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教孩子做飯?

我們大人做一頓家常晚飯,半個小時左右就做好了,但是教孩子做飯,從買菜到開飯,至少需要2個小時。但這個時間花得值,這是教一時、管一生的教育。

首先,可以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鍛鍊孩子的交際能力和協作能力,增強孩子的自信。比如在超市買菜的時候,孩子得與陌生人——店員溝通,兩三個孩子一起做飯的時候,彼此之間就會有協作關係產生。在於別人的交流和碰撞當中,孩子的自信心就增強了。有的孩子特別自豪,在買菜的時候就和店員聊起來了:“今天晚上我要自己做飯,所以我來買菜。”摘菜、洗菜、切菜等等都需要動手,儘量多讓孩子去做,孩子不能完全承擔的事,也讓孩子儘可能地參與,孩子的動手能力就得到了鍛鍊。

其次,培養孩子的獨立生存能力。尤其是城市裡的孩子,他們的生活環境優越了,但是孩子的生存能力卻差了很多。有一次和孩子們講珍惜糧食,講到大米的生長過程,我問孩子們:“大米是怎麼來的?”有個孩子很大聲很篤定地說:“我知道!在超市裡買的。”“超市裡的米又是怎麼來的呢?”“從倉庫裡搬出來的。”“倉庫裡的米又是怎麼來的呢?”“卡車裝來的。”好像孩子的回答沒毛病,背後的問題是孩子的生存能力太弱了。我們現在很多孩子如果不給他錢,或者找不到超市,他會怎麼生存?誠然,今天的社會,我們的孩子回到茹毛飲血的機會微乎其微,或者乘飛機的時候,掉到一個荒島上去的機會也是微乎其微,但任何一個人都需要獨立的生存能力,這體現的是一個人的意志。通過教孩子做飯,可以提高孩子的生存能力,至少至少能夠增強孩子的生存自信,肚子餓的時候,他會很自信地說:“我會做飯。”孩子吃上了自己炒的菜,飯量也打開了。

再者,現在的孩子被照顧得太好了,常常會丟三落四的,通過教孩子做飯,讓孩子能夠眼裡有活兒,看到筆掉了,順手就撿起來;書沒收好,順手就收好了,這就是眼裡有活兒。而不是等到放學的時候,已經歸心似箭了,或者家長還趕著去做別的時候,孩子一受催促,完全能想不起還有什麼東西沒有收好了。通過教孩子做飯,學會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這叫做事有條理,打火之前,腦子裡就要想好先炒什麼,後炒什麼。炒菜的時候先放什麼後放什麼。這就是培養孩子統籌安排的能力。古人講:“謀定而後動。”通過做飯就可以培養起來。細心、做事有條理、善謀劃等等這些優秀的品質,通過教孩子做飯就可以培養起來,通過一個什麼培訓班、什麼課程未必能夠達到很好的效果。

最後,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好幾個孩子人生的第一道菜,第一次做飯是在書院學的。通過教孩子們做飯,孩子們也瞭解到,老師除了在課堂上嚴厲的一面,在生活中也有隨和的一面。一邊教孩子做飯,一邊和孩子隨意地聊天,孩子的心裡話就自然而然地會說出來,孩子也可以瞭解到老師為什麼在課堂上要嚴厲,嚴厲的目的是什麼。教育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是也不能缺了溫情。

我們常常陷入一個誤區,以為不讓孩子做任何的家務,就是對孩子的疼愛,殊不知孩子在小的時候,其實特想參與到家庭服務當中,如果每樣養成習慣,長大之後就不願意參與了,於是就被指責成“懶”。還有一個誤區就是隻讓孩子讀書,覺得做家務是可有可無的,但是發現孩子的成績並不拔尖,有的時候並不是孩子不夠努力,也不是方法不對,而是孩子的內心出了問題:性情也不穩定,情緒忽喜忽悲,做事毛手毛腳,懶散,沒有感恩心……要培養這些品質,不妨從做家務入手,教孩子做家務,不妨從教孩子做一頓飯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