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問題:為什麼學了很長時間還是朗誦不出好聽的作品?

用戶8997183547178


朗誦,指清清楚楚的高聲誦讀。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鑑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對語言詞彙細緻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鑑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朗讀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範的有聲語言的的再創造過程。是一個創造性的藝術,要再重視原作的基礎上,容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運用各種技巧進行語言藝術的再加工。朗讀有助於培養閱讀理解能力,有助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朗讀訓練必須作到正確,流利,又感情這一基本要求。必須在把握作品內容,情感的基礎上,加強朗讀基本技巧訓練。

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方法,以技助讀

進行朗讀訓練時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方法技巧。小學生朗讀主要抓語調、重音、停頓、語氣幾方面。

1.語調。要讓學生知道朗讀時句子里語音高低輕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讀、說話的腔調,舉例說明語調中高低、升降、輕重、曲直的變化,如何去把握它們,朗讀時應怎麼處理。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這件事發生在一百多年前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於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孩子來說,是陌生而難以想象的.但是他們都知道寒冷和肚子餓是什麼感覺.我們就要讓學生設身處地地想象.設想自己就是那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三十的晚上,又冷又餓縮在一座房子的牆角.學生就能認識到在資本主義國家,窮人過著怎樣悲慘的生活,從而滿懷著同情朗讀,感受小女孩的不幸。然後再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開頭描寫環境的部分,應該用輕緩、低沉、傷感的語氣;朗讀出現幻象的部分,則應該用充滿希望、欣喜的語氣;而當幻想破滅,又回到殘酷現實時,又應該轉回失望、低沉、傷感的語氣。

2.重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什麼是重音,怎樣讀好重音,並能夠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找出重音。還要通過舉例示範,讓學生懂得對句子中重音的表現處理。有的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重音就是讀得大聲、快而激昂。其實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處理既要注重聲音形式,又要注重內心體驗;既要注重表層的技巧,又要注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如《再見了,親人》中小金花跺著腳說的一句話:“媽媽,這個仇我一定要報!”學生往往讀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號。其實,體驗小金花內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讀得緩慢而低沉,字字有力,聲聲有情,更富有感染力。

3.停頓。我們在平時的聽課中,經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在朗讀課文時感情非常投入,但是聽了以後卻感覺不舒服,為什麼呢?究其原因是因為學生對停頓、輕重音或語調等的安排不當造成的。技巧是朗讀的靈魂。

在指導停頓時,我特別注意了標點的停頓,詞語的停頓,情感的停頓。課文中每一個標點都對正確停頓有明確提示。一般而言,句號、問號、感嘆號>分號,冒號>逗號>頓號,而自然段之間的停頓最長。詞語的停頓在朗讀中尤為重要,如果處理不當會使朗讀效果大打折扣,如《西湖》中有這樣一句話: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有的學生這樣讀:站在/柳絲/輕拂的/西湖邊/放眼遠眺……如此讀來,一切都完全失去了美感 因此教學中指導學生如何注意詞語間的停頓至關重要。至於情感的停頓,就更需要教師的指導,再如:“了不起!你是一個真正的男子漢,一塊會說話的鋼板!你是一位軍神!”這裡連用了三個感嘆號,出於情感的需要,如果句子之間停頓稍作變化,則更能表現出沃克醫生對劉伯承的欽佩、讚歎之情!

(1)除了標點符號停頓,還有語法停頓。語法停頓是句子中間的自然停頓。它往往是為了強調、突出句子中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或補語而做的短暫停頓。學習語法有助於我們在朗讀中正確地停頓斷句,不讀破句,正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

(2)感情停頓。感情停頓不受書面標點和句子語法關係的制約,完全是根據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作的停頓處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據感情的需要決定停與不停。它的特點是聲斷而情不斷,也就是聲斷情連。

小學生有唱讀的現象,朗讀時只注意讀準字音、忽略詞與詞組之間的聯繫,忽略了句子表達的意思,會造成讀破句、讀斷句的不良的朗讀習慣。教學時,要訓練學生按詞、詞組之間的停頓法正確朗讀。


逸風堂文化


和不同的老師學習,效果不一樣,甚至會有天壤之別。

要想學好,除了自己要喜歡、用心堅持之外,有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要找到真正合適的導師。

目前,常見的教朗誦的“老師”有以下幾種情況:

1、“老師”教不了

我們都知道:藝術是有系統的知識體系的,不同的藝術也有不一樣的方法,甚至同一類藝術中不同的子類也會有特有的技巧。俗話說得好,“術業有專攻”。一個人在某一方面可能很有經驗,但是在其他方面就不一定擅長了;就像有的人唱京劇唱得非常好,如果唱黃梅戲不見得就一定也很受歡迎;有的人唱秦腔很多人喜歡聽,若是唱花鼓戲不一定也很棒……同屬於戲曲還是有很大差別的。

播音、主持、評書、朗誦、講故事、播小說、有聲讀物播講……這是不同的語言藝術類型。並不是說學過播音主持、普通話標準,就一定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作品,更不一定能在朗誦藝術方面教好學生。

朗誦並不是僅靠標準的普通話、好聽的嗓音就可以的,還需要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能真正“分析清楚、改編好、設計到位、揣摩透”作品、可以合適地運用朗誦方法、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才可能朗誦出好聽的作品。

表演相關的專業(話劇表演、影視表演、影視配音、動漫配音……)學的更多的是表演藝術方面的知識,而朗誦屬於語言藝術,表演和朗誦屬於不同的藝術類別,雖然有一些可以借鑑之處,但還是有很多特有的方法。

 

目前,所謂的“教朗誦的老師”大多是播音主持專業畢業、或是學過表演的、或是自己“玩”了多年朗誦自以為水平很高的人(之所以此處用“玩”並不是我造出來的,而是經常聽到所謂的“朗誦圈”人士說:自己“玩”了10多年朗誦、“玩”朗誦“玩”了很久……在此我借用一下,順便也提醒一下這些“玩”朗誦的人:朗誦屬於語言藝術,既然是藝術,我們就應該尊重藝術、學習藝術、研究藝術、共同努力推進藝術的發展,而不能以“玩”的心態來對待朗誦藝術。)

毫不誇張地說,目前的所謂的“教朗誦的老師”(不論是線上的還是線下的)並沒有多少真正懂朗誦的,更多的“老師”教的是播音主持、普通話、表演……方面的東西。

大家仔細想一下這些“老師”教的內容就清楚了:教的是聲母、韻母、調值、前鼻音、後鼻音、平翹舌、提打挺松、五腔共鳴、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聯合呼吸、打開口腔、咬字、發音器官、繞口令、口部操……這些普通話方面的東西,還是發聲、臺詞、形體、即興表演、自我介紹、控制情感、塑造人物角色、步態、舞臺語言技巧……這些表演方面的內容。

“玩”朗誦很多年的“老師”教的所謂的感性的“經驗”、憑感覺的東西,我就不便評價了。

 

可以想一下:這些教朗誦的“老師”到底能不能教會學生真正的朗誦藝術實用方法?

 

2、“老師”不會教

我先說三個例子:

2015年12月12日,我接受一個電視臺之邀去講座,當時有一個女學生和別的老師學了4年多的朗誦,我問她:“4年多的時間裡,老師教給你哪些朗誦方法?”這位學生說:“老師讓我要自然”。大家是不是覺得“表達要自然”、“要有感染力”、“要富有表現力”、“要抑揚頓挫”、“要有起伏”……這樣的話太空了?怎麼做到呢?

2016年3月份,我到一個電視臺去講座的時候,問一位和當地很有名的導演學了2年多的鄭**同學:“*導這2年多是怎麼教你的?有沒有教給你一些實用的方法?”她回答說:“老師讓我臉皮要厚,要敢說。”

2017年11月3日,我到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去的時候,有兩位參加第五屆夏青杯朗誦大賽的選手家長看到我、想請我給他們的孩子輔導,我說:“您兩位家長先彆著急,我問兩個孩子三個問題再說,好嗎?”我瞭解到陳**和柳**兩位同學和當地的老師學習了2年多。我就問兩位選手:“這兩年多,老師教給你們哪些方法?請你倆說出10種!”結果兩個孩子只說了2種算是最基本的方法。我接著問:“就這2種方法而言,換了不是你們老師教的作品知道該怎麼用嗎?”兩個孩子搖頭。我又問:“你們參賽的作品,知道這兩種方法如何用更好嗎?”兩個孩子又搖頭。

從這幾個例子中不難看出,學生和教他們朗誦的“老師”學了2、3年或者4、5年,連“老師教了哪些方法?這些方法是不是換了別的作品都會用?是否明白這些方法怎麼用更好?”這三個“老師最應該使學生明白的點”都說不出來,何談朗誦方法的合適運用?

 

經常聽學朗誦的人說,他們“教朗誦的老師”都是拿一些所謂的“名篇”、“美文”或者普通話60篇讓學生讀,然後說:你的發音不準、你的重音不對、你的歸音不到位、你不能那樣讀、你的毛病又犯了、你應該像我這樣、你要一遍一遍地聽……更多的是說學生普通話方面的問題、或者讓學生模仿他(她)讀,但並不告訴學生“為什麼這麼做?怎麼做更好”;學生也只能是模仿著讀,並不清楚“該用哪些朗誦方法?這些朗誦方法的本質是什麼?怎麼做到?如何做更好?運用這些朗誦方法時需要注意什麼?”

我曾經聽過一位有20多年教朗誦的經驗的“專家”給學生上課,講的是一首古詩,可是講了幾個小時,學生還是不會朗誦,就連用了哪種朗誦方法也不清楚,更不用說換了別的作品明白該怎麼朗誦了,只是按照這位“專家”的模式在讀而已。因為這位“專家”就是像上面說的那樣教學生。

 

先不說這些“老師”是不是真正懂朗誦藝術,教學也是有方法的,並不是誰都可以教好學生的。

 

我把老師分為三類:

(1)98%左右的“老師”並沒有系統的知識體系幫助學生快速打好基礎,也沒有獨創的實用方法,連“根據不同的學生不一樣的情況因材施教”也做不到,更不用說給予學生合適的啟發和引導了。這些“老師”只是拿著所謂的課件、教案讀或者背,只能稱之為教師(以教書為謀生方式的人,類似於畫匠)。

(2)1.99%左右的“老師”可能在一個方面給學生指導、在幾個點上給學生建議,不過也不能快速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也不能告訴學生獨創的方法,使學生一聽就明白、一用就會;還不能啟發學生通過思考、感悟將老師講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能力,更不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規律。這些“老師”可以稱之為老師。

(3)不到0.01%的“老師”不僅自己有系統的理論體系、有獨創的實用方法、講得通俗易懂,並且可以快速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建立良好的思維方式,也可以真正做到有針對性指導、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告訴有差別的建議而且行之有效、學生可以快速改善,還可以啟發引導學生做得更好、發現更多的規律、總結出更好的經驗;這樣的老師才可以稱為導師(真正的導師萬里挑一都挑不出來。這裡的導師並不是指大學裡的“導師”,也不是現在那些所謂的“人生導師”、“職業導師”……)。

正如《師說》中所說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老師”在誤導

(1)教的不是真正的朗誦藝術知識。因為這些“老師”在那個位置上,雖然不是真正懂朗誦藝術,但是也得教給學生點兒東西,怎麼辦呢?只好用自己會的一些東西當“朗誦藝術知識”了。或者是播音主持、普通話方面的知識(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播音式”的朗誦、“成人範兒”的朗誦誤區),或者是表演方面的內容(很容易使學生進入“表演式”的朗誦、“動作誇張式”的朗誦、“隨意加東西式”的朗誦誤區),也可能是自己多年“玩”朗誦的過程中想到的一點兒感性的東西(很容易使學生進入“拉調調式”的朗誦、“吼喊式”的朗誦誤區)。

    

(2)把不同聲音特點的、風格有別的、對作品有不一樣理解的學生教成了一個模式。

2013年,在一次全國朗誦大賽當評委時,聽到其中有幾十個選手一張口就是差不多的模式,聽了一句話就感覺像是同一位“老師”的學生。評選完之後,工作人員調出這些選手的報名資料一看,還真都是五**老師教的。

2016年,應某電視臺之邀去講座時,有翁**和盧**兩位學生的家長想請我給她們的孩子進行指導。我先請這兩位學生朗誦一下。他倆一張口就感覺到有非常重的模式,而且兩個人的模式差不多。我就問他們是不是和同一位老師學的“朗誦”,他們說是同一個老師教的。我告訴他們的家長:“他倆換別的作品進行朗誦,還會有差不多的模式”。請兩位學生換了作品再朗誦,他倆還是有同樣的模式。

 

每個人有自己對作品的感受,每個人有自己的聲音特點,每個人有自己對朗誦方法運用的理解……所以,不同的人朗誦同一篇作品應該有自己的風格、有不同的呈現方式,而不應該“模式化”。

 

(3)把學生的“朗誦”變成了一場“秀”

因為“老師”不是真正懂朗誦,所以在指導學生“朗誦”時,不是把重點放在:使學生知道怎樣選擇適合自己朗誦的作品、如何“分析、改編、設計、揣摩”作品、怎樣合適地運用朗誦方法、如何用心詮釋作品的內涵等方面,而是放在了一些形式的東西(服裝、化妝、動作、配樂……)上,以致於把學生的“朗誦”變成了表演秀、服裝秀、動作秀、配樂秀、嗓門秀……

學生做的動作很多並不符合作品,也不符合生活;至於為什麼做這些動作,學生也不明白,只是機械地做著“老師”讓做的動作而已,怎麼可能朗誦出大家喜歡聽的好作品?

至於為什麼用這個配樂?怎樣把握好與配樂的配合節奏?學生也不清楚,只是說“老師讓用的、老師說這樣做”。其實,“老師”也沒有想清楚:朗誦一定要用配樂嗎?想朗誦出好聽的作品是對作品的用心揣摩和朗誦方法的合適運用重要、還是配樂重要?這個配樂適合這個作品嗎?如何把握朗誦時人聲和配樂的配合節奏(細到秒級以下)……“老師”只是看很多朗誦大賽中選手都用配樂、他(她)自己覺得加上配樂好聽、聽很多人朗誦這個作品都用這個配樂、看到別人朗誦這個作品時用這個配樂還獲獎了……這些“老師”容易使學生進入“過於追求配樂式”的朗誦的誤區。

以致於我們聽到很多人都用同一個配樂、甚至很多作品都用同一個配樂的“為加配樂而加配樂”的情況。

 

(4)“老師”希望學生不斷地交學費

教育應該是以“育人”為目標,把培養人才放在第一位。

可是現在很多“老師”成了逐利的商人,他(她)們希望學生今年在這兒學、明年還報名、後年還交費……學生一直交學費,這些“老師”才高興呢。

我考察過上千家培訓機構,有一次,一位教朗誦10多年的“老師”非常自豪地說:“老師:這個學生跟我學了6、7年了,趕都趕不走!”。

其實,這位“老師”並不是幫學生,而是在害學生;學生損失的並不是表面上的多年學費,更多的是時間和精力(這是無價的)。

 

真正好的導師是可以1次課就能使學生有很大改變、1節課就能讓學生至少學會1種方法的,完全可以在1、2個月內教會學生系統的朗誦知識,根本就不用學習幾個月、幾年……

可能有的“老師”會說“朗誦是需要長時間練習才能提高的。”這話只能說對了一部分但不完全對。為什麼這麼說呢?

就像我們學數學,一位好的老師可以在幾分鐘內教會學生這一類題的解題思路、實用的方法,甚至可以告訴學生其中的規律是什麼,還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其中的規律。即使有的學生再做同類的其他題時可能還不熟練,但是至少會做、也能做對,只是時間有點兒長而已。學生在課下自己“用心思、用心練、用心悟”就好了,並不用再和老師學習這類題的解題方法了。

再比如學武術,如果能遇到真正的武術大師、一代宗師,可能用幾個小時的時間,武術大師傳授給弟子練功心法、武功秘笈,弟子很快就可以學會了,只要自己用心堅持練習就可以了。即使之後再也沒有見過給他秘笈的武術大師,他的武功也會進步非常快。

 

朗誦藝術的學習也是如此,好的朗誦導師完全可以在幾分鐘內教會學生一種朗誦方法,學生只要“用心思、用心練、用心悟”很快就可以提高朗誦水平,拿到任何作品都知道該怎麼用這種朗誦方法、為什麼這麼用、如何用更好……儘管可能用的時候不太熟練,但也知道該怎麼做。之後,多練習就好了,並不用再和老師學習這種方法。

系統的朗誦方法有1、2個月就可以學會了,並不需要長時間學習,更不用不斷地給“老師”交學費。

培訓是功利趨向的,做培訓的“老師”想長期賺錢,這種想法能理解但不是好方法。

 

庸師比庸醫更可怕,不僅會耽誤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難以用金錢來衡量),而且一旦學生“被誤導、養成不好的習慣、形成不好的模式”想改很難。特別是在藝術學習方面,庸師可能會影響學生的一生。

 

(5)某些“老師”對待朗誦藝術的態度不端正,動機不純。

說到要交學費,可能很多人會跳出來說:“不會啊!我和**老師學了很久了,一分學費也沒有讓我交啊!”。

的確,現在有很多“老師”在網上教“朗誦”並不收費。先不說這些“老師”是否真正懂朗誦、是不是在浪費學生們的寶貴時間。

請問參加這些“老師”免費課的學生:你是否想過這些“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真的是在做公益嗎?是為了通過免費課吸引粉絲、增加人氣?還是為了通過免費課程達到一定的知名度而讓更多的機構請他做培訓、參加演出?或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甚或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慾望……

多年來,經常聽網絡“朗誦圈”裡的“大咖”、“大牛”、“朗誦藝術家”說起圈內的亂象,一開始還真不敢相信。幾年來發生的事情讓我不想再說什麼。


語言藝術交流


朗誦提高

第一:持久練習(模仿)

第二:持久練習(多聽優秀作品)

第三:堅持/堅持/堅持

首先既然學習。就是熱愛。對於自己熱愛的東西就要堅持下去。

有豐富的感性心理。每讀一遍文章一定要了解要 表現什麼樣的情感!

分享練習口才的幾個方法:

第一:長期用腹式呼吸去朗讀

第二:每天練習1個繞口令

第三:每天聽優秀作品。(模仿學習)

第四:每週最少發佈三篇朗誦文章到某平臺。

第五:找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學習)

堅持下去。一定要堅持下去。肯定可以的。


澤澤寶貝向前衝


朗誦時多注意

1.期間時間停頓的把握,節與節之間停頓大概2~3秒比較合適,但也要根據情感表達等靈活處理。

2.朗誦詩歌時,要注意節奏鮮明,並根據作品的基本節奏採取相應的速度。該輕快的要朗誦得輕快些,該沉重的要朗誦得沉穩、稍慢些。就一首詩來說,朗誦速度也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要根據表現作品內容的需要來決定,並具有一定的變化

3.推薦讀具有押韻特性的現代韻腳詩,讀來朗朗上口,比較押韻


小咪客


原因有三:一是朗讀技巧沒掌握好。二是先天的聲音條件待改善。三是對文章的內容要有情感上的理解。


一家之言,有些事情也不能急,學一項技能不容易,只要下功夫,一定會有很大提高的。對此我有同感,我學書法好幾年了,你看現在寫還是不行。


文舍堂


在朗誦作品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體會到這個作品所處在的背景以及感情基調的定位。除了朗誦技巧要多加練習之外,還要將自身完完全全的沉浸在作品之中;感受作品所傳達的東西。然後通過自身對作品的理解,加上朗誦技巧將其直接表達出來。


歐某西路


朗誦是門語言藝術,任何語言藝術是以感情為主要依託,它不單是個技巧,更是情感的流露。所以要想朗誦出打動人心的作品,首先要沉澱生活,在對生活有真實入微的感觸時,自然感情會溢於言表……


每日沙畫


要有朗誦基本功,投入感情真情演譯達到生動傳神的效果


鄉村畫影


功夫在朗誦之外。先天條件、技術層面的東西,只能決定下限,決定上限的,是學養。


無墨居士


因為缺少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