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那麼多作家詩人選擇自殺?

柳育龍


為何要提這麼沉重的問題呢?

而且是如此的片面。

自殺身亡的何止是詩人居多?

政治家,歌手,醫生,工人,農民,作家.......

身卑未忘憂國,

尊位豈敢辱民?

每一個生命都是一首詩,或偉大,或平淡,或黯然,他們無不以自己的生命見證著人世的紛爭與內心的矛盾。

活著安好,

死亦安好。

祝福天下蒼生生依然,死依然,生活依然!


簡德


“作家”一詞,是近現代出版體制和稿酬制度出現後,對專門從事寫作者的總稱。“詩人”是對從事詩歌創作,並達到一定水準之人的稱呼。兩者並稱,嚴格說來,不是特別合適。

為何不少人,如題主會產生這樣作家或詩人自殺者更多的印象呢?

相信題主未曾也難以用數據證明各行業中自殺比例最高的是詩人或作家。這跟作家或詩人特殊的身份有關。


詩人或者作家,引人矚目,原因大概有以下幾方面:


首先,詩人們從事的是精神文化生產活動,從空無之中編織出故事,形成文字,給人一種神奇莫測之感。希臘人認為靈感來自神授,柏拉圖更進一步,認為現實世界是對理念世界的模仿,而創作又是對現實世界的模仿。然而,詩人卻是柏拉圖所排斥的,他的理想國中沒為世人留下園地,非常以詩人容易衝動,時常耽於特殊的生命體驗,不容易規訓為容易掌控的良好。大哲學家對詩人尚有此偏見,普通人對詩人們就更難以理解了,於是經常難以用冷靜的眼光觀照詩人們。一旦詩人們有些風吹草動,好事者甚至吃瓜群眾都忍不住多瞅幾眼多說幾句,於是,熱點頭條便隨之而出了。


[葉賽寧,他自殺後,深愛他的幾位女子很快也都隨之而去了]


其次,作家們往往從事的人類心靈世界的建築工作,常為人們解惑答疑,幫助人們走出困境。他們作為最善於開導人救助人者,卻無法“開導”和“救助”自身,難免讓人心生疑竇。疑惑不能得到解釋,便會生出很多猜想,猜想多了,人和事本來的面目就模糊了,繼而進一步激發人們窺探獵奇的慾望。詩人作家們,在人群中,時常像大熊貓一樣稀奇古怪地存在,被人們談論,因而成了話題。他們的死,一再被媒體報道,無論是茨威格川端康成,還是海子昌耀顧城,都長久地佔據文學話題榜的前列。


第三,詩人和作家自殺現象引人注目,與現代社會人文式微,理想主義幻滅,詩人身份下降,處境艱難有關。“你可以嘲笑一個國王的富有,卻不能嘲笑一個詩人的貧窮。”懷揣五色神筆的詩人們,或許是精神國度幻想世界中的王者,而在現實中,他們卻與乞兒類似,敏感的詩人們給世界最後的禮物是一顆傷痕累累的脆弱心靈,極容易激發人們的同情心。

那些具有致命軟肋並因之隕落的強者,更容易引起人們的普遍同情。詩人作家們就是這樣的一群人,在精神世界的強者,現實生活中的弱者,世人關注詩人之死,便尤其動人心絃,發人哀思了。


最後,近現代社會,信仰失落,人文式微,表現在各個方面,詩人作為人文主義者的典型,他們的失落與沉淪,與時代的悲歌旋律吻合。故而,更容易引起關注。


更多人文精彩分析,敬請關注:風雅人文觀察。



風雅正


作家和詩人自殺的確實比較多,有的是在功成名就時,有的實在失意落拓時,不管在何時,我相信,他們只是覺得自殺就是他們該走的路。

我有兩個推想,推想一:在他們眼中,生活也許從來都沒什麼意義,死與活沒什麼差別。在他們活著的時候,寫作可能只是抒發心中所想,活著不過是喘口氣,在活著時一直在找尋自身存在的意義。

他們也許生來就註定著不同尋常人,註定是要又一條少數人走的路。他們無法選擇出生,卻可以選擇死去。換句話來說,他們就是被迫地活著,主動地死去,對他們而言,或許這就是幸福。

推想二:心思過於細膩敏感,抑鬱症重度患者,導致身體和心理倍受折磨,以此解脫。

抑鬱症從來不是單純的心理疾病,身體疾病會導致抑鬱,而抑鬱同樣會為身體帶來病痛。產生抑鬱症的原因有很多,最終選擇死亡一定是不得已而為之。他們可能受夠了這種折磨,在盡全力無法改變的時候順從了內心最消極的想法,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有一點我確信,他們心裡一定有著我們想象不到的痛苦或幸福。


是堂堂呀


這是個假題,答主且莫上當,掉進坑中。

首先,你有什麼根據說作家和詩人自殺的較多?你調查了?從何處調查的?全國每年有多少人自殺,他們都屬於那類人群?

你不知道吧,你憑什麼就說作家和詩人自殺的就多?

是,文人自殺的人有,但你細數一下,他們在死亡的佔比中,連寥若星辰都夠不上,只不過文人之死比較容易引人注目罷了,他們的作品曾經被廣大讀者誦讀過,具有較大的影響力,所以會在社會上被誤讀,誤想。

我想說的是,題主是暗示,為什麼作家和詩人愛自殺,是不是他們都是想不開的主,是一群瘋子,傻子,有點調侃和不恭的味……

我不想去提這些悲劇,包括屈原,包括老舍,包括聞捷,顧城和海子,這些或大,或小的作家和詩人們,都是人中俊傑,他們選擇瞭如此決絕的離世方式,是他們各自所處時代的不幸,是時代的損失,是文人的悲哀。但是,他們追求美好的靈魂卻是永存的,不容被一些淺簿而庸俗的世人所譏諷或損傷。

他們都是擁有思想的跋涉者,帶著生命的光亮,匆匆行走於這個風雨從未停歇的世界上,又閃電般地把光芒帶走,消失於茫茫長夜……


高粱179816305


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是由思想左右著的,思想又是由人的一一一

文化知識,閱歷,環境,教育所決定。情緒決定和影響一個人的心理,性格又受情緒影響,心理是否強大還是脆弱又決定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是否處驚不變還是患得患失,關係著一個人的抗壓心理承受能力。

作家和詩人,往往是感情細膩,且而是感情豐富,易多愁善感,刻劃每個不同的人物心理和不同性格,是在作者體會自已的不同心理(心情)的情形下抒發寫出來的,投入時自己就是筆中人,往往會把自已融入作品中,置身於人物和環境中,喜恕哀傷樂都在作者情緒中,如果在作品中正是悲傷的人物多於出現,為了把這種效果刻劃成功,會在悲中渲染,將作品推上高潮,這正是作品的情節表現在,多愁善感,感情豐富就集中在作者心中,如果作者所處的環境有著相似的背景,時間一長,沒有轉移情緒,在某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打擊下,很容易出現壓抑甚至焦慮的心理,這時己是一種病態了,就是心理疾病,抑鬱症和焦慮症,在不利環境下,特別在人際關係中,一個小小的打擊都會讓其心理崩潰,很容易走向極端,那就是用自殺或自殘的行為來解脫,所以象老舍,海子,顧城這樣有才華有成就的作家和詩人在外來壓力的重壓上,心理沒有得到解脫和舒緩轉移就演變成了壓抑的心理,這是非常危險的心理狀態,所以他們在心理非常壓抑且出現焦慮吋,往往就容易產生自殺的意念,在沒有得到解脫走出心理陰影時,就會選擇自殺。

有自殺行為往往與其作品的內容,人物環境和感情色彩有著很大的關係,如果作者關注和創作的都是勵志方面的作品,心理是強大的,正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諾夫斯基,也就是書中的主人公保爾,在艱苦的戰爭時代,為了解決城中的居民保暖問題,到寒冷的森林伐木修鐵咯,雙腿凍傷,最後雙眼失明,靠堅強的意志堅持下來,寫出了激勵當代人的作品,是堅強的心理戰勝了殘疾,輝煌了生命。

作家和詩人有很多都是個性鮮明,心理強大的,魯迅先生就是最好的例子,老舍,海子和顧城沒有走出心理的陰影,選擇了自殺,我們更多的是感到可惜和難過,讓每個作家和詩人都有好的環境和人們的支持理解,讓這些才華橫溢的作家和詩人完成更多的優秀作品,而非選擇過早的韶華早逝。


ZZH晴陽藍天風和日麗


其實自殺的原因有很多種,不能一概而論;現代社會當中自殺的原因大多是精神和情感上的問題。

說到當代詩人自殺第一想到的就是海子,海子原名査海生,是一個抒情詩人。他的每一首詩都讓人印象深刻,大都略帶傷感且細膩。海子曾說過,抒情就是血。他的所有作品都呈紅色,都是用血浸泡過的,都是經過了火烙後生成的。他的一首《面朝大海,春暖花開》被收錄於中學課本,還有一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種詩歌選集,以及各類大學中文系《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教材。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關附近臥軌自殺,年僅25歲。海子的摯友西川說要探究海子自殺的原因,不能不談到他的性格。他純潔,簡單,偏執,倔強,敏感,有時沉浸在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他說,作為海子自殺諸多可能的原因之一,海子的愛情生活或許是最重要的。在自殺前的那個星期五,海子見到了他初戀女友,這個女孩子1987年畢業於中國政法大學,在做學生時喜歡海子的詩。她是海子一生所深愛的人,海子為她寫過許多愛情詩,發起瘋來一封情書可以寫到兩萬字以上。至於他們到底是因為什麼分手的,西川不得而知。



一粒星塵HK


《有的人》

一一"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記得在上學時學這首詩時,心裡有一種想法:我會是那個活著卻已經死了的人麼……

如今鬢現白髮,我平庸地活著,珍惜著屬於我的一切。而對那些我曾敬仰的一些詩人毅然別世,總是有說不出的滋味和神傷。

顧成,海子,戈麥,許立志,三毛,徐遲……是什麼讓他們毅然決然地了卻了生命?這裡有眾多原因,生活,情感,時代等。

然而我個人認為,是作為詩人這個群體的特質,使他們過於理想化,情緒化,往往沉醉於理想世界的王國裡。他們為情為理為現實所困,這一切根本無法達到他們希望的境界,而他們卻細緻地思考和領悟,窺視了人間世故的慘淡,幻夢破碎了,再無希望,憑他們感性衝動的思維,苟活偷生沒有意義,還不如了卻塵世,以死祭奠理想,所以海子會說,他的死與別人沒關係,是真的沒關係嗎?



如果不是那如火如荼的變革,不是價值取向的偏差,人生命運的坎坷,他們都該活得象平常人樣幸福,然而永遠不會有如果……

當下,有多少人認識到純正文化的重要性?只有一切在病入膏肓時才會想到醫治,偏離了理想,沉迷物慾,我想這才是有些自殺詩人對現實的絕望。

詩人就是詩人,記不清誰定義他們是幻想世界的瘋子,而他們的瘋為理想,最起碼比有些人死得坦然……

我是平常人,以平常的心態來解讀詩人的死,似乎不公平,然而在這世上既然有許多人愛詩寫詩,就允許我說出對他們的理解吧!

一一‘’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遙遠的樹127


從古至今,詩人自殺的人有很多,究其原因,大致可分三類:一.利己性,二·利他性,三,感覺自身的存在與當下的社會環境嚴重不和諧,。有些人說:所有詩人心中都有那麼一個美好的、詩意的、天國的彼岸世界,然後再變戲法式地說明所有詩人都身處此岸世界和彼岸世界的巨大沖突當中,從而造成了詩人的悲劇命運……然而,或許正是這種二元對立的庸俗解讀,或許恰恰才是對詩人這一身份的莫大褻瀆,和對詩人自殺之意義的莫大嘲諷。 對於詩人而言,是否存在一個蘇格拉底式的“言辭中的天城”並非問題所在——儘管後者的問題同樣基於同現實生活尤其是公共政治最深刻的緊張。詩人的關懷是針對靈魂自身處境的表達,這種表達究其本質而言,是完全私人化的——正因其私人化,方才真誠;同時也因其私人,所以必然是封閉的。詩歌之所以得以成為最純粹的文學形式,就在於它在自身內部不斷挑戰和超越著語言可能的邊界。我們很難把“天安門詩抄”這樣自始至終基於政治意圖的“現實主義”創作稱作詩歌,正如我們也同樣難以把汪國真式的明白如話的勵志祈使句稱作詩歌——儘管它們在以“詩歌”的面目出現時的現實影響力要比那些真正意義上的詩歌不知高到了哪裡去。 王堯毫無疑問就是這樣的一個真正的詩人。對於詩人來說,首先的張力是來自於它所必須依靠的文字形式本身:詩歌所需要表達的情緒內容亦即“詩意”是完全主觀化和個人化的,詩歌如同靈魂的剪影和定格一般,在最完整和最精微的意義上拼貼出了當下詩人的微妙心緒,因此它本身並不需要被傳唱、甚至並不需要被理解——包括被詩人本人的事後再理解;然而語言成為了思緒最大的邊界,即使是這種最為主觀化和個人化的寫作,也必須以一種給定了的、規範化的基本單元和拼寫方式搭建起來:“讀好普通話,寫好規範字,做個好孩子”——難道任何一位詩人不也依舊遵循著這樣的語境、並默默執行著這樣的告誡嗎? 顯然,當文字一旦需要被規範的時候,它就需要被閱讀、需要被理解;而當是詩歌也需要被閱讀、需要被理解的時候,詩歌就同樣成為了政治的。這裡的政治與教科書的關於主權權力的政治定義並無關係,而是指一種超出個人視閾之內的權力關係。換句話說,只要超出了個體的私人範疇,那麼它就是政治的,哪怕是兩個人、三個人。毫無疑問,詩人最大的痛苦就在這裡,詩人悲劇的原因也就在這裡。 當我們以一種身份、一種形象、甚至一種職業來談論“詩人”這一類人的時候,我們其實早已習焉不察地道出了詩人在今天的最大生存困境——詩歌怎麼可能是公共的、詩人怎麼可能成為一種“職業”!然而事實難道並非如此嗎?我們有星羅棋佈的詩歌論壇小組,我們有成百上千的各級詩歌協會,我們甚至有詩歌創作的專業職稱……當最真誠地表露個體靈魂的詩歌這種最純粹的文字形式,同樣成為一整套譜系、一整套機制和一整套技術的時候。詩人的容身之地何在? 而與這一過程相始終的,毫無疑問是我們稱之為“理性化”的世界歷史過程。標誌著技術理性全面勝利的寫作技術每前進一分,詩人所小心捍衛的真誠價值情感就只能向深淵後退一分。正像《拯救與逍遙》開篇就寫道的:當歷史理性的腳步將道德價值碾成泥塵的時候,詩人自殺了。 任何人都可以選擇逃避這一切事關價值和意義世界的牽絆,選擇對這個貧困時代的黑夜熟視無睹。但是唯有詩人不能,唯有詩人必須要做那一個敢於戳穿皇帝新裝的說真話的小孩子。


秦人說相


很簡單,就是在現實裡不能滿足自己腦海裡的幻境世界。從某種方面來說,就是有一種糟蹋自卑。有死的勇氣,沒有活的勇氣。

社會上那些平常人的自殺,沒有多少人去問幾十年前,為什麼那個人要自殺,記都不記得了。詩人如果拋開天才詩人的身份,一樣沒有人記得。

所以,詩人自殺,沒有什麼原因,因為他看不到未來,或許不敢走向未來,或許在詩人的世界裡一切都是灰色的,以為只有死,才能徹底解脫恐懼。所以那些自殺的詩人沒有什麼可惋惜的,因為心態是變態的。

為什麼詩聖杜甫窮途末路都不自殺?為什麼詩仙李白也不去自殺?拿幾個現代自殺的侏儒詩人去問問那些真正的詩壇巨人吧!




我們的思想


詩人自殺的有:屈原、海子。

文學家自殺的有:老舍、三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