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女孩長大了就是沒有家,這句話你怎麼看?

刺蝟無淚


如果我有女兒 竭盡全力給她買一套房子 哪怕是一個小小的單身公寓 讓她受委屈的時候有一個家


大手牽小手帶我一起走


您好!我是豎著走的小螃蟹,很高興能回答您的問題。您的問題是“有人說女孩長大了就是沒有家,這句話你怎麼看?”對於這個問題,我不是很贊同,新時代背景下的女性更希望通過努力建立起自己的小家。我現在分析給你看看:

一、孃家

我結婚的時候,我父母兄妹都給我三千到五千不等的禮金,還有嫁妝等等,比男方給的禮金還多。等到我生孩子的時候,月子裡雖然不是在孃家坐的,但是爸爸媽媽哥哥嫂子都給寶寶封了大紅包,還買了很多衣服被子給寶貝。月子裡我吃了二十隻雞,十隻鴿子,全部都是我爸爸媽媽給我準備的。婚後的時間,幾乎每個月都會回孃家,每次回去都是好吃好喝的伺候,走的時候還大包小包地帶走,所以我非常感恩我的父母和孃家人。

但是因為哥哥娶了嫂子,爸爸媽媽在對待我好的時候也會兼顧她的感受,都會加倍好地對待她,生怕嫂子會不高興。我也把嫂子當老大來尊敬,為了她的感受,我回去也會帶很多吃的玩的給侄子侄女,隨時討好她,即便住也不會住太久,怕嫂子會有意見。從這個層面看,孃家雖是家也不完全是家。


二、 婆家

在公婆家,自己就像是外人,熱鬧始終是別人的,公婆的笑臉似乎都有點客套,一切都好像是偽裝。一直在對他們抱著”惹不起,躲的起的”心態.一點家的感覺都沒有。每次過年丈夫和公婆都說說笑笑看電視的時候,我獨自洗刷的身影就顯得特別孤獨。雖然公婆也會笑著說,別刷了,來看電視。但在那句“客套”的話中怎麼也感覺不到家的溫暖,我只能繼續做家務。在婆家,始終無法融進去,真真切切地感覺到自己是外人。


生孩子的時候,婆家人的做法和孃家人更是相差巨大。他們只關心孩子餓了,冷了,需要換尿不溼了,缺東少西了,卻沒有人主動關心過我腰痛不痛,晚上熬夜帶娃累不累,想吃點啥或需要什麼。平時照顧寶寶也有很大的意見分歧,一句語,一個眼神或一個關門的動作都需要小心翼翼,否則會觸及他們敏感的神經,以此定為你對他們不敬。想要把他們當自己爸父母一樣相處,說話做事都可以隨意,不怕他們多想,這簡直太難。我信奉的原則是與公婆相處,最好就是相敬如賓,彼此都不要給對方抱太大希望,更不要去要求對方。幫你是情分,不幫你是本分,切記!如此甚好!

三、 自己的小家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只有努力買個小窩才是自己的家,不然在哪住,都不自在。只有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待著,三口之家,才是最原始最放鬆的狀態。但是想要打造最舒適最溫暖的家,前提還需要遇到一個願意和你相伴,人品性情相投的好男人。除此之外,自己也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為這個家遮風擋雨,如果一味地靠父母,靠男人,那就真的不會擁有自己想要的家了。

最後總結 :不管是孃家還是婆家,都不是我們最理想的家。因為此時的我們,已經長成了父母的模樣,已經組建成了一個家庭單位。我們在組建小家庭的同時,決定了我們會以小家庭為主。而想要自己擁有一個溫馨歡笑的家,需要我們和丈夫的共同努力來滋養。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令你滿意,祝你幸福!


豎著走的小螃蟹


不應該是長大了,應該是嫁人了吧,不過沒有家了有點誇張了,我媳婦家離我們住的地方有600多公里,沒孩子那會每年只要是假期就回,過年也沒在婆婆家過的,每年過年我和媳婦一起回孃家過年,倒不是我怕老婆撒的,而是我是單親家庭,老媽過年不是在姐姐那裡過就是在哥哥那裡住幾天,過年了我這邊是冷清的很,老婆的父母比我媽要大20來歲,能回去看看就多抽些時間看看吧。

這個可能還要看地域吧,有些地方很有講究的,記得結婚典禮是在女方家辦的,之所以趕到過年辦就是想老婆的大姐從深圳過來了。突個熱鬧吧,辦完那天是年三十,老丈人是廣西的,說不能回家住,我也不太懂這個,估計是有講究吧,我倒無所謂,反正也訂了酒店。

媳婦挺傷心的,哭了好幾鼻子。最後到晚上了,媳婦的兩個姐姐說了老父親一頓,老丈人妥協了,讓我們回去了。

有沒有家,還得看個人吧,我姐結婚後,確實不愛回我媽那,我媽是雙手歡迎,可我姐還是不咋回。呵呵,只能回答這麼多了,有父母就有家,每個兒女都是父母的心頭肉,有空了還是要常回家看看[心][心][心]





石頭果果


不同遭遇經歷的人,就會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我來說說我們湖北中部的山區的一些狀況和我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吧!這裡世世代代都是農民,男人是家裡的頂樑柱,幾乎每家每戶都是兒女雙全,有的甚至三四個孩子。重男輕女的思想在這裡非常嚴重,沒生兒子的想盡一切辦法非要生個兒子![機智]有的一家全是生兒子很驕傲的。所以在這裡女兒到了年齡一定要嫁出去,家產要留給哥哥或弟弟。就像我17歲,我媽到處給我們張羅婆家,我妹妹14歲就有人踏破門檻[捂臉],也不訪一下人家的家境,人品怎樣,也不問我們喜不喜歡同不同意[摳鼻],直接就答應了,我們反抗就是不孝 ,不聽話,嫁人什麼人全憑自己的運氣[流淚]。

剛來婆家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婆婆是個爆脾氣的人,什麼都是她說了算,就像我老公說的(慈禧太后一個)說是陪嫁給少了,拿去我家的錢被我爸媽留起來了,各種指桑罵槐,(那是年齡小又聽不懂[捂臉])也沒個孃家人幫忙撐腰,全靠自己箇中盤旋,(有一次實在受不了我婆婆的壓力,帶著孩子去孃家住了幾天,結果我爸把我們送下來了)那時的感受就是在婆家是外人 在孃家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

當然 這些情況不是一概而定,也有極少數愛女兒勝過兒子的,是女兒強勁的靠山。現在靠自己在婆家中站穩了腳跟,最主要是婆婆不敢造次啦😄 老公也比較聽我的了,對我孃家還是很照顧,也很孝順,有什麼好吃的都少不了接他們的,他們穿戴 保健品幾乎都是我和妹妹買的,總想著爸媽辛苦了!

人到中年感受也是不一樣的,現在只要父母健在就是好的。(天下無不是的父母,父母在人生尚有去處,父母走人生只剩歸途!)



寶媽靈芝


個人認為不是這樣的,只要能和最愛我們的至親在一起就是最暖的家。

拿我自己來說,孃家很近,父母其實待我很好的,只是限於自身的能力,我母親身體不好,所以她想在我累的時候幫一把也顯得力不從心。我父親也一直在很辛苦的掙錢,我哥也結婚了有了自己的孩子,說實話重心肯定不一樣了。即使發生任何改變父母對我的愛也是沒有變的,我每次回去父親總是很高興我能回去看他。疫情期間我兒子買不到奶粉他居然說走到鎮上幫我買,家裡到鎮上怎麼也有幾公里路了,我父親就是這樣的人,願意為了我們兄妹付出所有一直都是這樣。總記得學生時代,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用心做吃的給我們,高三那年有一次父親很早叫我起來吃早飯我母親怪他半天說不該吵醒我,說我太累了。所以我覺得不管家庭發生怎樣的變化只有父母在心裡就還是有家的。


婆家物質條件算是比較好了,我和老公在有單獨的房子,也有車。我們有一兒一女,說起來算是挺圓滿的了,但是婚姻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我們之間吵架也是常有的事,吵多了很多事情就放下了,愛不愛的也不打緊了。公婆都是很明事理的,和公婆相處其實要很有分寸的說錯話會很尷尬。他們對我很好,婆婆幫我做家務帶孩子,還總給我錢花。還是知足感恩吧,婆家有我的兒子和女兒所以也是我的家。

歸根究底,女人只要父母健在,兒女陪伴就都是家了 ,和愛我們的親人在一起就是最暖的家!


晨媽筆談


我有這樣的感覺,我家兩兄妹,我哥娶了嫂子過後我就覺得我沒家了,平時愛吃的東西也吃不到了被嫂子一個人吃了、我沒結婚和沒耍朋友的情況下,在家呆久了我嫂子都會拿臉色給我看,後面我未婚生子,遇到渣男了,懷著孕沒地方住,就在孃家住,被嫂子罵慘了,被罵了我父母還喊我不要說話,嫂子被我小好幾歲,我爸說她小不懂事喊我讓著她,唉以前的幸酸只有自己知道,我也覺得我父母也不愛我了,只愛我哥,心裡面就是很難過,有時候我都不願意回我父母家裡去,如果不去看他們,他們又會多想,在我身上發生了許許多多的事情,我說的確實一部分,有時候想想真的好心寒


川鄉鄒二妹


你好!很榮幸能夠收到你的邀請我覺得有人說“女孩子長大就沒有家”這個話題因人而異吧,一方面要看女孩子自己的性格是否合群是否斤斤計較吧,另一方面就是婆家人是否是好相處之人。拿我自身經歷來說,我感覺自己還滿幸運,我是一個比較坦誠的人在婆家人面前有什麼說什麼,我婆婆公公又是比較開明的,所以我感覺我的家還是很幸福的。我的總結是:家不是明爭暗鬥、你攀我比的地方!你把他當家了,那家就會是個溫馨的家



盤子玩機


女孩子呀長大了就沒有家了。

心無安處,何處是家呀。老話總在說嫁出去的女兒潑出的水,就把女兒劃出了家門。可單單是因為出嫁麼?

我從小不讓父母省心,喜歡四處遊蕩。大學期間,我有了男朋友,我愛他的沉穩。但他的深不可測讓我落淚。我想著呀,他什麼時候娶我。我只能等。父母坐在一起看起來那麼和諧,說要你結婚,25歲就來不及了。

封建思想把女孩逼出了原家庭,在沒有主的情況下,組建了新的家庭。

事實上,各種社會壓力讓女性脫離孩子的狀態就很無助,不敢往回走讓父母擔心。想要在新的家庭中得到地位又站不起來。

女孩子長大了就是沒有家,但心之所安就是家。沒有家只是一種女孩子成長中一種無助的狀態。有的人走出來了,擁有了兩個家。也有人沒走出來,窩在自己的小小堡壘裡。

想要一個全新屬於自己的家,那就不要再將就,找一個你愛的愛你的人再結婚吧,把你的心化成一顆種子埋在地裡,會開出花,變成房子,你的愛情融入進去就變成了完整的家。

既然反感一些封建思想,那就要從自己開始認識到這個問題,有事兒沒事兒多回父母家看看,畢竟是生養自己的人,又怎麼能不心疼自己。把事情看開後,就會發現原先的家還是家。既然害怕婚姻不能一心為家,那就慎重選擇吧。既然找不到安全感,那就成為自己堅強的後盾吧。

疫情好好陪陪父母,趁著自己還沒離開家。我想明天也跟他說分開吧,因為看到這個問題,我深深地思考後,我不想將就了。拿起書本繼續學習


肥菲飛


我覺得某種意義上來說是這樣的。每到過年的時候每個人都有伴可是我沒有,別人出門都是雙的可是我只是自己一個人。爸媽有自己的事有自己的圈子,兄弟姐妹也都有自己的事,可是我沒有。越長大越孤單,我感覺這話挺正確的,尤其年齡越來越大以後,感覺尤為明顯。從小長大的家已經感覺不再是曾經那麼依賴的家,最大的願望就是希望能有個屬於自己的小窩!


呼啦啦呼啦9


農村家境不好的這種就比較多,一般來說,孩子成婚以後是出去住的,不會跟父母住在一起,帶孩子那些也不是每天一起住,過兩天來看看呀,基本如此,當然上一輩呢打工也不太出遠門,大家住的也十分的近。

我大姑姑小姑姑他們回孃家也是非常頻繁的,我大姑姑開的店也在孃家門口,我小姑姑他們一家雖然說去上海打工了吧,蘇州離上海還是很近的,來往也非常多。

除非是家裡很窮的,房子不夠住,那很可能你還沒出嫁孃家都希望你出去住了,那沒辦法,你嫂子肯在你哥沒錢沒房的情況下也嫁給你哥,也是不錯的姑娘了,後面還要生孩子,沒辦法。

總之,在我們這邊農村從來不曾有過女兒嫁出去了就沒有家的說法,遠嫁的姑娘父母都恨不得跟過去買房的那種,我們這邊的女兒嫁哪裡孃家都永遠是她的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