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愛,不止是一種羈絆,很多時候是一種傷害,你贊同嗎?

羊舍妞


我兒子跟我朋友說過一句話,我聽到後非常震驚,經過反思,我改變了對兒子愛的方式。


我跟大多數父母一樣,希望兒子的未來比自己輕鬆,比自己幸福。早早的替他規劃了一條順風順水的前途。


然而他並沒有沿著這條路發展,我感覺他長歪了,拼命地往回拉,兒子與我發生了分歧。甚至我說的有道理時,他也會逆反。


直到那天我跟朋友聊天時,朋友說:“上次你兒子送我回家,我說你媽媽真是女強人,做事風格比男人還酷,同行業中你媽媽眼光獨到,事業發展也很快。


你兒子說,這個我承認。但對於我並不是好事。我一直活在她的陰影下,做任何事她都感覺幼稚。即便我完成了一件很自豪的事,也沒有得到她一次鼓勵和認可。我現在一切的努力就是為了得到她的認可。”


聽到這句話的時候我莫名的扎心,明明是望子成龍,卻讓兒子失去了自我。


以至於30歲成家立業後,他依然是有好事回來跟我炫耀,遇到困難就躲進房間跟兒媳牢騷。


這完全脫離了我想要的結果,我想幫他解決任何困難,可他不想在我眼裡顯示無能。即便他知道,我能在他的事業上幫他前行,也不肯讓我幫我,甚至揹著求助我的朋友,都不肯跟我說。


這是母愛最大的失敗!


而且造成了他成人後做事優柔寡斷,失去很多發展機會,無形中母愛成為對他的傷害。


我想還給他自由,讓他毫無牽絆毫無顧慮的飛翔,卻至今自責,無法改變我們母子之間的困境。


我希望年輕的父母們,養兒育兒,不要羈絆的方式去束縛和牽制,“尊重”他的發育和思維同樣是母愛必備的。否則就是一種傷害!


半隻魚職場加料


父母之愛是無私的愛,是無限之愛。這個問題我來回答:我的親生經歷,故事從2003年說起,那時春風剛剛過去,清明即江到來的季節,兒子很快迎接高考有鼻焱,為了讓兒子健康的身體正常發揮,那時我也有鼻焱,那天睛空萬里,萬里無雲,我和兒子踏上那縣城的客車去縣醫院看鼻焱,走進醫院先讓兒子看了鼻焱,做了穿刺手術,一看花了三百多,當時的我就不看了,當時為了確保兒子順利地完成大學畢業,我的鼻焱決定不醫了,就這樣兒子的鼻焱康復了,而我的鼻焱至今還是鼻焱,故事講到這裡,父母對子女是無私,無限的愛不後悔!


用戶757525483560萬年


大家好,我是大V走天下,今天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不知道您看過家有兒女嗎?

電視劇《家有兒女》中有這樣一段,劉星埋怨自己什麼才藝都不會,怪媽媽沒給自己學習。劉星媽表示小時候報了藝術班,是自己不學!

劉星是這樣回覆媽媽的:我不願意學,您就不讓我學啦!那時候我還小,我還不懂事,難道您也不懂事嗎?您就應該從小培養我、教育我。

這是一個成長的孩子的心聲。

曾經被父母逼著學習樂器,美術,舞蹈的,長大後都會站出來感謝父母;而半途而廢的,卻開始埋怨父母起來,當初怎麼就由著我的性子胡來呢?怎麼就不稍微逼我一下呢?

龍應臺對他兒子說:“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如果不想讓孩子長大後後悔,父母就要承擔起責任,走在前面,成為孩子的引路人。告訴孩子,如果在人生的早期不好好學習,那麼長大之後必然會後悔。

長大後的我們才瞭解家長的用心良苦,才明白任何學習過程必然要經歷一段枯燥乏味的階段,家長的“逼迫”是有道理的,如果一味讓孩子“不想學就不學”,那麼自己永遠只能停留在淺嘗輒止的階段,永遠體會不到深層次學習的樂趣,形成惡性循環。

久而久之,只能什麼都學不會,什麼都做不成。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的事,它不僅需要勤奮刻苦,也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在想要放棄時,發揮父母的“威嚴”管教一下,對孩子要求嚴一點,這才是真正地愛孩子。在孩子想要放棄某項學習的時候,對他說一聲:“孩子,再堅持一下,我陪著你。”





大V走天下


看了你的描述,我相信你一定是一個好媽媽,為你點贊!




在這裡,我也想抒發一些我的觀點:

作為一箇中國傳統家庭的孩子,我的父母對我的管理也在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小的時候,我媽也樹立了一些規矩,我記得小的時候,我偷偷躲在被窩裡看閒書,被媽媽發現了,批評了一頓。

我想,每一個父母都渴望孩子成才,希望他們的未來一片光明,希望他們有出息。我的父母也是一樣,他們對我給予厚望,但是,在我考試沒考好時,沒有過多的批評,而是鼓勵我。



這讓我想起了《小別離》中的方朵朵,她為什麼對母親有這樣大的成見,覺得自己在母親眼裡就是一個“分數機器”?我想,這是因為她的母親童文潔,太過於表現對分數的追求,而忘了孩子深層的感想,她忘了與女兒進行溝通,忘了告訴她自己為什麼這麼焦慮,她擔憂的是她的未來,而不僅僅是分數。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確實是需要立起規矩的,因為那時的孩子小,不懂得什麼人生道理,所以他們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扶持。

但是,我很想說,其實作為家長,不需要太過與別的家庭比較,只要做到適合自己的孩子的,就是有用和有效的。




當孩子長大到一定歲數時,就應該放手,教會孩子:自己規劃自己的未來,需要父母怎麼做,就說,家長再盡力的配合。

或許有人會說,有的孩子很調皮,不受管教,只想到偷懶,那我想是不是孩子在小的時候沒有樹立很好的規則,樹立好自律。

因為,孩子並不是天生調皮,他們的不努力常常是幼年被壓榨著生長的。讓孩子在該玩的時候玩,在該學習的時候學習,就不存在問題。



至於說“父母的愛是一種羈絆”,我想這是因為,父母將過多的精力花在孩子身上,讓孩子承受了他承受不住的管束或愛。我覺得,父母之愛,應該“有度”,一張一弛,和諧自處。

還有,想讓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作為家長自己就應該學會以身作則,著名心理學家李玫瑾曾說過一個觀點:家長做好了,孩子自然沒差。

就是這個道理!

話題:你覺得怎樣做父母才好呢?我是橙子,關注我,為你解決情感問題!

晨曦橙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我很贊同你的觀點,父母之愛有時候真的是一種傷害。這是一個值得天下所有父母好好思考的問題 ,愛要有度,否則就是傷害。

舉一個真實的例子,我家的鄰居本來有兩個兒子,小兒子小坤四五歲時因一場變故夭折,父母傷心欲絕哭的死去活來,大兒子大坤自然而然成了家裡的熊貓級人物。他家經濟條件在我們那裡算是挺好的,家裡各種好吃的好玩的新衣服自然都緊著大坤。大坤特別喜歡吃牛肉,

我們都是好長時間才能吃一次牛肉,而大坤經常手拿著牛肉邊啃邊和我們捉迷藏。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好幾年直到坤變成了小胖子,可是他還是愛啃牛肉而且還有了很多好吃的零食,把我們都羨慕嫉妒恨的不行不行的。好些年過去了,直到去年我們領著孩子回老家過年才見到他,他已經是一個200多斤的大胖子,結婚8年了因為太胖至今沒有孩子。唉,曾經對他的羨慕現在已成了惋惜。





80後學士


我不贊同此說法。我更贊同: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周杰倫:每個天才的背後都有“別人家的父母”用盡全力逼著成才!

周杰倫是華語音樂圈少見的全才型音樂人。他從四歲的時候開始學習的鋼琴,那時候母親就對他非常嚴格,要求他每天至少練兩個小時的琴,而且他練琴的時候,他的母親還會拿著藤條在他身邊以免他分心。

後來,他媽媽還請了一位非常嚴厲的老師教他,只要彈錯一個音符,老師就毫不留情地用木棍敲打手背,所以周杰倫小時候的手背總是一塊青一塊紫的。

周杰倫現在回憶自己的童年時,總是說:“如果說自己的音樂底子打得深厚,還得感謝那根棍子呢。”

孩子被“逼”學習的過程可能覺得是羈絆,是傷害,但是在這些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用心培養出來的孩子正朝著成功走去。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無可否認,這是為人父母者最本能的初衷,但是,給子女怎樣的“愛”和“計”,考驗的是父母的三觀和格局,影響的更是孩子的一生。如果父母三觀和格局有失,才可能形成父母之愛,不止是一種羈絆,更多時候是一種傷害。

父母為子女計深遠,”愛”是初衷和根底,“計”是方法和策略。一個受到過正確的“愛”與“計”教育的孩子,不僅不會覺得父母之愛是羈絆,是傷害,還會感恩父母之愛,推動了他的成功。

謝謝您的閱讀,喜歡的朋友,麻煩點贊,評論加關注哦~


花開自來


在看了國產動漫哪吒之後,當晚我就寫了好幾條觀後感言,其中一條就是:跟孩子多一些陪伴,多一些正面積極的引導,少一些控制,因為控制只能帶來更大的逆反情緒

很多家長以所謂“愛的名義”綁架孩子,我所做都是為了你好,這無所謂對錯,因為每個人的立場不一樣,都說可憐天下父母心,確實,父母的偉大毋庸置疑,無論貧窮還是富有,為人子女都要心懷感恩,善待父母。

但是從另一個方面,作為父母,問自己一句話,如果我所想所做,都是正確的,孩子會是現在這個樣子嗎?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看到了很多的悲劇,有一個小孩在父母愛的名義下,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興趣班,最後累得呼吸微弱,就這樣生命夭折;還有一個小孩因為不堪壓力,跳樓自殺,留下遺書:我恨你們,我要你們餘生都在悔恨中度過。

以上的悲劇比比皆是,既然如此的教育結果不好,那能否改善一下教育方式,某知名教育專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中國最該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請不要用自己的思維習慣去要求孩子,做好孩子的營養、智養、教養,挖掘孩子的興趣特長,不隨大流,針對性的培養,您的孩子也一定能成為棟樑之才!


綠城異客


中國式的父母,有時最無私,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可以付出一切,哪怕砸鍋賣鐵也要滿足孩子,甚至把親子關係凌駕於包括夫妻關係在內的所有關係之上。他們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為了孩子,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我們也時常被中國式父母的這種無私所感動。

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沒有自我的父母很容易把一切都寄託在孩子身上,像是一種投資,我毫無原則的滿足你的要求,你將來也需要這樣回報我。結果孩子就不能走錯一步、不能有絲毫偏差、必須金榜題名、必須事業有成、必須結婚生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對得起父母的這份愛,否則就是不懂事、不孝順。

中國式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要求孩子違心的聽話懂事、學生時代要好好學習,工作後要好好相親,不能讓爸媽被鄰居嘲笑。否則就是大逆不道,或者天天在後面提醒孩子當初自己吃糠咽菜都是為了你呀!你現在這樣做對得起我嗎!結果就是孩子們從出生開始就揹著這個沉重的壓力生活,物質上他們什麼都不缺,可是精神就像一片沙漠一樣,寸草不生,因為他們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只能按照父母規定的路線行走。

而人和動物最根本的區別是什麼?是誰讓我們的孩子變得像動物,這樣的父母難道不殘忍嗎?有時媽媽聲淚俱下地痛斥,突然為孩子感到悲哀,更為這樣的“中國式父母感到悲哀

中國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苦心我們可以理解,但是我們真心地希望,他們不要在把自己逼迫地這般不幸的同時,還給孩子扣上沉重的精神枷鎖。我們多想說,爸媽我們真的很愛你們,我們一定會努力,但是我們更希望你們可以過的很好——不是寄託在我的成績、我的發展、我的婚姻上的,真正的,很好


羊舍妞


問題表述與問題中心有偏差,這樣表達:“以愛之名的粗暴式教育,對孩子有傷害”。

這個問題,辯證看待!

第一,父母有教子成才之責,也要有以愛教愛之義。如何教育孩子成才之餘,讓孩子學習到父母的愛,而不失於簡單粗暴,讓孩子只學會了暴力和恨,這很重要!

第二,別被“和孩子做朋友”的西方教育理念帶進溝裡(因為你一知半解!),孩子心智未成熟之前,父母在正確的事情上堅持原則毫不讓步,甚至採用適度“強權”強迫孩子必須執行,這才是正確的教育!(但什麼是對的,不要自己理解,向幾千年教育實踐的老祖宗學,這都是幾千年來教育成功的實踐經驗!)


無霜刃


現實生活中確實有這種情況,父母之愛,本來是最純粹的一種愛,但很多家長以“為你好”的名義,實際上幹著傷害孩子的事,關鍵還不自知。

首先說吃,為了孩子身體健康,很多家長自己捨不得吃,給孩子買最好最貴的食品,逼迫孩子吃,有些並不是孩子喜歡吃的,或者有些是孩子討厭吃的,比如,鄰居一個小孩,她特別不喜歡吃雞蛋,但她媽媽非要她吃,結果這個小孩常常揹著她媽媽就把雞蛋扔了,這不僅造成浪費,還讓小孩從小就學會了撒謊。其實不吃雞蛋可以從其他方面獲得蛋白質,也可以變換做雞蛋的花樣,讓孩子有新鮮感,從而激發孩子的食慾。

再說學習吧,有很多父母為了孩子不輸在起跑線,據說2歲的孩子已經在報各種學習班,本該玩耍的年齡,卻讓各種學習班佔去了,反而使孩子厭學,填鴨式的教育不僅使孩子們失去了創造性思維,更使他們失去了動手的能力。

最後說說責任感吧,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責任感的培養應該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家裡責任感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分擔家務,可好多父母認為只要孩子學習好,什麼都可以不用做,哪怕力所能及的事情,其實很多孩子願意為父母分擔一些家務,但父母認為這是在浪費時間,以愛的名義,剝奪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對孩子是一種深深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