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武昌南湖街:有困難找老夏】

“老孃我想你了!”

3月11日傍晚6時20分許,武昌區南湖街城管中隊負責人夏鳴陽,奉命送完最後一批酒精後,抽空給85歲的獨居老孃打了個電話。才講一句,電話那頭就傳來啜泣聲,電話這頭57歲的城管老夏早已淚流滿面。老夏從2月1日起就一直在“疫線”忙碌,40天沒回過家了。老夏與大多數人一樣,盼望疫情早日結束,一切迴歸正常。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衝在“疫線”身兼數職

疫情發生後,老夏即接到了“出征通知”。來不及跟獨居的老母親細說,顧不上跟3歲的小外孫解釋,稍作安排後,即到防指報道。

按照統一安排部署,武昌南湖街城管中隊整體到南湖街防控指揮部報道“戰疫”。除了城管的日常工作,要擔負起物資運輸、病人擺渡、協助社防控等工作。南湖街城管專門將兩輛執法車改裝成擺渡車,接送患者。疫情高發期,工作繁忙人手不足,除了搬運工、宣傳員、防控人員,夏鳴陽又兼職做起了“擺渡人”,他說:“不能耽誤病人就醫”。

2月15日下午3時許,武漢風雪交加。此時,老夏接到任務,需接送兩名出艙患者到隔離點,老夏提前來到交接地點,立於風雪中等待,最終順利將兩名康復患者送到了隔離點。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聯合社區關愛獨居老人

2月25日、26日,南湖城管黨支部書記夏鳴陽,帶領黨員對轄區10戶困難老人、獨居空巢老人進行慰問,並送去蔬菜和水果。70多歲的獨居老人何淑雲,子女不在身邊,疫情發生以來備感孤獨,對城管黨員的關愛連聲稱謝。

2月29日10時許,南湖街城管中隊在街面巡查時,一蛋糕店老闆委託城管中隊長夏鳴陽,幫助轉送260斤愛心魚給獨居老人或困難家庭。夏鳴陽瞭解情況後,帶路將魚運至南湖街寧松社區,並聯系社區書記張豔,將魚分送給獨居老人、殘疾人家庭、困難家庭、失獨家庭。家住松濤苑C區9棟70多歲的鄭婆婆,老伴年前去世,兒子患精神疾病住院,兒媳離家出走,鄭婆婆與7歲的孫女相依為命。疫情發生後兩人就沒出過門,祖孫倆一度靠自制的豆豉、腐乳拌飯度日,看到城管人員和社區工作者給她送魚時,她雙手合十感動得直哽咽:“要不是你們幫助,我們祖孫倆一點辦法也沒有!”。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需要幫忙,請聯繫我”

南湖街各社區書記都有一句心照不宣的話:有困難找老夏。不僅是老夏帶的隊伍堅持依法管理,注重文明執法,還因為他們有情有義,急人之所急。

2月25日18時左右,突然颳起大風,查看天氣預報晚上有雨,夏鳴陽與隊員畢子科、姚弛,來不及吃晚飯,緊急為各小區值守點送去帳篷並幫助搭建。

疫情期間,因為封閉小區,許多居民未作好準備,生活物資不足,社區工作人員疲於奔波。夏鳴陽看著社區群幹太辛苦,儘管自己這邊也很忙,他還是主動給各社區書記遞話——如果社區需要幫忙,請聯繫我……南湖一家親。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戰疫”以來,夏鳴陽克服高血壓、痛風等病痛,和隊員們一起住在指揮部安排的住處,很多時候7點多就開始忙碌了,晚上12點左右才休息是常事。期間只要有空閒,夏鳴陽就會跟社區聯繫,問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忙搬運的,或者其他需要幫忙的事情。因為“有困難找老夏”和“老夏來幫忙”已成各自的習慣。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通訊員 高嫣嫕 劉彤 編輯 中華)


【高新區豹澥街:抗疫老兵新傳】

武漢所有的方艙醫院都休艙了,但疫情還沒過去,一些市民就放鬆了警惕。“老人家,現在疫情還沒結束,趕緊回家,沒事別聚在一起聊天了。”3月11日下午,一位身穿城管制服、戴紅袖章的中年男子,在東湖高新區豹澥街萬年臺社區勸說市民。他是東湖高新區城管局下沉社區的黨員幹部陳丕雨,他像這樣堅守已45天,他說“疫情一日不退,我就堅持不撤退”!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轉業軍人的“疫線”擔當

“我是一名黨員,也是一名轉業軍人,退伍不褪色,這個時候更應該衝在前。”疫情發生後,陳丕雨即接到下沉社區參與疫情防控的任務。

豹澥街萬年臺社區有5000多人,人員成份複雜,流動性大,防控任務重。每天一大早,陳丕雨和同事李森、劉聲順趕到社區後,先和社區書記一起討論最新的疫情防控工作,隨即便與工作人員一起投入宣傳防控知識、勸離人群、懸掛張貼宣傳橫幅,幫助發熱患者和困難戶及殘疾家庭送生活物資等工作中。經常來不及喝口水,一上午就過去了。累了,中午就在車上打個盹,下午又繼續。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從1月27日起到現在,說起萬年臺社區“四類人員”情況,陳丕雨不用翻檯賬,就能脫口而出。他跟社區書記說,城管局黨員下社區,就是來做實事擔壓力的,協助社區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哪裡危險,你就儘管安排我們去哪裡!”

在全民測體溫工作中,為掌握社區居民實際情況,他衝在最前線,逐戶上門排查發熱情況,瞭解居民需求情況,發放口罩、酒精和體溫計等防控物資。得知社區有些貧困戶由於疫情的原因,生活困難,陳丕雨自掏腰包1000多元,利用中午時間去超市採購了一批大米和食用油,一家一家送上門。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發揚抗洪精神“戰疫”

陳丕雨非常關心社區獨居老人。有一次,一位八旬太婆沒菜下鍋,不巧碰上電梯壞了,他二話沒說買來蔬菜爬到十樓送到老人手上。陳丕雨常說:“青菜值不了幾個錢,在疫情面前,他們現在最缺的是關懷,經常上門看看,讓居民樹立戰勝疫情的信心,這才是最重要的。”

為確保家人安全,自參與疫情防控工作以來,陳丕雨就開始在外面獨自租房居住。但是,他毫無怨言。“家人過年團聚是小事,疫情防控才是大事。”

陳丕雨是一名老兵,1998年當時29歲的他隨所在的部隊在武漢參加過抗洪。新冠肺炎疫情來襲,他和同事、戰友們再次披掛上陣,發揚抗洪精神抗擊疫情,保護市民生命安全和人身健康。“關鍵時候要像戰士一樣衝在前頭,只要疫情一日不退,我就堅持不撤退!”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通訊員 王利軍 金嬋 潘婷 編輯 中華)


【東西湖柏泉街:以車為家轉戰4個崗位】

3月11日中午,才將轄區的廢棄口罩全部收運完畢,殷明又立刻趕往自己值守的隔離酒店,重新換了一套乾淨的防護服後,開始給暫居在這裡的留觀人員送午餐。下午,他還要對酒店進行全面消毒,並隨時待崗接送轉移人員到隔離酒店或醫院。

這是武漢東西湖區柏泉城管隊員殷明,日常工作狀態。“戰疫”以來他已離家43天。“我年輕,身體好,時間緊、任務急,就讓我先去吧!”這是他請戰時說的,後來也是這麼做的。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主動請戰上火線

1月29日傍晚,柏泉城管所副書記張新齊接到上級命令,需要即刻徵召一名隊員擔負護送轄區發熱人員到指定醫院就診及隔離點隔離任務。“這是一份危險的任務,運送車輛及駕駛員現在就要到位,很急。”“張書記!我年輕,身體好,時間緊、任務急,就讓我先去吧!”坐在張書記身旁的城管隊員殷明第一時間請戰。當晚,他迅速穿戴好防護服開始了第一次護送任務,將病人安全護送到定點醫院、將其安置妥當,返程已是凌晨時分。之後的每一天,殷明平均每天要完成運送任務20餘次,有時候每次剛剛返程就又要啟程,一趟又一趟,和時間賽跑,將發熱人員和密接人員的生命健康放在第一位,確保他們得到及時救治、隔離。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轉戰4個崗位

2月20日起,柏泉轄區運送病人及密接人員任務量減少,但隔離點送餐、垃圾清理及消毒任務量增加,在得知送餐、垃圾清理人力不足後,殷明主動提出換崗,從“運送員”變身“送餐員”、“消毒員”、“保潔員”,進入隔離點病房開展送餐、消毒和保潔工作,為隔離點人員奉上一日三餐的熱飯熱菜。背上藥壺,也是背上責任。殷明和隊友們每日要步行上下4層樓梯對隔離點走道、房間進行垃圾清理和消毒,從來都不含糊。

與此同時,4名黨員隊友與他一同作戰,更加激勵著他勇往直前。2月1日殷明向支部遞交入黨申請書,他渴望成為一名黨員。3月10日,他向支部遞交思想彙報:“現在戰“疫”形勢轉好,支部安排我轉戰收運廢棄口罩、防護服工作,我一定能完成好,我要向黨員看齊!”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把家安在車上

2月7日,柏泉城管所集結了13名城管突擊隊員,承擔轄區4處隔離點垃圾清運、送餐、消毒及運送發熱、密接人員等任務,為了安全起見,殷明等13人蝸居在原柏泉獸醫站的5間小平房內,但他有晚上打呼嚕的毛病,為了不影響隊友休息,他拿起被子睡在了車上、衣服也不脫。殷明說“不脫衣服睡覺,是為了在遇到突發情況時,能第一時間趕到現場、爭搶時間。

“戰疫”以來,柏泉城管所全員無休,組建了2支33人的突擊隊伍,24小時應戰,40多天來,他們累計護送轉運發熱、密接人員618人次,為隔離點人員送餐4000餘份,為主次幹道及重點區域噴灑消毒藥水20餘噸。

昨天,好消息傳來,單位高度認可殷明的辛勤付出,殷明的入黨申請已報請區委組織部審核。


武漢“戰疫”群英譜之城管先鋒(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