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光明日報》刊發重點報道,報道赫章並配發專家文章

今日,《光明日報》刊發重點報道,報道赫章並配發專家文章

赫章:烏蒙深處發起脫貧總攻


烏蒙山深處有個赫章縣,縣裡有個海雀村,80年代中期,曾出現過“3個村民組11戶農戶家家斷炊”的極貧現象。經過30多年艱苦卓絕的脫貧攻堅,這裡滿山蒼翠、物阜民豐,人均年收入從1985年的33元增長到2018年的10611元。森林覆蓋率從不足5%上升到70.4%。2019年底,全村的絕對貧困人口實現清零。


海雀的故事見證著貴州省赫章縣的歷史鉅變。目前,這個擁有85.91萬人口的西部山區縣正在與貧困進行著最後的決勝之戰,所剩的2.917萬貧困人口將在今年年底全部脫貧,赫章也將和全國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會。


赫章94%的國土都是坡地,僅有的耕地大多在1800米以上,人均耕地僅1畝多,農業生產條件很差。人多地少,也曾經帶來了“越墾越荒,越荒越窮,越窮越生”的惡性循環。


從1988年畢節試驗區建立以來,赫章縣從生態建設入手挖窮根,堅決退耕還林還草。把靠天吃飯的糧食生產轉變為以林果業為龍頭的特色農牧業,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各方積極行動,群眾齊心合力,赫章已經成了“核桃之鄉”“櫻桃之鄉”,赫章黑馬羊、可樂豬等畜牧品種也註冊為全國地理標誌農產品。


提起赫章核桃,必提赫赫有名的“潘核桃”。“潘核桃”是貴州大學農學院副院長潘學軍。十幾年來他深入赫章村寨,手把手教各族群眾種核桃,先後選育出“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種4個,培養科技特派員286人。目前,赫章全縣核桃種植面積達到166萬畝,產值15億元,帶動貧困戶18059戶,戶均增收3670元,既帶動了脫貧攻堅,也為防止返貧提供了產業支撐。


“挪窮窩,搬金窩。”近年來,易地移民搬遷政策也為貧困群眾開啟了新生活。在赫章,4萬多各族群眾徹底搬離自然條件不適合生產生活的村寨。在安置小區附近,新建起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和農業產業園,讓群眾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


3月6日,赫章縣的163名農民工坐上了前往杭州的“復工專機”,七家灣社區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劉明芬說:“政府幫我們找工作,企業出錢包飛機,在外務工一年能有數萬元收入,我們現在是坐著飛機奔小康。”


走好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雙贏路


今日,《光明日報》刊發重點報道,報道赫章並配發專家文章

赫章易地扶貧搬遷縣城集中安置點金銀山社區一所幼兒園,老師在給孩子們上課 圖源:新華社


“納威赫,去不得!”這句曾經流傳在雲貴川的民諺,道出了同屬畢節市的納雍、威寧、赫章三縣苦甲貴州的實情。赫章縣作為“貴州屋脊、夜郎故里”,因居於生存環境惡劣的貴州邊緣而被稱為“天下第一貧瘠之地”,甚至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官員認為是“最不適宜人居之地”。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一篇反映赫章縣海雀村群眾貧困、生計難以為繼的稿件,引起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隨後,以“開發扶貧、生態建設”為主題的畢節試驗區獲批成立。30多年來,赫章縣在這場人類歷史上堪稱波瀾壯闊的反貧困鬥爭中,勇立時代潮頭,作出了可貴的探索


堅持扶貧開發與生態建設互促互進。

縱深推進農村產業革命,夯實產業扶貧的基礎;精心做好易地扶貧搬遷;著力落實農民就業,確保一戶一人以上穩定就業。在與貧困做鬥爭的同時,致力於恢復生態的活力和張力,努力在更高層次上實現“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積極發展林草、林豆、林藥、林禽等林下產業,創設生態護林員等公益崗位,用活用好大面積的退耕還林土地。培育了海雀村等一批生態好、環境美、群眾脫貧的典型村寨,發展出多個以獨特自然環境為依託的山區旅遊點。


在持續提升治貧效能中努力發揮國家基本政治制度的優勢,推進縣域消除絕對貧困與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相統一。數十年來,全縣日益自覺地把國家推進治理體制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先期實踐轉化為治理效能提升的強大推動力。在治貧克難和基層黨建中,更加註重群策群力,著力強化基本公共服務,不斷完善“黨建+積分”的管理服務機制。


戰略上堅守持之以恆,久久為功;戰術上則突出時不我待,只爭朝夕。

既把反貧困作為長久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確立下來,以有計劃、有步驟地紮實工作改變貧窮,精心部署謀劃;又明確時限,盡銳出戰,全力以赴打好每一場戰役。即便在疫情壓力巨大之時,仍然堅定不移地“堅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脫貧攻堅,堅持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錯、一天不能耽誤”;注重補短板、強弱項,千方百計把耽誤的時間搶回來、把遭受的損失補回來。


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赫章縣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日可待,絕對貧困將成為歷史的記憶。


“戰鬥正未有窮期”,各族人民依然需要團結一致,努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與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社會基本矛盾。赫章縣要在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礎上,不斷踐行“努力建設貫徹新發展理念示範區”的歷史使命,繼續在人口、經濟、資源協調發展中闖出新路子。要著眼長遠,提前謀劃,做好同2020年後鄉村振興戰略的銜接。要緊緊圍繞綠色發展、人力資源開發、體制機制創新等主要任務,聚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依靠高質量發展和創新發展與各族人民一道共圓中國夢。


作者:呂慎 吳願學(貴州省社會主義學院原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