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女們被決定的命運:八旗選秀內部的等級分化

文|劉瀛璐

八旗選秀內部也有等級分化,直接的影響就是參選秀女的不同命運。戶部主持的外八旗選秀三年一次,由戶部奏報皇帝,奉旨允准後,立即行文八旗都統衙門,由八旗的各級基層長官逐層將適齡女子花名冊呈報上來,彙總後由戶部上報皇帝,皇帝決定選閱日期。除了充實皇帝的後宮,也選出一些與皇室子孫成婚,或為親王、郡王和他們的兒子指婚。也有一年一次內務府主持的包衣三旗選秀,挑選為宮廷使用的“宮女”,一般工作到25—30歲可以出宮。一旦工作期間得到皇帝“賞識”,也有機會升為妃嬪,相比於外八旗選秀雖然說輸在起跑線上,但如果資質過人後天努力,也可以活出一番天地,比如乾隆帝皇后、嘉慶帝生母孝儀純皇后(《延禧攻略》裡的魏瓔珞),便是一路從內務府選秀入宮打怪升級上來的。但這條路充滿變數,異常艱難,搞不好就是既不能出人頭地,也不能出宮開啟新生活,最後落得“三千宮女胭脂面,幾個春來無淚痕”。

選秀方式流程在順治之後逐步完善,形成定例。各旗選送的秀女,用騾車提前送到京城,內務府對此將給予“賞銀一兩”報銷路費。秀女們抵達京城後,在入宮應選的前一天,根據滿、蒙、漢的順序“排車”,魚貫銜尾而行。日落時分發車,入夜時進入地安門,到神武門外等待宮門開啟後下車,經引導由順貞門進入。宮中的御花園、體元殿、靜怡軒等處,都曾是閱選秀女的場所。每個秀女都有名牌,上面寫著年齡、旗別、父兄官職等信息,相當於簡歷供帝后選閱,秀女身上也有小木牌寫著姓氏以供辨認。“考官”皇帝或太后一般每天只閱看兩個旗,五六人、三四人甚至一人一排都有。為了提高效率免去跪禮,看中了就“留牌子”,沒看中就“撂牌子”。一旦成為后妃候選人,還要屢屢“復看”,甚至經過“留宮住宿”進行考察。

同治三年(1864)、六年(1867)都曾舉行過選秀,六年時兩宮太后還下了懿旨,會在同治七年(1868)舉辦專為大婚服務的特別選秀。同治七年共記名了五位秀女,其中就有阿魯特氏。在經過了層層海選後,這場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的“決賽”,是含金量最高的一次。對於當選,阿魯特氏不說勝券在握,也是胸有成竹。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不妨看一看阿魯特氏漂亮的簡歷。

秀女們被決定的命運:八旗選秀內部的等級分化

清穆宗孝哲毅皇后阿魯特氏朝服像

誕育名門:蒙古正藍旗,根正苗紅,還帶著滿蒙聯姻的加分項。爺爺賽尚阿是文華殿大學士、首席軍機大臣,父親崇綺是《清史稿》所記“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唯一的狀元公;

背景強大:阿魯特氏的母親是和碩鄭親王端華的女兒,端華的嫡福晉是慈安太后的親姑姑,從譜系上看,阿魯特氏便是慈安太后姑表姐妹的女兒,論起來也要叫慈安一聲表姨;

質素優良:自幼受父親耳濡目染,多才多藝,擅長左手寫大字。“氣度端凝,不苟言笑”,《清宮詞》贊:“蕙質蘭心秀並如,花鈿回憶定情初。珣瑜顏色能傾國,負卻宮中左手書。”

條件往這一擺,也就不難理解,為何“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