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3)

進入七十年代,由於國民經濟的復甦,加上西南大“三線”建設的上馬,大批“三線”企業遷入四川腹地。以省建六公司、省建安裝公司、省建機施為主力的施工力量,大量招工擴充隊伍,分別開赴綿竹漢旺、綿陽、安縣、江油、彭縣、灌縣、自貢、雅安等地,承建從哈爾濱內遷的“三線”建設項目——東方汽輪機廠、東方電工機械廠、東方絕緣材料廠、東方鍋爐廠,從南京遷到都江堰的國營寧江機床廠,從甘肅張掖遷入江油境內整合多家中、小鋼鐵廠合併組建的長城特殊鋼廠,從河南洛陽、北京等地遷來綿陽地區組建的中國空氣動力研究院、三機部322研究所、8635研究所、624(航天航空燃氣渦輪)研究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等高、精、尖端重點工程大項目。以西南四公司、省建八、九、十公司、重慶建工為主力的施工力量,分別在重慶、達縣、萬縣、涪陵等地,承建從上海、漢陽、六合溝、大冶等地遷入合併組建的重慶鋼鐵公司、重慶特殊鋼廠,從鄭州遷北碚的重慶空氣壓縮機廠,從上海、北京、沿海省份遷重慶巴縣、壁山、北碚、江北等地組建的四川儀表總廠、重慶天原化工廠,從南京、上海、吉林遷來興建的四川染料廠,從法國引進技術設備建設的重型軍用汽車和牽引的專業生產企業——四川汽車製造廠等。以西南五、六、七公司、省建一、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公司等為主力的施工力量,承建了成都、自貢、宜賓、瀘州、南充、內江、樂山、眉山、達縣、萬縣、巴中、涪陵等地一大批從東北、沿海及邊疆等戰略要地內遷的“三線”企業。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3)

▲三線建設時期,根據中央“進山、分散、隱蔽、打洞”的建設方針,大多軍工工廠都建設在山洞深處

獻了青春獻子孫 獻了子孫獻終身

在國家“三線”建設的日子裡,華西集團前身10多萬建設大軍,就雲集於川西北、川南、川東的崇山峻嶺之中,岷江、嘉陵江、金沙江等深澗峽谷之中,涪江、大渡河乃至滾滾湍急的長江之畔,展開“三通一平”(路通、電通、水通、平整場地)等工序與建廠施工。此期間,廣大建設者克服種種困難,沒有住房,自己搭建“乾打壘”簡易磚石房,甚至帳棚、草蓆棚、油氈棚綜合兼之;吃水下河溝,用電小柴油機發,照明輔以小蠟燭、煤油燈。勘察測量設計人員,一頂草帽一壺水,走遍山山水水,在草蓆、油氈棚裡,床鋪上出設計施工圖,編寫施工方案;職工們長年工作在深山老林,因保密似與世隔絕,工地艱苦,工作辛苦,單身痛苦,生活清苦,仍毫無怨言地積極踴躍獻身於國防“三線”建設;“披星戴月抓緊幹,默默無聞作奉獻;獻了青春獻子孫,獻了子孫獻終身”。這就是當年大山深處國防“三線”建設工地生活的真實寫照,說到底,也是華西建設者們忠於職守、殫精竭慮、報效國家的一種“時代精神”的產物。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3)

▲三線建設時期——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下,工匠們開拔大山區人拉肩扛‘艱苦創業

華西建設者牽手“三線”建設功不可沒

經過10多年的“三線”建設,華西集團前身廣大建設者在四川各地,特別是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嶺之中,初步建成了國防科技工業門類比較齊全,人才、知識、技術密集,能夠研製與生產的多座重要基地;除完成一大批常規兵器工業項目外,建成了適應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研究與發展中心;建成了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建成了一批核工業項目、國防科技項目和試驗基地;在船舶工業方面,已經具備生產中、小型潛艇和快艇的能力。華西集團前身的廣大職工,在這樣迅猛增長的大規模“三線”建設面前,經受了考驗和鍛鍊。集團勘察設計、建築安裝部門,作為“三線”建設的排頭兵,完成了各個不同類型、不同結構和不同要求的工程項目,為建設我國戰略後方基地,取得了顯著成績和累累碩果,作出了積極努力和卓越貢獻,建立了赫赫戰功。

經過10多年的“三線”建設,包括華西集團前身廣大建設者的艱苦努力,促進了四川工業生產能力增長速度加快,華西建設者牽手“三線”建設功不可沒。

1965-1979年,四川的鐵礦石開採能力由40萬噸增長到271. 69萬噸;鍊鋼能力由59.65萬噸增長到289.7萬噸;鋼材生產能力由92.48萬噸增長到251. 85萬噸;發電裝機容量由83.47萬千瓦增長到379.32萬千瓦;水泥生產能力由117.02萬噸增長到556.88萬噸。確保了一大批重要工業企業竣工投產,包括德陽二重、東電、東汽、自貢東鍋、峨嵋水泥、西南鋁加工、汽車製造、長勝機器、攀鋼一期等的建成以及四川盆地天然氣的分批逐級開發與建設。

大國工匠與“三線建設”連載(3)

▲三線建設時期——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三線”的時代號召下,各路建設大軍開拔大山區艱苦施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