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華佗醫術


《三國志》:華佗醫術

陳壽(公元233年~297年),字承祚,安漢(今四川省南充市北)人,西晉著名史學家。他曾做過蜀漢的觀閣令史,在晉朝先後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晉滅吳後,他收集整理有關史籍,著《三國志》一書。《三國志》包括《魏書》、《蜀書》和《吳書》三部分,共65卷,文筆質樸、簡練,為我國重要的史籍。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方技傳》中專篇記述華佗,生動詳細地記載了我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華佗的生平事蹟、醫事活動和卓越的成就。

《三國志·方技傳》雲:“若病結積在內,針藥所不能及,當須刳割者,便飲其麻沸散,須臾便如醉死無所知,因破取。病若在腸中,便斷腸前洗,縫腹膏摩,四五日差,不痛,人亦不自寤,一月之間即平復矣。”從這段記載來看,當時華佗利用麻沸散進行的全麻手術至少有脾切除、清理腹內腫塊、斷腸吻合或胃腸吻合等幾種,而且,從手術的細節步驟的描寫,特別是縫合後敷以生肌收口的“膏”來看,當時手術的細節也是較為完備了。

《三國志·方技傳》曰:“華佗……又精方藥,其療疾,合湯不過數種,心解分劑,不復稱量,煮熟便飲,語其節度,捨去輒愈。若當灸,不過一兩處,每處不過七八壯,病亦除。若當針,亦不過一兩處,下針言‘當引某許,若至,語人’,病者言‘已到’,應便拔針,病亦行差。”譯文是:華佗精於方藥,處方時立法嚴謹,配伍精當,每劑不過用幾味藥,並且可以不用稱量,以手抓藥,分毫不錯。他又精於針灸術:每下針取穴不過一兩處,艾灸每次不過七八壯;下針的時候,他一面運針,一面告訴病人針感會沿什麼方向傳遞,最後應該到什麼地方,病人說已到,立即起針,病就好了。可見,華佗的確是一個技術全面而多有獨到的醫生。


《三國志》:華佗醫術

《三國志·方技傳》說:“李將軍妻病甚,呼佗視脈。曰:‘傷娠而胎不去。’將軍言:‘聞實傷娠,胎已去矣。’佗曰:‘案脈,胎未去也。’將軍以為不然。佗捨去。婦稍小差。百餘日復動,更呼佗。佗曰:‘此脈故事有胎。前當生兩兒,一兒先出,血出甚多,後兒不及生。母不自覺,旁人亦不寤,不復迎,遂不得生。胎死,血脈不復歸,必燥著母脊,故使多脊痛。今當與湯,並針一處,此死胎必出。’湯汁既加,婦痛急如欲生者。佗曰:‘此死胎久枯,不能自出,宜使人探之。’果得一死男,手足完具,色黑,長可尺許。”譯文是:李將軍的妻子肚子痛,請華佗診視。華佗切脈之後說:“這是妊娠受傷胎兒不下。”李將軍說:“妊娠受傷一點不錯,她是摔了一跤。可是,胎兒已經下來了。”華佗說:“從脈象上看,胎兒未去。”李將軍不以為然,華佗就走了。過了些時候,李將軍的妻子痛得又厲害起來,再請華佗來診。華佗說:“脈理如前,此是兩胎。因為第一個流產時失血過多,後一個生不出來,已經死在肚子裡了,應當趕快取出來。”他先給病人紮了針,又進以湯藥,然後請一位婦人幫助把已經變黑了的死胎取了出來。可見,華佗在婦科方面,亦有獨到之處。

《三國志·方技傳》雲:“佗行道,見一人病咽塞,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車載欲往就醫。佗聞其呻吟,駐車往視,語之曰:‘向來道邊有賣餅蒜齏大酢,從取三升飲之,病自當去。’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枚,懸車邊,欲造佗。佗尚未還。小兒戲門前,逆見,自相謂曰:‘似逢我公,車邊病是也。’疾者前入坐,見佗北壁懸此蛇輩約十數。”可譯為:有一天,華佗在路上碰見一輛車,拉著一位咽喉間被什麼東西堵塞的病人去求醫。華佗告訴他:“剛才你經過的路旁,不是有個賣餅的嗎?他醃製的蒜齏很酸,你多買些來吃了就會好。”病家照辦了,果然吐出一條大蛔蟲,病就好了。病家把蟲子掛在車上到華佗家去拜謝。進大門一看,只見牆的北面掛著同樣的蟲子數十條,才知道華佗是一位治蟲子的醫生。可見華佗又是一位寄生蟲病專家。

《三國志·方技傳》曰:“廣陵太守陳登得病,胸中煩悶,面赤不食。佗脈之曰:‘府君胃中有蟲數升,欲成內疽,食腥物所為也。’即作湯二升,先服一升,斯須盡服之。食頃,吐出三升許蟲,赤頭皆動,半身是生魚膾也,所苦便愈。佗曰:‘此病後三期當發,遇良醫乃可濟求。’依期果發動,時佗不在,如言而死。”譯文是:廣陵太守陳登,忽患胸中煩悶,面紅,不能吃食物,延請華佗診治。華佗診脈後說:“您的胃裡有蟲子,已經聚結成團了。您平日大概好吃半生不熟的魚肉吧?”華佗馬上煎了湯藥二升,讓病人分二次喝下,結果吐出了足有三升蟲子,那些蟲子都還搖頭擺尾地活著呢。華佗說:“此病以後三年又會復發,遇良醫可以治療好。”結果果不出華佗所言,三年後陳登病又復發,因華佗不在,又請不到良醫治療,陳登病死了。文中所說華佗發現吃半生不熟的魚和肉,是患某些寄生蟲的原因,這已為現代醫學證明,可見華佗對寄生蟲頗有研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