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的恐怖真相是什麼?

老汪有點困


真相有很多,有人說武陵人其實進了古人墳墓,所以為桃源裡的人就是一群鬼。最令我感興趣的是陳寅恪的考證。

《桃花源記》的結尾是怎麼寫的: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陶淵明故事講完了,突然插進來一個打醬油的劉子驥。

這種手法蒲松齡老爺子也愛用,講完了鬼故事,都愛說一句這是我隔壁二大爺家誰誰說的。

增加故事的真實性。

陶淵明這麼做的目的大概也是如此。

這個劉子驥真有其人,《晉書》上說他“好遊山澤“,是徐霞客一類的人。

陶淵明把他拉出來就是為了給自己作證,這不是我胡說的,他也知道。

其實陶淵明在自己的另一個故事裡也提到過他。

《搜神後記》裡有一個故事:

南陽劉驎之,字子驥,好遊山水。嘗採藥至衡山,深入忘反。見有一澗水,水南有二石囷,一閉一開。水深廣,不得渡。欲還,失道,遇伐薪人,問徑,僅得還家。或說囷中皆仙方、靈藥及諸雜物。驎之慾更尋索,不復知處矣。

這個劉子驥在深山裡看見兩個倉庫,但是隔著水,他過不去,也不知道里面有什麼。

只能回去了。過了幾天,再去尋找卻什麼也沒有找到。

《搜神後記》的作者就是陶淵明,這說明在陶淵明構思《桃花源記》之前已經想過類似的故事。

看來,陶淵明跟這個劉子驥很熟,從他那裡聽了許多故事。

那麼故事的真相就是一個鬼故事嗎?

不是。

還要提另一本書《西征記》作者名為戴延之。

戴是南朝宋劉裕手下的人,曾經試圖統一南北,出征北方。他在北方見到許多堅固的城堡:塢。

社會治安混亂,強盜橫行,尤其是北朝的前秦苻堅時期,統治殘暴。為了自保好多人聚集在一起,自建城池,形成一個小天地,稱為塢。

河北靈寶附近,當時有一大片桃林,據說是夸父追日渴死之後,他的柺杖所變。這地方叫皇天原,也叫桃原,皇天原附近就修建了一個檀山塢。

塢裡的百姓自給自足,很像是陶淵明筆下的桃源。

戴延之去的時候正好是春天,桃花落英繽紛是很平常的事情。

陶淵明和他以及這個出征隊伍裡的好幾個人都認識,聽說此事,觸發了他的靈感。

兩個事加起來就成了《桃花源記》。

所以桃花源記裡所提到的避秦,最初的靈感可能是苻堅的前秦,而不是嬴政的秦朝。

是因為劉子驥的緣故,將故事發生的地點改在了南方。

以上考證均是陳寅恪先生的。


錦翼


1.漁人打了半輩子魚,都沒有發現桃花源,怎麼偏偏那天就突然發現了呢?也就是說,六百年來都沒有人發現過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這漁人發現了。

2.桃花源長期沒人打理,居然“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值得思考。“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句話說明,隔絕桃花源與現實世界的山並不厚,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秦時遺民(陶淵明是東晉人)。

3.漁人為了重新找到桃花源“處處志之”,卻“遂迷,不復得路”。這是怎樣的一個漁人?

4.劉子驥想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結果再也沒人敢去尋找了。

如果我們跳出慣性思維,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就像蒲松齡寫的《聊齋》,桃花源裡的人們,民風純樸,勤勞善良,生活安定和諧,“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這樣的一個理想型社會,是永遠不會實現的。也有可能陶淵明在寫《桃花源記》時,就是想寫個這樣的“鬼故事”,來教化世人。想到這兒,突然覺得《桃花源記》不如說是《桃花源祭》更為貼切了。


子非魚2020


桃花源記其實是死人國

首先。

主人公漁夫是以捕魚為生。

為什麼熟悉水路的他會不成熟的亂走。

以至於忘記遠近?

漁夫通常都是定居生活,

所以理應對四周的水域很熟悉。

為什麼,

他會看見陌生的桃林?

第二。

他到達源頭過後。

第一眼就注意到了山的洞口。

山洞很小,

洞口極為緊窄,

到幾十步幾十米之後才開始寬闊。

而且他自己都覺得裡面很陰暗。

那他又是如何在洞外一下就注意到,

有隱約的光?

還有更可疑的是,

阡陌一詞,

有通往墳墓的小路之意。

而且竹子與桑樹最茂盛的時期,

是七月和五月。

但是,

桃花開的最盛是三月。

外界與村子的時間差不用我說了吧。

再者,

就是他們語言的漏洞,

他們與世隔絕了幾個朝代,

朝代變更衣著也應該變化,

而且,

他們與外界從未聯繫過,

為什麼他們的衣著,

與外界完全一樣?

那我們不妨大膽的設想,

他們的衣著,

是隨著進來的人變化的。

更有詭異的地方,

他出去之後沒有信守承諾,

報告了太守桃花源一事。

按理說,

他一路緊湊的做了記號,

應該萬無一失。

可他們不僅沒找到,

還迷了路。

古代不能解釋,

只好歸類於迷路。

在現代,

這種現象叫做,

鬼打牆。

最恐怖的是,

隱士劉子冀高高興興的前往,

可回來之後立馬大病,

並且死於病中。

很顯然,

他發現了些什麼。

那麼是誰要滅口呢?

毫無疑問是村子裡的人。

他們是秦朝時死於戰亂的人。

而且敵軍屠殺了整個村子。

假設這一切設想全都成立,

一村子都是鬼。






影視職員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其故事奇特、語言優美,流傳至今。但同時它也是廣大中學生們的噩夢,當你翻到課文最後,會驚喜的發現“背誦全文”四個字。我上學時為了完成這幾個字的任務整整折騰了兩三天,但是揹著揹著,突然意識到這篇文章遠遠不是老師上課所講的那麼簡單,其中的疑點可以說是細思極恐。

疑點一:武陵人迷路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

通常來講,作為一個以捕魚為業的漁民,捕魚的地點應該是相對固定的,對自己捕魚的環境也應該非常熟悉,以前經常捕魚都沒什麼異常,為什麼這次會突然迷路?

疑點二:桃花林迷案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作為一片野生桃花林,能做到“中無雜樹”簡直太難了,深度懷疑這片桃花林是人為造成的,經常有人打理。但問題來了,為什麼生活在當地、經常在此捕魚的武陵人會不知道這片人工林?以前也從未見過?

疑點三:武陵人動機

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古代鄉村自然環境應該很好,野生桃花林其實並不鮮見。而武陵人此次出來按道理說應該是捕魚的,為什麼僅僅看到一片桃林就如此好奇?都忘記了自己出行的目的?給人的感覺是刻意在尋找什麼。

疑點四:山中小口之謎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

文中看此山應該不大,上面有一小口應該會非常顯眼。古代人雖然少,但是也不乏砍柴、捕魚、耕作的農民,但為什麼從來沒有人發現這個孔洞呢?而且從內部構造來看,自然形成的概率很小,很像是人工挖掘的。那麼是誰挖掘的?目的是什麼?既然桃花源的人不想被打擾,為什麼會留有通道呢?

疑點五:季節存在矛盾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前文中講到桃花林“落英繽紛”,應該桃樹盛開的季節,大概也就是在三、四月份。而武陵人在山上能夠看到桑竹,可見此時二者已經是枝繁葉茂,儼然一片夏季的景象,這又該怎麼解釋呢?

疑點六:衣著孩童之謎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從後文得知,桃花源的人自秦時便世代在此,在信息閉塞的時代,他們的衣服為什麼會和外面的人一樣。要知道,秦漢時期的衣著和魏晉時期差別是很大的。那麼他們的衣服是哪裡來的?另外,在一個閉塞的空間裡,這麼一小群人是如何做到健康繁衍的?現代醫學表明,近親結婚的風險是很大的。

疑點七:設酒款待不合常理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魏晉時期的農村,其生活水平應該還不至於為了一個陌生人,設酒殺雞款待吧?而且是全村人出動,是不是太熱情了些?要知道,雞在中國古代也算是稀缺性家禽了,為了一個不認識的人全村殺雞款待數日,有些讓人難以理解。

疑點八:離別囑託

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然已經有人進入了桃花源,很難確保他不外洩其中的秘密,那麼為什麼裡面的人能夠放心的讓他離開?其實,如果將武陵人殺掉,神不知鬼不覺,遠比臨行囑託“不足為外人道”來的更保險。

疑點九:標記疑雲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武陵人為什麼會做標記,是為了自己再次前來,還是為了方便其他人?為什麼他失信於桃花源的人?按道理根據自己出來的路線作下的標記應該非常可靠,為什麼太守派人按標記尋找卻迷了路,是誰對標記動了手腳?

疑點十:桃花源無人問津的原因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出了這樣一件事,即使在古代也應該是一個爆炸性的新聞了,為什麼只有太守和劉子驥去尋找了,其他人再也沒有去過,是不想去還是不敢去?為什麼劉子驥尋找桃花源後不久就去世了?他真的沒找到還是找到了卻不敢說呢?

綜上,桃花源確實有很多難以解釋的地方,不少人認為其實這是陶淵明對一座墓室的描寫,從整個桃花源的佈局和種種異常來看,確實有些相像,但也只是猜測。也許,這是陶淵明對自己未來生活的想像也未可知。


三夢遊水


歡迎來到文乎問答領地,本人將用最大的熱忱和有益有用的問答來回饋你

桃花源的美在於它的神秘面紗,不為人所見,在於它是心裡的一個夢想國度。

桃花源的真相許多人都想知道,有好多學者加以考證。今天我也來談談我的看法。真相就真相不需要加上恐怖兩個字。

1桃花源與桃花潭

桃花源就是陶淵明的一個理想國,說起來有這樣一個故事:和李白的《贈汪倫》的桃花潭有一定的關係。桃花潭,原稱“千潭”,是今安徽省涇縣的一個著名景點,位於青弋江的上游。潭映岸邊桃花,江中魚兒嬉戲,水面花瓣浮動\t陶淵明到此探望棄職隱居於桃花潭西岸的柴桑令劉程之時,見一大片桃園,景緻妖嬈,如入仙境,便構思寫成《桃花源記》 ,故名之

也就是先有了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才有了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

2為老百姓構建的桃花源。

陶淵明所處的晉代自秦統一天下已六百年。陶淵明時期北蠻符堅入侵,宮廷殘酷爭位,官場昏暗,陶淵明也不是沒有參與過政治,讀書人誰不想建功立業?況且他的曾祖陶侃(就是成語“陶侃惜分陰”的那個陶侃)就曾是一個為晉王朝立有大功的政治家、軍事家。

陶淵明曾多次出入權貴的幕府,但是他所處的政治環境實在是太黑暗了。東晉王朝氣數將盡,爭權奪利,貪汙腐敗,軍閥混戰,民不聊生。陶淵明一身正氣,自然看不慣,不為五斗米折腰,辭官回鄉。其實他過的日子並不是特別的舒心。“悠然見南山”的內心深處,還有匡扶濟世的未酬

陶淵明是個文人士大夫,骨子裡是心憂國家,要踏破不平救黎民,治天下,年輕時他就曾一人仗劍遊四方。你看他的詩,“刑天舞干鏚,猛志固長在”,“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絕不只是一個東籬採菊人。所以魯迅說陶淵明除了“靜穆”之外,還有“金剛怒目”的一面。

他對官府,對這個制度已經絕望。他嚮往堯舜時那種人與人之間平等、和諧的生活;嚮往《山海經》裡的神仙世界;嚮往古代隱士的超塵絕世。從此,他就這樣一直在鄉下讀書、思考、種地。終於他在棄彭澤令回家十六年之後的五十七歲時寫成了這篇三百六十字的《桃花源記》。

《桃花源記》是他為老百姓構建的桃花源。幻想一定有神話的成分,一定有好多不現實,給人一種神秘感。

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叮囑。太守遣人隨往的“不復得路”和劉子驥的規往不果,都是著意安排的情節,明寫仙境難尋,暗寫桃源人不願“外人”重來。而陶淵明自己卻從來沒有停止過內心深處對美好的追求,在《桃花源詩》的結尾處就剖露了“願言躡輕風,高舉尋吾契”的心願。他以桃花源人為志趣相合的契友,熱切期望與之共同生活於桃花源中。

3桃花源是類似共產主義的“桃花源主義”

《桃花源記》裡這是一個自自在在的社會,一種輕輕鬆鬆的生活,人人幹著自己喜歡的工作。在這裡沒有階級,沒有欺詐,沒有剝削,沒有煩惱,沒有汙染。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這是什麼?這簡直就是共產主義。

陶淵明是在晉太元年間(376—396)說這個話的,離《共產黨宣言》(1858年)還差一千四百多年呢。只是有那麼一點點影子,我們就算它是“桃源主義”吧。但他確實是開了一條政治幻想的先河。當政治家們為怎樣治國爭論不休時,作為文學家的陶淵明卻輕輕嘆了一聲:“不如不治。”然後就提筆濡墨,描繪了一幅桃花源圖。

他又在《桃花源詩》中透露了一點消息,說“一朝敞神界”之所以“旋復還幽蔽”,乃是因為“淳薄既異源”!原來桃源民風淳厚,人間世風澆薄,惟恐“使武陵太守至焉,化為爭奪之場”(蘇軾《和桃花源詩序》),玷汙了這塊化外的淨土,即使像劉子驥那樣的人間高尚之士,也得不到一睹仙境的機緣。

4

桃花源最吸引我的地方就是那裡的人們樸實善良本真的性格。

他們對外人毫無芥蒂。想說什麼就說什麼。看了陌生人就邀請他回家做客。想知道外面的世界就隨口問對人完全相信。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為設酒殺雞作食。” 便,表明速度之快,不假思索。說明桃花源中人對突然冒出來的漁人毫不試探、毫不擔心、毫無戒心、毫無提防,絲毫沒有考慮漁人是君子還是小人,是覬覦還是好奇,他的到來會不會打破原來寧靜幸福的桃源生活;他們的頭腦中甚至從未閃現過歹念,彷彿善良就是天性。所以,“便”就是村人特別淳樸的本真反應。

“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究竟“問訊”什麼?有兩種可能:其一,依據前文“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桃花源中人就問一個問題 “你從哪裡來”;其二,依據下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可見,打開“話匣子”後,桃花源中人應該是什麼都問了。那麼,桃花源中人究竟關心“你從哪裡來”還是“什麼都問”呢?如果桃花源中人關心外面的世界,他們中一定有人會通過某種途徑窺探外面的世界,那麼就不會因“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而嘆惋了。顯然,桃花源中人不會關心外面的世界,因為不關心,所以不會什麼都問,他們只是好奇這個漁人從哪裡來,怎麼來的,來幹什麼。因此,“鹹來問訊”最合理的解釋就是問“你這外人,怎麼來我們這裡了?”這只是本能的反應。

結語:

人人心中都有桃花源。“我的世界”獨立於現實世界和理想世界之外,它比現實世界更現實,比理想世界更理想;它是一個虛擬的心靈世界,美麗清高和傲氣,裝著田園山水、詩情畫意、醉酒人生,裝著灑脫不羈、遺世獨立、浪漫瀟灑。它在腳下奔騰、流轉、前行,“揮手自茲去,蕭蕭斑馬鳴”。所以其它人永遠也找不到。


文乎


桃花源記最後一段是這麼解釋的

因為當時正值中原戰亂,一個村子的稅賦和人丁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於是漁人回家以後,向太守如實做了稟報;武陵太守即刻派兵,順著記號就找了過去。到了以後,士兵見財起心,為了掩人耳目,將整個村子屠滅殆盡,財物全被私吞,回師以後對外宣稱沒有找到記號。而劉子驥在聽說這個消息以後,一路摸到桃源村,看到的卻是一片腐屍廢墟,於是被活活嚇得大病致死。

看下時間,晉太元中,大約是公元380-390年之間,此時桓溫剛剛覆滅,桓玄還沒折騰起來。383年倒是打了一場淝水之戰,還打贏了;沿海雖有孫恩海賊,但應該影響不到武陵這地方。按講來說是東晉政權相對穩定的一段時期,軍隊應該沒這麼張狂。

武陵是個什麼地方呢?就是現在張家界這一帶。古時候是苗族、彝族的地方,秦漢以後被中原政權所知,始皇帝焚書坑儒,博士伏勝在此做藏書洞,保留了一部分秦簡,同時也是著名的避世之地。一直到衣冠南渡,才慢慢被外界開發。

而劉子驥又是個什麼人呢?很巧,歷史上真有這個人,生卒年376-396年,恰好是太元這一整個年號,更巧的是,他還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

所以這個事情可能真的是這樣,這個村子並不是漢族的村子,“避秦時亂”並非是從遙遠的中原遷徙到張家界,而是當地少數民族躲避秦國遠征嶺南的大軍。世兵制的東晉,對於漢民可能還有所顧忌,對於少數民族,尤其是沒有任何編制的少數民族就沒什麼講究了,直接屠滅之。劉子驥正是目睹了這一慘案的遺址,內心受到極大刺激,又不便對外明說,所以把這個故事講給陶淵明,自己則鬱鬱而終......


翁子涵


以我【種花喝茶】多年的經驗分析:陶淵明所著的《桃花源記》背後所傳達的真相,不是恐怖而是科幻。

近段時間,網上流傳了很多關於《桃花源記》其實是個鬼故事這樣的觀點,有很多人也分析得很透徹,引經據典。但是在我看來,《桃花源記》寫的並不是恐怖的鬼故事,而是充滿了想象力的科幻片。

陶淵明寫下《桃花源記》的背景,是因為他早年有大志向,但是東晉王朝覆滅,劉裕改國號,廢除晉恭帝。徹底破滅了他的家國情懷,但是他又無力改變這個世道,進而產生了充滿浪漫主義的科幻想法,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會有一個平行的世界,這個世界當中,大家按照他所有美好的嚮往在生活著。這是歷史的另外一種選擇,而這個世界離我們並不遠,可能中間只相隔了短短的一個山洞而已。就如同蝴蝶效應一樣,歷史充滿了偶然性,向左走的選擇,可能是陶淵明所見的家國滅亡世道腐敗,而向右走的選擇,很有可能就是如同桃園一般充滿美好。

正是因為他這樣大膽而充滿了浪漫主義的想法,才有了人們心中可以安放美好的地方:世外桃源,希望不要用恐怖故事去解析,破壞了桃源在我們心中的美好🙏🙏


種花喝茶


《桃花源記》的恐怖之處是不是隻有下面這幾點呢?

1、不守信用的武陵人

誤入“桃花源”的武陵人,發現了一片“新世界”之後,村裡人不但沒有為了躲避風險強留他,只是對他說“這裡的事不足為外人道也”。

然而,武陵人卻沒有守信,一路往出走,一路作標記,出去以後,又向郡守作了彙報,可見人性之醜陋。

2、桃花源哪裡去了?

武陵人進桃花源是一個偶然的意外。他為了把這個偶然變成必然,便一路做標記,然而等他帶人回來的時候,還是沒有找到當初的路,桃花源就這樣離奇的“失蹤”了。

桃花源外面是有“迷魂陣”還是“幻陣”呢?抑或是有一條通往平行宇宙的大門?

3、劉子驥的離奇死亡

劉子驥是《桃花源記》作者陶淵明的遠房親戚,也是當時的一位名士,他聽說有桃花源之後,便興致勃勃地去尋訪了。只可惜,一樣是一無所獲,更加離奇的是,他竟然在此之後不久便死了,死時年僅21歲。從此以後便再也沒有問桃花源路的人了。

他的死是不是跟尋訪桃花源有關呢?

4、陶淵明去過桃花榞麼?

有一種說法是陶淵明自己便是那個武陵人,所以他在文末說了一句“後遂無問津者”,也就是說從此以後再也沒有人問去桃花源的路了。

那麼,為什麼沒人問了呢?自然是後來去尋訪桃花源的人都死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陶淵明是和劉子驥一起去的桃花源,他只是假借劉子驥的死來堵住問路人的嘴。

當然,更普通的看法是,根本就沒有桃花源,桃花源只是陶淵明對世外桃源的一種嚮往。但是,這裡又存在一個問題,假如真的沒有桃花源,他又何必提“武陵”、“郡守”和“劉子驥”呢?


陶淵明的具體用意,實在是有些捉摸不透,這才造就了所謂的恐怖之處。

不過,水一白認為《桃花源記》最恐怖的一點還不僅於此

《桃花源記》真正恐怖的一點在於,當人們發現“桃花源”之後,它便不再是桃花源了。一旦一個世外桃源被人發現了,便會有越來越多的懷著不同目的的人前往,而這個所謂的世外桃源瞬間也就被外境同化了。

現在,我們隨便上網上搜索“世外桃源”都會出現各個地方的所謂的“世外桃源”。只是,當各種各樣的人都到了那裡之後,那還是世外桃源麼?

這個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本就應該是不被人發現的。

想想電影《美人魚》中美人魚們原本生存的空間,還有《歡迎來到東莫村》裡面那個與世隔絕的東莫村。假如他們不受外界干擾,那不就是所謂的“桃花源”麼?


水一白聊歷史


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看起來是描述的是與世無爭祥和美好的世外桃源,實際上很可能隱藏著讓人細思極恐的殘酷真相。


首先,漁人打了幾十年魚,對附近的水路非常熟悉,都沒有發現桃花源,怎麼偏偏那天就突然發現了呢?也就是說,從秦朝到東晉五六百年來都沒有人發現過的桃花源,那天突然就被這漁人發現了。

其次,桃花源附近荒無人煙,人跡罕至,居然“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非常可疑。“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句話說明,隔絕桃花源與現實世界的山並不遙遠,但桃花源中的人居然是五六百年前的秦朝遺民。

第三,漁人沿著桃花林到了水流的源頭之後,首先就看到了非常狹窄的洞口,進去以後,發現裡面暗無天日,幾十步之後才注意到外面有光照進來,這裡先窄再寬的結構像極了墓地的入口。文中的“阡陌”一詞也容易讓人想到墳墓之間的很多小路,陰森恐怖。

第四,按照桃花源裡的人所說,他們是秦朝人,與現實世界已經斷絕交流很久了,完全不知道西漢、新朝、東漢、三國、西晉、十六國、東晉這麼多朝代存在,為什麼穿衣打扮和當時的東晉時代一樣呢?只能解釋桃花源中的人並非真正的人類,有可能是另外一個空間的生靈而幻化成人類的形象。

第五,《桃花源記》有句話叫“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在《葬經》一書中說,門前桃桑為大凶,因為桃樹和桑樹是聚集陰氣的。古人是非常迷信這些的,所以必然不會特意去長許多桑樹和桃樹。桃花源其實是一個龐大的墓地。

第六,漁人離開桃花源時在各處做了許多記號,當他帶太守等人過來尋找桃花源的時候,卻沒有找到,“遂迷,不復得路”。到底後來究竟有沒有找到桃花源,這裡面是不是隱藏不可告人的秘密?

第七,名士劉子驥也去找桃花源,不久就病死,結果再也沒人敢去尋找了。劉子驥去世時只有20歲,到底是發現桃花源被驚嚇而死還是被殺人滅口?

另外,桃花源記的時間是晉太元中,是公元376-396年東晉孝武帝的年號,公元383年東晉與強大的前秦倒是打了一場著名的淝水之戰,東晉還以少勝多大獲全勝;東南沿海雖有孫恩起義,但應該影響不到武陵這地方。

桃花源記中的武陵究竟在哪裡呢?就是現在湖南張家界這一帶。古時候是苗族、彝族等少數民族居住的地方,秦漢以後被中原政權所知,秦始皇焚書坑儒,博士伏勝在此做藏書洞,保留了一部分秦簡,同時也是著名的避世之地。一直到東晉南渡,才慢慢被外界開發。

而劉子驥歷史上也真有這個人,生卒年376-396年,恰好與太元時期重合,更巧的是,他還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

因此桃花源記隱藏的殘酷真相有可能是這樣的,桃花源這個村子並不是漢族人居住的村子,“避秦時亂”並非是從遙遠的中原遷徙到湖南張家界一帶,而是當地少數民族躲避秦朝遠征嶺南的大軍。

當時正值天下大亂,奸臣當道,連東晉孝武帝都因為開玩笑被張貴妃謀害而無人追究,何況桃花源這樣一個富裕村子的財富是非常重要的資源。於是漁人回家以後,向太守如實做了稟報;東晉武陵太守即刻派兵,順著記號就找了過去。到了以後,東晉士兵見財起心,為了掩人耳目,將整個村子的少數民族屠滅殆盡,財物全被私吞,回師以後對外宣稱沒有找到記號。而劉子驥在聽說這個消息以後,一路摸到桃源村,看到的卻是一片腐屍廢墟,於是被活活嚇得大病致死或者被太守派人殺人滅口。

綜上所述,桃花源記不一定是鬼故事,而是劉子驥正是目睹了這一慘案的遺址,內心受到極大刺激,又不敢對外明說,所以把這個秘密講給陶淵明,自己則不明不白英年早逝,而陶淵明也不敢明說,只能用桃花源記這樣具有傳奇色彩的故事來記載這個慘絕人寰的秘密。


厚德載物49847


大家好,我是海海文化閒談,很高興能夠回答這個問題。

《桃花源記》是我們很熟悉的一篇文言文,我們曾經都在語文課上背誦過它。

這篇文章中確實存在兩個情節,讓人細思極恐。

第一,漁夫誤打誤撞進入了桃花源,這裡的人交代他,一定不要告訴外界人他們的存在。但是漁人出去之後沿路做好了標記,並在回去之後立即告訴了當地官員去尋找這個地方。

第二,官員們沿著漁夫留下的標記一路尋找過去,卻怎麼也無法找到這個村子。

以上兩個細節讓我覺得恐懼,並不是因為,這個故事帶著一絲玄幻和靈異,而是因為人心的叵測和欺騙。

漁人誤打誤撞進入桃花源之後,桃花源裡的人熱情招待了他,並反覆叮囑他不要告訴外界的人。但是他一出桃花源,卻沿途做起了標記,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承諾,或許他根本就沒有真心實意的做出那些承諾。一回到家他立馬就去報告了當地的官府官府,帶著一群人沿著他做的標記開始尋找。如果找到了桃花源的人,那些人的命運可想而知。

後來去尋找的官員並沒有找到桃花源,我認為有可能是桃花源的人並不相信漁夫所作出的承諾,他們跟隨漁夫偷偷出了桃花源,看著他沿途做的標記之後,將標記做了更改,所以後面去尋找的人自然是找不到他們的。

曾經讀到過一句話:這個世界上唯一不能直視的是太陽和人心,太陽會刺痛我們的眼睛,而人心會刺痛我們的心靈。

我認為《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主要講述的是人與人之間的欺騙和人心的叵測。這也是這篇文章最恐怖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