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

現在,驗證實力的時候到了。


作者 | 林 波


近期,特斯拉與寧德時代敲定合作,寧德時代將直接向特斯拉供應動力電池。自去年10月開始,兩者傳出合作傳聞,寧德時代的股價從70元一路飛漲最高至169元。儘管近期略有下滑,但仍然達到140元左右的高位,令人質疑“價格太高”。

不少人將兩者合作的想象力寄託在,兩者均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動車製造商及動力電池生產商。但這可能並未一般意義上的“強強聯合”,無論對特斯拉還是寧德時代,抑或是對電動車市場及動力電池市場的影響,情況要明顯複雜得多。


一、特斯拉的兩難

在此之前,特斯拉動力電池一直由松下電池獨家供應,而松下的動力電池也主供特斯拉。兩者的合作關係持續十多年。

某種程度上,兩者形成了相互綁定的關係。2019年,位於美國內華達州,由松下和特斯拉合資的超級工廠為特斯拉生產了35 GWh 的動力電池。數據顯示,2019年,特斯拉共消耗44GWh的動力電池,另外9GWH也由松下提供。

松下電池是松下業務板塊的一部分,雖然尚處於虧損狀態,但佔比較小。相比而言,特斯拉處境更加微妙,對於特斯拉而言,產能不足以及難以盈利一直是市場詬病的問題。

在馬斯克看來,松下滯後的產能及電池售價便是影響產能和利潤的重要因素。例如2019年4月,馬斯克便埋怨松下限制Model 3的產能,每年產量僅為24GWh,而非承諾的35 GWh。


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松下對特斯拉來說無可替代,特斯拉的汽車產量完全取決於松下的心情”,一位汽車長期觀察者對《銳問》強調。

但另一方面,對於鬆下來說,貿然擴張產能和降低電池售價對自身經營並不利。其2019年Q4季度電池業務仍然虧損65億日元(約4億元)。“特斯拉再壓價,我們就撤人”,松下CEO津賀一宏曾表示。好消息是,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在2019年Q4季度實現了盈利。

2019年,特斯拉的目標產能在36萬-40萬輛,這一目標最終結果為36.75萬輛,涉險過關。但是,想要把擴產能、降成本的希望寄託完全在松下身上,似乎並不現實。因此,走出美國,在歐洲及中國兩大市場實現本土化生產,是特斯拉進一步擴產能、降成本的關鍵。

拋開仍然進展緩慢的德國超級工廠,上海超級工廠似乎正逐步解決特斯拉的“近渴”。目前,國產Model 3可交付數量已經近1000輛,據悉預計年產15萬輛Model 3;由於工廠建設成本、人工成本、供應鏈本土化成本、關稅成本等全方位下降,國產Model 3補貼後售價為29.9萬元,跌破30萬。


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有人可能問,國產Model 3還會繼續降價嗎?從中短期目標來看,特斯拉Q3季度盈利1.43億美元、Q4季度盈利1.05億美元,但2019年仍然虧損8.62億美元。距離特斯拉全年實現盈利目標仍有距離;從長期目標來看,特斯拉的發展戰略為自上而下兼容的模式,用高端電動車的利潤,補貼壯大中低端電動車,最終實現電動車平民化。

國產Model 3目前在30萬元左右價位,仍屬於豪華車範疇。而據豪華車20019年11月單月銷售20.24萬輛的數據,只佔國內乘用車市場10.8%的份額。“打到30萬元以下,越低越好,對特斯拉來講,要不斷的降價,保命的降價”,前搜狐汽車市場總監,建約汽車知名評論人餘建約說道。

從新能源電動車的成本結構看,動力電池系統在成本佔比達到30%-50%,是特斯拉降成本的核心所在。據國金證券數據,Model 3動力電池總成系統成本佔比為38%。

目前,擺在特斯拉麵前的是兩難的選擇,無法得罪的松下,以及必須啃下的一塊硬骨頭。

在特斯拉宣佈與寧德時代合作的同時,松下宣佈與豐田汽車成立電池合資企業,松下和豐田的股比分別為51%和49%。這被視為松下對特斯拉的警告。

除了寧德時代,特斯拉的動力電池供貨名單還包括韓企LG化學。對於習慣了獨家供應模式的特斯拉而言,能否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多元化供應模式,仍是未知數。

某種程度上,“特斯拉是在和整個動力電池行業競爭”。

二、寧德時代的優勢


主流的動力電池技術路線主要為兩類,三元電池及磷酸鐵鋰電池,三元電池主要運用於乘用車,特點是電池密度高,續航比較佳,缺陷是成本高、安全性較差,磷酸鐵鋰電池主要應用於商用客車、出租車,優點是成本更低、使用壽命長,安全性也更高。

寧德時代創始人曾毓群為消費鋰電池製造出身,2004年成為蘋果電池供應商。2012年-2014年,和寶馬共同研發了華晨寶馬首款電動車之諾1E的動力電池系統,相比於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寧德時代有先發優勢。


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此外,在技術路線上,寧德的做法是兩條路線並行,其他企業則更重視磷酸鐵鋰電池。

國內新能源市場從商用車開始起步,“十一五”期間磷酸鐵鋰電池為主流技術路線,因此,從2015年之前,主打磷酸鐵鋰的比亞迪一直位於國內動力電池的第一名。

“比亞迪在技術路線的選擇較為謹慎、保守,但原因在於他們自身的需求已經相當大”,《電動汽車觀察家》總編輯邱鍇俊告訴《銳問》。從2015-2018年,比亞迪連續四年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第一。

不過,從國外看,日韓企業的主流技術路線卻為三元電池,並用於乘用車,例如特斯拉。直到十二五期間,三元電池的安全性開始被認可,有著更佳續航表現的三元電池開始被追捧,補貼開始傾向三元電池;2017年,三元電池的市場份額佔比達到45%,寧德時代迅速擴充三元產能,一舉超越比亞迪。

當時,曾毓群在一次高峰論壇上強調乘用車對鋰離子電池市場的作用,“純電動乘用車的電池需求增速最大,其複合年均增長率為85.6%”。

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來自高工鋰電網)

技術優勢使得寧德時代與其他動力電池企業差距明顯。公認的是,寧德時代的單體電芯能量密度為國內最高,接近300Wh/kg;而最新的CTP電池包技術,將電池包體積利用率提高了15%-20%,電池包零部件數量減少40%,生產效率提升了50%,可以進一步降低製造成本。

技術積累也使得寧德時代在產業鏈上有了更大的話語權。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寧德時代與全球最大的鈷礦生產商嘉能可達成出售四年、高達兩萬噸鈷的產品協議(鈷是三元電池的稀有昂貴金屬)。此外,不少新能源汽車高管在媒體採訪時都曾透露,在與寧德時代合作時,往往需要更高的價格才能提到貨。

“其他企業的產品系列較弱,不一定有磷酸鐵鋰以及三元電池這樣全面的產品組合;而從體量來看,寧德時代對上游的產業鏈談判、壓榨能力都很強”,一位業內資深人士認為。

對於車企而言,比亞迪與寧德時代市場份額佔主導,是主要選擇。但比亞迪主要從出租車、網約車等續航里程要求不高,安全性要求高的2B乘用車市場切入,其電池無法採購,且與車企存在直接競爭關係,相較之下,寧德時代作為獨立電池廠商,競爭優勢明顯。

“能處理好跟整車廠的關係,對動力電池企業的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意義”,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在評價寧德時代的優勢時如此說道。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在三元及磷酸鐵鋰電的市佔率分別達到55.6%和56%。目前,它也是國內配套車型最多的電池廠商 ,工信部2019年上半年數據顯示,2300餘款車型中,配套車型約39%。

從2016年開始,國家工信部動力電池企業“白名單”,一直將松下、LG化學等日韓企業擋在在補貼大門之外,而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規模長達五年全球第一,佔據全球市場半壁江山,為寧德時代們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溫室環境”。2018年數據顯示,寧德時代全球市佔率21.9%,位列全球第一。

多位接受《銳問》採訪的業內人士認為,特斯拉和寧德時代的合作有助於解決特斯拉的難題:產量規模上,寧德時代可以滿足特斯拉更高的產能需求;寧德時代擁有較強的產品序列優勢、產業鏈影響力等本土化的優勢,有助於特斯拉進一步控制和降低成本。而對寧德時代自身而言,與特斯拉的合作,無論是品牌還是收入等層面,亦有明顯幫助。


三、寧德時代的挑戰


從與動力電池行業密切相關的新能源汽車產業來看,儘管短期內補貼政策更改,2019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同比下降4%,但這一影響並非普遍性質。數據顯示,2019年特斯拉銷量達36.75萬輛,同比增長50%,超越比亞迪成為全球第一。

“特斯拉的銷量來看,真實的私人消費在增長,並呈現出一種累積的效應,相比而言主要由補貼推動的營運車輛市場(出租車、網約車、共性汽車)的波及會更加明顯”,易觀分析師宋謹分析認為,擁有高能量密度的動力電池將會是未來動力電池發展的一個趨勢,而這一趨勢,對於寧德時代這樣的廠商而言,是明顯利好。

據寧德時代預計,2019年實現淨利潤40.64億元-49.11億元。其盈利水平取決於對上下游產業鏈的控制成本,規模性採購,技術降低成本等手段。

但好消息背後,也不無隱憂。比亞迪推出的“刀片電池”便是被視為對寧德時代三元電池的挑戰之一。

據悉,刀片電池的電芯呈“刀片”狀,擁有高安全,長壽命,長續航的優勢。其官方說法,與以往傳統的磷酸鐵鋰電池在尺寸上有很大不同。相比普通的磷酸鐵鋰電池,電池包體積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

“考慮到磷酸鐵鋰電池的安全性和更長的使用壽命,近些年,頻繁發生電動汽車自燃或者撞車導致電池著火等現象,不少消費者對電池技術懷有質疑的態度,刀片電池擁有高安全的核心優勢,也會適合用於乘用車市場”,一位比亞迪負責人如此說道。


與特斯拉合作的寧德時代,究竟強在哪裡?

另一大挑戰,則來自於入華的動力電池企業。2019年6月,動力電池白名單正式取消,包括松下、LG化學已經通過合資公司進入中國動力電池市場。

以單體能量密度來說,松下的21700電池高於寧德時代的NCM811,全球領先。

以合作模式來看,為了維持長期穩定供給以及性能,車企與動力電池企業的合作關係一般較為穩固,此前這些日韓電池公司就與國外一些特定車企有合作,現在他們進軍中國市場,很大情況下合作關係仍會繼續。

好在目前日韓企業主要業務仍集中於基礎材料深加工和3C產品層面。國內某知名動力電池企業高層告訴《銳問》,目前松下,SkI,LG化學等國際巨頭的電池業務依然虧損,在業務拓展層面,可能也會相對謹慎。

“如果外國企業下半年就回來,我們怎麼辦?國家會保護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嗎?”曾毓群曾在2017年在員工公開信中如此反問。

現在,驗證實力的時候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