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1994年10月23日,號稱投資億元的84集連續劇《三國演義》在央視一套播出。

那時網絡還不發達,沒有提前的預告片、花絮之說,相關的拍攝信息、播出通知還都是在報紙上發聲。能夠看到平素只能在文字中、繪畫中想象的三國,要用影視的畫面一展風貌,作為三國迷來說,那晚的期待與映象的呈現,絕對是愉悅的。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第一集《桃園三結義》拍的確實不錯,加入了關羽張飛掐架較過勁的傳說,也巧妙的淡化避開了黃巾起義是與非觀點的政論敏感性,編導是用了力的了。隨後追劇的日子裡,內容走向的需要,武戲戰爭戲不斷增加,散發濃郁的觀劇心氣卻越來越堵。原來腦中所想的金戈鐵馬、萬騎馳聘的蕩氣畫面,一點點的在心中打折。這是億元打造的嗎?

94年的億元什麼概念?後來才知這投資也不假,因為大頭都在無錫打造太湖三國城景地了。但文戲強武戲弱的小心結一直未有釋然。那時畢竟已是9O年代了,那時還年輕的散發弄舟可以斷言,下了心力拍攝,各項技術問題己可以絕對達到。至於沒有達到應該不外是投資不到位、或者編導年齡偏大,場面視覺理念上沒有跟上時代。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上圖文章是散發弄舟當時追劇快結束時,發表於影視報的一篇感言。當時文筆雖然青澀,但不吐不快。尤其看到劇中好幾集武將的槍桿子都是彎的,小兵穿的以及走位就和過家家似的,真的是如鯁在喉,幾度置疑導演的創作態度。一部史詩般鐵馬冰河的歷史演義,要不是幾位一線角色刻劃還精良的話,簡直就會劃入了一本圖解小說的流水帳。


關羽斬華雄,只見張飛擂鼓,不見馬嘶刀鳴,你這是視覺藝術唉,不是文學中的修辭襯托表現。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典韋浴血救曹操,給了個典韋頭像(之前也沒鋪墊交待下這個人物),配了個女聲柔曲。我真的眼鏡欲掉。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我知道今天我重提老《三國》的個人看法,可能要挨板磚。因為有太多人在捧老《三國》經典,十全之作。是的,老《三國》在塑造曹操、劉關張、諸葛亮等幾個一線角色時,選角上、服飾上、表演上確實精準,堪為一流。我也極贊。

但一桌宴席,主菜、輔菜都精良美味,主菜大氣、輔菜可口才能稱為一桌盛宴。總不能只上了個‘北京烤鴨’或‘霸王別姬’,旁邊搭的全是鹹菜,還叫大宴吧。


下什麼功夫做什麼菜,老《三國》84集明顯的有太多集,是敷衍、圖解式製作。就問老三國群戲中,除了一線角色,二三線角色你記住了幾個。而在1957年,我國上海美術出版社製作的系列連環畫《三國演義》,人家裡面的二線人物哪個不是栩栩如生,魏方的荀彧、郭嘉、夏侯兄弟、張遼徐晃,蜀方的孫乾、廖化、關興張苞、吳方的甘寧淩統、太史慈等等。老連環畫大師下的是功夫,在年齡、相貌、服飾上,都提前做了統一的定調佈置。到了電視劇裡可好,一幫人全部一樣的‘工作服’,你就不知道分分顏色,分分大鬍子和小鬍子,那怕盔纓上做做區別的文章呢。有的大將在每集裡,演員還不是原來的演員了,綠葉這麼不招待見,紅花只能靠自己演技拼了,好在幾位紅花,確實表演功力一流,這確實應該稱讚。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說了老三國,新三國你別笑。你一個得性,曹操身後站的和三胞胎、五胞胎似的。本來極度看好高希希,因為之前他的《楚漢傳奇》拍的真是極具水準,人物、服飾、演繹、戰爭場面樣樣到位,楚漢雙方二三線人物全給足了戲,奸宦趙高都表現的很有張力。嚴謹性正裝化方面完全超過早年前港版鄭少秋的《楚漢驕雄》。


等看了新《三國》,簡直懷疑高導你這是帶病倉促拍的吧?還是隻掛了名?大失水準。


武戲到是比老《三國》上了臺階,但是還是能避的避,只是多了份不能避的,就多比老《三國》下了份場面功夫。二三線人物上,典韋直接弄丟,許褚鬥馬超一一赤膊上陣,上了歇後語的,你整個坎肩穿上,冬天拍的吧。張遼、夏候兄弟、徐晃等草草露面草草下場。更可氣的是,一場戎馬戰爭大戲,竟注滿了宮庭鬥心的戲份,你這是受鄰居臺的影響嗎?


本來延續《楚漢傳奇》的風格脈絡,完全可以再造一部《三國》傳奇,怎麼就岔了道呢?不得其解。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老《三國》再怎麼少些鐵血沙場的表現,但至少還有很多中國傳統的古風古韻在裡面展現,新《三國》為了接時代地氣嗎,加編加自作聰明,整了一道亂鍋燉,也就別怪,網絡上反是更多的看好老《三國》,輕之於新《三國》。你這反到是為老《三國》走向經典助了墊腳之力。

《三國演義》膾炙人口、家喻戶曉,不只是它眾多的奇謀妙計、戰爭場面撐起來的,還是眾多的王侯將相鮮明的特色個性撐起來的,是一部群戲。影視劇若只注意主角的豐滿,疏於配角的刻劃,必定會使作品失衡。不反對取捨,但取捨有道。這方面,散發弄舟其實一直敬服的是央視98版《水滸傳》,認為它實是四大名著改編成影視最成功的一部。置景、服飾、音樂、武戲,都堪稱當時拍攝條件下的最精彩的演繹。舍掉了徵王慶田虎、打遼國就對了,因為小說中這本就是臆想添綴之筆。編加了林沖氣鬱而終,更符合人性邏輯。也舍掉了一些好漢的出場,但無礙大局,著實把一場宋代朝堂民間的景象,拍攝的緊湊、生動。導演張紹林,也是此前老《三國》導演之一,能夠在《水滸》中一展心中大才,想是反思了拍《三國》時不少經驗,或是得到了權限更多的緣故吧。

二三線角色刻畫不用力或無視,是電視劇《三國》新舊版的通病


天道酬勤,什麼樣的態度出什麼樣的作品。前陣火了一部《哪吒》,那也該火,人家背後付出的汗水,幾人知曉。老《三國》,真正的三國迷,是不會認作為經典,因為細看的背後,你總能發現確實有太多的敷洐之鏡。新《三國》更談不上,因為它沾附了太多時代的塵垢、商業化迎合之筆,按這思路不可取,真怕再有接拍的,非整成西遊記式的三國演義。


相信觀眾需要的是一部有古風、有大氣、有千軍萬馬只是肅殺不虛幻的、有男兒豪情沙場、英雄淚灑夕陽的一部真真正正的三國大戲。


條件有木有,借鑑有木有。相信在未來的N年中,一部部真正讓人擊掌叫好的三國戰爭大片,終會湧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