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女中華情|「腳印」里讀懂「大國」的紅色紋路

儿女中华情|“脚印”里读懂“大国”的红色纹路

文 王民主

王民主檔案

王民主,江西鄱陽人,江西省作協會員、撫州市作協理事、撫州市東鄉區作協秘書長。

近期由於工作繁忙,加之手頭在致力一部長篇小說的創作,我很少關注有關征稿信息。但前不久對同學微信群不經意地一掃,眼神竟不自覺地定格在一則主題為“‘落’榜生的人生考試”徵文啟事上,原來是幾經輾轉有人發在群內的。

又到升學季。其實這麼些年以來,每到這個季節,深藏在我心裡的“落榜”情結,總會時不時地給我的陰鬱情愫來那麼一兩下。而同學群的徵文啟事,就那麼毫無徵兆地激起了我對那段經歷的走筆情懷。

當我完完整整地記述那段經歷,且不假思索地將之發送到徵文啟事裡的郵箱之後,回頭卻發現,人家的徵文要求指的是“高考”。而我這段“中考”經歷怎可能夾雜其中呢?更何況所投遞的還是“高大上”的團中央人物期刊《中華兒女》!

但意想不到的是,一週後,我居然接到該刊餘瑋老師要求更換圖片的電話。說實話,當時的心情只能用“感激萬分”來形容。餘老師就我的正文作了簡短說明:同為“落”榜生,你對落榜經歷走心而細膩的描寫,值得我們採用!這樣暖心的話語出自這樣一個大雜誌的大編輯之口,我真的就直接融化了。

不久後的今天,我收到了餘老師從遙遠的北京寄來一大摞今年新出版的《中華兒女》。我如飢似渴地翻閱著這些有溫度的雜誌,心緒竟在不知不覺中回到了風華正茂的學生時代:對我們這群在文風鼎盛時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長大的孩子來說,雜誌就是勝過口糧的精神營養!那時候,我們幾乎每天都在傳閱各類雜誌、詩集,每天都如我今天這樣,在飢渴中牛飲文字給予我們的能量。其中,也偶爾有過數本《中華兒女》。只不過,那時候感覺《中華兒女》裡的人物對於一群不諳世事的孩子來說,太過高大,太過遙遠。

然而,當今天我仔細閱讀內中華章,不禁為當年的幼稚而汗顏。今天的《中華兒女》無不可為我們廣大的中華兒女學習和發揮的園地,那一個個挺立在文字裡的人物可謂大小一體,雅俗共榮。他們有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為廣大受眾所提供的,都是滿滿的“正能量”!

儿女中华情|“脚印”里读懂“大国”的红色纹路

講好中華故事,傳播兒女聲音(江書學/書)

或許是有感於餘老師對我文章的包容,又或許是他文字本身的魔力,我似乎對他的文字異常敏感,他採寫的每一篇人物稿件所再現的事蹟的動情之處都能輕易觸動我的淚點。尤其是用心讀完他個人的“大國腳印”專版後,我禁不住一個人靜默良久。

記得兒子讀高二那年,在一次旅行途中,我不經意聽到他與同學的一番長論後,禁不住插嘴:“你們整天坐在教室,何來這麼寬泛的知識面?彷彿古今中外、天上地下無所不曉一樣!”兒子頓了頓回說:“功課之餘,我們也看新聞,同學間也討論各類話題啊。哪像你們,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追劇!”

兒子說得很隨意,卻把我這個“聽者”弄得無地自容。當時的感覺就好似我與兒子的輩分調了個個。但看完餘瑋老師的那一組“大國腳印”文章,這才明白,自己知曉的天地是多麼狹小,尤其對中國這塊滿含深情的紅土地,親臨感受是多麼有限。

我常常對人說,作為一個擺弄文字的作者,我是不夠格的。因為從小到大,我的生活經歷幾乎可以忽略為“沒有經歷”。自小由於家庭條件不好,不管在學校,還是工作以後,都是學習、工作和家庭的三點一線。缺乏生活的人生是空白的,缺乏生活的文字也是被侷限的。所幸,我趕上了智能手機時代,無所不能的互聯網讓我開闊了眼界,也開啟了我的心智。

10年前,一個多年未聯繫的同學來電話,說你在校時也算個憤青,面對現時代,是不是心中還有很多要說的話,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幾經問答之後,我斷定他或許就是所謂的“國際主義者”。後來在微信裡,我們經常因一些不同的觀點而辯論。有時候,激辯過後,我不禁自問,作為享受新中國解放繼而開放成果後的國人,我們應該怎樣面對這個時代之問。雖然說“國難當頭,匹夫有責”,但生在和平年代的平民,我們不該為國家負有一份責任與擔當嗎?

“一條小船誕生了一個偉大的政黨,一條小船承載了一個偉大的夢想,一條小船開闢了一條走向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小學課本里,我們就學到嘉興南湖一隻神秘的遊船上,一群熱血志士在此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然而,今天若不是看到“大國腳印”裡對那些細節的真實記述,我差點沒聯想起,拯救中國的紅色腳印就是從那條紅船始發,就是在那樣險象環生的條件下走遠的!

“從那天起,這隻紅船便載著一個亙古未有的歷史使命從南湖起航,在風雨飄搖中,在濃霧陰霾裡航行,積極探尋並開闢著一條讓窮苦大眾翻身當家,讓中華民族復興,讓五千年古國重新煥發青春活力的嶄新航線。”這難道不是值得我們刻進生命的記憶嗎?作為中國人,作為華夏炎黃子孫,記住這條紅船,記住在紅船上開會繼而拼卻性命為之奮鬥的人們,記住“紅船精神”,便是不忘初心,牢記了今天的使命!

隨著日寇鐵蹄踏上中華大地,大批學子紛紛走出“象牙塔”,尋找愛國救亡之路。駐紮在延安、主張抗日救國的中國共產黨對廣大知識青年形成了強大的吸引力,延安成為愛國青年心中的“聖城”。 在軍事化的革命隊伍裡,一聲“同志”的熱切稱呼,讓她們無不感到歡欣鼓舞、意氣風發,自覺已經進入了一個鬥志昂揚的新世界。

儿女中华情|“脚印”里读懂“大国”的红色纹路儿女中华情|“脚印”里读懂“大国”的红色纹路

中華兒女(魏彪/治印)

自“大國腳印”的相關文章裡,我讀到了延安的紅色腳印。毛澤東一聲“放手吸收青年來延安學習”的號召,讓成千上萬的知識分子向著延安魚貫而入。延安張開寬闊的胸懷,緊緊擁抱了這些滿腔熱情的理想追求者。短短几年,延安抗大的青年學生就從幾百增添到十萬以上。這些青年,不單從敵佔區、國統區經歷千難萬險而來,還有從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及南美洲、北美洲來的愛國華僑青年。毛澤東對他們說:“你們都是不遠千里而來延安的,目的當然不是‘升官發財’,而是抗日救國,即是說,你們是準備犧牲而來的……你們這種熱心、積極性和犧牲精神,是最純潔偉大了!”

看到這裡,我已禁不住心潮澎湃,心下竟有種“生不逢時”之慨。出生在那樣的年月,面對那支為民族大義而群起的隊伍,只有“為有犧牲多壯志!”的死而赴生的準備,方能表盡心中的無限激盪!

歷史選擇了延安,延安鑄就了輝煌。今天的延安,已不只是一個地名,“是一個共和國走來的地方,是一個人和一群人夢想開始的地方,更是一塊生長精神的紅土地”!

“百年前,這裡人煙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產和經濟都十分繁榮。到了清朝中期,統治者挑起漢回民族糾紛,導致彼此互相殘殺,使這裡變成荊棘遍野、人跡稀少、野獸出沒的荒涼之地。”以上就是1941年前的南泥灣。1941年3月,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展了著名的大生產運動。

透過餘老師的相關文字, 我讀到了在毛澤東、朱德、王震等親自領導下所發起的那場聲勢浩大的農事開發南泥灣的軍民屯墾運動之真實歷史細節。被稱爛泥灣的南泥灣,在三五九旅旅長王震“人定勝天”的精神鼓舞下。遵照毛主席“一把钁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指示,開始了“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的墾荒屯田,並創造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南泥灣精神”。

一雙雙緊握鋼槍的手,又拿起了鋤頭鐮刀,這是另一個戰場。戰士們披荊斬棘,風餐露宿,以絲毫不亞於前線戰士浴血奮戰的精神,開荒種糧,燒炭熬鹽,養豬牧羊,織布紡紗。我讀到了紅歌《南泥灣》背後真切的事與史。

共和國的歷史,是一部厚重的血淚史,神州大地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革命先烈鮮紅的血液。今天的我們在融入新時代快速發展的潮流中,往往顧不及對深刻歷史的駐足與回望。踏著“大國腳印”對革命根據地回訪的這一路,我的心靈得到了一次大滌盪!

然而,即使在革命已然成功的今天,前路也仍有更多不可預測的“戰爭”靜候著我們“同志仍需努力”。跟隨“大國腳印”我們又踏上了建國後的新徵程……

被世人稱為“人工天河”“中國的水長城”“世界第八大奇蹟”的紅旗渠從工程的規劃、設計、建設、推進,直到工程的完成,河南林縣人民的雙手創造了讓太行山低頭、讓亙古的旱災為之折腰的偉大壯舉。從餘老師有關紅旗渠的尋訪文字裡,我讀到一組組數據:用時10年,削平山頭1250個,架設渡槽152座,鑿通隧道211個,挖砌土石1515.82萬方,重傷256人,犧牲81人……這是林縣人民用人身肉體鍛寫的,讓世人為之瞠目的大數據!

林縣人民創造的大數據是勝利的數據,是幸福的數據。然而,時隔38年,汶川大地震後,卻出現了一組慘絕人寰、舉國悲慟的大數據!

“地震震級8.0,波及大半個中國乃至亞洲多個國家和地區,嚴重破壞地區超過10萬平方千米——其中,極重災區共10個縣(市),較重災區共41個縣(市),一般災區共186個縣(市)。共造成69227人死亡、374644人受傷、17923人失蹤。”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力最大的地震,也是繼唐山大地震後傷亡最嚴重的一次地震。所幸10年後的今天,又是新時代的軍民並肩作戰,現在的汶川已是“故城新生,山清水秀、好一片生機盎然”了!

“大國腳印”專欄裡,每篇文章通過對一個個紅址的踏訪與歷史細節的嚴謹考證,有選擇性地重點記述共和國的一個個歷史事件,再現了中華兒女或刻骨銘心或為之振奮的集體記憶,展示了大國崛起的腳印與民族復興的步伐。通過紅色地名這一特別的角度再現一個大國堅韌而頑強的腳步。這個專欄視角特別,主題鮮明,另闢蹊徑,給讀者以鮮明的選題創新感受。

作者實地尋訪這些重要地標性地域,尋找與中國歷史相關的知情人或見證人,調取大量一手文獻進行考證,還原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奇蹟背後鮮為人知的細節。寫作中,餘老師將筆墨突出這個地方與中國重大歷史相關的人與事,讓讀者彷彿再一次側耳聆聽到,新中國一路走來的鏗鏘步伐。

“大國腳印”篇章中語言文字鮮活,版面莊重、大方,相關圖片位置相對固定,並特別約請了著名的舊體詩家就地名與相對應的歷史創作了文學性強而朗朗上口的七律,還邀請著名書法家按固定書體書寫這些原創七律刊在固定的位置,更顯圖文並茂。後來,我才瞭解餘老師本人也是中國作協會員、紅色作家,長期關注黨史與國史,他的多棲身份為“大國腳印”的定位與採寫奠定基石。

感謝《中華兒女》讓我對歷史題材的重新關注有熱度。我注意到,“大國腳印”專欄選題上突破定式思維,內容上與中國黨史、國史、軍史契合度高,史實上求真,寫作上追求表達豐富鮮活,版式上搶眼有特點,這專欄亮點多多,值得廣大讀者乃至史學界關注與借鑑。

紅色是我們偉大祖國鮮活而厚重的底色,細數 “大國腳印”的每一處紋路,心中都將留下一道深刻的印記。我期待,更多的“大國腳印”讓我們更多的重拾和認知那些不容忘卻的歷史。“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面對豐富多彩、複雜多變的新時代,前路仍有很多“高地”,等待我們循著“大國腳印”去追蹤,去感悟……

儿女中华情|“脚印”里读懂“大国”的红色纹路
儿女中华情|“脚印”里读懂“大国”的红色纹路

中華兒女

家國天下,民族脊樑

長按二維碼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