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名震匈奴,連個侯爵都沒封賞他,和他沒有背景有關嗎?

大馬哈魚12


李廣沒有封侯這事還真跟背景沒有關係,只能說李廣真的是運氣太差了,漢初沿襲秦朝二十級軍功爵制,只有立下相對應的功勞才可以封侯封爵,所以說李廣之所以沒有封侯,主要是李廣屬於那種名聲大,但是實際功勞少的。

最初,匈奴大舉入侵蕭關,李廣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抗擊匈奴,因為精通騎馬射箭,斬殺匈奴首級很多,被任為漢中郎。

之後吳楚七國之亂時,李廣任驍騎都尉,跟隨太尉周亞夫反擊吳楚叛軍。在昌邑城下,奪取叛軍軍旗,立了大功,以此名聲顯揚。

在之後就是李廣調為上谷太守,天天與匈奴交戰。曾帶百騎從匈奴大軍前全身而退了,這些有功勞嗎?那肯定是有的,但是這些功勞都不足以使李廣封侯,只能說李廣運氣太差了,漢文帝也曾說過“可惜呀,你沒遇到時機,假如讓你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

等到漢武帝時代,開始大舉反攻匈奴了,按說這會功勞到處都是,但是卻都陰差陽錯的錯過了。

馬邑之圍:就是張遼那個祖先聶壹給王恢出主意,以財物引誘匈奴上鉤的那個計劃,漢武帝聽從王恢之言,在馬邑伏重兵意圖圍殲匈奴,李廣當時是驍騎將軍,屬護軍將軍,但後來匈奴單于察覺到了漢朝的意圖就退走了。

四年後,李廣以衛尉作為將軍,從雁門出擊匈奴。匈奴兵勢眾多,擊敗了李廣軍,活捉了李廣。之後李廣搶馬奪箭一個人跑了回來,這事也讓李廣被貶為了庶人。

元朔六年,李廣又調任為將軍,跟隨大將軍衛青的軍隊從定襄郡出擊匈奴。各將領多有殺敵俘敵達到標準因功封侯的,而李廣的部隊由於迷路了沒有功勞。

過後三年,李廣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發,博望侯張騫率領一萬騎兵和李廣同行,分兩路走。走了大約幾百裡,匈奴左賢王帶領四萬騎兵包圍李廣,李廣的士兵都很恐懼,李廣奮力戰鬥,直到第二天張騫的軍隊也到了,匈奴軍隊才解圍而去。漢軍疲乏了,不能去追擊。這時李廣幾乎全軍覆沒,只好收兵回去。按漢朝的法律,張騫耽誤了預定的日期,當處死刑,出錢贖罪,降為平民。李廣的軍功和罪責相當,沒有封賞。

元狩四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由衛青、霍去病各率五萬騎兵由定襄、代郡出擊跨大漠遠征匈奴本部,本來漢武帝因為李廣年老,不讓李廣跟著的,結果李廣堅持要去,漢武帝為了給李廣一個機會,允許了,結果呢,李廣又迷路了。

從上邊可以看出李廣有苦勞功勞卻很小,所以說李廣沒有封侯跟有沒有背景是沒有關係的。最後說一點,李廣家背景還可以其先祖為秦朝名將李信,可以說是世代將門。


楓葉0829


李廣明震匈奴卻一生沒有封侯實為可惜,但是這和背景並沒有太大的關係,其中有幾個關鍵因素:

漢文帝十四年,匈奴入侵蕭關,年少的李廣便隨軍出征抗擊匈奴。他自小作戰勇猛,精通箭術,斬殺匈奴無數。文帝曾評說李廣生不逢時,若在高祖之時封萬戶侯也是不在話下的。文帝這句看似表彰的話,卻也給李廣一生難封侯埋下了伏筆。

後來景帝時因其作戰勇猛,調任上方太守,天天與匈奴作戰,後又調任上郡太守,邊郡太守,也都是和匈奴打交道,因此他對匈奴的習性非常瞭解,作戰也很有方法,以致多年來匈奴都不敢侵犯中原。直到漢武帝繼位,在馬邑埋下重兵準備殲滅,但是匈奴單于多疑退兵了,李廣本想在殲滅匈奴之戰,立下戰功而封侯,卻沒想終是無功而返。

四年後一次對戰匈奴的戰役,因為匈奴勢力眾多,李廣寡不敵眾最後被活捉,後來趁機逃跑之後,朝廷因其戰鬥失利,被貶為庶民。元朔六年被重新啟用為將軍,隨大將軍衛青一起出擊匈奴,最後也是無功而返。多年征戰匈奴,戰功大小無數,但是就是關鍵時刻掉鏈子,李廣也曾問過當時有名的星象家王朔,為什麼自己會走到今天這個境地,王朔問他這一生有沒有做過什麼特別後悔的事,李廣想了想說“我任隴西太守時,曾經誘騙羌族叛軍投降並殺光了降軍八百多人。這件事一直悔恨至今”。王朔答到“能使人受禍的事,沒有比殺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這就是將軍不能封侯的最大原因了”。

真是“馮唐易老,李廣難封”,“飛將軍”一生忠於大漢,四十年沙場征戰,讓匈奴聞風膽寒,最後卻落的難封侯,時運也好,做了受禍的事也罷,這或許就是冥冥之中的有定數吧!




冷風洛雨


歷史上有句名言“李廣難封,馮唐易老”,以此來形容那些抑鬱不得志的人。很多人往往覺得李廣如此大的名氣,一直不得封侯實在優點冤。真正翻越史籍文獻,便能從其中發現,李廣的悲劇大都源自自己,絕非漢武帝和餐廳的過錯。

李廣有點言過其實,有司馬遷個人情感的嫌疑

後人瞭解飛將軍李廣無非通過司馬遷撰寫的《史記》,司馬遷作為文學家感情肯定會有所傾向和偏著。何況司馬遷與李廣有著姻親關係,司馬遷又是因為替李陵辯護,從而受到腐朽。若是寫李廣傳的時候,不能將李廣的實際情況適當抬升的話,司馬遷無疑會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李廣是個戰場上的冒險家,性格方面太喜歡冒險,令漢武帝很不放心

李廣雖然帶兵打仗十分勇猛,但是不適合做統帥,只可以做一個身先士卒的將領。李廣最後一次跟隨衛青出征,臨行之際漢武帝再三囑咐。千萬不要讓李廣與匈奴主力作戰,因為漢武帝覺得李廣點太背。漢武帝之所以有這樣的感慨,是因為李廣此人太喜歡冒險。李廣為了使自己箭無虛發,經常要等到敵人十分靠近的時候才會放箭,由於與敵人相距太近,使得李廣經常遭到匈奴的箭傷。這在漢武帝的眼裡是硬傷,你作為將領帶著士兵出去打仗,不愛惜自己,萬一犧牲的話,整支部隊該何去何從。

李廣心胸太狹隘,缺乏為將者的氣度

李廣做隴西太守的時候,有支羌人由於不滿當地豪強欺壓,遂而奮起反抗。李廣接到消息後親自帶兵去平叛,李廣到那後與羌人首領約定投降不殺。羌人思維比較單純,原本覺得與漢人沒有什麼苦大仇深,所以便同意投降。結果哪成想羌人到達約定的地點後,手無寸鐵,被李廣派人全部誅殺。由此可以看出李廣為人性格中帶有殘忍狹隘的一面。

政治神經太不敏感

七國之亂時,與接受梁王劉武的饋贈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幾經周折才算平定。此時李廣已經參加工作,以朝廷軍的身份支援梁國。等到叛亂平定後,梁王劉武一見李廣跟自己年紀差不多,又如此會打仗,乾脆將梁國的將軍印授予李廣。李廣的政治神經不算敏感,覺得梁王劉武既然堅持給自己賞賜,那邊收下吧。沒想到此事成為李廣以後不得封侯的重要原因。梁國是地方,李廣以朝廷官員的身份,接受地方諸侯王的冊封,是什麼意思。朝堂之上一片譁然。因為如此,李廣雖然平叛有功,但是朝廷拒絕給予賞賜。

事情的發展往往是內因起到主導作用。李廣雖然可以同士卒同飢渴共餐飲,可是從一系列的表現中,李廣的悲劇完全是自己從李廣一路走來,我們不難發現李廣的悲劇很多源自自身性格的缺陷,絕非全部歸咎為外因。我們敬佩李廣的為人和品行,可是對待封侯一事,漢武帝背鍋這些年實在有些冤枉。


讀史匯


漢名將李廣對自己終生未能封侯一事,似乎有些耿耿於懷又有些百思不得其解,其實李廣本身有很大的缺陷。

《史記·李將軍列傳》中有這樣的記載:“……諸廣之軍吏及士卒或取封侯。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去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朔曰:‘將軍自念,豈嘗有所恨乎?’廣曰:‘吾嘗為隴西守,羌嘗反,吾誘而降,降者八百餘人,吾詐而同日殺之。至今大恨獨此耳。’朔曰:‘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將軍所以不得侯者也。’”那個叫王朔的相面先生把李光不得封侯的原因歸結為“殺降者八百餘人”。其實王朔或許還不知道,李廣還為了報復殺過一個霸陵尉。

《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李廣從雁門關出發攻打匈奴失敗並被匈奴俘虜,所幸又逃了回來。按漢朝的法律李廣本應被處死,後來出錢贖了死罪,被削職為民,閒居在家。一天晚上李廣帶一名騎馬的隨從外出,和朋友在田間飲酒。回來時路過霸陵亭,恰巧那天晚上霸陵亭尉也喝醉了酒,便喝令李廣,不讓他通過。隨從說:“這是前任李將軍!”霸陵亭尉因喝醉了酒,根本不管什麼李將軍不李將軍,便理直氣壯地說:“現任將軍尚且不能夜晚通行,何況是前任呢?”那晚李廣就只有停宿在了霸陵亭下。這事過去不久,匈奴入侵,漢天子又起用李廣為右北平太守。李廣就請求派霸陵尉一起和他去抗擊匈奴。但是到了軍中,不由分說李廣就處死了霸陵尉。我們不難看出,這個霸陵尉死得有些冤。不管當時他喝沒喝醉酒,他的做法都是無可非議的。既然現任將軍都不能夜晚通行,你李將軍又有什麼特權來破壞這規矩呢?就因為按規矩辦了,掃了前任李將軍的面子,當前任李將軍變成現任李將軍手中握有生殺大權之後,霸陵尉就只有引頸就戮了。李廣的心胸怎麼會狹窄到這種程度呢?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為了這麼一點小事,就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力,將一個按規矩辦事的人置於死地,這種事不要說一個手握生殺大權的將軍,就是一個無知無識的平頭百姓也是做不出來的。但李廣做出來了。至此我們便找到了李廣不封侯的原因了。做個將軍你都可以為了不值得的並且錯在自己的一點小事去開殺戒,若封了侯,別人還活不活了?



滿山紅遍


李廣沒能封侯是主要原因是他戰功不夠,跟他有沒有背景並無關係。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中的這兩句詩,充分的說明了飛將軍李廣的名氣。縱觀李廣一生,他主要的時間都在邊境抗擊匈奴,防止匈奴掠邊,漢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前後四十餘年,經常在抗擊匈奴入侵的最前線與敵人作戰,讓匈奴人吃盡苦頭,因此,在與匈奴交戰過程中也漸漸積累了赫赫威名。

李廣的家世背景也比較顯赫,他祖父是秦朝的名將李信,但是改朝換代的原因,到他這一代已經沒什麼影響力了,他也僅僅是以良家子弟的身份從軍入伍。

但是,名氣大小、背景深淺跟戰功是兩碼事,名氣大歸名氣大,想要封侯還必須得拿出像樣的戰功,因為朝廷議功冊封從來都是論功行賞,如果以誰的名氣大,誰的背景深厚來拜將封侯,那全軍將士誰還願意提皇帝賣命殺敵?李廣一生所追隨的三位皇帝,無論是漢文帝、漢景帝,還是漢武帝,他們都很清楚這一點,從李廣的兒子李敢隨霍去病抗擊匈奴,立功受封關內侯的情況就可以佐證。所以,他們都不可能憑名氣和背景就隨便給武將封侯。

而且,連李廣自己都很清楚,之所以遲遲未能封侯是因為自己“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根據《史記.李將軍列傳》中的記載:廣嘗與望氣王朔燕語,曰:“自漢擊匈奴而廣未嘗不在其中,而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擊胡軍功取侯者數十人,而廣不為後人,然無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豈吾相不當侯邪?且固命也?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自漢朝攻匈奴以來,他沒一次不參加,可各部隊校尉以下軍官,才能還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軍功幾十人被封侯。他不比別人差,但卻沒有一點功勞用來得到封地,真的是命該如此嗎?當然,說自己無尺寸之功顯然是太過謙了,作為一個將軍立足的功勞還是有的,飛將軍的稱號也不是白拿的,可是他的戰功也僅僅如此了,並沒有取得過沒有足矣封侯的戰功。

論軍事能力,李廣確實有封侯的實力,《史記.李將軍列傳》記載: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蕭關,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用善騎射,殺首虜多,為漢中郎。廣從弟李蔡亦為郎,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連漢文帝都曾稱讚肯定他的才能,並替他惋惜生不逢時的遺憾,如果在生在高祖時代,封個萬戶侯不在話下!所以,毋庸置疑,李廣立功封侯的軍事能力是有的。

既然朝廷論功行賞的機制是公平的,李廣的軍事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那麼,阻礙李廣奪取封侯之功的根源究竟在哪裡呢?

在李廣的一生中,他參與過許多大大小小的戰爭,包括抗擊匈奴和平定七國之亂,但是在這些戰爭中取得的戰功也僅僅讓他從士兵走向校尉,從校尉當上將軍。尤其是在漢朝對匈奴的幾次大規模的戰爭,他不是沒有機會當前鋒,就是運氣不好沒有擔任過主功任務,在漠北之戰中,好不容易當上了前鋒將軍,卻又因為迷路未能參戰,錯過了最後立功封侯的機會。

所以,李廣難封,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時運不濟,沒有取得過足以封侯的軍功,與他的軍事能力、家世背景都沒有關係。


一鍋煮了


李廣又稱“飛將軍”,是漢武帝時期的一員名將,史書上曾記載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一說。

我記得看電視劇《漢武大帝》的時候,有這麼一個鏡頭,正好可以回答這個問題。當時漢武帝在軍營裡,老將李廣親自去為漢武帝燒魚,漢武帝身旁的宦官忍不住為李廣抱不平說:“老將軍李廣這麼大歲數了還沒有封候,比他年輕多的都已經封了侯爵。”當時漢武帝就說:“你懂什麼?我們是以斬獲敵首的數目來論功行賞的,李廣雖然功高但殺敵不多,按漢朝法律不能封侯。”

這樣看來,飛將軍李廣儘管打仗勇猛而且箭法精準,但是沒有組織過大規模的殺敵。歷史上才能記載過這樣的一個故事,一次李廣追擊匈奴兵回來晚了,在密林深處經常有老虎出沒,他和隨行的人都小心翼翼的行走,生怕有老虎出來。忽然李廣看見草叢裡蹲著一隻老虎,於是連忙拉弓射箭,一箭過去正好射中了老虎。手下的人忙去看,結果發現竟然是一塊大石頭,箭射進去都太深,怎麼也拔不出來。

這就是李廣射虎的故事,可見飛將軍李廣的箭法非常厲害,跟匈奴作戰時行動非常迅速,可以說是威震敵膽,但是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還有自身的運氣,沒有組織過大規模的殲敵作戰,沒有成名的戰例,所以一直沒有封侯也在情理之中。


齊魯小秀才666


李廣(?-前119年),漢族,隴西成紀(今甘肅天水秦安縣)人,中國西漢時期的名將。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從軍擊匈奴因功為中郎。景帝時,先後任北部邊域七郡太守。武帝即位,召為未央宮衛尉。

元光六年(前129年),任驍騎將軍,領萬餘騎出雁門(今山西右玉南)擊匈奴,因眾寡懸殊負傷被俘。匈奴兵將其置臥於兩馬間,李廣佯死,於途中趁隙躍起,奔馬返回。後任右北平郡(治平剛縣,今內蒙古寧城西南)太守。匈奴畏服,稱之為飛將軍,數年不敢來犯。元狩四年(前119年),漠北之戰中,李廣任前將軍,因迷失道路,未能參戰,憤愧自殺。

唐德宗時將李廣等歷史上六十四位武功卓著的名將供奉於武成王廟內,被稱為武成王廟六十四將。宋徽宗時追尊李廣為懷柔伯,位列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



海哥趣說歷史故事


李廣這個人是被後世極大誇大的一個人,他只是一員猛將,個人勇武世間罕見,但他的統兵的能力相當低下。再加上個人性格的原因,不被封爵也不是太難理解。

李廣的一生經歷3任皇帝,長期擔任守衛邊境的地方軍事長官。他參加與匈奴的戰鬥,大大小小喲共70多次,確實是為守衛漢朝邊疆立下汗馬功勞。但是,漢朝也有他自己的封侯標準,李廣的資格顯然不夠。

從《史記》中可以看出,漢朝一共有三種侯,王子侯、外戚侯、功臣侯。前兩種顯然和李廣不沾邊,我們只討論功臣侯。除去衛青、霍去病、李廣利這個三個有外戚身份的人,其他單純靠軍功獲得侯爵的只有21人。

從這21人的軍功可以看出漢朝獲得爵位的標準,要麼俘獲匈奴高層,要麼殺敵千人以上,要麼為戰鬥勝利做出巨大貢獻,要麼父親達到以上標準,但已戰死,由兒子繼承。

俘獲高層和父死子繼都和李廣無關,李廣只有從其他兩條中努力。

按說李廣徵戰40多年,威震匈奴,漢朝每次出動兵馬動輒十幾萬,甚至數十萬,好像殺死1000很容易達到。可不是這麼算的,這要這麼簡單,漢朝還不人人都是侯爵,李廣也就不難封侯了。

我們都知道,冷兵器時代的戰爭,“殺敵一千,自損八百。”這種一換一的殺敵人數是不計入軍功系統的,還有就是即使以少數兵力對抗大量敵人,殺敵再多,最後只要失敗,也是沒有軍功的,甚至還要受到懲罰。

李廣的好幾次遭遇就是這種情形,李廣率領的部隊遇到匈奴主力的攻擊,等到援軍到達,李广部已經全軍覆沒,最後李廣還是受到處罰。

李廣自身的性格也使得他無法從大局著想,不會為大局做自我犧牲。

李廣性子比較直,適合猛打猛衝的戰法,這對他個人而言,是件好事,但對整個戰局來說,不一定是好事。

公元前119年,李廣隨衛青在漠北與匈奴決戰,衛青得知匈奴的位置後,決定親率大軍與匈奴決戰,讓李廣在一旁策應。李廣拒不答應,和衛青爭辯,“我是前將軍,就應該我作為先鋒和匈奴單于就一死戰。”衛青命令李廣回去執行軍令,李廣拂袖而去。

李廣作為前將軍居然抗命,可見他的情商之低。

李廣情商低在很多年前就已經體現。“文景之治”中的漢景帝是出了名的“陰”,他為了剷除深受太后喜愛的弟弟——梁王劉武這一隱患,就宣佈自己死後讓劉武繼承皇位。本來無心皇位的劉武,這時也心思活泛起來。其實這只是漢景帝給劉武下的一個圈套,只有讓他參與政治,才有機會殺他。

在周亞夫平定七國之亂的時候,李廣身為驍騎將軍跟隨周亞夫平叛,因奪去敵軍帥旗而出名。但他居然接受了梁王授予的帥印,漢景帝很生氣,李廣立了大功,去沒有任何賞賜。隨後,李廣就被漢景帝發配到邊關任上谷太守,每日與匈奴作戰。

此外,李廣統兵能力也不行。他出生於邊境,常年和匈奴作戰,熟悉匈奴的作戰策略。他的統兵也深染匈奴兵的習性,就是集中兵力猛打猛衝,沒有戰法,沒有隊列。這對於匈奴兵自然沒有問題,但對於漢朝軍隊就不行了。漢朝軍隊的騎兵素質還是比不上匈奴騎兵的。和李廣同為衛青部將的將領就說過,“李廣軍紀律渙散,遇到偷襲肯定混亂。”

李廣之所以難封,關鍵是軍功不夠。軍功不夠的原因很多,一是政治頭腦簡單,很容易被人利用。二是運氣不好,在戰場上不是和敵人失之交臂,就是遇到大量敵軍導致覆滅。三就是自身原因,性格太過偏執。從種種原因綜合考慮,這就是李廣不被封侯的原因。


老蟲


在歷史上有一句話叫馮唐易老、李廣難封,是不是讓人覺得李廣的確是懷才不遇的代言人呢。其實不然。

有句話叫性格決定命運,一個人的性格特徵,往往會在做事中暴露無遺。李廣雖有將領之範,但卻無將領之才。他性格直率,但做事卻比較魯莽,加之對政治敏感度不強,所以“難封”自然是可以理解的了,也可以說與背景毫無相干。


一、飛將軍李廣

李廣是西漢著名將領。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由於北擊匈奴而有功,被授予中郎、驍騎將軍、右北平郡太守等職務。元光六年(前129年)李廣率萬餘騎出雁門關北擊匈奴,後因寡不敵眾被俘。期間,李廣用計順利逃脫,返回大漢。因多年來李廣與匈奴的爭鬥,匈奴都不曾將李廣擊潰,甚至覺得李廣自有神助,所以匈奴後來很是畏服李廣,稱其為飛將軍。

正因為李廣的存在,使得漢朝西北邊陲國防安穩,一段時間以來並無外患干擾,這為西漢經濟和文化繁榮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


二、“李廣難封”

李廣“難封”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由於李廣的性格及為人處世的方式,與漢廷官場的格格不入。

①:漢文帝執政時期,李廣雖然雖然每次都戰功赫赫,但“文景之治”時期的主要政策是與民休息,也就是說比較重文輕武。漢武帝時期,雖然劉徹喜歡開疆擴土、東征西討,但衛青和霍去病這些年輕的大將已經成為戰場上的主角,李廣黯然失色,已不是主要將帥,所以封侯當然不提。

②:李廣有戰功且非常體恤下屬,與士兵同吃同住,威望也很高,但他治理軍隊的方式比較寬鬆軟。宋朝人何去非認為,李廣領兵作戰不講軍陣,他軍中的表冊也非常簡單。所以李廣後期的戰事失策,主要和其作戰方針有直接關係,往往是有勇而無謀,尤其是漢武帝時期,每每把大漢部隊帶入進退兩難之境,所以自然得不到漢武帝的器重。

③:官場亦如戰場,除了要會打仗有真功夫之外,還要能融入官場,才能混得“八面玲瓏”。但李廣是個率直、剛正之人,雖然很有才華,但他不善言辭,不懂得外交,不懂得站在皇帝的立場去觀察問題,而且必要的巴結逢迎他也學不會,最後加上自己多次出師不利,所以李廣終不能被封侯。由此可見,在封建社會,光是文武全才還遠遠不夠。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記·李將軍列傳》,這是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意思是李廣品德高尚、正直,用不著別人宣傳,人們都會自然而然地尊敬他。

李廣為西漢的江山社稷立下了汗馬功勞,其威名令當時西北匈奴等異族望而生畏。一直以來,他的存在,為減少邊陲安全隱患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客觀地來說,李廣的人生價值在他看來也許是達到了人生的巔峰,只是在後人看來,我們偶爾會替李廣覺得不值,因為他的付出和所得並不成比例,但李廣身處那樣一個封建社會,一個人的行為方式已經註定了他的餘生而無法更改。



山城小哲


和他的背景關係不大,主要是戰功不行,大致總結一下:

第一,生不逢時,如果生在戰亂年代,封狼居胥應該沒有什麼問題,可惜李廣大部分都是在國家休養生息時期度過的,仗打的少,想封侯確實很難。

第二,武力超強,但是情商不高,李廣幾乎得罪了每一個領導,就跟亮劍中的李雲飛差不多。

第三,運氣太差,比他年輕許多的霍去病戰無不勝,在茫茫荒漠,閉著眼都能追上匈奴,就是偶爾迷路了,也能碰到匈奴的敗軍,想不立功都難,可是李廣,每次立功機會到來的時候,都會迷路,和封侯擦肩而過,偶爾一次不迷路,還被打得潰不成軍。

第四,個人能力突出,但是統帥努力不足,李廣單打獨鬥是將才,指揮作戰有點問題,小規模戰爭幾乎全勝,大規模戰爭幾乎全敗,還被生擒過,想封侯幾乎不可能。

所以,李廣一生也沒有封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