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我知道我的人生有意義,因為我是個好朋友。————柳原漢雅。

這本《渺小一生》看的很讓人難受,中間有些部分,看得手都發抖。主角裘德有著很完美的外表,光鮮的職業(律師),可他的身後是經歷種種苦難,所以他很沉默寡言。

這部關於友情、苦難的思考,最終結局是裘德在威廉和馬爾科姆因車禍去世,在威廉去世兩年後自殺。

看到裘德自殺,我竟然覺得,或許對他來說這就是種解脫。

他比起上部解讀的阿爾貝·加繆《局外人》,那個自救失敗與思想死亡,最終不去反抗走向死亡的默爾索,而《渺小一生》裡的裘德很不幸,但又很幸運。

他的不幸,源於未成年時候的傷害留下來的陰影。

今天,我們來解析一下幸運又不幸的裘德背後思考:善良的力量是最偉大的。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01、【成長中的偽裝】裘德的不幸:優越又狹小的人生,是個受傷的長不大孩子,只因源於來自過去的傷痛,基於期望上的執著又不肯放下。

《渺小一生》開篇第一章就是威廉和裘德租房子,然後是馬爾科姆和傑比陸續在第二章登場,就這樣本來要畢業各奔東西的四個人又重新聚在了一起,話題卻是討論著關於租房的話題。

對四個剛剛畢業的大學好友,就那樣被拋入了人生的社會階段。故事的場景就只架空在紐約,書中並沒有交代太多的背景交代與設定。

然而,就是這樣子單一的架空,《渺小一生》書中裡的裘德同時擁有“優越”人生與渺小人生的兩種矛盾人生,它們的關係是“隱藏關係”。

“優越”人生:這四人,就在這座光鮮亮麗的城市中摸爬滾打。三十多年,威廉從餐廳服務員變成了電影明星;傑比實現了自己天才藝術家的夢想;裘德當上了赫赫有名的辯護律師(儘管他不覺得有名)。事業上冷靜而目標明確,外表容貌俊美,成績拔尖,工作以後成為律師,足夠的經濟,這就是種成功的優越人生。

然而他“優越”人生的背後,隱藏著渺小人生的矛盾:戀愛充滿嚮往,青春活力,積極向上,這是屬於年輕人的標籤。書中的裘德和別人不太一樣,沉默寡言,對自己的身世和私事從來隻字不提。這個看似完美的背後,只因在16歲之前有過一段段堪稱慘烈的遭遇,這些往事讓他整個人從身體到心靈的支離破碎。

縱觀裘德的外在的人生充滿著矛盾,優越又狹小。

我嘗試分析了一下裘德的內在心理,類似是種內向的長不大孩子行為,(害怕、逃避、自我封閉),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條件性與自我保護】的恐懼心態:

非常小心的隱藏好真實的自己,帶著小時候的種種恐懼生活,讓他害怕失去而表現的很完美,就會禮貌的拒人千里,因為傷痛產生了【條件性】的恐懼感,害怕再次遭遇過去的不幸;然而他不敢放鬆自己,不敢和人談論往事,不敢發展親密關係,就連三個小夥伴也不瞭解他,這就是種【自我保護】反應。

簡單分析裘德的心理,再縱觀自己的樣子,才發現光鮮亮麗的裘德背後是種“成長偽裝”,我們都有這樣子的一面,成長的背後有著外人所不知道的,因為我們隱藏起來了。尤其是那些庸庸碌碌的人是這樣子的:只要一走進內心,才發現他們的心中有顆活躍的心。他們比都努力,都方向,只是局於恐懼、不懂交際而限制了自己的卓越優勢,一開口就會緊張,從而普普通通的樣子。其實,給予他們勇氣與平臺,光芒總是集中在他們身上。

縱觀偶像劇的套路,這就是個霸道總裁的模式:冷酷、多金又俊美。然而這麼完美的人設裡,有顆千穿百孔的心。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寫到這裡,我對這個“偽裝的成長”的詞語,看著很是刺眼,因為我們都是這樣子面對社會的。

曾經我看過組長被領導當眾罵過,當著200多個人面前,可想而知是多麼的難受。我看到她的淚,已經在眼眶裡,但遲遲不肯的落下,罵完之後,組長又“積極向上”動員與鼓勵員工做事。那天晚上,她找我出去喝酒了,但她始終沒有說太多,只不過酒喝得特別多。那眼淚始終還是沒有落下,第二天的她又一副動力滿滿的美好樣子。

成年的我們,哪裡有那麼多的對錯,有的是負重前行。人前的我們,總是一副很樂觀熱情的樣子;人後的我們,酸甜苦辣只有自己知道。

裘德的“偽裝的成長”,和我們有著一樣的過去回憶,但他卻有著我們所沒有的堅持努力。儘管他是有著不幸的過去,但至少成為了赫赫有名、聚會焦點的律師,只不過他不知道而已。縱觀我們呢?有超越他優秀的人不多,但不少還活得不如他。

裘德,只是更像是個“長不大的孩子”,因為過去的傷痛,帶給他的回憶已經太多了,他走不出去,又不想讓別人走進來,基於期待的執著。他的內心也渴望與期待愛或友情,但害怕失望與被知道自己的真面目離開。他選擇的自我機制保護,是種不知所措的行為,只想不被去傷害。

對此,這種長不大孩子的自我保護,大多時候,總是有外在的“成長偽裝”,內心是“恐懼與膽怯”,但並不會因此思想的死亡或行為墮落。和他們相處,只需要保持距離,保留他們的神秘感,才會讓他們覺得心理上的安全,或許在他們看來,這是種最好的保護,但卻是最需要被保護的。

裘德把自己給困住了,很是執著的不肯放下,這就是他最大的不幸:“成長偽裝”。但不幸的同時,他擁有著最大的幸運:那些不離不棄的朋友。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02、【幸運與友情】裘德的沉默與活下去的理由:並非親情卻超越親情的愛,最好的救治是接納。

小說前幾章,作者柳原漢雅先後交代馬爾科姆、傑比和威廉的過往經歷,惟獨沒了主角裘德的,這讓我有著不好的預感,恐怕背後揹負著難以承受的傷痛。

果然,《渺小一生》的後面就有開始陸陸續續揭示在三人眼裡,最為神秘的裘德身世:沒有父母,自幼被修道院和孤兒院收養,長期是被凌辱和性侵的對象。終於孤兒院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被迫通過出賣自己的身體謀生。

以至於他後來需要用一生來努力拖著殘軀前行,付出比常人辛苦千百倍的代價。看到這些,內心異常的沉重,情緒跟著他走向了悲傷,看似優秀的他,並沒有獲得真正的“精神自由”。

車爾尼雪夫斯基曾經說過:才華總是通過獨立的(精神上的)活動才能成長起來的。

那麼,獨立的“精神自由”分為:自由的身體與自在的思想。

  1. 自由的身體:不因自我情緒、身體健康度、各種阻礙等等外來元素,限制了身體的自由性。行動是最好的表達方式,只有自由,那才是最好的獨立證明。
  2. 自在的思想:原生家庭、教育或是父母的勸說與親朋好友的不解,往往我們的思想都被侷限同化在某個階段,只有自我突破與勇於承擔起未來的磨練,才能做到精神的自在。它會讓思想跟上一步臺階,未來的深度取決於思想的高度。

只有身體與思想合二為一,那麼才能做到精神真正的獨立,才能成長起來。儘管有著優越職業人生的裘德,可惜的是都沒有“自由的身體”與“自在的思想”,所幸的是在他擁有的關係裡,讓孤獨得到了治癒,那是最好的救治。

不幸的裘德有著三個不離不棄陪伴他的朋友:威廉和裘德(後來還結婚了,小說屬於同志小說)、馬爾科姆和傑比。

可憐裘德的同時,我竟很羨慕他擁有真正的友誼,寫到這裡,停筆一會,突然想起那些漸漸遠行的朋友。

曾經畢業時候的不去忘記誓言,曾經共患難,也曾經一起經歷了風雨,但隨著歲月的遞增、經濟、家庭,我們已經慢慢很少聯繫了,甚至都斷了聯繫。遠方的那些人,還好嗎?其實我也不知道,但還是祝福她們過得好。

成長總是有傷疤,那麼流不去的疤痕。但在周圍,新生的皮肉裡,還有可以繼續的因子。其中,“可以繼續的因子”,可以是朋友。

聽說有黑暗的地方就有光,那麼來自友情的愛就是裘德生命裡的一道光。裘德的醫生、朋友,養父,多年來執著的愛著他,儘管他總是逃避式的害怕,但他們始終不去放棄他。

他們的愛之光堅定的像是信仰,帶著溫度、耐心和決心,無論是怎樣的人,多麼的不可理喻,有多麼不堪的過去,又有多麼的逃避。他們的愛就是要這麼的愛著,不會否認也不離開,並想盡辦法帶裘德離開自困的黑暗。

這是多麼偉大的愛,除了來自親情的愛,這種並非親情卻超越親情的愛讓人動容。

裘德雖然有著優越的外在人生,但這個內心狹小的人,又很倔強,猶如受傷的長不大孩子,主動逃離與保持愛的距離,但實際上他的內心儘管是執著又不肯放下,還是有那麼一絲絲渴望有人懂他並接受他。

然而,他擁有了現實之中幾乎不存在的朋友,竟然能無條件的愛護他,深深的珍惜他,不求任何回報。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作者柳原漢雅或許是想在那黑暗中照射進來的光,表達那非親情卻超越親情的友情偉大,因此《渺小一生》也被不少人讚美友情。

確實是如此,在朋友們的幫助下,裘德內心的防線逐漸消解。看到這個情節的時候,是他們的無私友情給予了裘德第二次的生命重新,那是種“接納”的力量。

陌生的人與人之間,要去從內心接納對方,很難也有多寶貴。隨著社會的越來越發展,我們丟失了心與心的接納。我永遠不知道鄰居什麼樣,也不懂那些不是朋友又是朝夕相處的同事,更不懂各種反美好道德的事件發生。

但就是這樣一次次的衝擊心靈,使得我們很難去接納,但是非親情,一段真摯與無私奉獻的友情,都是建立在最先的接納上,所以我很羨慕也很珍惜那些友情。

接納的同時,就是種讓人得到痊癒的方式。“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什麼樣,我們慢慢也就無形中被同化。但內心有黑暗的我們,遇到積極向上的人時,那麼我們內心的黑暗被陽光同化,並被慢慢驅散,驅散掉那些揮之不去的陰影。

事實上,本來是美好結局的《渺小一生》,卻因為裘德在威廉和馬爾科姆因車禍去世,失去了最愛的威廉,在他去世兩年後也隨之自殺,變成了悲情小說。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03、去改變善良的對象,制約人生,善用力量。

本是美好的結局,裘德慢慢走出自己,可就是因為要好的朋友因車禍去世,更是愛人威廉(男性,同性相愛小說)的離去,讓裘德重新關閉了自己的世界,從而錯失了新生的機會,最後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我感覺很是遺憾,縱觀《渺小一生》裡的裘德是真的很渺小,他自殺的客觀原因之一,竟然是來源於“接納”。

接納與被接納的同時,往往就會產生依賴性,甚至是“為別人而活著”。顯然,裘德就是為別人而活著了,他們的去世讓他備受打擊從而失去活下去的勇氣。

生活之中總有一種人,他們是為“別人活著”。別人的言行舉止,都可以充分調動他們的情緒,左右其生活。顯然,優越又狹小的裘德就是這種人了,儘管對方是無條件的愛,失去自我獨立思維的人,猶如失去靈魂的娃娃,任人擺佈。

除了“為別人而活”,但最大的原因還是裘德本身的問題,他沒有發現善良的力量,這是股足以改變人生命運的自我潛意識力量:

“善”意、“善”待、“善”用。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①、“善”意:用過去去善意地制約人生。

作者柳原漢寫了很多裘德的苦難,賺足了觀眾的同情心,很成功制約裘德的人生。

美國約瑟夫·紐頓在《當下的力量》,道明“制約”就是種沉溺:任何沉溺上癮都源自於你無意識地拒絕去面對和經歷痛苦。每一次沉溺都始於痛苦而又止於痛苦。無論你沉溺於什麼酒精、食物、合法的或非法的藥物,或者一個人,你都是用某些東西或某人來掩蓋你的痛苦。這就是為什麼在開始的激情過後,在愛情關係中留下的是如此多的不快樂和痛苦。關係本身沒有造成痛苦和不幸。它們只是將已經在你內在的痛苦和不快樂引發出來。每一次沉溺上癮都是這樣的。每一次沉溺都會達到一個點,在這個點上,它不會再對你有效,這時,你的痛苦就會比以前更為強烈。

源於過去的苦難,沉溺痛苦的點,讓痛苦一次次的強烈,就這樣把裘德困住了,他總是有意識去面對和經歷過來帶來的痛苦,這是種制約人生。

何為制約呢?是種沉迷過去的情緒和約束現在自己的行為。儘管身邊那些人接納了裘德,短暫的救治的內心,但本身沒有造成實際性的痛苦和不幸。它們只是將已經在你內在的痛苦和不快樂引發出來。每一次沉溺上癮都是這樣的:被動引發,並非自己有意去沉溺過去帶來的痛苦,只是留下來的過去讓其無法自控。

既然是無法自控的過去,可以被動引發與制約自己的過去,那麼過去的苦難何不拿來“善”意的制約自己呢?傷痛的另一面是記憶度,深刻的記憶,是不會再去犯同樣的苦難。

比如去草叢裡,被狠狠摔了一跤,那麼下次的記憶就會制約自己的行為:路過草叢時,就會小心翼翼,這就是種充滿“善”意的行為,因為是為了自己好。

過去已經過去,它可以很大程度的去制約成長,但反過來可以通過“記憶度”去制約與端正自己的行為。尤其是記憶度越深刻,那麼疊加起來的傷痛回憶,就會產生條件性的去制約自己,如一碰到開水,腦子沒做出反應就鬆手的“條件性反應”,從而端正自己的行為。

裘德的苦難,記憶度非常深刻,造就了他的優越的職業,因為害怕被發現真實的面目。但他的狹小心理,讓他的行為走向了極端,不去接受也去逃離,因為他的靈魂不高貴,不去善待與敬畏自己。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②、“善”待:高貴的靈魂,是善待與敬畏自己。

尼采的《善惡的彼岸》書中力圖界寫“善”與“惡”,其中關於“善良”的描述,是這樣子寫道:所謂高貴的靈魂,即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苦難的人生,總能生出兩種“善”或“惡”之人,只不過兩者的順序有所差異:浪子回頭,從“惡”到“善”;墮落地獄,從“善”到“惡”。

但不管善與惡,每個人的靈魂都是高貴的,可以是倔強的維持著尊重,也有有著強烈的尊嚴感。所以,要把持高貴的靈魂,就是對自己懷有敬畏之心。

那麼,生命的苦難,是不能擊垮一個有著靈魂高貴的人。因為他們的“敬畏”:敬愛自己的行為,畏懼自己的軟弱。

  • 敬愛自己的行為:不去後悔自己充分考慮之下,做出的行為。既然做了,那就勇於承擔起責任。就算是錯了,也能在那無意的錯誤中認識自己的不足,助力成長。
  • 畏懼自己的軟弱:不去鬆懈自己,就算是失敗了,也不讓軟弱佔據身心,因為害怕軟弱帶來的是習慣性放棄,從而同化成庸庸碌碌之人。所以,每個成功人士,在失敗之時,總是率先去打敗自己的軟弱,畏懼它們帶來的後果。

但凡內心真正高貴之人,那麼他們利用自己的“善”,去很好的善待自己,也很明白生命中的苦難是塊磨練石,只有“善”待自己,才能磨練成長,而不是被苦難所打敗,關閉自己的心,保持距離。就好像裘德,執著又不肯放下過去的苦難傷痛。

《渺小一生》裡的裘德,沒有高貴的靈魂,也不曾發現“善”的力量,去“善”待自己。一個不去敬畏自己與善待自己的人,是真的很“渺小”。放棄了自己的人,那麼苦難帶給他的只是痛苦,而不是助力成長的財富。

可惜的是,不幸的他擁有最大的幸運,卻無法善用,也就無法和解生活。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③、“善”用:用最大的幸運,短暫的陪伴去渡過苦難,和解生活。

有個朋友她很“熱情好客”,她有兩個手機與微信,分為工作與生活。每到一個地方,她其中一部工作手機就加滿了微信和手機號碼,然而一旦離開,也就隨緣不再有過多的留念與糾纏不清。

她是這樣子說道:

每到一個地方,苦難總是有的,不管是過去或苦難,都是不斷在疊加,那就需要陪伴了。所以,我不斷去結交新友,他們身上的熱情與陽光,可以短暫的消除內心對苦難的黑暗面和恐懼感。

想想也是一樣的道理,苦難都是有的。那麼近距離的友情就是最好的陪伴。不論真假或是深淺的友情,它是可以帶來心靈上的陪伴。尤其是那種積極向上之人,與他們的友情也可在陪伴中消除內心深處的黑暗,這就是種“善”用。

當然了,我們所需要的最大幸運,就是善良的對待,別人才會回應相對應的陪伴,陪伴生命短暫的一刻。

距離才是陪伴最大的敵人,但距離遠了也就散了淡了。那麼近距離的“最大幸運”,就可以利用起來,相互取暖去陪伴生命中的苦難,共同美好成長。當然了,這些陪伴還是取決於自己的善良,它給予你生命中勇敢的力量:眾人的陪伴,不孤獨不害怕。

豆瓣8.5《渺小一生》:最好的救治是接納,我們就需要敬畏自己

裘德真正的渺小,是沒能運用起善良的力量,去善意地制約人生,去善待自己與善用最大的幸運。

他就那麼離開了,是解脫的,狹小心理的他,在逐漸被接納的時候,也慢慢走向了美好。可惜唯一的變數,就是離世的好友,又重重給予直達深淵的傷痛。

作為一部同志小說,愛人威廉的離開,心中唯一支撐下去的“愛情”也轟然塌下。眾多苦難,都需要獨自去面對與承擔,人,總在逆境成長。

我相信生活之中也有很多的“裘德”,他們苦苦掙扎,執著不肯放下,也希望儘快走出自己的回憶錄裡,過去也就過去了。

畢竟餘生很長,需要走的路很長,為愛的人或愛自己的人,負重前行去成長起來。

那麼渺小的我們,在渺小一生裡,同樣也能活出不一樣的不渺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