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文章轉自紀實觀察

“要知道X個月前那是我最後一次上街吃東西,我絕不會只喝一杯奶茶那麼簡單。”受疫情影響,“火鍋”成了疫情過後人們最想吃的美食之一。

“舌尖”之後,美食題材幾乎成了國產紀錄片的一個最龐大分支。紀錄片行業的“美食”現象層出不窮,從最初的融合“諸子百家”,到當下深耕垂直領域的“百花齊放”,美食紀錄片彷彿一棵樹苗,現在儼然已經成為了眾多枝蔓的參天大樹。尤其在春節前後,在美食界佔據重要地位的火鍋,被紀錄片工作者看上了,短短兩個月多里,騰訊視頻、愛奇藝、BIlibili(以下稱“B站”)分別上線了一部“火鍋”題材的紀錄。

“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上個月,在新冠肺炎疫情局勢最緊張的階段,騰訊視頻上線了一部由陳曉卿監製的火鍋題材紀錄片《沸騰吧火鍋》,給眾多閒宅在家裡的人們,提供了一道誘人的文化盛宴。此前,在2019年12月的19日和20日,愛奇藝和B站分別上映了《天下一鍋》《生活如沸》兩部“火鍋”美食題材紀錄片,現已更新完畢。三部火鍋紀錄片在這個春節檔期相遇,究竟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哪一部才是最受歡迎的呢?

從結構上來看,三部“火鍋”紀錄片,呈現出三種不同的風格,可見創作者為博取受眾的青睞,做出了多大的努力。

作為綜藝大佬的騰訊視頻,彷彿骨子裡就帶有一種“俏皮”的屬性,紀錄片《沸騰吧火鍋》也不可避免地“近朱者赤”。該片採用了“三段式”的解構方式,除了片名呈現時,伴隨各地方言的“火鍋”聲音很有特色外,導演還巧妙利用動畫元素,將每集內容分為三個小節,顧名思義,每集涵蓋三個小情節,共同烘托本集主旨。

以第一集《潮汕火鍋》為例,第一小節從一個主人公故事切入,概述潮汕牛肉火鍋,第一、二節中間用“圓滾滾 跳起來”的動畫,來講述潮汕牛肉火鍋的靈魂,手打牛肉丸,第二、三節之間用“幹了這口油”的動畫,闡述了佔據牛三分之一的脂肪的具體吃法,特別之處,可能嘗過的人才知道。

除了動畫元素,《沸騰吧火鍋》,還多處運用了綜藝音效,目的也十分清楚,讓觀看火鍋變得輕鬆、有趣。“章回體”,你可能只在小說或者由它們改編的電視劇裡看過,可是這次愛奇藝也鉚足了勁,在紀錄片《天下一鍋》裡運用了“章回體”這一形式。

該片將中國火鍋分為“六大門派”,即老北京涮羊肉,潮汕牛肉火鍋,廣東打邊爐,川渝老火鍋,雲南特色火鍋,貴州酸湯魚火鍋。每集都是單獨的一回,彷彿“水滸傳”一般,將“火鍋”這樣的美食,渲染上了十足的江湖氣息,彷彿各派系火鍋之間,都在默默地相互較著勁:“我才是最正宗的火鍋”。

如果說,在火鍋界裡,《沸騰吧火鍋》是 “真人秀”,《天下一鍋》就是一部江湖“小說”,那麼《生活如沸》可能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文藝劇”。

B站推出的《生活如沸》一如過往的自己,片尾二手玫瑰樂隊的同名歌曲,這個“很B站”。此外,“鬼才文案”的烙印,更像極了那些年我們追過的《人生一串》。


“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從炎夏到初雪,從渾江到蒼山,這一年,我們跨越空間與時間的界限,有幸用兩支筆重新解讀火鍋的溫度,一支,描述平生所見、故人山河;一支,能醫自醫、治癒你我,你好,生活如沸,多謝你們的’多謝款待’,讓我們期待下個冬日,有緣再見。”有溫度的對話式文案,這或許不是對火鍋最好的闡述,但卻是對觀眾最美好的交代與約定。


火鍋,要怎樣做才能勾起食慾?

能否勾起食慾,成為考量美食紀錄片一個重要的標準。作為美食紀錄片,尤其是火鍋題材的美食紀錄片,呈現出來的乏然無味,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有點遺憾。

《沸騰吧火鍋》,由《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總導演陳曉卿擔任監製;《天下一鍋》由愛奇藝小明工作室製作;《生活如沸》由B站和大聲傳媒聯合出品,每部紀錄片都能算得上大製作,卻沒有拍出火鍋的靈魂,實在讓人感覺遺憾。為什麼丟掉了火鍋的靈魂?總結下來大致有以下三點:

第一,重人物故事,輕美食。美食紀錄片,不意味著排斥人物故事,也更不意味著用過多篇幅講述故事,凡事都有一個度,越界則會事倍功半,或者更糟。舉個例子,《天下一鍋》第2集,從開頭到第6分鐘一直在講川渝火鍋背景和主人公故事,直到第6分鐘以後才讓觀眾“吃上火鍋”,中間只穿插一些選擇食材畫面,但是到了真正吃火鍋,卻是輕描淡寫,寥寥數語,只是一堆人圍坐在火鍋周邊夾著吃而已,解說詞說不是美食,也是親情。


“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在新短視頻火爆的當下,一部紀錄片到了片長五分之一處都還抓不住觀眾的“胃口”,這個時候,還有多少人願意繼續看下去,如果有,或許也可是因為疫情閒賦在家,著實無聊。

第二,浮於表面,什麼都想包含,卻什麼都講不清楚。比如《生活如沸》每集時長25分鐘,拋去片頭片尾,剩餘時長十分有限,但是創作者卻在有限的時長裡,包含了過多內容,每集要講述3個故事,留給火鍋本身的時間就更少了。

在第4集中,從片頭結束到9分45秒,在講述眷村火鍋的時候,裡面包括了南臺灣的對於火鍋的留戀、主人公的火鍋由來、眷村的鄉愁、兩岸的關係、火鍋店遭遇颱風後老闆對員工的情誼,以及火鍋的一點配菜,上面這麼多內容,講到吃火鍋的部分不到半分鐘,其他的全部都是故事,變成了一個鄉愁片。

不僅如此,美食過程中,穿插太多食客採訪,也分散了內容的表達。這樣下來的結果,就是講得過多,觀眾什麼都記不住。
第三,鏡頭表現,過於平淡。《生活如沸》自帶B站“鬼才文案”屬性,和《人生一串》可謂差距不大,但是網評卻相差甚遠,《人生一串1》豆瓣評分9.0,而《生活如沸》的評分卻只有6.6分。


“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究其原因,還是畫面表現力太弱,也有相當一部分畫面和解說重複性高。美食紀錄片之所以容易火,是因為強烈的大特寫,搭配紀實性的音效,能夠最大限度刺激觀眾的荷爾蒙,口水不自覺在口腔中打轉。但是這三部紀錄片,在美食本身缺少視覺表達外,在特寫上就更少了。即便有特寫,也是放在了食材的挑選和摘洗層面,如果是肉類,會讓人覺得血腥。


“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相反,在涮吃的環節,這應該是火鍋最具衝擊力的部分,不僅沒有大特寫,而且吃的過程也稍微輕描淡寫,原本輔助的食客採訪倒變成了主要內容,所謂“美食是感情的彙集”,把牌打錯了。

“本末倒置”,不少網友都給出了這樣的類似評價,美食紀錄片不把美食當主角,反而當成了“配菜”,這是《生活如沸》與《人生一串》的天壤之別,也是評分低的主要原因。


“火鍋”打架,紀錄片有跑偏嗎?

作為美食類紀錄片,這三部火鍋題材在某種程度上進行了一定的創新,但是內容上卻有些捨本逐末,讓原本應該簡簡單單的“吃”貨,注入了太多複雜“人性關懷”,讓吃也背上了枷鎖。本來疫情之下,大部分人都無聊,如果有一部美食紀錄片,能夠撬動大家的食慾,那將是一種什麼景象?

只能說,三部紀錄片有驚喜,也有遺憾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