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3)

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国民经济的复苏,加上西南大“三线”建设的上马,大批“三线”企业迁入四川腹地。以省建六公司、省建安装公司、省建机施为主力的施工力量,大量招工扩充队伍,分别开赴绵竹汉旺、绵阳、安县、江油、彭县、灌县、自贡、雅安等地,承建从哈尔滨内迁的“三线”建设项目——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工机械厂、东方绝缘材料厂、东方锅炉厂,从南京迁到都江堰的国营宁江机床厂,从甘肃张掖迁入江油境内整合多家中、小钢铁厂合并组建的长城特殊钢厂,从河南洛阳、北京等地迁来绵阳地区组建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院、三机部322研究所、8635研究所、624(航天航空燃气涡轮)研究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九院)等高、精、尖端重点工程大项目。以西南四公司、省建八、九、十公司、重庆建工为主力的施工力量,分别在重庆、达县、万县、涪陵等地,承建从上海、汉阳、六合沟、大冶等地迁入合并组建的重庆钢铁公司、重庆特殊钢厂,从郑州迁北碚的重庆空气压缩机厂,从上海、北京、沿海省份迁重庆巴县、壁山、北碚、江北等地组建的四川仪表总厂、重庆天原化工厂,从南京、上海、吉林迁来兴建的四川染料厂,从法国引进技术设备建设的重型军用汽车和牵引的专业生产企业——四川汽车制造厂等。以西南五、六、七公司、省建一、三、四、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公司等为主力的施工力量,承建了成都、自贡、宜宾、泸州、南充、内江、乐山、眉山、达县、万县、巴中、涪陵等地一大批从东北、沿海及边疆等战略要地内迁的“三线”企业。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3)

▲三线建设时期,根据中央“进山、分散、隐蔽、打洞”的建设方针,大多军工工厂都建设在山洞深处

献了青春献子孙 献了子孙献终身

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日子里,华西集团前身10多万建设大军,就云集于川西北、川南、川东的崇山峻岭之中,岷江、嘉陵江、金沙江等深涧峡谷之中,涪江、大渡河乃至滚滚湍急的长江之畔,展开“三通一平”(路通、电通、水通、平整场地)等工序与建厂施工。此期间,广大建设者克服种种困难,没有住房,自己搭建“干打垒”简易砖石房,甚至帐棚、草席棚、油毡棚综合兼之;吃水下河沟,用电小柴油机发,照明辅以小蜡烛、煤油灯。勘察测量设计人员,一顶草帽一壶水,走遍山山水水,在草席、油毡棚里,床铺上出设计施工图,编写施工方案;职工们长年工作在深山老林,因保密似与世隔绝,工地艰苦,工作辛苦,单身痛苦,生活清苦,仍毫无怨言地积极踊跃献身于国防“三线”建设;“披星戴月抓紧干,默默无闻作奉献;献了青春献子孙,献了子孙献终身”。这就是当年大山深处国防“三线”建设工地生活的真实写照,说到底,也是华西建设者们忠于职守、殚精竭虑、报效国家的一种“时代精神”的产物。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3)

▲三线建设时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工匠们开拔大山区人拉肩扛‘艰苦创业

华西建设者牵手“三线”建设功不可没

经过10多年的“三线”建设,华西集团前身广大建设者在四川各地,特别是在川西北的崇山峻岭之中,初步建成了国防科技工业门类比较齐全,人才、知识、技术密集,能够研制与生产的多座重要基地;除完成一大批常规兵器工业项目外,建成了适应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研究与发展中心;建成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建成了一批核工业项目、国防科技项目和试验基地;在船舶工业方面,已经具备生产中、小型潜艇和快艇的能力。华西集团前身的广大职工,在这样迅猛增长的大规模“三线”建设面前,经受了考验和锻炼。集团勘察设计、建筑安装部门,作为“三线”建设的排头兵,完成了各个不同类型、不同结构和不同要求的工程项目,为建设我国战略后方基地,取得了显著成绩和累累硕果,作出了积极努力和卓越贡献,建立了赫赫战功。

经过10多年的“三线”建设,包括华西集团前身广大建设者的艰苦努力,促进了四川工业生产能力增长速度加快,华西建设者牵手“三线”建设功不可没。

1965-1979年,四川的铁矿石开采能力由40万吨增长到271. 69万吨;炼钢能力由59.65万吨增长到289.7万吨;钢材生产能力由92.48万吨增长到251. 85万吨;发电装机容量由83.47万千瓦增长到379.32万千瓦;水泥生产能力由117.02万吨增长到556.88万吨。确保了一大批重要工业企业竣工投产,包括德阳二重、东电、东汽、自贡东锅、峨嵋水泥、西南铝加工、汽车制造、长胜机器、攀钢一期等的建成以及四川盆地天然气的分批逐级开发与建设。

大国工匠与“三线建设”连载(3)

▲三线建设时期——在“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时代号召下,各路建设大军开拔大山区艰苦施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