这是国际惯例?

我说:这是指鹿为马,这是是非不分,这是颠倒黑白,这是无理取闹更是胡闹。

说司马迁的《史记.夏本纪》不可信,那是2000年前的人记载4000年前的事儿;

说孔子的《尚书.禹贡》不可信,那是2500年前的人,记载4000年前的事儿;

说周文王的《周易》不可信,那是3000年前的人,记载4000年前的事儿。

《春秋左传》是春秋的人记载夏商周的事儿。

周文王距离夏朝是500多年,孔子距离夏朝1000年不到,司马迁距离夏朝2000年左右。(这是大略年份儿,不精确哦,且这不是讨论的重点儿。)

对周文王来说,夏朝就好比今天的人看清朝明朝;

对孔子来说是周朝人看夏朝,中间就隔着一个商朝。好比今天的人看清朝,中间隔着一个民国;

司马迁看夏朝中间也就隔着四代。

今天的西方学者,中方学者,拿着自认为的什么所谓的西方标准,国际惯例,为尺度。衡量的结果是:没有夏朝,夏朝是个传说。

我说,假设明代的旧址毁坏找不到,发觉不到,考古不到。我们今天的人能说,明代是个传说,朱元璋不存在吗?

从古至今,无论河渠,山脉,旧址,史实………有史书记载,而今天考证不了的,不知凡几?你能说史书记载的都是传说,都是子虚乌有的,捏造的吗?

以国际标准为旗帜,以考古发掘不到为依据,硬是说没有夏朝。这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这是一个史学家,考古学家负责的态度?

拿着你们自己所谓的国际标准,国际惯例,考古发掘当挡箭牌,硬是指鹿为马的说没有夏朝。请问,如何能服天下人心?如何能服后世子孙心?如何对得起列祖列宗?

说夏禹王以及夏朝不存在?那中华民族的前身为什称华夏民族?

以文王,孔子,太史公言之凿凿的史料和著作,竟然抵不上今天的一个国际标准,考古发掘。真是贻笑大方,肆无忌惮!你们直接说商、周,都不存在也可以啊,何止一个夏朝?

《周易》的“汤武革命”

《尚书》的“尧舜禹汤”

《史记》的“五帝本纪”

《论语》的“尧曰”

竟然都是圣贤君子记载子虚乌有的,讲神话故事的,所有的这一切竟然抵不上一个国际标准和考古发掘。你们是不是《山海经》读多了,脑子锈掉了?见什么都怀疑,见什么都否定。

我不禁要问:你们这是要造反吗?还有天理吗?还有是非吗?还有良知吗?还是学者吗?读两篇西方学者的论文儿,去西方喝点儿洋墨水儿,拿着西方标准,国际惯例。回来后,干的第一件事儿就是:中国没夏朝,你们自己觉得你们下的这个结论就是权威!就是绝对正确!

其次,我是通过三个方面的论据来论证夏朝是存在的。你们说不存在的人们,却说不出什么确凿的事实证据。只拿着西方标准,是不能得出事实真相的,也是对中国史的不尊重。我们的夏朝,西方不承认,我们要是说黄帝尧舜禹,西方是不是就直接视为子虚乌有了?科学,治学,不是这样的。

第一、中国古籍浩如烟海,经史诸子百家,都言之凿凿。夏朝不存在的结论若成立,则我们浩如烟海的古籍,通通可以付之一炬了;

第二、根据正常的事物逻辑和人的常识性,可以得出夏朝存在的推测。如果说夏文明不存在,那殷以前的“禅让制”就成了传说。那就意味着一切礼乐制度文字度量衡,起源于商朝殷人?这个更是说不通的。夏朝人能测度天文历算,制定历法。说明别的文明更是很多。所以孔子说“行夏之时,乘殷之辂…”可见夏历在春秋时候也是王历正时。所以,想要否定夏朝的存在,不能因为找不到夏都城,就能折中众说而让人信服的。所以我说你们这是指鹿为马,强词夺理,意气很足。捏造编制的根据可笑。

第三、“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孟子说的《尚书》并不是指所有的书籍。所以这句话,你不能到处移植使用。考古也好,发掘也罢。总是不能脱离古籍记载。

如果你们真的不信古籍,又何必参考它?如果信的话?又何必否定它?又有人说了,我们没有全信?只是参考它。

这个行为本质就是在说:仅仅依靠,考古和发掘的遗迹是靠不住的。你们不自信,又不信古人。真的替你们这班学者,专家自诩的人,捏一把汗,你们的行为不仅仅害了自己,更害了身边的人和后人。

有人反对我说的有夏朝,我是欢迎的,但是请你说出个一二三来,而不是气上心头,恶言相加哦。




国学论衡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大家只要要用脑子想一想,就能够知道答案。

那么,由【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给朋友们解密答案吧!

为什么殷商出土的甲骨文中,没有记载过夏朝呢?只有以下三种可能。

一,至今为止,考古界还没有发现殷商或夏朝关于夏朝存在的甲骨文或别的文字。



从《史记》到先秦的各种史书来看,夏朝是应该存在滴!不信的话,你去问【明白二大爷】(说书人)。

二,是应该最重要的一点。过去的中国人,都非常的看重自己祖先的功名和名誉。

商汤推翻了夏桀以后,建立了大商王国。应该说是功在千秋。按理来说,应该大肆宣扬才对吧!可是,商子民却认为他们的祖宗用暴力的手段争夺别人的天下,是不光彩的事情。很可能,要告诉【史官】们,尽可能的不要编写本朝的历史故事。也许那个时期还真的没有【史官】呢?



三,的确,甲骨文和金文,在殷商时期只不过是用了撰写占卜的文字。还有一部分到现在为止,没有人能够识别出来!

总结以上三点,有些人不承认中国古代有个【夏朝】,也是可以理解滴。但是,不能彻底的否认中国古代没有夏朝这个王国。

^这是中国古代的夏桀与喜妹图

如果,他彻底否认了夏朝的存在。我想,【司马迁】老先生,也会跟他过不去滴。。。

本人的认识肤浅,请大家叙述自己的观点。好嘛?(畅所欲言)


地丁老师讲神话故事


题主说的我i们都认为我们国家有夏朝甚至虞朝的存在,这一点不知道哪里得来的,小黑就不知道有什么虞朝的存在,是尧舜时期么。而且夏朝的存在与否,这个本来就有争议,顾颉刚先生在《古史辨》一书就怀疑有夏朝的存在,并且认为大禹可能是一条大虫。虽然后来大部分中国人,还是相信有夏朝的存在的,但是外国人又开始怀疑是否存在夏朝了。



题主提到的殷墟甲骨文没有一次提到夏朝,这个倒是事实,殷墟甲骨也出了几十万片了,但是没有发现有夏或者是没有释读出“夏”字,亦或者夏朝还有别的称呼。所以至少在考古界,一部分学者对于夏朝的存在还是抱着避而不谈的态度,因为没有文字,很难说有没有夏朝存在,毕竟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太过久远了









小黑侃大山


甲骨文还有三分之二的字没有译出来,而且流到法国,日本几万片,上边有多少字呢?谁去破泽?目前中国人怎么老是有部分人不承认自已祖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历史问题,非得一切向外国人看齐。中华历史上万年,外国人他有吗?你们谁回答?不但有夏朝真实存在,而且有铁证,洛阳二里头夏朝都城遗址博物馆十月一日开放,到时候让你们张嘴放不出屁來。夏之前还有个虞朝呢?虞朝之前还有陶唐王朝呢。河南省博物院展品:8700年的骨笛,水井,汲水器,陶片上的文字,七阶音律,这些古宝物要比西方5阶音律早3000余年,说明河南贾湖遗址考古出来了当时中国已高度文明,高度发展,人民除吃喝外,也知道娱乐,用笛子吹奏。夏都城有了,文字也有,夏朝的《连山易》也在贵州找到,就是水族人用的《水书》五册,8万余字,其中夏文为七千多个。二里头考古出的文字,正好都在水书中,水族人是从河南商丘迁移去的,就是夏朝之人迁徒演变成水族人。《水书》中就是这样记载的。夏朝青铜器,陶器都非常精美,带把茶杯和现代一样。我们今天用的是摸仿4000年前的东西。有些人一天到晚在诅咒中国夏王朝。不承认夏朝。目的是什么?不就是让洛阳少一个王朝吗?商朝明明存在,先都洛阳(西亳)一一迁都郑州(傲)商都城,一一又迁都到安阳殷墟。铁证如山,有人还质疑。这些人又是报的什么目的?不就是让你们外国爹爷高兴吗?


公连一评


没找到甲骨文记录就一定没有么?

史记司马迁对商和夏都有记录,中国历官是世承的,对于历史是严谨的,用生命来捍卫历史真相历官不少,除了因为是人多点主观感情外,应不会凭空乱写!

当初还不怀疑没有商,因为没有文物证明商。

后来妇好墓等的发现,证明了商在这片大地上存在过。

所以可以证明史书对商的记录是正确,而且发现商文物和地域和巜史记》对商所在地记录无二,又可以证明《史记》是真实严谨的。

夏的实物发现有侍时日,也许早有了,只是上面没写某某代出,而且比夏更早文物和遗址早有发现,而且文明程度可观,一个文明的形成是要过程时间的,所以中化文明古老传承是有脉络的,古老的,优秀的。

这样,对于出土的上周时期对于夏王朝的记载是不容置疑的。

另外在近二三十年的时间里所出土的诸如马王堆的《春秋事语》,石板村战国楚简的《国语.吴语》中所记载的夏王朝历史真实性是无可置疑的。

就像父亲上面还有父亲一样,商上面铁定还有朝代。

个人认为夏可能是个多个社会发展很成熟先进部落联盟组合,所以商以前的考古发现,总觉不集中,但做为一个完整社会的条件全具备了。

而甲骨文目前发现也不多,大部分是祭祀和占卜用语,不是记录历史,跳大仙时,提前朝干嘛!

西方可以以史诗和传说来认定历史传承而到了中国就必须实物,而且实物还必须写某某代的,而对汗牛充栋的史书记承,统统视而不见,呵呵呵,一些国人也跟着起哄!

贾湖出土的八千年的遗址,其中出土的甲骨契刻符号,是中国最早的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其中目,日,大家都认识,还有笛子什么不多写了,这就是传承证据。




蓉儿是妹纸


甲骨文因刻在龟甲、兽骨(牛肩胛骨)上才被称为甲骨文。那为什么要刻在这些甲骨上呢?那就先要明白这些甲骨文的作用:占卜。


商人占卜的内容很广:出征、打猎、天气、农事、妇人的生育等等。

占卜时先要准备好卜骨、卜甲。卜骨先把骨头锯开刨平,然后在背后凿一些小坑,凿完坑以后再钻一个小园洞,卜甲也是一样在背后钻凿。占卜之人叫贞人,占卜时把凿好的龟甲或兽骨放在微火上灼烤钻凿处,卜甲卜骨的正面会循着钻凿疤痕出现一横一竖像″卜"字的裂纹(占卜由此而来),这种裂纹叫"兆"。贞人根据得到的兆形来判断所卜问事情的吉凶,占卜之后还要把这次占卜的有关情况记录在兆纹的旁边也叫卜辞。


因为占卜要靠龟甲、兽骨灼烤的裂纹来来求卜的结果,所以甲骨文就只与占卜有关,而不是用于记录史实。

已经出土的甲骨文有四千多个字,译出的有一千多字,是系统完整的文字体系,它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肯定有个漫长的形成过程。这么多文字用于记录史实,记录一个王朝的重大事件,王族谱系不成任何问题。

所以甲骨文上不记录夏王朝的历史不代表没有夏王朝,也不代表夏王朝的历史没被记录过,只是没有写在龟甲兽骨上,写在甲骨上远没有写在木板、竹简上方便易写,易整理。只是这些木板、竹简或者被毁,或者巳被历史的尘埃煙没,也许某一天,也像殷墟甲骨文一样被发掘。



司马迁《史记》记录夏朝自禹至桀共十七帝,名字都记的清清楚楚,司马迁祖上世代为史官,不可能凭空编造这些人出来。成汤伐夏时作《汤誓》记录伐夏桀。


更早的夏启伐有扈氏之时作《甘誓》,太康失国之时作《五子之歌》。这些都不是空穴来风,只是有待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去探索.发现。


寻桂子


问这个问题之前,你首先要搞清楚甲骨文到底是什么东西,通俗点讲,它是一个算命签子,作用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占卜吉凶,也就是说,甲骨文并不是史书,自然不可能记住过去发生的事情。

目前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全部都是盘庚迁殷以后的,而且大多数都是武丁及之后的,目前没有发现任何一片甲骨属于更早的时期。也就是说,甲骨文记录的事件,发生时间的上限就是武丁朝。

很多人说,甲骨文记录了商汤的丰功伟绩,但是一句话没有提到灭夏的功劳,所以商汤根本没有灭夏,夏朝根本不存在。首先,甲骨文没有提到商汤灭夏是对的,但是请注意,甲骨文也没有提到商汤任何其他的功劳,商汤在甲骨文中只有一个名字而已,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会提到。

举两个甲骨文实例:

1.“大乙羌五牛三”

2.“高且乙三牢”

这两则甲骨文提到了商汤,第一句的意思是祭祀大乙(汤)的时候,用了五个羌人和三头牛;第二句的意思是用三鼎盛猪牛羊三牲祭祀高祖乙(汤)。

所有涉及商汤的甲骨文,几乎都是类似的内容,没有一句提到商汤的丰功伟绩,只是说子孙后代如何祭祀商汤,仅此而已。武丁之前的所有商朝君主,在甲骨文中基本就只有一个名字,没有任何事迹可言。而商朝不可能祭祀夏朝君主,所以自然连名字都不可能有。

很多人连甲骨文到底是什么东西都搞不清,就来大放厥词,妄谈夏朝有无,实在是贻笑大方。


昏睡的爬爬


首先,甲骨文证明商时已经有成熟的文字体系,这些甲骨文全是占卜甲骨上出现的。占卜会问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的历史事件吗?显然不会,常理推测只会问未来未决之事。所以甲骨文里很难发现历史事件。同样从常理推测,既然有了成熟文字,会只用于占卜用吗?还是常理,文字一旦出现,应该且肯定还会用于其他用途,如文书、证明、历史记录等。可是至今没有发现,记载这些的文字载体是甲骨?青铜?泥板?毛皮?谁也不知道,但可能确定这些载体记载的内容肯定更丰富、价值更高?去哪儿了呢?没有发掘到,目前只能推测。按常理推测,商王朝破灭之际,这些文献去向有两个可能,一是纣王自焚一把火烧了,二是武王占领军抢走了。我想二者应兼而有之,自焚烧了一部分是肯定有的,也是王朝末世常有之事,但全烧完也不可能,一个王朝甚至往上返溯的积累很难仓促间就全部毁得干净,所以必有部分被周王朝继承,成为西周郁郁乎文哉的一部分,也是后世竹书纪年等诸国史书、诸子百家著作甚至司马迁等能在未见占卜甲骨文的情况下,能清晰反溯追记三代史事的重要根据。可是,从现在传世的第一手文献载体看,别说商时的,连西周的也只有少量青铜铭器可以见到。连距彼时不远的春秋孔子都已经在感叹,他虽能言夏商之礼,但已找不到足够的原始文献用来佐证其所知的夏商之礼是否无误了。这说明,到孔子时代时,西周诸侯里文献传承最为丰富久远的鲁国就已无法见到古时一手原始文献了。那么这些文献到西周后又去哪儿了?首先要知道在几千年前这类典籍文献有多么脆弱,其传承有多么困难!文字普及率本就低到令人发指,文字载体的质地又无法确保其能否经千年不朽不腐,且其又不如后世那般容易无谬误的复制传播,所以可以肯定好多载体都是孤本孤立,在那绵延千年的时间里,一次战乱、一场天灾、一次人祸就可能造成无数文献典籍的绝世断代。我们对这些已无以一一查证,从历史记下的碎片记载看,除商周更替之外,在西周东周时期,至少就还有两次可对这些文献典籍造成批量性毁灭打击的大事件。一次是西周末幽王乱事后,申侯、鲁侯、许文公立平王於申,虢公翰立余臣於携,两王相争逾二十年,诸多诸侯甚至犬戎、姜戎等异族在西周王朝的文化政治中心往来反复,镐京都被付之一炬,后又来被迫分割给秦郑等国,王室所藏宝器、文献等不可能不受影响,至少有部分就此毁灭。到了东周景王死,王子朝又与王子猛相争逾四五年,王子朝失败后遂携周王室典籍投奔楚国,据传周王室图书馆长老子也是于此时随行赴楚,这也是公认的西周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文化迁玛,此后一直被视为蛮夷的楚国开始出文化井喷式繁荣发展,不过那批典籍确实再无去向记录。我们只能期盼,这些文献典籍都被王子朝藏了起来,两千余年至今还未被发现,也未朽未腐吧。


江天晓3


否定司马迁在史记中关于夏本纪和五帝本纪的记载,要有过硬的铁证据。准确地说,一一一沒有看到夏朝和五帝时文字,根本不是证据,更谈不上是铁证一一一。甲骨文是二十世纪才发现的,十九世纪连甲骨文都沒有。照此推理,十九世纪,中国人应该否认商朝了。一一一历史是一门科学,应该有她的规范。这个规范就是,如果沒有铁证,那么,史记中关于夏本纪和五帝本纪的记载,就是信史。一一一请记住,现在沒有看到夏朝的文字,一一一一不是证据,更不是铁证,说白了,这是一种怀疑。一一一法官不能根据怀疑断案,同样,史家也无权根据怀疑推翻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一一一一史记是正史,不是野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