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光明日报》刊发重点报道,报道赫章并配发专家文章

今日,《光明日报》刊发重点报道,报道赫章并配发专家文章

赫章:乌蒙深处发起脱贫总攻


乌蒙山深处有个赫章县,县里有个海雀村,80年代中期,曾出现过“3个村民组11户农户家家断炊”的极贫现象。经过30多年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这里满山苍翠、物阜民丰,人均年收入从1985年的33元增长到2018年的10611元。森林覆盖率从不足5%上升到70.4%。2019年底,全村的绝对贫困人口实现清零。


海雀的故事见证着贵州省赫章县的历史巨变。目前,这个拥有85.91万人口的西部山区县正在与贫困进行着最后的决胜之战,所剩的2.917万贫困人口将在今年年底全部脱贫,赫章也将和全国全省全市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赫章94%的国土都是坡地,仅有的耕地大多在1800米以上,人均耕地仅1亩多,农业生产条件很差。人多地少,也曾经带来了“越垦越荒,越荒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从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以来,赫章县从生态建设入手挖穷根,坚决退耕还林还草。把靠天吃饭的粮食生产转变为以林果业为龙头的特色农牧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方积极行动,群众齐心合力,赫章已经成了“核桃之乡”“樱桃之乡”,赫章黑马羊、可乐猪等畜牧品种也注册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


提起赫章核桃,必提赫赫有名的“潘核桃”。“潘核桃”是贵州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潘学军。十几年来他深入赫章村寨,手把手教各族群众种核桃,先后选育出“黔核”系列核桃新品种4个,培养科技特派员286人。目前,赫章全县核桃种植面积达到166万亩,产值15亿元,带动贫困户18059户,户均增收3670元,既带动了脱贫攻坚,也为防止返贫提供了产业支撑。


“挪穷窝,搬金窝。”近年来,易地移民搬迁政策也为贫困群众开启了新生活。在赫章,4万多各族群众彻底搬离自然条件不适合生产生活的村寨。在安置小区附近,新建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农业产业园,让群众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3月6日,赫章县的163名农民工坐上了前往杭州的“复工专机”,七家湾社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刘明芬说:“政府帮我们找工作,企业出钱包飞机,在外务工一年能有数万元收入,我们现在是坐着飞机奔小康。”


走好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双赢路


今日,《光明日报》刊发重点报道,报道赫章并配发专家文章

赫章易地扶贫搬迁县城集中安置点金银山社区一所幼儿园,老师在给孩子们上课 图源:新华社


“纳威赫,去不得!”这句曾经流传在云贵川的民谚,道出了同属毕节市的纳雍、威宁、赫章三县苦甲贵州的实情。赫章县作为“贵州屋脊、夜郎故里”,因居于生存环境恶劣的贵州边缘而被称为“天下第一贫瘠之地”,甚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认为是“最不适宜人居之地”。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篇反映赫章县海雀村群众贫困、生计难以为继的稿件,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随后,以“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为主题的毕节试验区获批成立。30多年来,赫章县在这场人类历史上堪称波澜壮阔的反贫困斗争中,勇立时代潮头,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坚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互促互进。

纵深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夯实产业扶贫的基础;精心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着力落实农民就业,确保一户一人以上稳定就业。在与贫困做斗争的同时,致力于恢复生态的活力和张力,努力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积极发展林草、林豆、林药、林禽等林下产业,创设生态护林员等公益岗位,用活用好大面积的退耕还林土地。培育了海雀村等一批生态好、环境美、群众脱贫的典型村寨,发展出多个以独特自然环境为依托的山区旅游点。


在持续提升治贫效能中努力发挥国家基本政治制度的优势,推进县域消除绝对贫困与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相统一。数十年来,全县日益自觉地把国家推进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先期实践转化为治理效能提升的强大推动力。在治贫克难和基层党建中,更加注重群策群力,着力强化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党建+积分”的管理服务机制。


战略上坚守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战术上则突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

既把反贫困作为长久的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确立下来,以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工作改变贫穷,精心部署谋划;又明确时限,尽锐出战,全力以赴打好每一场战役。即便在疫情压力巨大之时,仍然坚定不移地“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脱贫攻坚,坚持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注重补短板、强弱项,千方百计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把遭受的损失补回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赫章县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指日可待,绝对贫困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战斗正未有穷期”,各族人民依然需要团结一致,努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发展不充分、不平衡的社会基本矛盾。赫章县要在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上,不断践行“努力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历史使命,继续在人口、经济、资源协调发展中闯出新路子。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要紧紧围绕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等主要任务,聚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依靠高质量发展和创新发展与各族人民一道共圆中国梦。


作者:吕慎 吴愿学(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原副院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