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貨幣M2:中國經濟的“風向標”

廣義貨幣M2:中國經濟的“風向標”

6月12日,央行公佈了5月份宏觀經濟數據。其中,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82.14萬億元,增速降至10.3%,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相較上月15604.75億元降幅接近腰斬。社會融資規模的大幅下降與國家嚴控委託貸款、信託貸款以及企業債券融資相關。

廣義貨幣M2:中國經濟的“風向標”

對於社會融資規模存量與增量的銳減原因,相關財經人士對此已經進行深入分析。個人以為,判斷中國經濟未來走勢只盯著社會融資規模意義不大,更應該盯著廣義貨幣M2的變化,因為廣義貨幣M2的增速快慢,往往代表著一國經濟發展走向的“風向標”。5月份廣義貨幣M2餘額174.31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已經連續13個月控制在10%以下。

廣義貨幣M2:中國經濟的“風向標”

廣義貨幣M2與資產價格走勢整體趨同

我們將經濟體系中的貨幣分為三個層面:MO(流通中的現金)、M1(狹義貨幣:流通中的現金+機構活期存款)、M2(M1+企業定期存款與居民儲蓄存款),準貨幣(M2-M1)代表企業的定期存款與居民的儲蓄存款。通常來說,M1主要衡量經濟體系中最終商品的買賣活動,M2主要衡量經濟體系中投資市場與資本市場的買賣活動。M1增速過快,可能出現通貨膨脹,M2增速過快,資產價格可能上漲,甚至出現資產泡沫。當然,M1與M2之間並非一一對應關係,兩者經常出現“剪刀差”。

關於廣義貨幣M2與資產價格走勢之間的關係,可以根據最基本的貨幣數量論來理解。兩者聯繫起來的基本公式為:廣義貨幣(M2)增長率=GDP增長率+CPI增長率+資產價格增長率,也就是說,資產價格增長率=廣義貨幣M2增長率-GDP增長率-CPI增長率。

由以上公式可得知,廣義貨幣M2的快速增長,一定會導致資產價格的快速上漲,這是一個非常肯定的大趨勢。但是,上述會計恆等式只是一種基本的經驗法則,實際情況往往會出現偏差,也就是說,這種說法並不一定準確。就拿中國資本市場來說,由於最近那麼多年的貨幣超發,造成資產價格飛漲,但並非資產價格的普漲。就拿股票市場來說,2007年上證指數達到6124點,時至今日上證指數仍在3000點一線徘徊,股票價格不僅沒有上漲,反而下跌了;而房地產價格卻出現暴漲,有些城市房價甚至上漲10倍以上。

廣義貨幣M2與經濟週期保持一致性

廣義貨幣M2持續超發與經濟週期性波動相關性很強。廣義貨幣M2發行量的快速增長會導致資產價格暴漲,資產價格暴漲所營造的財富效應會導致經濟整體“脫實向虛”,越來越多的人熱衷於金融資產投資,這就進一步擴大了金融資產的泡沫。金融資產收益大大超過實體經濟收益,最終造成實體經濟相對萎縮,製造業無利可圖,普通勞動者收入增長難以為繼,經濟週期產生波動。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當經濟過熱或者過冷的時候,央行就會下調或者上調市場上的利率水平,增加或者減少市場上流動的資金。央行調節資金供給的方法很多,有諸如MLF、SLF、PSL、調節銀行準備金率與存貸款利率等手段均可以達到目的。但是,我們要明白一個道理,“大河有水小河滿、大河無水小河干”,央行調節水流方向與速度的大前提是有水可放,也就是貨幣發行量的大小。

你可以把貨幣發行量想象為水,水量多,農作物就能夠得到更好地灌溉,然後豐收的概率就大。就拿最近1年的金融數據來看,你會發現,M2的數據比較低,也就是央行最近貨幣發行量特別少,那就意味著市場上的水少,可能發生旱災,所以,2018年下半年經濟的下行是大概率事件。

廣義貨幣M2:中國經濟的“風向標”

當然,判斷中國經濟走勢的這套邏輯看似很簡單,其實複雜,要想真正做好宏觀預測,需要大量的數據整合,並且在一個整體框架下進行均衡分析,並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利用M2來判斷中國經濟發展現狀只不過提供一個“風向標”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