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家說親戚不走動就不親了,是這樣的嗎?

Smartisan


關於親戚不走動就不親了這個問題,我認為確實是這樣的。一段關係的好壞是需要不斷維繫的,正所謂遠親不如近鄰便是此理,倘若你不多加走動,慢慢得你們之間的陌生感會越來越深。

想起曾經小學關係特鐵的哥們,上了初中仍在同校,可惜不同班級不同樓層,因此見面機會少。慢慢得各自也都結識新朋友,相互之間的關係就不親近甚至形同陌路了。

而在初中結識的兄弟就不一樣了,上了高中之後雖然學業不比初中,更加繁忙了。但是彼此惺惺相惜的我們都會在週末返校的時候儘可能見一面嘮嗑嘮嗑,至於到現在大二了我們的關係仍然好得不行。

在親戚關係中也是這樣的,不走動使得關係的慢慢疏遠,不親也在理所當然之中了。





雅莉的情感小屋


親戚不走動就不親了,親戚還是親戚,只是可能沒有那麼的親了。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湊都很快,為了生活各種忙碌,奔波,那到底還有時間走親戚嗎?我想真的是越來越少了。自己想了想,由於和哥哥,姐姐住的很近,還經常往來聚餐,但是距離自己很遠的二哥就很難見上一面了,幾乎是只有每年過年的時候才能見上一面,更不要說是其他親戚。



現在都是每年過年回家的時候才會走親戚,平日裡很少,除非確實是有必須要走動的事情。
記得小時候,媽媽還經常帶我去舅舅家玩,帶我去姨媽家玩,那時候因為經常走動,和表哥,表姐們也都玩的很好。可是隨著自己慢慢的長大,電話也越來越普遍,去的次數也越來越少了。特別是上次,自從自己上了大學,工作以後都很少回去,去舅舅家就更少了,逢年過節也都是哥哥去了就行了,所以很多年沒去舅舅家了,自己過去竟然找不到家門了,進去之後也才發現家裡裝修的格局都變了。



好久沒有走動,自然和舅舅,舅媽都顯得有些生分,甚至有時候都不知道說些什麼,還好舅媽一直在說,顯得我也沒有那麼的尷尬。
當遇到曾經玩的很好的表哥,表姐時也略顯有些尷尬,也是不知從何談起。這也許是家人之間走動的越來越少,作為兒女的我們之間的親情也就顯得越來越淡了。
當然我們也意識到這點問題,周邊當然也可以看到一些親戚走的比較近的,子女們之間也就顯得比較親。於是我和姐姐談笑間說到,以後我們一定要多來往,走的親一點,這樣孩子們也就顯得比較親了。


2020年,因為這次疫情的影響,每年難得一次的走親訪友也沒有了。希望疫情快點過去,平時沒事常回家看看,找時間也去親戚家多走動走動,這樣親戚們之間也就不會顯得那麼生分了。2020,讓我們一起攜手共進,創造不一樣的幸福生活。


水若琪


我個人覺得親戚不走動,關鍵是是會忘記長什麼樣了而且還會不親。

我媽孃家姨媽女婿女兒18年沒見過,也沒有往來,我媽是每年去姨媽家拜年認識的,我自從出門打工結婚以後都沒有去過,姨媽家好幾個女婿,只認識一個,其他的也沒有跟我媽往來,這次我姨媽家大表哥擺酒席我都不認識這些親戚[捂臉]名字都叫不出來,一代生一代都沒有見過,我好尷尬啊。

所以年前我家擺酒席把親戚全部叫齊,然後全部車子接送帶我家喝喬遷之喜酒。

多走動為了以後在街上碰到不會不認識呢

吵架了都不知道是自己家人[呲牙],所以應該多走動。

不是說朋友多了路好走,其實自己親戚多了也是很好的。



山裡人管家婆


親戚要走動,就和身邊的朋友一樣,不走動,就會疏遠,不親。我父母分別來自上海和天津。他們大學畢業後支援三線來到四川的一個保密單位,父母的兄弟姐妹都在上海,北京和天津,只有我們一家孤零零的在四川的一個小城。七八十年代交通不便利,通訊也只有寫信,這樣從小就和親戚們走動就極少。即便後來我畢業在北京生活,因為和他們以前來往極少,所以關係不夠親密。前幾年,我爺爺奶奶百歲生日,我們連續兩年到過幾次上海,我又建了親友群,這下和上海的親友們才往來的比較密切,但從感覺上,還是不如上海一群從小一起長大的堂弟,表妹們親。所以,親戚之間還是要經常往來,否則關係還真不如身邊的同事朋友親。


rosahe


根據每個人家庭情況而定吧,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肯定多打電話多聚會關係會好很多的。有些家庭因為很多因素家庭關係特別和睦,就算很長時間不走動再見面該親還是親,心裡會時不時的想起你,親戚畢竟多了一層血緣關係,有一些話也只有和比較親的親戚去吐槽~有些家庭裡關係不是很融洽的,自然會減少走動…說到底親的不走動也會親,不親的親戚再走動也只是表面

另外,我的家人親戚都是在我很小時候對我特別好,有時間應該多陪陪家裡人,多走動,現在他們孩子也都外出很多上班的,有空多走動,沒條件的也可以打電話多聊聊天,生活有愛才充實嘛



積極向上的萃萃阿


你好,我是瑩嘛,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像我自己家的話,我們親戚都離的很近,有事什麼事情打個電話☎️就一下子就能過來,就不會說遠親不如近鄰

其實親戚之間經常走動這確實可以增加感情,因為交流的多了,就知道對方想法比較多,有什麼事情也好商量,很少走動的親戚,偶爾見一面,會專門做一桌好菜招待,會說客氣的話,問問最近的近況,這樣確實會讓人感覺沒有那麼親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了🌹


瑩嘛


我覺得是有這樣的現象發生。比如我家的親戚,尤其是成年後跟他們幾乎沒怎麼走動過,只有過年回家見一面,然後一頓尬聊,不知道說什麼好。慢慢地就不聯繫了。很懷念小時候那種感覺,老跟親戚走動走動,有什麼好吃的好玩的彼此分享,今時不同往日,在現在這個訊息發達的時代,不見面都成了自然現象,慢慢的人情淡泊,就不親了。


巫巫fifi


長期不走動的話,互相之間沒有聯繫,感情肯定會受到影響。老話說:“遠親不如近鄰”還是有道理的,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人們地域限制被打破,不像以前只長期居住在一個地方,而是全國流動。不過也有網絡的高速發展,沒事的時候多多微信,聯繫一下。只要常聯繫感情在。畢竟血濃於水。樓主遇到的問題,不止你一個人,大家都遇到,所以我們家庭有個小約定過個兩三年,一個家族在外地的都回到老家聚集一次,在一起聯繫感情分享生活事,增進感情。


文化課代表布丁


關於親戚不走動就不親這個問題,我認為我們應該辯證的,一分為二的去看待。

我們常說遠親不如近鄰,也常說有些感情是一輩子都無法忘記,只會隨著時間的積澱更加濃厚。

首先分享兩個故事。

故事一

在母親十歲的時候,小姨出生了。為減輕姥姥的負擔,有更多的時間做農活,母親每天的任務就是看護小姨。母親從小為人忠厚老實,對待小姨十分用心,走到哪裡都會帶著小姨,把吃的,玩的都會優先給小姨。小姨也特別喜歡跟著母親。由於家庭困難,在小姨十二歲的時候,就被寄養在遠在新疆的姨姥姥家裡。母親和小姨分開的時候,哭的很傷心。由於當時沒有電話,母親又不識字,好多年母親未能和小姨聯繫。但母親嘴裡卻經常唸叨小姨小時候的事,不知道她現在過的怎麼樣。後來家裡安裝了電話,郵寄東西也方便了,母親和小姨就會經常同電話,相互郵寄東西。在分離十三年後,兩個人終於相擁見面了。母親和小姨雖然相隔千里,但心卻未曾分開過,雖然分離多年,但親情卻始終濃厚。

故事二

我和堂弟從小經常在一起玩,雖然會出現不同的矛盾,但關係還是不錯,有好吃的,好玩的都會想到對方。但隨著上學工作成家,兩個人漸漸地在一起的時間越來越少,儘管現在通訊十分方便,但平時卻不怎麼聯繫,就算偶爾回家過年相見,也只是普通的打個招呼,完全沒有了小時候的親情。

親戚從某種意義上講我認為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溶於血肉的親戚,一種是浮於表面的親戚。前者不會因互相聯繫變少,不走動而淡化,後者卻會隨著時間的消耗而消失。所以面對親戚時,我們應該要清楚的分開對方屬於哪一種,再去判斷會不會因為不走動就沒有親情了。

同時,我們還要認清親戚的人品。如果是一位重感情的人,那麼彼此之間曾經建立的深厚親情就不會隨著不走動而變淡。如果是一位很現實的人,就會相反。

親情是那人間最寶貴的感情之一,願天下所有的親戚能夠永保親情常春。


心靈菲菲


中國人常講“常來常往”,無論是親戚還是朋友,都應該經常聯絡,以便熟絡感情。

為什麼“遠親不如近鄰”,就是因為鄰居靠的近,可以經常見面,即使是一聲打招呼日久天長也能感情熟絡起來。

親戚如果離得遠,又不經常電話書信往來,那麼時間久了就生疏了。

而且人有個心理,一旦不來往太久,就會心生嫌隙,逐漸拉開彼此的距離。

所以,無論是親戚還是朋友,還是經常往來才能促進感情的交流,維持好親密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