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

现在,验证实力的时候到了。


作者 | 林 波


近期,特斯拉与宁德时代敲定合作,宁德时代将直接向特斯拉供应动力电池。自去年10月开始,两者传出合作传闻,宁德时代的股价从70元一路飞涨最高至169元。尽管近期略有下滑,但仍然达到140元左右的高位,令人质疑“价格太高”。

不少人将两者合作的想象力寄托在,两者均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动车制造商及动力电池生产商。但这可能并未一般意义上的“强强联合”,无论对特斯拉还是宁德时代,抑或是对电动车市场及动力电池市场的影响,情况要明显复杂得多。


一、特斯拉的两难

在此之前,特斯拉动力电池一直由松下电池独家供应,而松下的动力电池也主供特斯拉。两者的合作关系持续十多年。

某种程度上,两者形成了相互绑定的关系。2019年,位于美国内华达州,由松下和特斯拉合资的超级工厂为特斯拉生产了35 GWh 的动力电池。数据显示,2019年,特斯拉共消耗44GWh的动力电池,另外9GWH也由松下提供。

松下电池是松下业务板块的一部分,虽然尚处于亏损状态,但占比较小。相比而言,特斯拉处境更加微妙,对于特斯拉而言,产能不足以及难以盈利一直是市场诟病的问题。

在马斯克看来,松下滞后的产能及电池售价便是影响产能和利润的重要因素。例如2019年4月,马斯克便埋怨松下限制Model 3的产能,每年产量仅为24GWh,而非承诺的35 GWh。


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松下对特斯拉来说无可替代,特斯拉的汽车产量完全取决于松下的心情”,一位汽车长期观察者对《锐问》强调。

但另一方面,对于松下来说,贸然扩张产能和降低电池售价对自身经营并不利。其2019年Q4季度电池业务仍然亏损65亿日元(约4亿元)。“特斯拉再压价,我们就撤人”,松下CEO津贺一宏曾表示。好消息是,内华达州的超级工厂在2019年Q4季度实现了盈利。

2019年,特斯拉的目标产能在36万-40万辆,这一目标最终结果为36.75万辆,涉险过关。但是,想要把扩产能、降成本的希望寄托完全在松下身上,似乎并不现实。因此,走出美国,在欧洲及中国两大市场实现本土化生产,是特斯拉进一步扩产能、降成本的关键。

抛开仍然进展缓慢的德国超级工厂,上海超级工厂似乎正逐步解决特斯拉的“近渴”。目前,国产Model 3可交付数量已经近1000辆,据悉预计年产15万辆Model 3;由于工厂建设成本、人工成本、供应链本土化成本、关税成本等全方位下降,国产Model 3补贴后售价为29.9万元,跌破30万。


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有人可能问,国产Model 3还会继续降价吗?从中短期目标来看,特斯拉Q3季度盈利1.43亿美元、Q4季度盈利1.05亿美元,但2019年仍然亏损8.62亿美元。距离特斯拉全年实现盈利目标仍有距离;从长期目标来看,特斯拉的发展战略为自上而下兼容的模式,用高端电动车的利润,补贴壮大中低端电动车,最终实现电动车平民化。

国产Model 3目前在30万元左右价位,仍属于豪华车范畴。而据豪华车20019年11月单月销售20.24万辆的数据,只占国内乘用车市场10.8%的份额。“打到30万元以下,越低越好,对特斯拉来讲,要不断的降价,保命的降价”,前搜狐汽车市场总监,建约汽车知名评论人余建约说道。

从新能源电动车的成本结构看,动力电池系统在成本占比达到30%-50%,是特斯拉降成本的核心所在。据国金证券数据,Model 3动力电池总成系统成本占比为38%。

目前,摆在特斯拉面前的是两难的选择,无法得罪的松下,以及必须啃下的一块硬骨头。

在特斯拉宣布与宁德时代合作的同时,松下宣布与丰田汽车成立电池合资企业,松下和丰田的股比分别为51%和49%。这被视为松下对特斯拉的警告。

除了宁德时代,特斯拉的动力电池供货名单还包括韩企LG化学。对于习惯了独家供应模式的特斯拉而言,能否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多元化供应模式,仍是未知数。

某种程度上,“特斯拉是在和整个动力电池行业竞争”。

二、宁德时代的优势


主流的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主要为两类,三元电池及磷酸铁锂电池,三元电池主要运用于乘用车,特点是电池密度高,续航比较佳,缺陷是成本高、安全性较差,磷酸铁锂电池主要应用于商用客车、出租车,优点是成本更低、使用寿命长,安全性也更高。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为消费锂电池制造出身,2004年成为苹果电池供应商。2012年-2014年,和宝马共同研发了华晨宝马首款电动车之诺1E的动力电池系统,相比于其他动力电池企业,宁德时代有先发优势。


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此外,在技术路线上,宁德的做法是两条路线并行,其他企业则更重视磷酸铁锂电池。

国内新能源市场从商用车开始起步,“十一五”期间磷酸铁锂电池为主流技术路线,因此,从2015年之前,主打磷酸铁锂的比亚迪一直位于国内动力电池的第一名。

“比亚迪在技术路线的选择较为谨慎、保守,但原因在于他们自身的需求已经相当大”,《电动汽车观察家》总编辑邱锴俊告诉《锐问》。从2015-2018年,比亚迪连续四年拿下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

不过,从国外看,日韩企业的主流技术路线却为三元电池,并用于乘用车,例如特斯拉。直到十二五期间,三元电池的安全性开始被认可,有着更佳续航表现的三元电池开始被追捧,补贴开始倾向三元电池;2017年,三元电池的市场份额占比达到45%,宁德时代迅速扩充三元产能,一举超越比亚迪。

当时,曾毓群在一次高峰论坛上强调乘用车对锂离子电池市场的作用,“纯电动乘用车的电池需求增速最大,其复合年均增长率为85.6%”。

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来自高工锂电网)

技术优势使得宁德时代与其他动力电池企业差距明显。公认的是,宁德时代的单体电芯能量密度为国内最高,接近300Wh/kg;而最新的CTP电池包技术,将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高了15%-20%,电池包零部件数量减少40%,生产效率提升了50%,可以进一步降低制造成本。

技术积累也使得宁德时代在产业链上有了更大的话语权。一个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宁德时代与全球最大的钴矿生产商嘉能可达成出售四年、高达两万吨钴的产品协议(钴是三元电池的稀有昂贵金属)。此外,不少新能源汽车高管在媒体采访时都曾透露,在与宁德时代合作时,往往需要更高的价格才能提到货。

“其他企业的产品系列较弱,不一定有磷酸铁锂以及三元电池这样全面的产品组合;而从体量来看,宁德时代对上游的产业链谈判、压榨能力都很强”,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

对于车企而言,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市场份额占主导,是主要选择。但比亚迪主要从出租车、网约车等续航里程要求不高,安全性要求高的2B乘用车市场切入,其电池无法采购,且与车企存在直接竞争关系,相较之下,宁德时代作为独立电池厂商,竞争优势明显。

“能处理好跟整车厂的关系,对动力电池企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意义”,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在评价宁德时代的优势时如此说道。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在三元及磷酸铁锂电的市占率分别达到55.6%和56%。目前,它也是国内配套车型最多的电池厂商 ,工信部2019年上半年数据显示,2300余款车型中,配套车型约39%。

从2016年开始,国家工信部动力电池企业“白名单”,一直将松下、LG化学等日韩企业挡在在补贴大门之外,而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长达五年全球第一,占据全球市场半壁江山,为宁德时代们创造了一个无与伦比的“温室环境”。2018年数据显示,宁德时代全球市占率21.9%,位列全球第一。

多位接受《锐问》采访的业内人士认为,特斯拉和宁德时代的合作有助于解决特斯拉的难题:产量规模上,宁德时代可以满足特斯拉更高的产能需求;宁德时代拥有较强的产品序列优势、产业链影响力等本土化的优势,有助于特斯拉进一步控制和降低成本。而对宁德时代自身而言,与特斯拉的合作,无论是品牌还是收入等层面,亦有明显帮助。


三、宁德时代的挑战


从与动力电池行业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来看,尽管短期内补贴政策更改,2019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下降4%,但这一影响并非普遍性质。数据显示,2019年特斯拉销量达36.75万辆,同比增长50%,超越比亚迪成为全球第一。

“特斯拉的销量来看,真实的私人消费在增长,并呈现出一种累积的效应,相比而言主要由补贴推动的营运车辆市场(出租车、网约车、共性汽车)的波及会更加明显”,易观分析师宋谨分析认为,拥有高能量密度的动力电池将会是未来动力电池发展的一个趋势,而这一趋势,对于宁德时代这样的厂商而言,是明显利好。

据宁德时代预计,2019年实现净利润40.64亿元-49.11亿元。其盈利水平取决于对上下游产业链的控制成本,规模性采购,技术降低成本等手段。

但好消息背后,也不无隐忧。比亚迪推出的“刀片电池”便是被视为对宁德时代三元电池的挑战之一。

据悉,刀片电池的电芯呈“刀片”状,拥有高安全,长寿命,长续航的优势。其官方说法,与以往传统的磷酸铁锂电池在尺寸上有很大不同。相比普通的磷酸铁锂电池,电池包体积能量密度提升50%以上。

“考虑到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性和更长的使用寿命,近些年,频繁发生电动汽车自燃或者撞车导致电池着火等现象,不少消费者对电池技术怀有质疑的态度,刀片电池拥有高安全的核心优势,也会适合用于乘用车市场”,一位比亚迪负责人如此说道。


与特斯拉合作的宁德时代,究竟强在哪里?

另一大挑战,则来自于入华的动力电池企业。2019年6月,动力电池白名单正式取消,包括松下、LG化学已经通过合资公司进入中国动力电池市场。

以单体能量密度来说,松下的21700电池高于宁德时代的NCM811,全球领先。

以合作模式来看,为了维持长期稳定供给以及性能,车企与动力电池企业的合作关系一般较为稳固,此前这些日韩电池公司就与国外一些特定车企有合作,现在他们进军中国市场,很大情况下合作关系仍会继续。

好在目前日韩企业主要业务仍集中于基础材料深加工和3C产品层面。国内某知名动力电池企业高层告诉《锐问》,目前松下,SkI,LG化学等国际巨头的电池业务依然亏损,在业务拓展层面,可能也会相对谨慎。

“如果外国企业下半年就回来,我们怎么办?国家会保护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吗?”曾毓群曾在2017年在员工公开信中如此反问。

现在,验证实力的时候到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