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申軍良15年尋子案於最近迎來了好消息。

3月7日19時許,在雙方意願下,廣州增城警方安排了申軍良夫婦與失散15年的兒子申某團聚。事情經過不必多說,在2005年,申聰被人搶走,之後,申聰母親精神恍惚,孩子被搶走對她的打擊太了,申聰父親也辭去工作開啟了漫漫尋子路,他沒想到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5年。

3月8日,跟兒子團聚之後的申軍良發了第一條朋友圈。他提到,兒子身高有一米七,陽光開朗,喜歡運動,家人給他準備的禮物也很喜歡。並且讓他欣慰的是,兒子之前生活的不錯,受到了很好的教育,跟他們說話的時候也很有禮貌,已有小大人的模樣。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拐賣兒童的人販子們,讓一個個幸福美滿的家庭支離破碎,是必須要受到嚴懲的!!!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在申聰被找到之前,河南的女孩王垚也受到了多方媒體的關注。

2020年2月27日早上6時左右,金華婺城區城東派出所接到一小女孩的求助。表示自己被父親毆打,跑來出來。民警感覺到事情不同尋常,果斷將女孩和父親帶回了警察局內,果然,這牽扯出了7年前的一宗兒童失蹤案,而失蹤的女童就是這位尋求幫助的女孩王垚。

故事回到7年前。

2013年3的某天,年僅9歲的小姑娘王垚從河南鄧州市某小學放學後,在找媽媽的路上,經過一家蛋糕店,看見裡面有人在做蛋糕,就盯著裡面看。這時,一箇中年男子過來問她想不想吃蛋糕,王垚點了點頭,男人說可以開車帶王垚去找媽媽,並給她買蛋糕吃,單純的王垚上了中年男人的車。

從此之後,王垚的母親通過各種方式尋找女兒,長達7年。終於,在2020年2月28日,母女相見,過程可謂曲折心酸。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除了王垚之外,還有屯昌縣的一宗兒童失蹤案,也讓做父母的揪心萬分。

2020年2月26日上午10點左右,屯昌縣南坤鎮。兩個家住隔壁的小男孩小成(6歲半,化名)和小材(6歲,化名),在屋旁的檳榔樹下盪鞦韆。突然走過來一名陌生男子,告訴兩個孩子,可以帶他們去釣魚,兩個孩子好奇,便跟著這位男子走了。從中午11點多,一直走到晚上21點,近10個小時,中間兩位孩子不斷的喊要回家,男子不準,還聲稱帶他們去找媽媽……

所幸的是,這位男子帶著兩個孩子在高速逆行被人看到,這才及時把兩個孩子找回來。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除了申聰是被人有目的搶走之外,無論是王垚還是屯昌的兩位男孩,都是被哄騙的,都曾以“帶你們去找媽媽”作為藉口,並且都成功了。

這說明一個重要的問題:孩子的警惕性太低,而且孩子對媽媽有著不可抗拒的安全感。


先來說說孩子的警惕性……

2017年,北京有個小區做了一次兒童安全測試活動,幾位哥哥假扮成快遞員、查水錶、檢查煤氣的工作人員,分別測試24個孩子。結果,19位孩子的測試都以失敗告終!!!孩子們都給陌生人熱情的開了門……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也是在這次的測試中,很多爸爸媽媽都自以為對孩子的安全教育已經做到了非常完美,可依然沒有抵擋住“騙子”的花言巧語。同樣的,不止是中國孩子,外國也做過類似的測試,孩子們也是很容易被“騙子”騙到。

家長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是無法對所謂的“花言巧語”進行甄別的。培養孩子的警惕性,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做起,如果孩子很小,建議身邊一定要有大人跟著,這樣才不會出現問題。

在孩子的警惕教育過程中,如果能有場景化代入是最好的。

蔡少芬曾經在綜藝節目中,這樣教育自己的兩個女兒:

“媽媽要出門了,如果有人敲門,還記不記得我們的秘密歌?”

姐妹倆馬上唱起了“小兔子乖乖……”

"對,只有唱小兔子乖乖的人才能開門。”

為了確保姐妹倆牢記,她又再問一次:“如果那個人沒有唱小兔子,死都不能做什麼?”

姐妹倆很快就說出口——不能開門!

場景化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孩子來說也是很管用的。不過有一點需要建議家長,在暗號選擇上儘量選擇只有家長和孩子知道的暗號,這樣對於孩子來說,更安全。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除了場景化的教育之外,從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慢慢培養。

平時接到陌生電話後,可以跟孩子分享自己的剛才的行為和做法;在日常生活中,不要隨意和陌生人講話;教孩子認識警察局在哪裡,告訴孩子,警察叔叔是可以幫助自己的人。

如果是特別小的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家長可還可以利用繪本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讓孩子記住切實可行的方法。比如說,遇到危險怎麼辦?遇到壞人怎麼辦?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孩子對媽媽有著不可抗拒的安全感……

對於孩子來說,媽媽這給詞應該說是非常溫暖的。假若,你跟10個小孩子說,我帶你去找媽媽好不好?都會跟著你走……因為他們相信“媽媽”,媽媽是他們最期盼的港灣。

所以,在6歲以前的孩子,除了去幼兒園等無需陪伴的情況下,其他任何時候,媽媽一定要時刻陪伴在孩子身邊。這對孩子來說,太重要了!

媽媽不在我身邊,會焦慮,有媽媽在的地方,多遠我都要去找媽媽。——這應該是所有孩子的心聲。

很多媽媽都有過這樣的經歷,要出門一趟,孩子哇哇大哭;要去上班,孩子也要哇哇大哭,可見寶寶對媽媽的依戀。這是源自孩子從胎兒期就對媽媽的特殊之愛。在3歲以內孩子意識中,媽媽和自己就是一體的。媽媽就是全世界。


前兩天,人民日報短視頻平臺,發佈了一個短視頻,獲贊118萬。

一位小姑娘和家人走散了,被一位好心大姐發現。

大姐問:妞妞是不是迷路了?需要幫助嗎?

小姑娘警覺性很高,不說話只是搖頭。

大姐一路開著車給孩子打著燈照著亮,隨著小姑娘從傍晚走到天黑,也沒有找到家。

大姐又過去問:妞妞,是迷路吧?你相信阿姨,阿姨都跟了你這麼久,阿姨不是壞人!

小姑娘這才大哭起來。

最後,大姐安全把小姑娘送回家。第二天,小姑娘的父親親自登門拜謝。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視頻讓人感動,但是在感動之餘,我們也需要深思:教育孩子不相信陌生人肯定是對的,但是當孩子遇到危險的時候,應該如何自救或者如何分辨陌生人這也是一門非常重要的課程。

我們始終應該相信世界上好人多,但是能對那些孤獨無助的孩子下手的人,真的是要人神共憤,祝他們必遭天譴!

“我帶你去找媽媽吧!”這句話對所有的孩子都沒有抵抗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