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大咖級人選來了,裁員先裁成本最高的人,這大概是經營之道

2月25日,據億歐汽車報道,今年戴姆勒或將分別在華裁員4%,其中包括北京奔馳近百位外籍專家。


新一輪大咖級人選來了,裁員先裁成本最高的人,這大概是經營之道


根據業內人士的透露,這些外籍專家的成本高於中方員工接近7-8倍,北京奔馳為每位專家支付的成本超過30萬歐元(約合人民幣228.78萬元),而同等資歷的中國員工僅為人民幣30萬元。


這還只是奔馳大裁員的冰山一角。德國當地時間2月20日下午,梅賽德斯-奔馳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宣佈:


“2020年,在全球裁員1.5萬名員工之外,戴姆勒集團還將對旗下1000個管理崗位進行裁撤。”


消息人士對媒體表示。在德國,50歲以上的員工都收到了“勸退信”。此外有消息表示,留下來的高管或許也將在年內施行薪金減半。


奔馳從進入中國市場一直表現很亮眼,深受中國消費者的認可,加之品牌強勢,利潤也是其他車企的數倍。


數年前,進入外資,還是奔馳,是很多優秀人才趨之若鶩的“金飯碗”,可如今經濟寒冬又撞上了疫情這隻“黑天鵝”,裁員潮襲來,奔馳這樣的企業也不能倖免。


也許此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這個問題:2020年,我的飯碗還安全嗎?


01

你喜歡歲月靜好

現實卻波濤洶湧


作為80、90後,許多人都是從進校園讀書開始,就被父母灌輸這樣的理念:現在你要好好學習,將來長大後才能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然而長輩們不知道的是,當今世界變化的速度,已不再是簡單線性式的,而是指數級。


很多時候,我們概念中所認知的穩定,都是根據5年、10年以前的經驗來判斷。


90年代,我們以為國企“鐵飯碗”最好,然後都去了國企,結果碰上國企改制,一大批人下崗……


到了2000年初,我們以為外企最好,然後都去了外企,結果此後外企一個接著一個裁員,退出中國市場的都有……


沒有什麼是亙古不變的。你喜歡歲月靜好,但現實卻是大江奔流,波濤洶湧。


回想兩年前,河北唐山市的路橋收費站被取消了,收費站的工作人員即將下崗,其中有位大姐撒潑大鬧:


“我今年36了,青春都獻給了收費站,除了收費我啥都不會,也學不會什麼,以後怎麼活?”


這位大姐說得振振有詞,我卻聽得不寒而慄。


無獨有偶,那年我還看到過另外一則新聞,說的是一位已經83歲高齡的李奶奶,酷愛學習,是位身手不凡的網購達人,被阿里巴巴以40萬的高薪聘請,成了公司的資深產品體驗師。


把這兩件事放在一起,讓我聯想起一句話:“在這個時代,沒有絕對穩定的工作,只有絕對可靠的實力。”


朋友老俞,大學畢業後,就留在當地一家老牌國企工作。


他每天朝九晚五,福利待遇都不錯,是絕對的旱澇保收。我經常調侃他,說自己只是一個流浪漢,以後要抱他的大腿!


但就在去年,老俞趕上了企業一波精簡重組,他很不幸出現在了裁員名單裡頭。老俞只好很不情願地夾著簡歷擠進了人才市場,可他既沒有年齡優勢,也沒有一技之長,成了最不受HR歡迎的那類人。


馬雲曾說:“從來沒有一種工作叫錢多、事少、離家近。”


如果我們所追求的穩定,是以失去自己的競爭力和發展潛力來換取的,那麼這樣的穩定恰恰就是最大的不穩定。


真正的穩定,不是你在一家單位有飯吃,而是你足夠牛,無論走到哪裡都有飯吃。


02

面對裁員

反脆弱才是一個人最厚的鎧甲


2020年,註定是極不平凡的一年。


疫情導致復工時間一延再延,不少企業面臨著破產和裁員的困境。包括奔馳本次裁員的導火索也是疫情。


前不久一封在網上流傳的北京奔馳向天津市政府申請復工的申請函中寫道:“如果不能在2月10日復工,北京奔馳日損失將超4億元。”


新一輪大咖級人選來了,裁員先裁成本最高的人,這大概是經營之道


2月6日,線下教育品牌兄弟連的創始人李超在自己的個人公眾號上宣佈員工全部遣散;


2月7日,北京K歌之王在《總經理致全體員工的一封信》當中明確表示:將於2月9日與200多名員工全部解除勞動合同。


2月10日,復工第一天,新潮傳媒創始人兼CEO張繼學宣佈裁員500人自救,包括20名幹部。


……


宅家的日子裡,看著彈出的那些裁員消息,我的內心很沉重。突如其來的變化,總是讓我們猝不及防,狼狽不堪。


我們大多數人平時過得很瀟灑,沒遇到過什麼危機,裁員者失業都離我們很遠,直到遭遇意外或突發狀況時,才明白自己是如此不堪一擊。


針對無處無時不在的脆弱和無法預知的變化,美國暢銷書作家塔勒佈教授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反脆弱。


什麼是反脆弱?塔勒佈教授發現,有些事情能從衝擊中受益,當暴露在波動性、隨機性、混亂和壓力、風險和不確定性下時,它們反而能茁壯成長。


新一輪大咖級人選來了,裁員先裁成本最高的人,這大概是經營之道


因此脆弱的反面並不是堅強,堅強只能保證我們在不確定性中不受傷,卻沒有辦法更進一步。


反脆弱應該完成這個步驟,不僅在危機中保全自我,而且能變得更好、更有力量。


對我們個人而言,要增強反脆弱能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


1、危機意識


古語說的好,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四川綿陽的桑棗中學,2200多名學生和一百多名老師及時疏散無一傷亡。


而能挽救這麼多生命的根源,是這所中學多年來堅持組織全校的緊急疏散練習。這就是危機意識的價值。


2.擁抱變化


每個人都是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但世界不會為你而改變,環境也不會主動來適應我們。


所以,要提高自己的反脆弱性,不妨主動擁抱變化,去適應環境,進而取得成功!


3.槓鈴策略


兩點一線、按部就班的生活,看上去很安穩,可一旦出現隨機事件的衝擊,脆弱性就體現出來了。


所以一個非常有效的方法是採用槓鈴策略。


什麼是槓鈴策略?簡單的說就是槓鈴中間的槓軸,將兩端的情況分隔開,一邊是極端的保守,一邊是極端的風險偏好,而不採取中間“中等程度”的風險態度,從而實現反脆弱性。


在工作中,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保守),還可以利用業餘時間培養興趣愛好,做點副業或投資(風險)。


03

什麼樣的人

不容易被時代所淘汰?


我們總以為,打敗我們的會是同行,結果對手是你完全想不到的。


著名的數碼相機品牌尼康,因為智能手機的崛起而失去了中國市場,關閉了工廠,灰溜溜地跑回日本;


快消品巨頭康師傅方便麵銷量大幅下滑,對手不是白象、今麥郎,而是美團、餓了麼這些新興的互聯網送餐平臺;


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後續又完虐世界排名第一的柯潔。


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許多,真實發生在我們身邊。


我們生活在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一個轉眼就發生天翻地覆改變的時代,每個人都在擔心我能堅持到哪一步、哪一天會被取代?


那麼,究竟什麼樣的人才能不被這個時代所淘汰呢?


1.具有強大學習力的人


生物學家利·範·瓦倫指出自然界的生存法則:不進即是倒退,停滯等於滅亡。這句話,在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也是同一個道理。


終生學習成為生存必備技能,我們必須讓自身的學習力如同心臟跳動一樣,時刻保持著活躍,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2.敢於“跨界”的人


央視著名的前主持人周濤,今年已經52歲。如果我不說,你知道周濤除了當主持人,還有央視領導、話劇演員、導演等多重身份麼?


在這個逆水行舟的時代,你以為憑著一技之長就可以屹立不倒,但生活就是這麼簡單粗暴,你不進步、不能多面,就要捱打,就要被拋棄,就要沒錢。


3.懂“人心”的人


人和機器最大的不同,就在於有思想、有情感、有人性。


就算你所在的行業已全部被機器所取代,但你是個懂“人心”的人,你一樣具有競爭優勢。


馬雲說自己不懂管理、不懂電腦、不懂財務。我想馬雲說的太謙虛了,作為阿里巴巴的創始人,他可以什麼都不懂,但他比誰都懂人心,特別是懂消費者的心。


瞭解人心,就是接近智慧;順應人心,就是順應規律。


04

寫在最後


2020年,裁員潮又來了。


也許這一次,你還是那個看客,那個愛打抱不平的吃瓜群眾,可是誰又能替你擔保,下一個中招的人一定不是你?


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人沒了,錢還在,可還有一種現實的悲哀是:錢沒了,人還在。


著名的文學家托爾斯泰曾經說過:“世界上只有兩種人,一種是觀望者,一種是行動者。大多數人想改變這個世界,但沒人想改變自己。”


是的,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移山之術,唯一的方法就是:山不過來,我便過去。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無法改變環境,那就改變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