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如果我有5000英鎊,我也會是個好女人。”

這是《名利場》中經典的語句,也是電影中女主蓓基的心聲。

蓓基從小是一個生活在英國19世紀貧困階級的孤兒,那時候正處於資本主義剝削底層勞動人民、弱肉強食的年代,小時候的蓓基受盡了別人的的冷眼與欺負。

所以長大後她的目標非常的明確:就是利用自己的聰明和美貌改變自己的命運,擠進上流社會、獲得財富與社會地位。

《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一個沒有任何背景的女孩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必然會經歷人生的跌宕起伏。因為女性在當時的社會很難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們大多數需要依賴自己的家庭或丈夫,才能過上穩定的生活。出身貧寒的蓓基只有靠自己,才能在社會生存下去。在她身上,讓我們看到了: 生活在19世紀社會底層的小人物,時刻為自己的未來創造機會的勇氣與智慧。

《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影片開始,初入社會的蓓基美麗而大方,與富裕的印度外交官喬斯相談甚歡。喬斯雖木訥但是喜歡收藏各種奇珍異品。機靈的蓓基投其所好,交談中表達了自己非常喜歡旅遊、以及對探索新事物的見解,深深的吸引了對方。

之後在蓓基通往財富和地位的道路上,她因獲得畢脫爵士姐姐的喜愛,踏入了倫敦的社交圈;接著讓即將繼承豐厚遺產的羅登上尉,娶了身無分文的她;最後通過斯丹恩侯爵,幫助她在倫敦社交圈站穩了腳跟。

在蓓基一步步實現自己目標的過程中,除了她美麗大方、聰明伶俐的表現,還與她察言觀色、時刻為自己創造機會的能力息息相關。她並不是膚淺的通過讚美對方,獲得別人的好感。而是以非凡的談吐與表現來顛覆對方的認知,感受到她的獨特魅力,最後為之傾倒。

《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她身上的閃光點即使放在今天,也是讓人值得借鑑的。總結一下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在機會來臨之前,做好充分的準備

雖然上天給了美麗的外表,但這不足以讓她在上流社會脫穎而出。除此之外,她精通英法兩門語言、熟讀各國文化書籍。這讓她開闊眼界與見識,也為今後社交提供了談資。

同時她從小苦練聲樂,通過美妙的歌聲,她很快成為每次宴會的焦點。比如在一次侯爵舉辦的宴會中,出身卑微的她,本不受其它貴族夫人的待見。但當鋼琴聲響起,蓓基以一首悽美而動人的歌曲感動了在場的來賓,她這一唱便成了名,贏來了貴族們的掌聲。

《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隨和劇情的發展可以看到:無論是美麗的容顏、有趣的談吐、還是美妙的歌聲、曼妙的舞姿,都是蓓基在當時社會立足的籌碼,籌碼越多勝算越大。正是因為她從小嚴格要求自己、磨練自己,最後厚積薄發,在每一次重要的場合中表現出最好的自己。

反觀今天的我們也一樣,在屬於自己的機會還沒有來臨之前,越多越精湛的技能,會讓我們在挑戰機會面前多一份籌碼。想要一戰成名,首先需要長期的積累與準備。

善用察言觀色、換位思考去了解他人,才能獲得別人的好感

影片中有一段畢脫爵士姐姐來訪的故事,即有趣又諷刺,也充分體現了蓓基出色的察言觀色和換位思考能力。

當有畢脫爵士的姐姐來訪時,畢脫爵士一家爭相邀寵。因為這位老小姐擁有巨大財產,但膝下並無子女,大家都希望通過討好老小姐而分得更多的遺產。

與其他人不同的是,蓓基先在一旁細細觀察初次見面的老小姐,在看出老小姐是個犀利、喜歡直率的人,非常不屑自己的親戚對她懷有目的的奉承後。蓓基便開始在老小姐面前直率的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私底下還誇張的模仿畢脫爵士一家巴結的樣子,以此作為諷刺。

這逗得老小姐非常開心,對她很是信任與喜愛。在相處一段時間後,蓓基便獲得了老小姐邀請,與其一同前往倫敦生活。完成了自己踏上上流社會最開始、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蓓基的成功進級讓我們看到了:當不了解對方性格習慣時,察言觀色幫助我們獲得對方更多的信息。而換位思考會讓我們站在對方的角度去與之溝通,這往往更容易打動對方。

同理,要想獲得別人的好感也一樣,不能一味的奉承。應該察其所好、通過換位思考了解對方想要什麼、喜歡什麼,並在此基礎上“對症下藥”才會有效果。

勇於顛覆傳統思想,改變自己的命運

當時的19世紀,女人們的思想觀念仍非常的傳統,倡導女人們應該在家相夫教子,不應該在外面常常拋頭露面。社會留給女人發展的空間也少之又少,出身不好的蓓基為了嶄露頭角,只有鋌而走險、周遊於各種社交晚宴中。她每走一步的背後都是對傳統思想的顛覆,需要有勇氣去面對別人的閒言俗語。

不過,也正是她的膽識和才華,才讓當時位高權重的侯爵看上了她,與其做起交易:他希望蓓基能打開貴族女人們的社交大門,為貴族們的生活帶來新的生機和色彩。而作為回報,侯爵將為她的丈夫提供更高的職位。

《名利場》:看女主從一貧如洗到走進上流社會,我們學到了什麼?

面對丈夫貴族家族的沒落、家庭經濟的拮据,她爽快的答應了,因為她希望儘快改善家裡的生活。

影片中導演特意安排了一個日常相處場景,來體現蓓基在思想和觀念上的與眾不同。蓓基的丈夫為家裡吃不上肉而感到消沉、憤怒時,她並不是無助的哭泣,而是從容的安慰丈夫說:“我會來處理的。”

那一刻的她更像是一家之主,這與當時社會“男主外女主內、男尊女卑”的家庭角色觀念完全不同。

因此,個人認為蓓基在思想、行為上,早已超越了當時傳統思想的枷鎖,這對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認知,有著顛覆性的影響。也正因為因為這種顛覆,才給她帶來了別人沒有的機會。

結論

“浮名浮利,一切虛空!我們這些人裡面誰是真正快活的?誰是稱心如意的?就算當時遂了心願,過後還不是照樣不滿意?”

影片的最後,就像小說作者薩克雷如上所說:

一切浮名浮利,到後面都是一場虛空

蓓基雖終於如願踏進了上流社會的巔峰,但不久卻因侯爵的貪婪,導致她身敗名裂、家離子散,最終流浪於他鄉。

這也是生活在當時社會女性的無奈與悲哀。僅憑一個女人的一己之力,最終還是無法扭轉整個社會的偏見與冷酷。

幾百年後,當我們再從這部經典的電影中細細回顧,會為女主生不逢時感到惋惜,不禁設想:倘若她生活在今天,憑藉她的勇氣與智慧,應該會有更多的機會來反轉自己的人生。

而帶著這份遺憾,我們也應該感到慶幸:因為我們還有機會,好好把握自己的人生劇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